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星晔者,為索國舅門館,遂逃入京,使其弟候補通判房星曜上言,以為海兵皆從海邊取饷,使空其土而徙其人,寸(原文為十)闆不許下海,則彼無食而兵自散矣;悉從其策。
升房星曜為道員,病死無嗣。
至是,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皆遷徙,築垣牆、立界石,撥兵戍守;出界者死。
百姓失業流離,死亡者以億萬計。
蘇納海歸,薦同安總鎮施琅為水師提督,移鎮海澄。
十月,同安侯鄭芝龍為其家人尹文器出首通海。
時,康熙新即位,四輔蘇克薩與龍有隙,以初三日殛芝龍于柴市,又殺其子孫家眷凡十一人。
報至,賜姓叱為妄傳,中夜悲泣,居常郁悒。
十二月,守台灣城夷長揆一等乞以城歸賜姓,而搬其辎重貨物下船,率餘夷五百餘人駕甲闆船遠去。
賜姓遂有台灣,改名東甯。
時以各社土田,分給與水陸諸提鎮,而令各搬其家眷至東甯居住;令兵丁俱各屯墾。
初至,水土不服,疫疠大作,病者十之七八,死者甚多。
加以用法嚴峻,果于誅殺:府尹楊朝棟以小鬥散糧,殺其一家;又殺萬年縣知縣祝敬,家屬發配。
于是人心惶懼,諸将解體。
壬寅,康熙元年、海上稱永曆十六年。
正月,賜姓嚴谕搬眷。
鄭泰、洪旭、黃廷等皆不欲行,于是不發一船至台灣。
而差船來吊監紀洪初辟等十人,分管番社;皆留住不往,島上信息隔絕。
三月,令周全斌調銅山、思明州兵攻南粵,欲擒陳豹。
豹短小精悍,号「三尺陳」,守粵近二十年,許龍、蘇利皆畏之。
豹驕傲專恣,數違藩令。
兵至,倉卒率衆搬眷下船,不敢十分迎敵。
揚帆入廣東投誠,封為慕化伯。
未幾,病疫而死。
四月,賜姓遣兵官楊都事到思明州,奉令箭欲殺董夫人及其長子經,以與乳母生子之故。
洪旭等不肯奉令箭,殺楊都事。
而訛傳周全斌奉密谕欲殺諸将十餘人,于是人人自危。
洪旭等使周全斌船回廈門港,即執而拘之;黃昌勸鄭泰殺之,全斌求救于董夫人。
洪旭亦依回,乃得免。
五月初八日,國姓招讨大将軍殂于東甯,年三十有九。
提督馬信及諸鎮将黃昭等議以其弟鄭世襲護理大将軍印。
未幾,馬信、黃安皆病故。
世襲以黃昭、肅拱宸為腹心,拔劉國軒管鎮事,謀自立。
報至思明州、鄭泰、洪旭、黃廷、工官馮澄世、參軍蔡鳴雷等立長子經為嗣,稱世子,發喪即位。
時靖南耿繼茂移鎮福建,與總督李率泰遣旗中軍王明、賞功李有功至思明州。
鄭泰等議照朝鮮國例複耿、李,使疏請,而泰遣中軍官楊來嘉同入京待命。
後不報,釋來嘉回。
八月,京中遣戶部郎中贲(原文為貢)岱、兵部郎中金世德入閩安城招撫。
凡海上文武官員投誠者,依例照品級升降補用。
十月,洪旭、鄭泰以兵千餘人配船,送世藩(名經)入台灣。
世藩以周全斌為五軍、馮錫範(澄世之子)為侍衛、陳永華為咨議參軍。
至澎湖,其将李思忠船飄至台灣,知諸将有謀,逃回;世藩随即防備,因乘風入鹿耳門登岸,全斌令連夜伐木為栅九(?)營。
次早,黃昭會諸将出兵,值大霧,晝暝,跬步不可視,諸将多迷誤失期。
惟黃昭兵先至,攻其前;劉國軒兵繼至,攻其後,破營而入。
世藩兵卻擠(?)而前,黃昭攀木梯而登,為流矢所中,墜下。
全斌令斬其首,大呼示衆,軍士皆迎降。
大霧忽晴,日已晌午;锺宇等至,皆反戈而迎。
世藩入安平鎮,請世襲至,待之如初。
襲委罪于其仆蔡雲,雲自缢;收殺蕭拱宸、李應清、曾從龍等,餘皆不問。
諸将營兵,撥守汛地如故。
十一月,世藩率周全斌等同其叔世襲回思明州。
後世襲入京歸命,授精奇呢哈番;顔夫人、鄭芝豹自戍所發回,準在京同住。
癸卯,康熙二年、海上稱永曆十七年。
正月,世藩駐思明州,時洪旭守思明、鄭泰守金門、黃廷守銅山。
世藩得鄭泰與黃昭往來書,欲襲取之;泰不自安,稱病不見。
三月,命周全斌督船入海澄港取糧,欲襲金門;見其有備,乃止。
四月,參軍陳永華謀以世藩将回東甯,詐征鄭泰為居守戶官,統轄諸鎮,資其饷給兵。
鑄「居守戶官」印,遣吳慎赍至金門。
泰使弟鳴駿入謝,世藩慰谕之;見陳永華,情款甚笃。
鳴駿回,力勸兄行;泰遂于六月初六日帶兵船并饷銀十萬至思明。
是晚入城赴席,世藩以通書黃昭事面質之;遂交與洪旭監留。
周全斌率兵并其船,獨蔡璋一船走脫。
天未明,至金門,鳴駿倉卒與泰之子缵緒率将士八千餘人向總督李率泰投誠,全斌追之不及。
鳴駿等至京,俱受封。
泰聞之,自缢。
七月,以黃而輝(廷之子)為思明知州。
八月,自鄭鳴駿降後,人心解散,鎮營多叛;武職楊富等、文官陳彭等皆先後投降。
九月,紅夷糾集甲闆船十六隻、夷人數千,會靖南王、李總督約同攻兩島;候事定之日,求浯嶼築城貿易,如廣東香山□(澳)例。
後準納貢互市。
十月,李總督定議,調陸路提督馬得功督鄭鳴駿等出泉州港,水師提督施琅同海澄公黃梧出海澄港,靖南王耿繼茂同荷蘭國紅夷紮營于同安之劉五店,刻期渡海。
守高崎正兵鎮陳升先約降。
十一月,世藩率周全斌等會兵船于金門。
紅夷船高而大,一船有大小熕铳千餘号,橫絕中流。
是日炮聲如雷,自辰至酉,相繼不絕。
世藩見勢不敵,乘潮退出浯(原刊為梧)嶼。
周全斌等十三号船在後,迫于潮長不得出,遂繞夷船之後,沖大■〈舟宗〉而入;夷船發熕齊擊,無一中者。
馬得功坐鳴駿中軍船,全斌以為鳴駿也,直前攻之。
值黃廷中軍将吳朝宰、世藩之親軍蕭乘龍前後夾攻,揮兵過船,得功親随鐵甲精兵三百人,皆被殺下水,得功頓足投水死。
再攻楊富船,焚之,富亦投水,遇救得免。
所遇之船,多被攻沒,遂揚帆直出。
日暮收兵;而海上不知馬得功之死,竟棄兩島,退守銅山。
清兵入島,島中民尚數十萬,多遭白刃;投誠兵複肆殺掠,其地遂空。
甲辰,康熙三年、海上稱永曆十八年。
正月,世藩駐銅山,諸軍乏糧。
周全斌率衆投誠,入京封伯。
洪旭以杜輝守南澳,輝亦掠其辎重投誠。
三月,世藩率衆回東甯。
工官馮澄世一船為家丁所迫,赴海死。
洪旭以二十舟候黃廷同行,而廷部下将士多不願行,遂率衆投誠。
八月,清議取台灣,遣施琅挂「靖海将軍」印,即以周全斌副之。
整舟師,候風開洋。
乙巳,康熙四年、海上稱永曆十九年。
四月,清官軍船出洋,飓風大作,各船飄散,不能相顧,皆引還。
未幾,召施琅入京,其降将多叙用。
丁未,康熙六年、海上稱永曆二十一年。
部議分撥海上投誠官兵移駐外省,召周全斌入京歸旗。
其标下官兵及别鎮兵各給行糧,分駐各省屯墾荒田;給以牛種,免其六年租稅。
其将領或督墾、或撥各衙門效用;文官赴部候補。
己酉,康熙八年、海上稱永曆二十三年。
世藩在東甯,以陳永華理政、馮錫範管侍衛、劉國軒等管兵。
忠振伯洪旭病故,其子磊及永華之侄繩武等俱任用。
改天興、萬年二縣為州,置鳳山、諸羅二縣。
課耕種,安撫土番,貿易外國,通魚鹽。
向之憚行者,今皆為樂土焉。
清遣官渡海招撫。
世藩請照朝鮮國例,不剃頭、不登岸;議竟不成。
癸醜,康熙十二年、海上稱永曆二十七年。
十一月,吳三桂反,陷雲南、貴州、四川、河南、嶽州諸郡縣,僞稱大周元年。
初,平南王疏請歸老遼東,留子之信襲職鎮守;許之,并令舉家歸旗。
時平西、靖南相繼疏請,俱報可。
至是,平西反;乃命二王仍留鎮。
時耿繼茂死,精忠嗣王。
三王交通逆命,反謀決矣。
甲寅,康熙十三年、海上稱永曆二十八年。
三月十五日,耿王傳谕各官入府議事。
總督範承谟、巡撫劉秉政至,伏甲士執之;知府王之儀、同知喻三畏走出,被殺。
拘承谟于獄;以秉政為統制使、鄉官蕭震為布政使,自僞稱總統兵馬上将軍。
移檄各府縣,俱望風而降。
十九日,檄至泉州,提督王進功縱兵焚劫,傳檄所屬皆降。
興化鎮馬惟興、守備郭惟藩乘機劫掠。
獨同安城守張學堯、晉江水師李尚文所部無犯。
初,耿王将拒命,遣王镛往見世藩,請以舟師由海道出江南,而己統兵出浙江。
镛回言海上船不滿百、兵不滿萬,耿始輕之。
駐防漳海道陳啟太(泰?)合家殉節。
漳浦鎮劉(原刊為陳)炎、海澄鎮趙得勝俱降耿。
福甯鎮吳萬福貪克失将士心,謀拒耿,衆不從;耿遣曾養性督兵至,誘殺萬福。
乘勝長驅,溫、處二府俱下。
四月,潮州總兵劉進忠降耿;耿召王進功至,留之,而征其兵。
調張學堯鎮泉州、化尚蘭守同安。
世藩遣柯平至閩,耿謾詞以應,由是遂隙。
世藩侍
升房星曜為道員,病死無嗣。
至是,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皆遷徙,築垣牆、立界石,撥兵戍守;出界者死。
百姓失業流離,死亡者以億萬計。
蘇納海歸,薦同安總鎮施琅為水師提督,移鎮海澄。
十月,同安侯鄭芝龍為其家人尹文器出首通海。
時,康熙新即位,四輔蘇克薩與龍有隙,以初三日殛芝龍于柴市,又殺其子孫家眷凡十一人。
報至,賜姓叱為妄傳,中夜悲泣,居常郁悒。
十二月,守台灣城夷長揆一等乞以城歸賜姓,而搬其辎重貨物下船,率餘夷五百餘人駕甲闆船遠去。
賜姓遂有台灣,改名東甯。
時以各社土田,分給與水陸諸提鎮,而令各搬其家眷至東甯居住;令兵丁俱各屯墾。
初至,水土不服,疫疠大作,病者十之七八,死者甚多。
加以用法嚴峻,果于誅殺:府尹楊朝棟以小鬥散糧,殺其一家;又殺萬年縣知縣祝敬,家屬發配。
于是人心惶懼,諸将解體。
壬寅,康熙元年、海上稱永曆十六年。
正月,賜姓嚴谕搬眷。
鄭泰、洪旭、黃廷等皆不欲行,于是不發一船至台灣。
而差船來吊監紀洪初辟等十人,分管番社;皆留住不往,島上信息隔絕。
三月,令周全斌調銅山、思明州兵攻南粵,欲擒陳豹。
豹短小精悍,号「三尺陳」,守粵近二十年,許龍、蘇利皆畏之。
豹驕傲專恣,數違藩令。
兵至,倉卒率衆搬眷下船,不敢十分迎敵。
揚帆入廣東投誠,封為慕化伯。
未幾,病疫而死。
四月,賜姓遣兵官楊都事到思明州,奉令箭欲殺董夫人及其長子經,以與乳母生子之故。
洪旭等不肯奉令箭,殺楊都事。
而訛傳周全斌奉密谕欲殺諸将十餘人,于是人人自危。
洪旭等使周全斌船回廈門港,即執而拘之;黃昌勸鄭泰殺之,全斌求救于董夫人。
洪旭亦依回,乃得免。
五月初八日,國姓招讨大将軍殂于東甯,年三十有九。
提督馬信及諸鎮将黃昭等議以其弟鄭世襲護理大将軍印。
未幾,馬信、黃安皆病故。
世襲以黃昭、肅拱宸為腹心,拔劉國軒管鎮事,謀自立。
報至思明州、鄭泰、洪旭、黃廷、工官馮澄世、參軍蔡鳴雷等立長子經為嗣,稱世子,發喪即位。
時靖南耿繼茂移鎮福建,與總督李率泰遣旗中軍王明、賞功李有功至思明州。
鄭泰等議照朝鮮國例複耿、李,使疏請,而泰遣中軍官楊來嘉同入京待命。
後不報,釋來嘉回。
八月,京中遣戶部郎中贲(原文為貢)岱、兵部郎中金世德入閩安城招撫。
凡海上文武官員投誠者,依例照品級升降補用。
十月,洪旭、鄭泰以兵千餘人配船,送世藩(名經)入台灣。
世藩以周全斌為五軍、馮錫範(澄世之子)為侍衛、陳永華為咨議參軍。
至澎湖,其将李思忠船飄至台灣,知諸将有謀,逃回;世藩随即防備,因乘風入鹿耳門登岸,全斌令連夜伐木為栅九(?)營。
次早,黃昭會諸将出兵,值大霧,晝暝,跬步不可視,諸将多迷誤失期。
惟黃昭兵先至,攻其前;劉國軒兵繼至,攻其後,破營而入。
世藩兵卻擠(?)而前,黃昭攀木梯而登,為流矢所中,墜下。
全斌令斬其首,大呼示衆,軍士皆迎降。
大霧忽晴,日已晌午;锺宇等至,皆反戈而迎。
世藩入安平鎮,請世襲至,待之如初。
襲委罪于其仆蔡雲,雲自缢;收殺蕭拱宸、李應清、曾從龍等,餘皆不問。
諸将營兵,撥守汛地如故。
十一月,世藩率周全斌等同其叔世襲回思明州。
後世襲入京歸命,授精奇呢哈番;顔夫人、鄭芝豹自戍所發回,準在京同住。
癸卯,康熙二年、海上稱永曆十七年。
正月,世藩駐思明州,時洪旭守思明、鄭泰守金門、黃廷守銅山。
世藩得鄭泰與黃昭往來書,欲襲取之;泰不自安,稱病不見。
三月,命周全斌督船入海澄港取糧,欲襲金門;見其有備,乃止。
四月,參軍陳永華謀以世藩将回東甯,詐征鄭泰為居守戶官,統轄諸鎮,資其饷給兵。
鑄「居守戶官」印,遣吳慎赍至金門。
泰使弟鳴駿入謝,世藩慰谕之;見陳永華,情款甚笃。
鳴駿回,力勸兄行;泰遂于六月初六日帶兵船并饷銀十萬至思明。
是晚入城赴席,世藩以通書黃昭事面質之;遂交與洪旭監留。
周全斌率兵并其船,獨蔡璋一船走脫。
天未明,至金門,鳴駿倉卒與泰之子缵緒率将士八千餘人向總督李率泰投誠,全斌追之不及。
鳴駿等至京,俱受封。
泰聞之,自缢。
七月,以黃而輝(廷之子)為思明知州。
八月,自鄭鳴駿降後,人心解散,鎮營多叛;武職楊富等、文官陳彭等皆先後投降。
九月,紅夷糾集甲闆船十六隻、夷人數千,會靖南王、李總督約同攻兩島;候事定之日,求浯嶼築城貿易,如廣東香山□(澳)例。
後準納貢互市。
十月,李總督定議,調陸路提督馬得功督鄭鳴駿等出泉州港,水師提督施琅同海澄公黃梧出海澄港,靖南王耿繼茂同荷蘭國紅夷紮營于同安之劉五店,刻期渡海。
守高崎正兵鎮陳升先約降。
十一月,世藩率周全斌等會兵船于金門。
紅夷船高而大,一船有大小熕铳千餘号,橫絕中流。
是日炮聲如雷,自辰至酉,相繼不絕。
世藩見勢不敵,乘潮退出浯(原刊為梧)嶼。
周全斌等十三号船在後,迫于潮長不得出,遂繞夷船之後,沖大■〈舟宗〉而入;夷船發熕齊擊,無一中者。
馬得功坐鳴駿中軍船,全斌以為鳴駿也,直前攻之。
值黃廷中軍将吳朝宰、世藩之親軍蕭乘龍前後夾攻,揮兵過船,得功親随鐵甲精兵三百人,皆被殺下水,得功頓足投水死。
再攻楊富船,焚之,富亦投水,遇救得免。
所遇之船,多被攻沒,遂揚帆直出。
日暮收兵;而海上不知馬得功之死,竟棄兩島,退守銅山。
清兵入島,島中民尚數十萬,多遭白刃;投誠兵複肆殺掠,其地遂空。
甲辰,康熙三年、海上稱永曆十八年。
正月,世藩駐銅山,諸軍乏糧。
周全斌率衆投誠,入京封伯。
洪旭以杜輝守南澳,輝亦掠其辎重投誠。
三月,世藩率衆回東甯。
工官馮澄世一船為家丁所迫,赴海死。
洪旭以二十舟候黃廷同行,而廷部下将士多不願行,遂率衆投誠。
八月,清議取台灣,遣施琅挂「靖海将軍」印,即以周全斌副之。
整舟師,候風開洋。
乙巳,康熙四年、海上稱永曆十九年。
四月,清官軍船出洋,飓風大作,各船飄散,不能相顧,皆引還。
未幾,召施琅入京,其降将多叙用。
丁未,康熙六年、海上稱永曆二十一年。
部議分撥海上投誠官兵移駐外省,召周全斌入京歸旗。
其标下官兵及别鎮兵各給行糧,分駐各省屯墾荒田;給以牛種,免其六年租稅。
其将領或督墾、或撥各衙門效用;文官赴部候補。
己酉,康熙八年、海上稱永曆二十三年。
世藩在東甯,以陳永華理政、馮錫範管侍衛、劉國軒等管兵。
忠振伯洪旭病故,其子磊及永華之侄繩武等俱任用。
改天興、萬年二縣為州,置鳳山、諸羅二縣。
課耕種,安撫土番,貿易外國,通魚鹽。
向之憚行者,今皆為樂土焉。
清遣官渡海招撫。
世藩請照朝鮮國例,不剃頭、不登岸;議竟不成。
癸醜,康熙十二年、海上稱永曆二十七年。
十一月,吳三桂反,陷雲南、貴州、四川、河南、嶽州諸郡縣,僞稱大周元年。
初,平南王疏請歸老遼東,留子之信襲職鎮守;許之,并令舉家歸旗。
時平西、靖南相繼疏請,俱報可。
至是,平西反;乃命二王仍留鎮。
時耿繼茂死,精忠嗣王。
三王交通逆命,反謀決矣。
甲寅,康熙十三年、海上稱永曆二十八年。
三月十五日,耿王傳谕各官入府議事。
總督範承谟、巡撫劉秉政至,伏甲士執之;知府王之儀、同知喻三畏走出,被殺。
拘承谟于獄;以秉政為統制使、鄉官蕭震為布政使,自僞稱總統兵馬上将軍。
移檄各府縣,俱望風而降。
十九日,檄至泉州,提督王進功縱兵焚劫,傳檄所屬皆降。
興化鎮馬惟興、守備郭惟藩乘機劫掠。
獨同安城守張學堯、晉江水師李尚文所部無犯。
初,耿王将拒命,遣王镛往見世藩,請以舟師由海道出江南,而己統兵出浙江。
镛回言海上船不滿百、兵不滿萬,耿始輕之。
駐防漳海道陳啟太(泰?)合家殉節。
漳浦鎮劉(原刊為陳)炎、海澄鎮趙得勝俱降耿。
福甯鎮吳萬福貪克失将士心,謀拒耿,衆不從;耿遣曾養性督兵至,誘殺萬福。
乘勝長驅,溫、處二府俱下。
四月,潮州總兵劉進忠降耿;耿召王進功至,留之,而征其兵。
調張學堯鎮泉州、化尚蘭守同安。
世藩遣柯平至閩,耿謾詞以應,由是遂隙。
世藩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