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阮旻錫撰庚子,順治十七年、海上稱永曆十四年。
正月二十一日,報滿州統兵将軍達素頭站兵至福州。
二月,賜姓調回北汛諸提鎮,候撥防守。
三月,報達将軍已到泉州,催促船隻配兵。
賜姓吊回南下官兵,分派屯紮。
四月初二日,改右提督馬信為提督親軍骁騎鎮。
又傳令各提鎮将領官兵眷口搬住金門所,委英兵鎮陳瑞保護,同戶官鄭泰一同照管。
初四日,遣中沖鎮蕭拱宸等治崇武,堵禦泉港;委輔明侯林察為水師總督,共商機宜。
派援剿右鎮林順、禮武鎮林福防守海門,派右武衛周全斌、骁騎鎮馬信防治烈(原刊為裂)嶼尾。
派遊兵鎮胡靖、殿兵鎮陳璋為陸師,守高峙等處;援剿後鎮張志為水師,抛泊高崎應援;撥林福防守倒流寨。
二十六日,泉州清船二百餘号駕到洋芝澳;陸路兵山上紮營放炮,船依山邊而行,遂進至圍頭。
賜姓令林察、蕭拱宸等泊劉五店,遏止圍頭清船不得入同安港會合;行戶官鄭泰,将前派守圍頭官兵船隻一盡防守金門,抛泊城保角,以防廣海許龍等船;撥右虎衛陳鵬守五通(原刊為道)、高崎等東一帶,撥援剿前鎮戴捷守高崎寨,殿兵鎮陳璋、前沖鎮劉俊、智武鎮顔望忠守澥保寨并赤山坪,遊兵鎮胡靖防守東渡寨。
委戎政王秀奇總督高崎等處、協理戎政楊朝棟總督東渡等處臨期商酌調遣各鎮管理外,又令神武營康彥邦紮崎尾,兼管神武一帶地方;更撥宣毅後鎮吳豪、後沖鎮黃昭、援剿後鎮張志并陳廣、吳裕水師應援高崎、五通(原刊為道)等處,堵禦邀擊。
五月初一日,賜姓駐演武台。
撥忠靖伯陳輝、閩(原刊為同)安侯周瑞、援剿右鎮下楊元标铳船、前提督下方左榮等船泊海澄港,以截漳州大隊水師。
初三日,賜姓親督前提督黃廷、右武衛(原刊為鎮)周全斌、援剿左鎮黃昌、右鎮林順、正戎旗鎮楊富等在海門準備迎敵。
初八日,漳州港内先遣大船一百号,配以漢兵,部院李率泰同海澄公黃梧督之,出海澄港、同安港收拾小船。
滿将達素同同安總鎮施琅,配以滿兵,橫渡高崎。
俱下船,約初十日進兵。
初十日,賜姓令五軍陳堯策傳谕陳輝等安泊中流,不許起舵,欲待漳州船出而乘其後。
倏忽間,滿船乘風順流蔽江而下,以數船攻一船;用鐵鍊釘住,炮矢齊發,梯而登。
陳堯策、周瑞一船及左方榮一船皆被燒殺。
陳輝一船,滿兵蜂擁而上;輝走入官艙,發火藥從下沖上,船火飛烈,滿兵在船上者俱死。
其船未沉,為官兵奪回,陳輝得活。
時賜姓坐熕船,繼令何義督之;而下八槳船,往來督戰。
時滿兵乘潮直進,海船漸漸退走,直壓至廈門港口。
将午,南風大發,海潮漸漲;黃廷、周全斌等奮力迎擊,同正、副龍熕兩船破■〈舟宗〉而入。
龍熕受大彈子一丸(重十餘斤)、小彈子一鬥;副龍熕照樣新鑄者,各以一船專載之。
龍熕所及,船中之人頃刻不見形骸;遂奪滿先鋒昂邦章京紅眼二船、出橋侍衛一二等下十餘員并烏沙一船。
黃廷擒梅勒耿勝一船。
戶官鄭泰自金門率鳥船五十号乘勢沖入,宣毅鎮黃元從鼓浪嶼後沖出交攻;炮聲如雷,隐隐不絕,煙火迷江,咫尺不辨。
共擒滿船十三号。
滿先鋒三船被追至圭嶼,棄船登岸;馬信招之,皆降,夜溺殺之。
惟留紅帶梅勒士心秀随身披甲二人。
是日辰時,達将軍總督滿、漢兵船至牟尼嶼赤山坪登岸。
殿兵鎮陳璋揮兵于水中逆戰,兵少,漸不及支。
守高崎右虎衛陳鵬密通同安施總鎮,謀為内應。
其左營陳蟒,璋之侄也;見勢急,欲出兵救援。
陳鵬止不許,總督王秀奇速令陳蟒赴之。
滿兵見金龍甲兵至,以為迎己也;及下水砍殺,始慌亂。
而前協萬宏、領兵林雄、領協鎮劉雄繼至合擊,前沖鎮劉俊亦從東沖出,協力拒殺;俄而,吳豪趕至。
滿船向前迎敵,諸水師分路沖下,擊沉數隻。
滿兵先登岸者被殺及溺水者不計,生擒巨馬喇及披甲三百餘人,皆斷掌放回。
将軍達素率殘兵回省。
數日後屍浮海岸,長發者十二三、短發者十七八。
賜姓磔陳鵬,并殺其家屬;以陳蟒為虎衛右鎮,以何義為虎衛左鎮。
六月,賜姓駐金門後浦,令思明州将領官兵眷口移駐金門;百姓搬移過海,聽其自便。
撥諸提鎮分紮汛地取糧。
七月,命兵官張光啟往倭國借兵,以船載黃蘗寺僧隐元及其徒五十衆;時倭人敦請隐元,故載與俱往。
賜姓書與倭國王而不及上将軍主國政者,故兵不發。
九月,诏兵民家眷俱回思明州。
十月,清吊将軍達素回京問罪,素在省吞金而死。
滿兵回京,水師船隻俱入港閣岸。
監國魯王殂于金門所。
辛醜,順治十八年(是歲,順治駕崩,康熙登極)、海上稱永曆十五年。
正月,賜姓議取台灣。
其地在東南海中,延亘數千裡,土番雜處。
天啟年間,歐羅巴紅夷占居之,于港口築城,與中國、日本、廣南貿易。
海邊貧民流寓者,種蔗煮糖為業,殆數千戶。
時紅夷亦恐海上動兵,故于庚子春複遣通事舍人何斌及其酋長再來議貢。
何斌密進地圖,勸賜姓取之。
賜姓陳兵自鎮南關至院東,依山布陣,凡十餘裡,甲兵數萬;周全斌統轄戎旗兵七千,皆衣金龍甲,軍威甚盛;夷人震懾。
至是,進兵。
諸将雖不違阻,俱有難色;宣毅後鎮吳豪曾到其地,力言港淺大船難進,且水土多瘴疠。
賜姓含之;惟戎政楊朝棟倡言可取,賜姓納之。
二月,賜姓駐金門,整理船隻。
以兵官洪旭、前提督黃廷居守思明州,戶官鄭泰居守金門所。
二月初一日,祭江。
賜姓督文武官親軍武衛周全斌、何義、陳蟒、提督馬信、鎮将楊富、蕭拱宸、黃昭、陳澤、吳豪、林瑞、張志等作首程先行,令守澎湖。
遊擊洪暄引港,各船俱駕到料羅灣聽令開駕。
二十二日午時,自料羅灣放洋。
二十四日,各船齊到澎湖,分各嶼駐紮,賜姓紮營内嶼。
二十七日,開船到甘吉嶼,阻風而回。
三十日晚,風雨未息,賜姓以行糧已盡,傳令一更後開駕;三更後,晴霁風順。
四月初一日天明,賜姓至台灣外沙線,各船絡繹俱至鹿耳門線外。
此港甚淺,沙壇重疊,大船從無出入,故夷人不甚防備。
是日水漲丈餘,賜姓下小船,由鹿耳門登岸。
午後大■〈舟宗〉船齊進,泊水寨港,登岸紮營。
令陳澤督虎衛将坐铳船紮鹿耳門,牽制紅夷甲闆船,并防北線尾。
守赤嵌城夷長貓雞實叮發炮擊盤營并舵馬廄粟倉;賜姓恐焚及赤嵌衛,令楊朝棟督張志官兵防禦看守。
初三日,陳澤紮營北線尾。
守台灣城夷長揆一見官兵來齊,遣頭目拔鬼仔率鳥铳兵數百前來沖擊。
陳澤迎戰,一鼓殲之,拔鬼仔戰死,餘夷退走。
初四日,亦嵌城夷長貓雞實叮以城孤救之,賜姓遣楊朝棟招谕之,遂率夷人三百餘民出降。
賜姓令赤嵌夷招夷長揆一等來降,不從。
時夷人尚有甲闆船在港,令陳澤、陳廣等攻之,沉其一隻,焚其一隻,走回一隻。
賜姓督師移紮昆身,築土台駕炮攻台灣城。
揆一等于附城、铳城齊放大铳,頃刻土台崩壞,官兵退回。
夷人出城奪炮,馬信、劉國軒率弓箭手射之,乃退。
賜姓遂令赤嵌降夷架铳擊城,崩之。
派馬信等紮台灣衛,固守不攻,俟其自降。
派各鎮分紮汛地屯墾。
五月初二日,二程黃安、劉俊、顔望忠、陳瑞、胡靖、陳璋等俱到台灣。
賜姓集文武各營,審宣毅後鎮吳豪搶掠百姓、監匿米粟,斬之;右虎衛陳蟒同罪,捆責革職。
以黃安管左虎衛。
改赤嵌地方為東都(原刊為郡),設一府、二縣。
以府為承天府,以楊朝棟為府尹。
一為天興縣,委(莊)文烈知縣事;一為萬年縣,委祝敬知縣事。
六月十六日,銅山守将蔡祿、郭義搶掠居民,脅忠匡伯張進投誠于清;進詐許,置酒請會,欲發火藥與之俱焚;蔡、郭知之不赴,張進遂放火自焚。
初,後提督萬禮密約海澄公黃梧,欲據思明州以叛,後随征南京,被獲而死,已祀忠臣祠矣。
及事洩,賜姓出其木主。
蔡、郭是其黨也,故懼而叛。
清兵入銅山城,兵官洪旭會向忠勇侯陳豹統水師擊之,蔡、郭同清兵退走。
報至,賜姓拔總監營翁天佑鎮守,而厚恤張進之家。
七月,紅夷會甲闆船至。
吊右武衛前協黃德挈守台灣衛,名其衛為安平鎮。
張志、黃招等激變大肚社土番,楊祖與戰,中梁鎗死。
土番圍張志營,黃安、陳瑞等攻破之。
八月,紅夷率甲闆船來犯。
賜姓令陳澤同戎旗左右協水師擊敗之,獲甲闆船二隻、小艇三隻。
自是甲闆船退入台灣,不敢複出。
京中命戶部尚書蘇納海至閩,遷海邊居民之内地;離海三十裡村莊田宅,悉皆焚棄。
先是,達素兵至,賜姓令思明州搬空,其先人來降者(?),家眷乘隙皆渡海逃去。
原任左提督慶都伯王秀奇逃回江南,埋名不出。
原任漳州府知府房
正月二十一日,報滿州統兵将軍達素頭站兵至福州。
二月,賜姓調回北汛諸提鎮,候撥防守。
三月,報達将軍已到泉州,催促船隻配兵。
賜姓吊回南下官兵,分派屯紮。
四月初二日,改右提督馬信為提督親軍骁騎鎮。
又傳令各提鎮将領官兵眷口搬住金門所,委英兵鎮陳瑞保護,同戶官鄭泰一同照管。
初四日,遣中沖鎮蕭拱宸等治崇武,堵禦泉港;委輔明侯林察為水師總督,共商機宜。
派援剿右鎮林順、禮武鎮林福防守海門,派右武衛周全斌、骁騎鎮馬信防治烈(原刊為裂)嶼尾。
派遊兵鎮胡靖、殿兵鎮陳璋為陸師,守高峙等處;援剿後鎮張志為水師,抛泊高崎應援;撥林福防守倒流寨。
二十六日,泉州清船二百餘号駕到洋芝澳;陸路兵山上紮營放炮,船依山邊而行,遂進至圍頭。
賜姓令林察、蕭拱宸等泊劉五店,遏止圍頭清船不得入同安港會合;行戶官鄭泰,将前派守圍頭官兵船隻一盡防守金門,抛泊城保角,以防廣海許龍等船;撥右虎衛陳鵬守五通(原刊為道)、高崎等東一帶,撥援剿前鎮戴捷守高崎寨,殿兵鎮陳璋、前沖鎮劉俊、智武鎮顔望忠守澥保寨并赤山坪,遊兵鎮胡靖防守東渡寨。
委戎政王秀奇總督高崎等處、協理戎政楊朝棟總督東渡等處臨期商酌調遣各鎮管理外,又令神武營康彥邦紮崎尾,兼管神武一帶地方;更撥宣毅後鎮吳豪、後沖鎮黃昭、援剿後鎮張志并陳廣、吳裕水師應援高崎、五通(原刊為道)等處,堵禦邀擊。
五月初一日,賜姓駐演武台。
撥忠靖伯陳輝、閩(原刊為同)安侯周瑞、援剿右鎮下楊元标铳船、前提督下方左榮等船泊海澄港,以截漳州大隊水師。
初三日,賜姓親督前提督黃廷、右武衛(原刊為鎮)周全斌、援剿左鎮黃昌、右鎮林順、正戎旗鎮楊富等在海門準備迎敵。
初八日,漳州港内先遣大船一百号,配以漢兵,部院李率泰同海澄公黃梧督之,出海澄港、同安港收拾小船。
滿将達素同同安總鎮施琅,配以滿兵,橫渡高崎。
俱下船,約初十日進兵。
初十日,賜姓令五軍陳堯策傳谕陳輝等安泊中流,不許起舵,欲待漳州船出而乘其後。
倏忽間,滿船乘風順流蔽江而下,以數船攻一船;用鐵鍊釘住,炮矢齊發,梯而登。
陳堯策、周瑞一船及左方榮一船皆被燒殺。
陳輝一船,滿兵蜂擁而上;輝走入官艙,發火藥從下沖上,船火飛烈,滿兵在船上者俱死。
其船未沉,為官兵奪回,陳輝得活。
時賜姓坐熕船,繼令何義督之;而下八槳船,往來督戰。
時滿兵乘潮直進,海船漸漸退走,直壓至廈門港口。
将午,南風大發,海潮漸漲;黃廷、周全斌等奮力迎擊,同正、副龍熕兩船破■〈舟宗〉而入。
龍熕受大彈子一丸(重十餘斤)、小彈子一鬥;副龍熕照樣新鑄者,各以一船專載之。
龍熕所及,船中之人頃刻不見形骸;遂奪滿先鋒昂邦章京紅眼二船、出橋侍衛一二等下十餘員并烏沙一船。
黃廷擒梅勒耿勝一船。
戶官鄭泰自金門率鳥船五十号乘勢沖入,宣毅鎮黃元從鼓浪嶼後沖出交攻;炮聲如雷,隐隐不絕,煙火迷江,咫尺不辨。
共擒滿船十三号。
滿先鋒三船被追至圭嶼,棄船登岸;馬信招之,皆降,夜溺殺之。
惟留紅帶梅勒士心秀随身披甲二人。
是日辰時,達将軍總督滿、漢兵船至牟尼嶼赤山坪登岸。
殿兵鎮陳璋揮兵于水中逆戰,兵少,漸不及支。
守高崎右虎衛陳鵬密通同安施總鎮,謀為内應。
其左營陳蟒,璋之侄也;見勢急,欲出兵救援。
陳鵬止不許,總督王秀奇速令陳蟒赴之。
滿兵見金龍甲兵至,以為迎己也;及下水砍殺,始慌亂。
而前協萬宏、領兵林雄、領協鎮劉雄繼至合擊,前沖鎮劉俊亦從東沖出,協力拒殺;俄而,吳豪趕至。
滿船向前迎敵,諸水師分路沖下,擊沉數隻。
滿兵先登岸者被殺及溺水者不計,生擒巨馬喇及披甲三百餘人,皆斷掌放回。
将軍達素率殘兵回省。
數日後屍浮海岸,長發者十二三、短發者十七八。
賜姓磔陳鵬,并殺其家屬;以陳蟒為虎衛右鎮,以何義為虎衛左鎮。
六月,賜姓駐金門後浦,令思明州将領官兵眷口移駐金門;百姓搬移過海,聽其自便。
撥諸提鎮分紮汛地取糧。
七月,命兵官張光啟往倭國借兵,以船載黃蘗寺僧隐元及其徒五十衆;時倭人敦請隐元,故載與俱往。
賜姓書與倭國王而不及上将軍主國政者,故兵不發。
九月,诏兵民家眷俱回思明州。
十月,清吊将軍達素回京問罪,素在省吞金而死。
滿兵回京,水師船隻俱入港閣岸。
監國魯王殂于金門所。
辛醜,順治十八年(是歲,順治駕崩,康熙登極)、海上稱永曆十五年。
正月,賜姓議取台灣。
其地在東南海中,延亘數千裡,土番雜處。
天啟年間,歐羅巴紅夷占居之,于港口築城,與中國、日本、廣南貿易。
海邊貧民流寓者,種蔗煮糖為業,殆數千戶。
時紅夷亦恐海上動兵,故于庚子春複遣通事舍人何斌及其酋長再來議貢。
何斌密進地圖,勸賜姓取之。
賜姓陳兵自鎮南關至院東,依山布陣,凡十餘裡,甲兵數萬;周全斌統轄戎旗兵七千,皆衣金龍甲,軍威甚盛;夷人震懾。
至是,進兵。
諸将雖不違阻,俱有難色;宣毅後鎮吳豪曾到其地,力言港淺大船難進,且水土多瘴疠。
賜姓含之;惟戎政楊朝棟倡言可取,賜姓納之。
二月,賜姓駐金門,整理船隻。
以兵官洪旭、前提督黃廷居守思明州,戶官鄭泰居守金門所。
二月初一日,祭江。
賜姓督文武官親軍武衛周全斌、何義、陳蟒、提督馬信、鎮将楊富、蕭拱宸、黃昭、陳澤、吳豪、林瑞、張志等作首程先行,令守澎湖。
遊擊洪暄引港,各船俱駕到料羅灣聽令開駕。
二十二日午時,自料羅灣放洋。
二十四日,各船齊到澎湖,分各嶼駐紮,賜姓紮營内嶼。
二十七日,開船到甘吉嶼,阻風而回。
三十日晚,風雨未息,賜姓以行糧已盡,傳令一更後開駕;三更後,晴霁風順。
四月初一日天明,賜姓至台灣外沙線,各船絡繹俱至鹿耳門線外。
此港甚淺,沙壇重疊,大船從無出入,故夷人不甚防備。
是日水漲丈餘,賜姓下小船,由鹿耳門登岸。
午後大■〈舟宗〉船齊進,泊水寨港,登岸紮營。
令陳澤督虎衛将坐铳船紮鹿耳門,牽制紅夷甲闆船,并防北線尾。
守赤嵌城夷長貓雞實叮發炮擊盤營并舵馬廄粟倉;賜姓恐焚及赤嵌衛,令楊朝棟督張志官兵防禦看守。
初三日,陳澤紮營北線尾。
守台灣城夷長揆一見官兵來齊,遣頭目拔鬼仔率鳥铳兵數百前來沖擊。
陳澤迎戰,一鼓殲之,拔鬼仔戰死,餘夷退走。
初四日,亦嵌城夷長貓雞實叮以城孤救之,賜姓遣楊朝棟招谕之,遂率夷人三百餘民出降。
賜姓令赤嵌夷招夷長揆一等來降,不從。
時夷人尚有甲闆船在港,令陳澤、陳廣等攻之,沉其一隻,焚其一隻,走回一隻。
賜姓督師移紮昆身,築土台駕炮攻台灣城。
揆一等于附城、铳城齊放大铳,頃刻土台崩壞,官兵退回。
夷人出城奪炮,馬信、劉國軒率弓箭手射之,乃退。
賜姓遂令赤嵌降夷架铳擊城,崩之。
派馬信等紮台灣衛,固守不攻,俟其自降。
派各鎮分紮汛地屯墾。
五月初二日,二程黃安、劉俊、顔望忠、陳瑞、胡靖、陳璋等俱到台灣。
賜姓集文武各營,審宣毅後鎮吳豪搶掠百姓、監匿米粟,斬之;右虎衛陳蟒同罪,捆責革職。
以黃安管左虎衛。
改赤嵌地方為東都(原刊為郡),設一府、二縣。
以府為承天府,以楊朝棟為府尹。
一為天興縣,委(莊)文烈知縣事;一為萬年縣,委祝敬知縣事。
六月十六日,銅山守将蔡祿、郭義搶掠居民,脅忠匡伯張進投誠于清;進詐許,置酒請會,欲發火藥與之俱焚;蔡、郭知之不赴,張進遂放火自焚。
初,後提督萬禮密約海澄公黃梧,欲據思明州以叛,後随征南京,被獲而死,已祀忠臣祠矣。
及事洩,賜姓出其木主。
蔡、郭是其黨也,故懼而叛。
清兵入銅山城,兵官洪旭會向忠勇侯陳豹統水師擊之,蔡、郭同清兵退走。
報至,賜姓拔總監營翁天佑鎮守,而厚恤張進之家。
七月,紅夷會甲闆船至。
吊右武衛前協黃德挈守台灣衛,名其衛為安平鎮。
張志、黃招等激變大肚社土番,楊祖與戰,中梁鎗死。
土番圍張志營,黃安、陳瑞等攻破之。
八月,紅夷率甲闆船來犯。
賜姓令陳澤同戎旗左右協水師擊敗之,獲甲闆船二隻、小艇三隻。
自是甲闆船退入台灣,不敢複出。
京中命戶部尚書蘇納海至閩,遷海邊居民之内地;離海三十裡村莊田宅,悉皆焚棄。
先是,達素兵至,賜姓令思明州搬空,其先人來降者(?),家眷乘隙皆渡海逃去。
原任左提督慶都伯王秀奇逃回江南,埋名不出。
原任漳州府知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