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回 鬼載一車關中來遠客 家徒四壁渡口吊秦人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我的意思,是說這地方,人民這樣的苦,你的感想怎樣呢?&rdquo
李士廉道:&ldquo俗言道得好:民情似鐵,官法如爐,天下沒有炸不出油的豆子。
以前我不大相信這話,現在我明白了。
&rdquo 那常秘書聽他說來說去,總不外乎征收機關裡面的事情,便笑道:&ldquo李先生一向都辦稅務吧?真可以說是三句話不離本行的了。
&rdquo 李士廉這才發現了自己說話不留神,已是被人看出破綻來,臉上紅着一陣,也就強笑了一聲,不敢再說什麼了。
有了這一點趣談,這就不便将這個破莊子再行讨論,汽車夫上好了水,也把車子修理好了,大家坐上去,繼續地開着向前走。
在沒有到過此地,大家心裡都不免想着,周文王築墳,到現在已是二千多年了。
照理,這裡的樹木森森,應該賽過那些漢柏唐槐才是。
再說,這樣偉大的帝王,他的陵墓,一定也是山川明媚的所在,都眼巴巴的向車子外望着,對那古代的勝迹,以要先睹為快。
不想車子跑上了一片高原,在白日頭底下,隻見茫茫的黃土地皮,漸漸地向上,直至老遠,與天相接。
在這中間,有些其高如屋的土堆,或者孤零零的一個,或者三五個擠在一處,顯然是人工堆砌起來的,卻猜不着這有什麼用途。
張介夫道:&ldquo這是墳墓嗎?怎麼這樣子大呢?&rdquo 李士廉自己曾失言了,不敢再答話,怕是又弄出了笑話。
車子裡另外兩個人,好象另成了個組織,他們隻向着張李二人望着,好象臉上還帶了微笑。
這叫張介夫倒有些難為情,繼續着向下說不好,把這話停了不說也不好。
也就隻好偏了頭向窗子外看着,作一種賞鑒風景的樣子。
車子似乎到了高原的頂上了,因此向前看去,高原變了平原,一望無邊。
在遠遠的地方,現出了個紅圈子,帶了兩個屋脊,前面座上的汽車夫,就叫起來道:&ldquo啰!這就是周陵。
&rdquo 大家看去,那紅圈子,倒是新建築的紅牆,但是不看到有一枝綠樹的影子來陪襯這個建築。
在這周陵左方,有七八戶黃土屋子,算是近景。
在周陵右方,平地上堆了有幾十堆大黃土疙瘩,大概是古墓,這算是遠景。
大家在來到這裡以前,所夢想的周陵景緻,這裡是完全沒有,所夢想不到的景緻,這裡倒完全是有了。
汽車在大家心裡打着啞謎的時候,繼續地向前飛馳,就到了周陵圍牆的大門口。
門口倒是有一片平地,約莫栽了四五百株的柏樹秧子,似乎在不久以前,這裡作過植林運動。
然而所可認為奇怪的,就是這柏樹秧子,不是蒼綠的,乃是焦黃的。
在這苗圃面前,樹立着木牌子,還是白而且新的。
牌上寫得有字,乃是中華民國二十三年植樹節民族掃墓紀念。
某某院長,某某部長立。
植樹節到現在,總不及兩個月,樹秧子就是這個樣子了。
不過來瞻仰文王陵墓的人,卻也無須先注意到門外的樹秧,大家所要知道的,就是這裡有沒有古代的建築。
殊不料走進陵門之後,卻是在一個大圍牆之中,上面有三間類似殿宇的屋子,雖不見怎樣偉大,從外表看來,卻也油漆一新。
這分明是為了有院長部長來辦民族掃墓,新近趕造起來的,說不到是什麼建築,更說不到那個古字了。
兩旁和正殿對過,都有幾間房子,仿佛是北方都市裡一個極大的四合院,卻也另外看不出别的來。
這院子裡倒新栽有幾棵矮小的花木,又七颠八倒的,并不整齊。
李士廉忍不住了,便道:&ldquo這是文王陵啦,若不是事先說明,我真不相信。
&rdquo 那開汽車的車夫,也跟了大家進來,瞻仰聖賢的遺迹,遠遠地随在身後,這時就實在忍不住要發言了,便道:&ldquo那就隻怪周文王出世也不是地方,生在西北,葬在西北,假使&hellip&hellip&rdquo 他話沒有說完,看看常秘書的顔色,正對了他闆着臉,他想着,這話也許不妙,說到這裡,就頓住了。
大家也把議論停止了,還是趕快地去陵墓。
由那三間正殿牆角邊,順了一條石闆小道,彎曲着走了去,在那屋後牆,不到兩丈遠的所在,便是一個樓高的大土堆。
張介夫道:&ldquo這就是陵嗎?怎麼面前一些點綴也沒有?作皇帝也是要作近代的,作古代的皇帝,死後這樣沒有意思,生前也就可想而知。
&rdquo 程志前自從上汽車以後,聽張李二人說話,才看破了,他們是一對俗物,就不願和他們說話。
不過他們坐汽車同來,是自己介紹的,也未便讓他胡說到底,先前是李士廉一個人說,如今卻是兩個人都說,實在有些紮耳。
便向他道:&ldquo張先生這意思,完全錯了。
我們崇拜周文王,隻是發揚他的精神,尊重他的人格,陵墓裡是他的屍骸,外面何必鋪張。
我覺得這樣,才可以顯得出古代皇帝茅茨土階,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的本旨。
而且這才是平民化!&rdquo 張介夫道:&ldquo這話自然是有理,不過孔子是個平民,他那陵墓,就偉大極了。
還有近代&hellip&hellip&rdquo 程志前很覺得這個人不知趣,把臉繃了起來,向陵上看去。
張介夫這才把話停止,不曾向下說。
這陵約莫高有五六丈,長七八丈,倒像是個小山堆。
因陵的前面,是那個正殿背,并沒有什麼空場,可以回旋。
陵前立了一塊高大的碑,大書周文王陵。
在這陵後面,約莫四五十丈遠,另有一個陵,由一條石闆路前去,在路兩旁,立了十幾幢小碑,這算是多一點的點綴品。
陵墓前也是一塊大碑,上寫周武王陵。
陵的四周,空場很大,并沒有什麼,隻栽了些椿樹芽子。
椿樹有兩種,一種是香椿,那樹葉芽子可以當菜吃。
一種是臭椿,樹枝最是脆弱,一摘就斷。
而且那樹汁還有一股不好嗅的氣味,就是現在所種的這些了。
那些椿芽子,高不到二尺,在亂草裡伸出指頭粗的樹幹,四五步路才有一棵,臨風搖曳着,很是孤單。
就是在程志前眼裡,也覺得這裡簡陋到所以然。
這還是院長來過,部長來過,重新修理過以後的事。
假如不曾修理以前,就到這裡來,那麼,所看到的,恐怕就隻有這兩個荒草土堆了。
那常秘書見他們都默然了,便笑問道:&ldquo程先生,你到了這裡以後,感想怎麼樣?&rdquo 程志前道:&ldquo到西北來遊曆的人,我想大家的感想都差不多吧?無非是覺得這裡寒苦。
我倒也主張這裡的名勝,都不要太華麗了,過于華麗,就會令人聯想到,活人沒有飯吃,怎麼倒有錢替死人裝外表?&rdquo 常秘書連拍了兩下掌道:&ldquo好極好極!若是到西北來的人,都帶了這付眼光,我們就二十四分的歡迎了。
&rdquo 程志前笑道:&ldquo在我這也算不得什麼至理名言,不過我個人的感想,以為到了西北來無論看什麼事情,都要換過一付眼光的。
&rdquo 常秘書聽說,卻把眼睛射到張李二人身上。
張李二人大概也有些明白,就把臉偏到一邊去。
張介夫道:&ldquo正殿上我們還沒有去呢,我們到正殿上去看看罷。
&rdquo 他說時,搭讪着先走,大家也就跟到大殿上來。
到了這裡,大家一看大殿上的荒寒,正不下于殿外,中間一個神龛子隻是外面垂了一付畫龍的黃幔帳,裡面除了一個牌位,是什麼也沒有。
殿上在平常,應該是空空的。
現在卻因為這周陵辦了個小學校,一部份學生擠到正殿上來,橫七豎八,架了幾付床鋪闆。
在床闆上,便鋪了蘆席,疊下藍布被條,地上放了些水罐洋鐵壺之類,甚至還有在床鋪上放着飯碗筷子的。
程志前一想,這付情形多少與教育行政機關有點關系,這就不必向下指觀了,偏是那位李士廉先生,不住地聳了鼻子尖,似乎要探嗅屋子裡一股什麼氣味。
程志前可怕鬧出什麼笑話來,于是搶先兩步,走出了大殿。
常秘書走出來問道:&ldquo若是不看什麼,我們就回去了。
&rdquo 程志前很後悔帶了這兩位寶貝來,就贊成回去。
張李前來遊曆,又是其志不在周陵的,也不持異議,于是立刻上汽車重回西安。
到了小西天,李士廉回到自己的房間,卻看到桌上放了一張名片,是同鄉賈多才。
名片上還注了兩行字,乃是:弟住本飯店十七号。
以前我不大相信這話,現在我明白了。
&rdquo 那常秘書聽他說來說去,總不外乎征收機關裡面的事情,便笑道:&ldquo李先生一向都辦稅務吧?真可以說是三句話不離本行的了。
&rdquo 李士廉這才發現了自己說話不留神,已是被人看出破綻來,臉上紅着一陣,也就強笑了一聲,不敢再說什麼了。
有了這一點趣談,這就不便将這個破莊子再行讨論,汽車夫上好了水,也把車子修理好了,大家坐上去,繼續地開着向前走。
在沒有到過此地,大家心裡都不免想着,周文王築墳,到現在已是二千多年了。
照理,這裡的樹木森森,應該賽過那些漢柏唐槐才是。
再說,這樣偉大的帝王,他的陵墓,一定也是山川明媚的所在,都眼巴巴的向車子外望着,對那古代的勝迹,以要先睹為快。
不想車子跑上了一片高原,在白日頭底下,隻見茫茫的黃土地皮,漸漸地向上,直至老遠,與天相接。
在這中間,有些其高如屋的土堆,或者孤零零的一個,或者三五個擠在一處,顯然是人工堆砌起來的,卻猜不着這有什麼用途。
張介夫道:&ldquo這是墳墓嗎?怎麼這樣子大呢?&rdquo 李士廉自己曾失言了,不敢再答話,怕是又弄出了笑話。
車子裡另外兩個人,好象另成了個組織,他們隻向着張李二人望着,好象臉上還帶了微笑。
這叫張介夫倒有些難為情,繼續着向下說不好,把這話停了不說也不好。
也就隻好偏了頭向窗子外看着,作一種賞鑒風景的樣子。
車子似乎到了高原的頂上了,因此向前看去,高原變了平原,一望無邊。
在遠遠的地方,現出了個紅圈子,帶了兩個屋脊,前面座上的汽車夫,就叫起來道:&ldquo啰!這就是周陵。
&rdquo 大家看去,那紅圈子,倒是新建築的紅牆,但是不看到有一枝綠樹的影子來陪襯這個建築。
在這周陵左方,有七八戶黃土屋子,算是近景。
在周陵右方,平地上堆了有幾十堆大黃土疙瘩,大概是古墓,這算是遠景。
大家在來到這裡以前,所夢想的周陵景緻,這裡是完全沒有,所夢想不到的景緻,這裡倒完全是有了。
汽車在大家心裡打着啞謎的時候,繼續地向前飛馳,就到了周陵圍牆的大門口。
門口倒是有一片平地,約莫栽了四五百株的柏樹秧子,似乎在不久以前,這裡作過植林運動。
然而所可認為奇怪的,就是這柏樹秧子,不是蒼綠的,乃是焦黃的。
在這苗圃面前,樹立着木牌子,還是白而且新的。
牌上寫得有字,乃是中華民國二十三年植樹節民族掃墓紀念。
某某院長,某某部長立。
植樹節到現在,總不及兩個月,樹秧子就是這個樣子了。
不過來瞻仰文王陵墓的人,卻也無須先注意到門外的樹秧,大家所要知道的,就是這裡有沒有古代的建築。
殊不料走進陵門之後,卻是在一個大圍牆之中,上面有三間類似殿宇的屋子,雖不見怎樣偉大,從外表看來,卻也油漆一新。
這分明是為了有院長部長來辦民族掃墓,新近趕造起來的,說不到是什麼建築,更說不到那個古字了。
兩旁和正殿對過,都有幾間房子,仿佛是北方都市裡一個極大的四合院,卻也另外看不出别的來。
這院子裡倒新栽有幾棵矮小的花木,又七颠八倒的,并不整齊。
李士廉忍不住了,便道:&ldquo這是文王陵啦,若不是事先說明,我真不相信。
&rdquo 那開汽車的車夫,也跟了大家進來,瞻仰聖賢的遺迹,遠遠地随在身後,這時就實在忍不住要發言了,便道:&ldquo那就隻怪周文王出世也不是地方,生在西北,葬在西北,假使&hellip&hellip&rdquo 他話沒有說完,看看常秘書的顔色,正對了他闆着臉,他想着,這話也許不妙,說到這裡,就頓住了。
大家也把議論停止了,還是趕快地去陵墓。
由那三間正殿牆角邊,順了一條石闆小道,彎曲着走了去,在那屋後牆,不到兩丈遠的所在,便是一個樓高的大土堆。
張介夫道:&ldquo這就是陵嗎?怎麼面前一些點綴也沒有?作皇帝也是要作近代的,作古代的皇帝,死後這樣沒有意思,生前也就可想而知。
&rdquo 程志前自從上汽車以後,聽張李二人說話,才看破了,他們是一對俗物,就不願和他們說話。
不過他們坐汽車同來,是自己介紹的,也未便讓他胡說到底,先前是李士廉一個人說,如今卻是兩個人都說,實在有些紮耳。
便向他道:&ldquo張先生這意思,完全錯了。
我們崇拜周文王,隻是發揚他的精神,尊重他的人格,陵墓裡是他的屍骸,外面何必鋪張。
我覺得這樣,才可以顯得出古代皇帝茅茨土階,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的本旨。
而且這才是平民化!&rdquo 張介夫道:&ldquo這話自然是有理,不過孔子是個平民,他那陵墓,就偉大極了。
還有近代&hellip&hellip&rdquo 程志前很覺得這個人不知趣,把臉繃了起來,向陵上看去。
張介夫這才把話停止,不曾向下說。
這陵約莫高有五六丈,長七八丈,倒像是個小山堆。
因陵的前面,是那個正殿背,并沒有什麼空場,可以回旋。
陵前立了一塊高大的碑,大書周文王陵。
在這陵後面,約莫四五十丈遠,另有一個陵,由一條石闆路前去,在路兩旁,立了十幾幢小碑,這算是多一點的點綴品。
陵墓前也是一塊大碑,上寫周武王陵。
陵的四周,空場很大,并沒有什麼,隻栽了些椿樹芽子。
椿樹有兩種,一種是香椿,那樹葉芽子可以當菜吃。
一種是臭椿,樹枝最是脆弱,一摘就斷。
而且那樹汁還有一股不好嗅的氣味,就是現在所種的這些了。
那些椿芽子,高不到二尺,在亂草裡伸出指頭粗的樹幹,四五步路才有一棵,臨風搖曳着,很是孤單。
就是在程志前眼裡,也覺得這裡簡陋到所以然。
這還是院長來過,部長來過,重新修理過以後的事。
假如不曾修理以前,就到這裡來,那麼,所看到的,恐怕就隻有這兩個荒草土堆了。
那常秘書見他們都默然了,便笑問道:&ldquo程先生,你到了這裡以後,感想怎麼樣?&rdquo 程志前道:&ldquo到西北來遊曆的人,我想大家的感想都差不多吧?無非是覺得這裡寒苦。
我倒也主張這裡的名勝,都不要太華麗了,過于華麗,就會令人聯想到,活人沒有飯吃,怎麼倒有錢替死人裝外表?&rdquo 常秘書連拍了兩下掌道:&ldquo好極好極!若是到西北來的人,都帶了這付眼光,我們就二十四分的歡迎了。
&rdquo 程志前笑道:&ldquo在我這也算不得什麼至理名言,不過我個人的感想,以為到了西北來無論看什麼事情,都要換過一付眼光的。
&rdquo 常秘書聽說,卻把眼睛射到張李二人身上。
張李二人大概也有些明白,就把臉偏到一邊去。
張介夫道:&ldquo正殿上我們還沒有去呢,我們到正殿上去看看罷。
&rdquo 他說時,搭讪着先走,大家也就跟到大殿上來。
到了這裡,大家一看大殿上的荒寒,正不下于殿外,中間一個神龛子隻是外面垂了一付畫龍的黃幔帳,裡面除了一個牌位,是什麼也沒有。
殿上在平常,應該是空空的。
現在卻因為這周陵辦了個小學校,一部份學生擠到正殿上來,橫七豎八,架了幾付床鋪闆。
在床闆上,便鋪了蘆席,疊下藍布被條,地上放了些水罐洋鐵壺之類,甚至還有在床鋪上放着飯碗筷子的。
程志前一想,這付情形多少與教育行政機關有點關系,這就不必向下指觀了,偏是那位李士廉先生,不住地聳了鼻子尖,似乎要探嗅屋子裡一股什麼氣味。
程志前可怕鬧出什麼笑話來,于是搶先兩步,走出了大殿。
常秘書走出來問道:&ldquo若是不看什麼,我們就回去了。
&rdquo 程志前很後悔帶了這兩位寶貝來,就贊成回去。
張李前來遊曆,又是其志不在周陵的,也不持異議,于是立刻上汽車重回西安。
到了小西天,李士廉回到自己的房間,卻看到桌上放了一張名片,是同鄉賈多才。
名片上還注了兩行字,乃是:弟住本飯店十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