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環境場—恒常性
關燈
小
中
大
格局:後象的形狀和大小;定位;定位對格局的一般依賴;一般原理:場構成格局的主要方向;由格局的構成而引起的自我定位;在我們的各種例子中一般原理的應用:不變因素;自我定位的特例。
格局的恒常性:方向,大小和形狀的恒常性。
知覺恒常性理論: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白色和顔色的恒常性。
格局 在上一章中,我們提議對事物和格局(frameworks)進行讨論,并把圖形-背景的清晰度(figure-groundarticulation)作為那個更為一般問題的一個部分。
現在,我們可以進行概括了,以格局為開端,并在結束時補充我們的事物理論。
一切知覺組織都是格局内的組織 現在,我們将證明,一切知覺組織(perceptualorganization)都是格局内的組織,或者說,一切知覺組織都依賴于格局内的構造,藉此證明格局的一些顯著方面。
關于我們的證明,我們可以重新繼續我們在上一章裡中斷的線索。
在上一章裡,我們就圖形對其背景的功能性依賴作了一些說明。
根據這些說明,我們看到一個小的圖形形狀如何依賴于它得以顯現的背景。
同樣的事實也能夠借助後象(after-im-age)來加以說明。
如果把一個圓的後象投射到一個正面不相等的平面上,那麼後象将呈現為橢圓。
後象的形狀和大小 對于形狀來說為正确的東西,對于大小來說也同樣是正确的,一個後象的大小是該後象被投射之距離的函數。
這種關系也有賴于投射的方向,我們已經在第三章中讨論過,相對于水平線來說,線的高度越大,其大小就越小。
但是,除了這個主要因素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因素,它們有賴于形狀和後象本身的清晰度。
這些次要因素妨礙了後象大小和距離的嚴格比例(pro-portionality),一種由埃默特(Emmert)發現的比例,一種在逼真意像的調查中起很大作用的比例。
後象的大小所依賴的背景之距離不是客觀的或地理的距離(geographicaldistance),而是現象的或行為的距離(phenomenalorbehaviouraldistance),對我們當前的目的而言,這是更為重要的事情。
弗蘭克夫人(Mrs.Frank)受沃克曼(Volkmann)早期實驗的影響,在1923年的一個實驗中,讓她的被試将後象投射在一個平面上,從而在該平面上形成一個關于深的隧道的透視圖。
接着,後象的大小随着投射于其上的那張紙上的位置而變化;如果它投射在紙上的位置與隧道附近的部分相一緻,那麼,它就相當地小,如果它投射在紙上的位置與隧道遠離的部分相一緻,那麼,它就相當地大,得出的擴大倍數之比為3:1。
毫不奇怪,衆所周知的視錯覺(opticalillusion)現象也顯示了同樣的結果。
在這樣一條隧道裡所畫的兩個客觀上相等的物體,較近的那個物體看上去會顯得較小。
定位 但是,格局也會對定位(localization)産生影響。
确實,如果沒有穩定的格局,也就不會有穩定的定位,這是一個對空間知覺理論(theoryofspaceperception)來說頗為基本的事實。
讓我們簡要地描述一下海林(Hering)的部位化理論,以便發展我們的論點。
在他的理論中,視網膜的每個點都有一對明确的空間值(spacevalues),一個高度值和一個寬度值(heightandbreadthval-ue),它們與方向相對應,在這個方向上,任何點都會出現,隻要将頭部豎起,雙眼便會沿一個水平面的中央聚焦于一個無限遙遠的點上。
于是,視網膜中央便将具有&ldquo正前方向&rdquo的空間值,也就是說,寬度值和高度值都将等于零。
垂直地處于上方或下方的點,除了負的和正的高度值以外,其寬度值仍将為零,如果正值是指這些點出現在下方,負值是指這些點出現在正前方向的那個點的上方的話。
同理,在中心左右呈水平狀的點,其高度值為零,朝着左右兩邊,其寬度值不斷增加。
最後,在這一理論中,視網膜的不一緻為每個點提供一個深度值(depthvalue)。
我們将在後面讨論深度知覺理論,所以,我們暫且把自己限于前兩個維度上。
那麼,如何檢驗這種凝視的視網膜點的空間值理論呢?威塔塞克(Witasek)是這一理論的堅定信奉者,他于1910年建議進行下列實驗。
讓你的被試置于一個完全黑暗的房間裡,在被試面前安置一個光點,作為他的凝視點。
然後,将若幹不同的光點一個接一個地在被試面前呈示,并要求被試指明這些不同的光點出現的方向。
在威塔塞克看來,這種實驗是必要的,因為它并不完全遵循海林的理論,即認為一個視網膜點的高度值和寬度值随着它們離開中心的距離而成比例地增加。
也許,這種關系并不簡單,換句話說,視網膜點的現象空間值系統不是一幅标記這些點的幾何學位置的地圖。
由此可見,把一根垂直線與一根水平線相比較,對垂直線的衆所周知的過高估計,在這種理論中可由下列假設來解釋,即高度值比寬度值增加得更快。
現在,讓我們回到威塔塞克的實驗上去。
該實驗從未真正實施過,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無法實施。
如果你在一個隻見一個光點的完全黑暗的房間裡呆上一段時間,那麼,這個光點不久便會以飄忽不定的方式開始在房間裡到處遊動,遊動範圍可以達到90度。
在這期間,凝視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那怕是輕微的眼睛抖動也不會産生。
吉爾福德和達倫巴哈(GuilfordandDal-lenbach)曾證明,當光點遊動範圍在1度以下時,眼睛對光點的凝視會産生這種輕微的眼睛抖動。
這些&ldquo遊動&rdquo運動(auto-kineticmovements)證明,沒有凝視的視網膜值屬于視網膜點;它們在一個格局中産生部位化,但是,當這種格局喪失以後,便不再産生定位。
這種對遊動運動的解釋是由下述事實所證實的,在對這些遊動運動作連續觀察以後,我們實驗中仍保留着的格局的其餘部分也開始喪失其穩定性;例如,觀察者腳下的地闆和他所坐的椅子都開始晃動了。
定位對格局的一般依賴 遊動運動是對一般空間格局的存在和功能性效應的深刻證明,但是,這種格局的運作充斥着我們的整個經驗。
通過一根垂線,可以在我們眼睛的垂直子午線上投射一根線,如果我站在這根線的前面,并筆直地向前望去的話;或者,用一根水平線,在我們的眼睛上投射一根線,如果這根線正好在我書桌上的那張紙上,而我正好俯視那張桌子的話。
同樣,也可以用處于垂直和水平兩者之間的任何一個位置上的一根線進行投射。
而且,一般說來,我可按照實際情況看到這根線是垂直的、水平的或傾斜的。
當然,我們知道,線的實際位置不可能對線的現象位置産生任何一種直接的影響;我們排除了對下列問題的這種&ldquo首選答案&rdquo,該問題是:為什麼事物像看上去的那樣(第三章,見邊碼pp.77-80)。
此刻,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下事實上,同樣的部位刺激可以引起大量不同的定位,而且,反過來說,不同的刺激也可以産生同樣的定位;我隻需擡起和轉動我的眼睛,在我面前紙上的線将投射到視網膜的新區域上,然而,還是像先前一樣,那根線出現在同樣的部位上。
如果我把頭轉向垂線外面,那麼,先前投射在垂直的視網膜線上的同樣客觀的線條,現在将聚焦于傾斜的視網膜線上,而且像以前一樣,繼續出現于空間上。
我們毋須讨論由經典的海林理論說明了的這種方式,我們将把這一結果用于我們的格局理論。
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刻,我們視網膜上的垂線将引起一些現象線,它們部分垂直,部分水平,而且往往部分傾斜。
此外,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那樣,在視網膜上經常傾斜的線,像在&ldquo正常&rdquo條件下産生自垂直線的結果那樣,也産生同樣的結果。
可是,另一方面,當視網膜上的一根垂線在行為環境中産生了一根垂線時,則一根非垂直的線不會被視作垂直線,除非在那個包含着非垂直線的場部分之内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在起作用。
正因如此,如果一條傾斜的視網膜線使我們見到一條垂線的話,那麼,一條垂直的視網膜線将會使我們見到一條斜線。
因此,盡管視網膜線的方向是共同決定(codetermines)行為線方向的一個因素,但它不是一個由其自身來作用的因素。
兩個問題 我們現在正在處理兩個問題。
盡管這兩個問題彼此密切相關,然而還是可以區分的:(1)等同方向的視網膜線将會同時産生不同方向的行為線;(2)相同的視網膜線,在不同條件下,也就是在不同時間裡,将引起不同的行為線。
讓我們就這兩種情形舉一些例子。
對于第一種情形,可供我們選擇的例子如此多樣,緻使我們難以選擇。
在我面前的書桌上有若幹冊書;它們的邊緣是垂直的,而且,如果我的頭部保持筆直的話,則這些邊緣便會投射到垂直的視網膜線上。
在這些書的前面有一支鉛筆,它朝向于我;鉛筆的位置是這樣的,當書的邊緣投射到垂直的視網膜線上時,鉛筆也是如此。
為了簡便起見,我省略了那本台曆,它可以作為客觀線的例子,也就是投射在垂直的視網膜線上的既非水平又非垂直的客觀線。
我們已經提供過有關第二種情形的例子。
一俟我們的頭部傾斜時,垂直線便不再投射到垂直的視網膜線上,以前看上去垂直的物體将繼續被看作呈垂直狀态,隻要我們不是耽在一間完全黑暗的房間裡,在這房間裡,一根垂直的發光線是唯一可以見到的物體。
我們把另一個十分重要的例子歸功于威特海默(Wertheimer,1912年)。
一面鏡子能以這樣一種方式容易地被傾斜,結果,實際上垂直線意像将被投射到傾斜的視網膜線上去。
一名觀察者通過一根管子注視這面鏡子,這根管子把在鏡子外面可見的一切環境部分從視野中排除出去,觀察者通過這面鏡子觀察房間以及房間裡發生的一切。
開始時,房間顯得亂七八糟。
從鏡子裡看到,人們在傾斜的地闆上行走,物體以斜線形式紛紛落到地闆上。
但是,過了一會兒,這間&ldquo鏡中的房間&rdquo将會一切正常;地闆重新呈水平狀,物體的墜落路線又呈垂直。
理論意義 那麼,這些事實有何理論意義呢?關于我們第一個問題的事實清楚地表明,一根垂線所産生的現象方向(phenomenaldirec-tion)有賴于整個視野組織。
我們的現象空間充斥着三維的物體和面。
正常條件下的線,其本身并不是線,而是屬于(或鄰接于)這些物體的面的線,或屬于(或鄰接于)限制我們空間的面的線。
因此,這些線在其方向和其他一些方面将受制于這些事物或事物所屬的面。
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述,便是:根據點或線來構建知覺空間是一項無效勞動,也就是說,根據點或線來構建&ldquo空間感覺&rdquo(spacesensation)是一項無效勞動;我們再次發現,視覺空間隻能被解釋為場組織的産物。
一般原理:場構成格局的主要方向 為我們第二個問題所提供的例子把我們引向這種一般的陳述之外,并直接涉及到格局。
于是我們必須詢問,為什麼鏡中的世界會對它自身進行矯正?在鏡中的世界裡,在它矯正了自身以後,組織如在現實世界中一樣,同樣的事物在同樣的關系中被見到。
不過,隻有一個特征發生了改變,也就是說,視網膜線和現象線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改變。
這種變化的原理可作如下描述:盡管與看上去垂直的物體相應的視網膜上的線在一個例子中是垂直的,而在另一個例子中是傾斜的,然而,組織的主線(mainlinesoforganization)在兩個例子中仍被視作是空間的主要方向(maindirectionsofspace)。
這些主要方向是垂直的和水平的,并具有其兩個主要方向,在&ldquo正常的位置&rdquo中是正面平行和箭頭狀的。
因此,水平的背景平面,以及位于其上的垂直平面,決定了我們的格局。
在視網膜上沒有任何一根明确的線具有将這種格局提供給我們的功能;更為确切地說,這是整個組織的主線的功能。
由此可見,輪廓具有形成事物的單方面功能,但不是空間格局,它通過決定主要方向具有形成後者(空間格局)的功能。
對于為什麼鏡中的世界能進行自我糾正的問題,其答案已包含在我們的上述結論中。
當我們乍一瞥鏡子時,組織的主線并不在空間的主要方向中被見到;地闆是斜的,垂直的物體也是傾斜的。
情況肯定如此,因為在我們開始見到鏡中世界時,我們仍處于我們的正常的格局中,在這種格局中,垂直的視網膜線産生垂直的物體線。
因此,按照先前得出的關系(參見邊碼p.214),非垂直的視網膜線(它們與鏡子反映的物體的垂直輪廓相一緻)不可能呈現垂直狀态。
但是,這種舊的正常格局在鏡中世界裡得不到支持,而且,沒有這種支持,其本身便無法維持下去。
用于取代的是,新的組織主線起到了創造格局的作用:鏡中世界對它自身進行矯正。
這種矯正的結果原則上與我們第四章讨論過的彩色同質場(colouredhomogeneousfield)的結果是一樣的。
在這兩種情形的任何一種情形裡,新經驗的問世肯定不同于它的後續階段,在這兩種情形裡,我們必須考慮刺激的時間過程以及它的空間分布。
由格局的構成而引起的自我定位 關于另一個例子,我隻能簡要地提一下。
這個例子将解釋相似的論點。
讓我們根據同樣的論點畫兩張關于房間的透視圖。
在一張透視圖中,我們面向房間的牆壁,在另一張透視圖中,我們稍稍轉身,以便我們的臉不再與牆壁平行,我們的眼睛則朝向牆壁的另一部分。
這兩張透視圖是不一緻的,而且,相應地說,我們關于房間的視網膜意像,在不同的可見部分的上方,将是不一緻的。
然而,我們還是見到同樣的房間,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環境仍将保持相同;但是,作為經驗的一個數據,我們自己在行為環境中的位置将有所不同。
我們必須再次超越環境,必須把自我包括在完整的描述之中。
現在,我們看到(我們在非視覺的背景前發現的東西),視覺格局如同對行為環境中的物體來說是一種格局一樣,對我們的自我來說也是一種格局。
但是,我們的例子須作詳盡研究。
在兩種情形的任何一種情形中,作為我們組織之場的外部條件,我們在自己的視網膜上具有光和顔色的某種分布,它們在兩種情形裡是不同的。
這種差異可以通過不同形狀的兩個房間來産生,也就是面對主要牆壁時看兩個不同形狀的房間。
在這些條件下,該房間将提供像我們從傾斜位置上看到普通房間一樣的投射,也即該房間有點奇怪。
因此,問題便成為:為什麼我們會在傾斜的位置上見到一個普通的房間,而在正常的位置上卻見到奇怪的房間呢? 經驗主義解釋再次被排斥 傳統的心理學,以及吸收許多傳統心理學知識的門外漢,将回答道:這是因為,通過經驗,我們了解自己的房間。
于是,我們可以提出下列問題,當我們獲得這種知識的唯一的視覺源泉是視網膜意像時,我們是如何成功地了解我們自己的房間的呢?我不想展開這一論争。
讀者可以通過親自實施這種辦法來檢測他對這種反經驗主義論點的理解。
讀者可以記住我們頭部和身體的連續運動,并扪心自問下列問題,為什麼從純粹的經驗主義觀點出發,正面的平行位置應當成為正常的位置。
我将引證一些觀察來證明自己的論點,這些觀察是與經驗主義解釋完全抵觸的。
我們都知道,樹木、電線杆、房屋都是垂直站立的。
如果一個人坐火車沿山間鐵道旅行,鐵軌以相當陡的坡度上升,那麼這個人從窗外望去便會驚奇地發現,在世界的這些奇怪部分中,樹木沿垂直方向以合理的角度生長看,而且,為了與樹木保持一緻,人們也用同樣奇異的方式豎立電線杆和建造他們的房屋。
我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1932年a),報道了另外一個特别引人注目的例子:&ldquo在卡尤加湖(LakeCayuga)的西邊,距離水平面約200來英尺的地方,在朝湖邊稍稍傾斜的廣闊草地上屹立着一幢公共建築物。
對于每個人來說,這幢建築物看上去以一種十分引人注目的方式向離開湖的方向傾斜。
&rdquo 在我們的各種例子中一般原理的應用:不變因素 我們将拒絕把經驗主義理論作為我們對格局的一種最終解釋,但是,我們并不認為經驗對它絲毫沒有影響。
這是因為,在我們目前的知識狀況下,這種主張是沒有保證的。
在我們擺脫了經驗主義偏見以後,我們在上述的例子中發現了一個十分簡單的原理:行為環境的場部分,作為我們一般的空間格局的一部分,呈現出一種主要的空間方向。
讓我們看一下該原理在我們的例子中意指什麼。
當我們通過山間火車的車窗向外望去時,這扇窗便成為空間格局,而且呈現出正常的水平一垂直方向。
通過窗子看到的物體輪廓并不與窗框直角相交。
因此,如果窗框看上去是水平的話,那麼,這些物體看上去便不是垂直的,而是在上坡時斜着離我們遠去,在下坡時則迎着我們而來。
如果圖72提供的有關車窗和電線杆實際位置的圖畫稍稍有點誇張的話,那麼,它同時也表明了,當車窗成為格局,而且被水平一垂直地定向時,為什麼電線杆看上去不可能呈垂直方向。
人們應做的是,把這張圖轉過來,使窗的底邊保持水平;于是,電線杆就會傾向右邊,正如在我們的圖畫裡,車窗向左邊傾斜一般。
電線杆和窗框之間的角度決定了這兩個物體彼此之間的相對定位(relativelocalization),而它們的絕對定位(absolutelocalization)則受制于形成空間格局的那些場部分。
如果有人将頭伸出窗外,那麼電線杆便會立即看上去呈垂直狀态;當這個人一面看着那根電線杆,一面把頭縮回來時,電線杆仍然保持垂直,可是車窗和整個車廂則是傾斜的。
在這兩種情境中的一個因素是&ldquo不變因素&rdquo(invariant),也就是背景和物體之間的角度。
若把同樣的原理用于卡尤加湖西岸的房屋,也是很容易的。
這裡,大草坪提供了背景,從而看上去呈水平狀态,而草坪上面的房屋反而呈傾斜狀了。
人們隻需将圖73稍稍轉動一下,使代表傾斜草坪的那條背景線變成水平狀,然後看看發生什麼情況就可以了。
我們發現,同樣的原理(自然涉及其他一些不變因素)也适用于顔色場和運動場:刺激分布的相對特性決定行為世界中物體和事件的相對特性,但是,後者的絕對特性有賴于一個新因素,這個新因素在我們的空間格局例子中是朝着主要空間方向的這種格局的應力(stress)。
自我定位的特例 我們的原理也适用于房間的例子,即當我們看到房間與牆壁平行或傾斜時的例子。
這個例子比我們的上述例子更加複雜,因為它除了方向以外,還涉及其他東西。
這個例子中的兩個變量是:房間的形狀和對于房間來說自我的位置。
當我們呈直角地面對房間時,我們看到正常的房間,它具有垂直和水平方向,而我們自己在房間裡也處于正常位置。
可是,一俟視網膜刺激發生變化,我們也會看到形狀古怪的房間,它具有傾斜的側面,而我們自己也處于傾斜的位置上。
如果F代表格局,E代表自我,指數n代表正常,指數a代表異常,那麼,我們便可以用如下公式來表示所有不同的可能性:FnEn-FaEa。
當然,前項的選擇是經常實現的選擇:鑒于那種理由,看來也不包括任何問題。
但是,一俟我們了解還存在着無數其他的可能性(這些其他的可能性都用FaEa來表示),那麼,我們便可以看到這種正常情況也與異常情況一樣需要作出解釋了。
在這種情況下,解釋也是特别簡單的:格局是正常的,而且,我們知道,一種格局趨向于朝正常方向發展,而自我的位置也是正常的,那就是說,從自我角度看,所謂&ldquo正前方向&rdquo是指與格局的主要平面之一呈正交狀态(perpendicularto)。
于是,兩種方向系統(一種是由格局施加的方向系統,另一種是有賴于自我的方向系統)在這種情形裡發生重合。
這兩種方向系統之間的沖突可能會明顯地幹擾我們&ldquo正前方&rdquo的方向,因為它不僅受制于我們自我的位置,而且也可能受制于格局,受制于這種格局的箭狀方向,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方向;實際上,甚至後一種決定因素也是模棱兩可的,它可以指我們的眼睛,我們的頭部,或我們的軀幹系統。
G.E.缪勒(1917年)是第一個建立這些不同的定位系統的人。
我将引證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例子,即關于客觀的和&ldquo以自我為中心的&rdquo正前方向相沖突的例子,這個例子之所以具有重要性,是因為它同時表明視覺格局并不是一種單單對視覺物體來說的格局。
我的證明也是從聽覺實驗中得到的。
被試的任務是判斷來自正前方向的一種噪音。
為了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知道究竟是什麼東西決定了左邊或右邊聲音的定位。
自馮·霍恩博斯特爾(VanHorn-bostel)和威特海默的獨創性發現以來,有關這個課題已經産生了大量的文獻。
但是,最初發現的那些事實仍然未被觸及。
聲音的左右定位有賴于時間差别,聲波依靠這種時間差别到達兩耳,定位發生在先聽到聲音的耳朵一側,而朝向中線的角度便不斷增加,至少在第一個近似值中,随着這種領先的量按比例地增加。
結果,當時差等于零時,一種聲音将在正前方聽到,也就是說,當兩耳同時聽到時,說明聲音在正前方。
了解了這一點以後,我們便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了。
先發出一種恒常的或反複發生的噪音,這種聲音通過一組管樂器分别讓兩耳聽到,它為每一隻耳朵準備一種可變的曲調,例如一隻長号的曲調。
隻要這兩組管樂器發出同樣的聲盲,那麼,觀察者的兩耳也将同時受到刺激,他将從正前方聽到聲音。
現在,如果把左邊的長号移開,那麼與右耳相比,聲音到達觀察者左耳所花的時間将大大地推遲,結果,觀察者将聽到向着右邊傳遞的聲音。
現在,開始我們的實驗:我們把一隻長号安置在某個位置上,以便我們的觀察者可以在某個角度上聽到聲音;然後,我們要求觀察者将另一隻長号移開一些,直到他在中央位置上聽到聲音為止,也就是在正前方聽到聲音為止。
這可以很精确地完成。
經過一些練習以後,一名優秀觀察者的平均誤差将不會超過半厘米,也就是說,他将長号移至一個位置上,這個位置距離另一隻長号的任何一個方向平均不超過半厘米。
讓我們暫停一下,以便對這項成就作出評價。
空氣中聲音的速度為330米/秒=33000厘米/秒。
平均1/2厘米的誤差是指,當觀察者聽到正前方的聲音時,兩個通道之間的差異可能是1/2厘米。
那麼,根據時間又意味着什麼? c=s/t,t=s/c,t=0.5/33000秒=0.015毫秒 這一精确性是令人驚訝的,但是它有賴于一個條件,也就是,觀察者必須面對房間中的一堵牆,以直角方向端坐着。
如果觀察者不這樣做的話,他們的精确性将會遭受損失,在許多情形中,甚至當他們在觀察期間閉起雙眼時也會這樣。
客觀精确性的喪失将伴随着主觀自信性的喪失。
我在戰時工作期間,曾通過數千次這樣的測量而獲得了豐富的經驗,但是,我仍然無法閉起眼睛工作,當我在房間裡的位置處于不正常狀況時,我無法找到良好的&ldquo來自正前方&rdquo的聽覺。
在闡述了這一段題外話以後,讓我們重新回到FnEn的例子上來。
Fn是F(格局)的最穩定形式,從而是最容易産生的。
在這種情況下,Fn需要En(自我)。
因為變量F和E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兩者的結合方式與先前例子中所闡釋的一樣,是背景和物體兩種方向的結合。
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一切可能的組織中,由于各自的刺激分布,F和E之間的關系是不變的,正像格局和物體線條之間的角度是不變的一樣。
格局趨向正常性的傾向 現在,我們轉向第二種情況,也即當我們在房間裡的位置處于不正常時,我們對房間的知覺。
這時,我們需要三個公式去描述一切可能的組織:FnEa-FaEa-FaEn,在這三個公式中,中間一個公式構成了大量的情形。
這裡,F和E再一次結合在一起,不過,由于條件的改變,F和E的結合方式與它們以前的結合方式有所不同。
第一個公式再次得到實現,格局保持正常,自我卻異常了。
這種情況恰好可與卡尤加湖邊的建築物相比,那裡的格局是正常的,可是格局上的物體,也就是建築物,卻變得傾斜了。
如果O代表物體,那麼這個例子可以用三個公式來表示: FnOa-FaOa-FaOn 最後一個公式反映了&ldquo
格局的恒常性:方向,大小和形狀的恒常性。
知覺恒常性理論: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白色和顔色的恒常性。
格局 在上一章中,我們提議對事物和格局(frameworks)進行讨論,并把圖形-背景的清晰度(figure-groundarticulation)作為那個更為一般問題的一個部分。
現在,我們可以進行概括了,以格局為開端,并在結束時補充我們的事物理論。
一切知覺組織都是格局内的組織 現在,我們将證明,一切知覺組織(perceptualorganization)都是格局内的組織,或者說,一切知覺組織都依賴于格局内的構造,藉此證明格局的一些顯著方面。
關于我們的證明,我們可以重新繼續我們在上一章裡中斷的線索。
在上一章裡,我們就圖形對其背景的功能性依賴作了一些說明。
根據這些說明,我們看到一個小的圖形形狀如何依賴于它得以顯現的背景。
同樣的事實也能夠借助後象(after-im-age)來加以說明。
如果把一個圓的後象投射到一個正面不相等的平面上,那麼後象将呈現為橢圓。
後象的形狀和大小 對于形狀來說為正确的東西,對于大小來說也同樣是正确的,一個後象的大小是該後象被投射之距離的函數。
這種關系也有賴于投射的方向,我們已經在第三章中讨論過,相對于水平線來說,線的高度越大,其大小就越小。
但是,除了這個主要因素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因素,它們有賴于形狀和後象本身的清晰度。
這些次要因素妨礙了後象大小和距離的嚴格比例(pro-portionality),一種由埃默特(Emmert)發現的比例,一種在逼真意像的調查中起很大作用的比例。
後象的大小所依賴的背景之距離不是客觀的或地理的距離(geographicaldistance),而是現象的或行為的距離(phenomenalorbehaviouraldistance),對我們當前的目的而言,這是更為重要的事情。
弗蘭克夫人(Mrs.Frank)受沃克曼(Volkmann)早期實驗的影響,在1923年的一個實驗中,讓她的被試将後象投射在一個平面上,從而在該平面上形成一個關于深的隧道的透視圖。
接着,後象的大小随着投射于其上的那張紙上的位置而變化;如果它投射在紙上的位置與隧道附近的部分相一緻,那麼,它就相當地小,如果它投射在紙上的位置與隧道遠離的部分相一緻,那麼,它就相當地大,得出的擴大倍數之比為3:1。
毫不奇怪,衆所周知的視錯覺(opticalillusion)現象也顯示了同樣的結果。
在這樣一條隧道裡所畫的兩個客觀上相等的物體,較近的那個物體看上去會顯得較小。
定位 但是,格局也會對定位(localization)産生影響。
确實,如果沒有穩定的格局,也就不會有穩定的定位,這是一個對空間知覺理論(theoryofspaceperception)來說頗為基本的事實。
讓我們簡要地描述一下海林(Hering)的部位化理論,以便發展我們的論點。
在他的理論中,視網膜的每個點都有一對明确的空間值(spacevalues),一個高度值和一個寬度值(heightandbreadthval-ue),它們與方向相對應,在這個方向上,任何點都會出現,隻要将頭部豎起,雙眼便會沿一個水平面的中央聚焦于一個無限遙遠的點上。
于是,視網膜中央便将具有&ldquo正前方向&rdquo的空間值,也就是說,寬度值和高度值都将等于零。
垂直地處于上方或下方的點,除了負的和正的高度值以外,其寬度值仍将為零,如果正值是指這些點出現在下方,負值是指這些點出現在正前方向的那個點的上方的話。
同理,在中心左右呈水平狀的點,其高度值為零,朝着左右兩邊,其寬度值不斷增加。
最後,在這一理論中,視網膜的不一緻為每個點提供一個深度值(depthvalue)。
我們将在後面讨論深度知覺理論,所以,我們暫且把自己限于前兩個維度上。
那麼,如何檢驗這種凝視的視網膜點的空間值理論呢?威塔塞克(Witasek)是這一理論的堅定信奉者,他于1910年建議進行下列實驗。
讓你的被試置于一個完全黑暗的房間裡,在被試面前安置一個光點,作為他的凝視點。
然後,将若幹不同的光點一個接一個地在被試面前呈示,并要求被試指明這些不同的光點出現的方向。
在威塔塞克看來,這種實驗是必要的,因為它并不完全遵循海林的理論,即認為一個視網膜點的高度值和寬度值随着它們離開中心的距離而成比例地增加。
也許,這種關系并不簡單,換句話說,視網膜點的現象空間值系統不是一幅标記這些點的幾何學位置的地圖。
由此可見,把一根垂直線與一根水平線相比較,對垂直線的衆所周知的過高估計,在這種理論中可由下列假設來解釋,即高度值比寬度值增加得更快。
現在,讓我們回到威塔塞克的實驗上去。
該實驗從未真正實施過,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無法實施。
如果你在一個隻見一個光點的完全黑暗的房間裡呆上一段時間,那麼,這個光點不久便會以飄忽不定的方式開始在房間裡到處遊動,遊動範圍可以達到90度。
在這期間,凝視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那怕是輕微的眼睛抖動也不會産生。
吉爾福德和達倫巴哈(GuilfordandDal-lenbach)曾證明,當光點遊動範圍在1度以下時,眼睛對光點的凝視會産生這種輕微的眼睛抖動。
這些&ldquo遊動&rdquo運動(auto-kineticmovements)證明,沒有凝視的視網膜值屬于視網膜點;它們在一個格局中産生部位化,但是,當這種格局喪失以後,便不再産生定位。
這種對遊動運動的解釋是由下述事實所證實的,在對這些遊動運動作連續觀察以後,我們實驗中仍保留着的格局的其餘部分也開始喪失其穩定性;例如,觀察者腳下的地闆和他所坐的椅子都開始晃動了。
定位對格局的一般依賴 遊動運動是對一般空間格局的存在和功能性效應的深刻證明,但是,這種格局的運作充斥着我們的整個經驗。
通過一根垂線,可以在我們眼睛的垂直子午線上投射一根線,如果我站在這根線的前面,并筆直地向前望去的話;或者,用一根水平線,在我們的眼睛上投射一根線,如果這根線正好在我書桌上的那張紙上,而我正好俯視那張桌子的話。
同樣,也可以用處于垂直和水平兩者之間的任何一個位置上的一根線進行投射。
而且,一般說來,我可按照實際情況看到這根線是垂直的、水平的或傾斜的。
當然,我們知道,線的實際位置不可能對線的現象位置産生任何一種直接的影響;我們排除了對下列問題的這種&ldquo首選答案&rdquo,該問題是:為什麼事物像看上去的那樣(第三章,見邊碼pp.77-80)。
此刻,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下事實上,同樣的部位刺激可以引起大量不同的定位,而且,反過來說,不同的刺激也可以産生同樣的定位;我隻需擡起和轉動我的眼睛,在我面前紙上的線将投射到視網膜的新區域上,然而,還是像先前一樣,那根線出現在同樣的部位上。
如果我把頭轉向垂線外面,那麼,先前投射在垂直的視網膜線上的同樣客觀的線條,現在将聚焦于傾斜的視網膜線上,而且像以前一樣,繼續出現于空間上。
我們毋須讨論由經典的海林理論說明了的這種方式,我們将把這一結果用于我們的格局理論。
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刻,我們視網膜上的垂線将引起一些現象線,它們部分垂直,部分水平,而且往往部分傾斜。
此外,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那樣,在視網膜上經常傾斜的線,像在&ldquo正常&rdquo條件下産生自垂直線的結果那樣,也産生同樣的結果。
可是,另一方面,當視網膜上的一根垂線在行為環境中産生了一根垂線時,則一根非垂直的線不會被視作垂直線,除非在那個包含着非垂直線的場部分之内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在起作用。
正因如此,如果一條傾斜的視網膜線使我們見到一條垂線的話,那麼,一條垂直的視網膜線将會使我們見到一條斜線。
因此,盡管視網膜線的方向是共同決定(codetermines)行為線方向的一個因素,但它不是一個由其自身來作用的因素。
兩個問題 我們現在正在處理兩個問題。
盡管這兩個問題彼此密切相關,然而還是可以區分的:(1)等同方向的視網膜線将會同時産生不同方向的行為線;(2)相同的視網膜線,在不同條件下,也就是在不同時間裡,将引起不同的行為線。
讓我們就這兩種情形舉一些例子。
對于第一種情形,可供我們選擇的例子如此多樣,緻使我們難以選擇。
在我面前的書桌上有若幹冊書;它們的邊緣是垂直的,而且,如果我的頭部保持筆直的話,則這些邊緣便會投射到垂直的視網膜線上。
在這些書的前面有一支鉛筆,它朝向于我;鉛筆的位置是這樣的,當書的邊緣投射到垂直的視網膜線上時,鉛筆也是如此。
為了簡便起見,我省略了那本台曆,它可以作為客觀線的例子,也就是投射在垂直的視網膜線上的既非水平又非垂直的客觀線。
我們已經提供過有關第二種情形的例子。
一俟我們的頭部傾斜時,垂直線便不再投射到垂直的視網膜線上,以前看上去垂直的物體将繼續被看作呈垂直狀态,隻要我們不是耽在一間完全黑暗的房間裡,在這房間裡,一根垂直的發光線是唯一可以見到的物體。
我們把另一個十分重要的例子歸功于威特海默(Wertheimer,1912年)。
一面鏡子能以這樣一種方式容易地被傾斜,結果,實際上垂直線意像将被投射到傾斜的視網膜線上去。
一名觀察者通過一根管子注視這面鏡子,這根管子把在鏡子外面可見的一切環境部分從視野中排除出去,觀察者通過這面鏡子觀察房間以及房間裡發生的一切。
開始時,房間顯得亂七八糟。
從鏡子裡看到,人們在傾斜的地闆上行走,物體以斜線形式紛紛落到地闆上。
但是,過了一會兒,這間&ldquo鏡中的房間&rdquo将會一切正常;地闆重新呈水平狀,物體的墜落路線又呈垂直。
理論意義 那麼,這些事實有何理論意義呢?關于我們第一個問題的事實清楚地表明,一根垂線所産生的現象方向(phenomenaldirec-tion)有賴于整個視野組織。
我們的現象空間充斥着三維的物體和面。
正常條件下的線,其本身并不是線,而是屬于(或鄰接于)這些物體的面的線,或屬于(或鄰接于)限制我們空間的面的線。
因此,這些線在其方向和其他一些方面将受制于這些事物或事物所屬的面。
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述,便是:根據點或線來構建知覺空間是一項無效勞動,也就是說,根據點或線來構建&ldquo空間感覺&rdquo(spacesensation)是一項無效勞動;我們再次發現,視覺空間隻能被解釋為場組織的産物。
一般原理:場構成格局的主要方向 為我們第二個問題所提供的例子把我們引向這種一般的陳述之外,并直接涉及到格局。
于是我們必須詢問,為什麼鏡中的世界會對它自身進行矯正?在鏡中的世界裡,在它矯正了自身以後,組織如在現實世界中一樣,同樣的事物在同樣的關系中被見到。
不過,隻有一個特征發生了改變,也就是說,視網膜線和現象線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改變。
這種變化的原理可作如下描述:盡管與看上去垂直的物體相應的視網膜上的線在一個例子中是垂直的,而在另一個例子中是傾斜的,然而,組織的主線(mainlinesoforganization)在兩個例子中仍被視作是空間的主要方向(maindirectionsofspace)。
這些主要方向是垂直的和水平的,并具有其兩個主要方向,在&ldquo正常的位置&rdquo中是正面平行和箭頭狀的。
因此,水平的背景平面,以及位于其上的垂直平面,決定了我們的格局。
在視網膜上沒有任何一根明确的線具有将這種格局提供給我們的功能;更為确切地說,這是整個組織的主線的功能。
由此可見,輪廓具有形成事物的單方面功能,但不是空間格局,它通過決定主要方向具有形成後者(空間格局)的功能。
對于為什麼鏡中的世界能進行自我糾正的問題,其答案已包含在我們的上述結論中。
當我們乍一瞥鏡子時,組織的主線并不在空間的主要方向中被見到;地闆是斜的,垂直的物體也是傾斜的。
情況肯定如此,因為在我們開始見到鏡中世界時,我們仍處于我們的正常的格局中,在這種格局中,垂直的視網膜線産生垂直的物體線。
因此,按照先前得出的關系(參見邊碼p.214),非垂直的視網膜線(它們與鏡子反映的物體的垂直輪廓相一緻)不可能呈現垂直狀态。
但是,這種舊的正常格局在鏡中世界裡得不到支持,而且,沒有這種支持,其本身便無法維持下去。
用于取代的是,新的組織主線起到了創造格局的作用:鏡中世界對它自身進行矯正。
這種矯正的結果原則上與我們第四章讨論過的彩色同質場(colouredhomogeneousfield)的結果是一樣的。
在這兩種情形的任何一種情形裡,新經驗的問世肯定不同于它的後續階段,在這兩種情形裡,我們必須考慮刺激的時間過程以及它的空間分布。
由格局的構成而引起的自我定位 關于另一個例子,我隻能簡要地提一下。
這個例子将解釋相似的論點。
讓我們根據同樣的論點畫兩張關于房間的透視圖。
在一張透視圖中,我們面向房間的牆壁,在另一張透視圖中,我們稍稍轉身,以便我們的臉不再與牆壁平行,我們的眼睛則朝向牆壁的另一部分。
這兩張透視圖是不一緻的,而且,相應地說,我們關于房間的視網膜意像,在不同的可見部分的上方,将是不一緻的。
然而,我們還是見到同樣的房間,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環境仍将保持相同;但是,作為經驗的一個數據,我們自己在行為環境中的位置将有所不同。
我們必須再次超越環境,必須把自我包括在完整的描述之中。
現在,我們看到(我們在非視覺的背景前發現的東西),視覺格局如同對行為環境中的物體來說是一種格局一樣,對我們的自我來說也是一種格局。
但是,我們的例子須作詳盡研究。
在兩種情形的任何一種情形中,作為我們組織之場的外部條件,我們在自己的視網膜上具有光和顔色的某種分布,它們在兩種情形裡是不同的。
這種差異可以通過不同形狀的兩個房間來産生,也就是面對主要牆壁時看兩個不同形狀的房間。
在這些條件下,該房間将提供像我們從傾斜位置上看到普通房間一樣的投射,也即該房間有點奇怪。
因此,問題便成為:為什麼我們會在傾斜的位置上見到一個普通的房間,而在正常的位置上卻見到奇怪的房間呢? 經驗主義解釋再次被排斥 傳統的心理學,以及吸收許多傳統心理學知識的門外漢,将回答道:這是因為,通過經驗,我們了解自己的房間。
于是,我們可以提出下列問題,當我們獲得這種知識的唯一的視覺源泉是視網膜意像時,我們是如何成功地了解我們自己的房間的呢?我不想展開這一論争。
讀者可以通過親自實施這種辦法來檢測他對這種反經驗主義論點的理解。
讀者可以記住我們頭部和身體的連續運動,并扪心自問下列問題,為什麼從純粹的經驗主義觀點出發,正面的平行位置應當成為正常的位置。
我将引證一些觀察來證明自己的論點,這些觀察是與經驗主義解釋完全抵觸的。
我們都知道,樹木、電線杆、房屋都是垂直站立的。
如果一個人坐火車沿山間鐵道旅行,鐵軌以相當陡的坡度上升,那麼這個人從窗外望去便會驚奇地發現,在世界的這些奇怪部分中,樹木沿垂直方向以合理的角度生長看,而且,為了與樹木保持一緻,人們也用同樣奇異的方式豎立電線杆和建造他們的房屋。
我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1932年a),報道了另外一個特别引人注目的例子:&ldquo在卡尤加湖(LakeCayuga)的西邊,距離水平面約200來英尺的地方,在朝湖邊稍稍傾斜的廣闊草地上屹立着一幢公共建築物。
對于每個人來說,這幢建築物看上去以一種十分引人注目的方式向離開湖的方向傾斜。
&rdquo 在我們的各種例子中一般原理的應用:不變因素 我們将拒絕把經驗主義理論作為我們對格局的一種最終解釋,但是,我們并不認為經驗對它絲毫沒有影響。
這是因為,在我們目前的知識狀況下,這種主張是沒有保證的。
在我們擺脫了經驗主義偏見以後,我們在上述的例子中發現了一個十分簡單的原理:行為環境的場部分,作為我們一般的空間格局的一部分,呈現出一種主要的空間方向。
讓我們看一下該原理在我們的例子中意指什麼。
當我們通過山間火車的車窗向外望去時,這扇窗便成為空間格局,而且呈現出正常的水平一垂直方向。
通過窗子看到的物體輪廓并不與窗框直角相交。
因此,如果窗框看上去是水平的話,那麼,這些物體看上去便不是垂直的,而是在上坡時斜着離我們遠去,在下坡時則迎着我們而來。
如果圖72提供的有關車窗和電線杆實際位置的圖畫稍稍有點誇張的話,那麼,它同時也表明了,當車窗成為格局,而且被水平一垂直地定向時,為什麼電線杆看上去不可能呈垂直方向。
人們應做的是,把這張圖轉過來,使窗的底邊保持水平;于是,電線杆就會傾向右邊,正如在我們的圖畫裡,車窗向左邊傾斜一般。
電線杆和窗框之間的角度決定了這兩個物體彼此之間的相對定位(relativelocalization),而它們的絕對定位(absolutelocalization)則受制于形成空間格局的那些場部分。
如果有人将頭伸出窗外,那麼電線杆便會立即看上去呈垂直狀态;當這個人一面看着那根電線杆,一面把頭縮回來時,電線杆仍然保持垂直,可是車窗和整個車廂則是傾斜的。
在這兩種情境中的一個因素是&ldquo不變因素&rdquo(invariant),也就是背景和物體之間的角度。
若把同樣的原理用于卡尤加湖西岸的房屋,也是很容易的。
這裡,大草坪提供了背景,從而看上去呈水平狀态,而草坪上面的房屋反而呈傾斜狀了。
人們隻需将圖73稍稍轉動一下,使代表傾斜草坪的那條背景線變成水平狀,然後看看發生什麼情況就可以了。
我們發現,同樣的原理(自然涉及其他一些不變因素)也适用于顔色場和運動場:刺激分布的相對特性決定行為世界中物體和事件的相對特性,但是,後者的絕對特性有賴于一個新因素,這個新因素在我們的空間格局例子中是朝着主要空間方向的這種格局的應力(stress)。
自我定位的特例 我們的原理也适用于房間的例子,即當我們看到房間與牆壁平行或傾斜時的例子。
這個例子比我們的上述例子更加複雜,因為它除了方向以外,還涉及其他東西。
這個例子中的兩個變量是:房間的形狀和對于房間來說自我的位置。
當我們呈直角地面對房間時,我們看到正常的房間,它具有垂直和水平方向,而我們自己在房間裡也處于正常位置。
可是,一俟視網膜刺激發生變化,我們也會看到形狀古怪的房間,它具有傾斜的側面,而我們自己也處于傾斜的位置上。
如果F代表格局,E代表自我,指數n代表正常,指數a代表異常,那麼,我們便可以用如下公式來表示所有不同的可能性:FnEn-FaEa。
當然,前項的選擇是經常實現的選擇:鑒于那種理由,看來也不包括任何問題。
但是,一俟我們了解還存在着無數其他的可能性(這些其他的可能性都用FaEa來表示),那麼,我們便可以看到這種正常情況也與異常情況一樣需要作出解釋了。
在這種情況下,解釋也是特别簡單的:格局是正常的,而且,我們知道,一種格局趨向于朝正常方向發展,而自我的位置也是正常的,那就是說,從自我角度看,所謂&ldquo正前方向&rdquo是指與格局的主要平面之一呈正交狀态(perpendicularto)。
于是,兩種方向系統(一種是由格局施加的方向系統,另一種是有賴于自我的方向系統)在這種情形裡發生重合。
這兩種方向系統之間的沖突可能會明顯地幹擾我們&ldquo正前方&rdquo的方向,因為它不僅受制于我們自我的位置,而且也可能受制于格局,受制于這種格局的箭狀方向,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方向;實際上,甚至後一種決定因素也是模棱兩可的,它可以指我們的眼睛,我們的頭部,或我們的軀幹系統。
G.E.缪勒(1917年)是第一個建立這些不同的定位系統的人。
我将引證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例子,即關于客觀的和&ldquo以自我為中心的&rdquo正前方向相沖突的例子,這個例子之所以具有重要性,是因為它同時表明視覺格局并不是一種單單對視覺物體來說的格局。
我的證明也是從聽覺實驗中得到的。
被試的任務是判斷來自正前方向的一種噪音。
為了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知道究竟是什麼東西決定了左邊或右邊聲音的定位。
自馮·霍恩博斯特爾(VanHorn-bostel)和威特海默的獨創性發現以來,有關這個課題已經産生了大量的文獻。
但是,最初發現的那些事實仍然未被觸及。
聲音的左右定位有賴于時間差别,聲波依靠這種時間差别到達兩耳,定位發生在先聽到聲音的耳朵一側,而朝向中線的角度便不斷增加,至少在第一個近似值中,随着這種領先的量按比例地增加。
結果,當時差等于零時,一種聲音将在正前方聽到,也就是說,當兩耳同時聽到時,說明聲音在正前方。
了解了這一點以後,我們便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了。
先發出一種恒常的或反複發生的噪音,這種聲音通過一組管樂器分别讓兩耳聽到,它為每一隻耳朵準備一種可變的曲調,例如一隻長号的曲調。
隻要這兩組管樂器發出同樣的聲盲,那麼,觀察者的兩耳也将同時受到刺激,他将從正前方聽到聲音。
現在,如果把左邊的長号移開,那麼與右耳相比,聲音到達觀察者左耳所花的時間将大大地推遲,結果,觀察者将聽到向着右邊傳遞的聲音。
現在,開始我們的實驗:我們把一隻長号安置在某個位置上,以便我們的觀察者可以在某個角度上聽到聲音;然後,我們要求觀察者将另一隻長号移開一些,直到他在中央位置上聽到聲音為止,也就是在正前方聽到聲音為止。
這可以很精确地完成。
經過一些練習以後,一名優秀觀察者的平均誤差将不會超過半厘米,也就是說,他将長号移至一個位置上,這個位置距離另一隻長号的任何一個方向平均不超過半厘米。
讓我們暫停一下,以便對這項成就作出評價。
空氣中聲音的速度為330米/秒=33000厘米/秒。
平均1/2厘米的誤差是指,當觀察者聽到正前方的聲音時,兩個通道之間的差異可能是1/2厘米。
那麼,根據時間又意味着什麼? c=s/t,t=s/c,t=0.5/33000秒=0.015毫秒 這一精确性是令人驚訝的,但是它有賴于一個條件,也就是,觀察者必須面對房間中的一堵牆,以直角方向端坐着。
如果觀察者不這樣做的話,他們的精确性将會遭受損失,在許多情形中,甚至當他們在觀察期間閉起雙眼時也會這樣。
客觀精确性的喪失将伴随着主觀自信性的喪失。
我在戰時工作期間,曾通過數千次這樣的測量而獲得了豐富的經驗,但是,我仍然無法閉起眼睛工作,當我在房間裡的位置處于不正常狀況時,我無法找到良好的&ldquo來自正前方&rdquo的聽覺。
在闡述了這一段題外話以後,讓我們重新回到FnEn的例子上來。
Fn是F(格局)的最穩定形式,從而是最容易産生的。
在這種情況下,Fn需要En(自我)。
因為變量F和E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兩者的結合方式與先前例子中所闡釋的一樣,是背景和物體兩種方向的結合。
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一切可能的組織中,由于各自的刺激分布,F和E之間的關系是不變的,正像格局和物體線條之間的角度是不變的一樣。
格局趨向正常性的傾向 現在,我們轉向第二種情況,也即當我們在房間裡的位置處于不正常時,我們對房間的知覺。
這時,我們需要三個公式去描述一切可能的組織:FnEa-FaEa-FaEn,在這三個公式中,中間一個公式構成了大量的情形。
這裡,F和E再一次結合在一起,不過,由于條件的改變,F和E的結合方式與它們以前的結合方式有所不同。
第一個公式再次得到實現,格局保持正常,自我卻異常了。
這種情況恰好可與卡尤加湖邊的建築物相比,那裡的格局是正常的,可是格局上的物體,也就是建築物,卻變得傾斜了。
如果O代表物體,那麼這個例子可以用三個公式來表示: FnOa-FaOa-FaOn 最後一個公式反映了&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