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結論

關燈
回顧。

    理論背景。

    &ldquo格式塔&rdquo的含義。

    達到的整合。

    實證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

     當一個人經過長途跋涉臨近終點時,他往往喜歡把他已經做過的事情與他出發以前制訂的計劃進行比較。

    因此,在我們遊覽了心理學的這片土地以後,回顧一下我們的計劃,看一下我們執行這項計劃的情況,然後概述一下我們旅行的主要階段,似乎是合适的。

    我們制訂了兩項計劃,一項計劃在第一章裡,範圍十分一般,另一項計劃出現在第二章結束時,較為具體和限定。

    我們遵循了第二項計劃的指示。

    那麼,我們對第一項計劃貫徹了多少? 回顧 讓我們簡要地回顧一下我們的步驟。

    對我們的調查來說,我們所規劃的領域涉及行為的一切形式和方面。

    我們發現,行為始終是環境中的行為。

    這一命題導緻地理環境(geographicalenvironments)和行為環境(behaviouralenvirnoments)之間的基本區分,從而導緻它們之間的關系問題。

    這個問題由于引入了心物場(psychophysical field)以及它的場特性,緻使在一個非二元論的理論(non-dualistic theory)中變得容易處理了。

    地理環境和心物場之間的關系,以及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之間的關系,随着遠刺激和近刺激(distantand proximalstimuli)的基本區分而變得複雜起來。

    盡管隻有後者與心物場具有直接的因果聯結,從而也與行為具有直接的因果聯結,但是,行為一般說來不僅适應于行為環境,而且也适應于地理環境,也就是遠刺激的世界。

    心物場和近刺激之間的關系理論受到了檢驗,檢驗的方式是考察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行為環境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知覺的基本問題:為什麼事物像它看上去的那樣?有關這個問題的讨論導緻了對一些心理學理論的拒斥(這些理論在我們的思想方法中根深蒂固),從而把我們引向組織概念(conceptoforganization)。

    由此,對知覺組織開展了研究,它揭示了力的令人驚訝的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與此同時,也揭示了毫無例外的定律。

    我們試圖了解,為什麼我們在知覺組織内看到了空間和事物,為什麼這些行為事物具有它們擁有的特性(諸如統一性、形狀、大小、顔色),以及為什麼它們能夠運動或表現出靜止狀态。

     接着,我們繼續表明知覺場如何引起我們的四肢運動,也就是它如何影響行為。

    這個新問題毋須在先前提出的組織原理上添補新的原理,而是僅僅将這些原理擴展并用于新的問題。

     但是,有關這個問題的讨論導緻我們向前跨了一大步。

    原先,我們以下述觀點為出發點,即行為需要它賴以發生的一種環境,現在,我們被迫接受另一種觀點,即行為需要一種運作着的自我(Ego)。

    于是,自我被引入,而自我的引入也不需要任何新的原理,在這系統之外,迄今為止沒有提出任何因素。

    相反,組織原理提供了一種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自我盡管蔑視大多數心理系統,卻可以始終如一地得到處理。

    于是,我們轉向了自我的構造,試圖去調查它的巨大複雜性以及它對場的影響。

    如果我們把自己束縛在實驗确立的事實範圍以内,那麼我們便難以公正地處理這個問題的一切内涵和意義,我們的謀略隻是為今後更為完整的調查奠定基礎。

     隻有到了那時,我們才能把行為的連續性(continuity)包括在我們的讨論範圍以内。

    我們把這種連續性的基礎稱為記憶(memory)。

    我們原先介紹過的那些原理開始顯示其力量。

    記憶并不作為新的實體或功能而出現,而是作為組織過程的結果和決定因素。

    我們建立了痕迹假設,據此,痕迹被賦予動力特性,從這些特性中可以推論出痕迹的功能。

    若幹記憶功能被詳細讨論,并得到實驗研究的支持。

    我們對學習(心理學的一個類别)也作了理論分析,這一任務涉及到對著名的聯想主義(associa-tionism)學說的批判。

    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