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為和行為場—心理學的任務
關燈
小
中
大
然而,&ldquo生理模式&rdquo已經在第一種意義上被使用,而不是在第二種意義上被使用,因此,這一術語與克分子特性的現實毫無關系。
現在,我們了解克分子生理過程是怎麼一回事了。
它們并不是獨立的、局部的神經過程之和,或者說不是獨立的、局部的神經過程的結合,而是拓展的神經過程,以便使每一個局部過程都依賴于克分子分布範圍内所有其他的局部過程。
威特海默的解決辦法,以及解剖學的事實和生理學的事實 對威特海默理論的下一個批評将會在關于它堅持解剖學事實和生理學事實方面提出挑戰。
這些事實至少适當地保存在舊的生理學理論中;難道它們不是由于這一原因而使新的生理學理論失效嗎?然而,甚至對這些事實所作的最為粗略的考查也會表明這種批評是不堪一擊的。
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使局部事件的結合得以産生的條件是什麼?使拓展過程得以形成的條件是什麼?對此問題的回答肯定是這樣的:當這些過程(而且隻有當這些過程)完全被彼此隔絕,從而使它們能以絕對的獨立狀态自行發展時,隻有到了那時,第一種情形才得以實現。
因此,在電話接線中所形成的不同聯結純粹是一種局部事件的模式。
A與B一起談話這個事實對C和D互緻祝賀的第二個事實不會産生任何影響,同樣,對E和F進行劇院約會的第三個事實也不會産生任何影響。
可是,另一方面,在局部過程并不完全隔絕的地方,它們也不再是完全獨立的,因此,在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将有賴于在所有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
隔絕的程度将決定相互依存的程度,所以,我們現在正在處理的不是一種彼此對立的情形,而是無限多樣化的情形。
因此,任何一種有關神經過程的生理理論必須提出的問題是:解剖學所揭示的個别神經結構是不是彼此隔絕的?隻有當回答是肯定時,一種附加模式的傳統理論方才成為可能。
一俟人們發現這種隔絕不是完整的,克分子分布理論便必須取而代之。
所以,迄今為止引證的解剖學證據不足以支持這種舊理論。
那末,什麼是附加的證據呢?如果我們在舊理論的奠基者和支持者的著述中去尋找答案的話,這種尋找将是徒勞無功的。
這是因為,舊理論的奠基者和支持者從未見過這種兩難的境地;他們從不有意識地在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法之間作出選擇,而是受解剖學事實的引誘,跳到一個馬鞍上而不意識到另一個馬鞍的存在。
盡管這不是真正的科學過程,但可能是正确的猜測。
但是,事實上,它又非如此。
事實是,神經纖維彼此隔絕,相距很長距離,但也有無數交叉聯結,這些交叉聯結也許會使每個神經細胞與另一個神經細胞相聯結,舊理論曾經充分利用這一事實,以便對各種可能的&ldquo結合&rdquo作出解釋。
但是,即便這樣,神經組織這一網絡中的事件不再可能形成一種幾何模式;如果它們是相互聯結的話,那末在它們中間發生的過程便不再是獨立的,我們必須把它們視作具有某種相互依存程度的克分子分布,這種相互依存的程度随着實際運作的阻力而作相反變化。
因此,拓展的生理過程還沒有被創立起來,以便支持一種特定的理論。
那些生理過程實際上受解剖事實本身所要求。
來自堪薩斯大學心理實驗室的兩項新近的調查對這一觀點提供了直接的實驗支持。
它們證明,由局部刺激産生的狗的大腦皮質的活動流(actioncurrents)并不局限于皮質的小型區域,而是形成一種滲透到整個皮質的模式,随着這種刺激的變化,高級活動的區域也在變化。
帕金斯(Perkins)于1933年使用了聲音刺激;而巴特利(Bartley)則運用了疼痛、運動和視覺刺激。
此外,&ldquo這些記錄都導緻這樣的結論,即所謂被動動物表現出來的皮質活動模式與主動動物表現出來的皮質活動模式基本上是同樣的順序。
換言之,在一切行為條件下,似乎有一種基本的模式在運作,而對動物在受控制條件下的任何一種實驗刺激隻不過是改變了這種模式而已&rdquo(巴特利,p.47)。
巴特利還作出結論說:&ldquo根據已經提出的事實和建議,神經系統的場論是需要的,隻要其活動是可以理解的&rdquo(p.54)。
生理學假設的行為資料 在威特海默的理論中,尚有一點也許會遭到懷疑論(scep-ticism)的攻擊。
我認為,這種理論的一個優點在于,它将運用心理觀察,也即行為場的觀察和現象行為的觀察,以此作為一種生理理論的材料,從而大大擴展了其經驗主義的資料。
看來這是一種未經證實和高度思辨的假設。
對于一種生理學理論來說,這種資料必須是生理性的。
隻有來自物質世界的資料方才可以為一種理論所用,這種理論探讨物質世界之一部分的本質,也就是說,探讨生理過程。
不過,這種異議忽略了一個事實,這是苛勒于1929年加以強調的,也就是說,所有的觀察都是對直接經驗的行為事實的觀察。
通過對這些事實予以仔細的選擇,就有可能發展物理科學,盡管行為環境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間接的關系。
在這兩種世界之間的東西,以及介于這兩種世界之間的媒體是有機體内部的生理過程。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操作行為世界,以便去獲得對地理世界頓悟的話,那末,為什麼不該有此可能從這類研究中産生對生理過程的頓悟呢?後者所走的路要比前者所走的路更短些;在前者的情形中,我們要穿越中介環節,而在後者的情形中,我們隻走了一步。
此外,行為世界和生理過程之間的聯結,比起後者與物質世界之間的聯結,要更加緊密得多;難道我們沒有談過&ldquo作為基礎的&rdquo生理過程,或者意識現象的生理&ldquo相關物&rdquo嗎?這裡,讓我們來引述苛勒的話:&ldquo根本不存在任何理由可以說明為什麼建構直接構成經驗之基礎的生理過程是不可能的,如果經驗允許我們在外部建構物質世界(該世界與經驗的聯系并不緊密)的話&rdquo(1929年pp.60f.)。
此外,如果B代表行為世界,G代表地理世界,P代表生理過程,那麼,BP-G就表明了這種關系。
現在,P與G處于一種因果的聯結之中,并且與B處于一種更為直接的聯結之中;通常的假設(即我們将證明是錯誤的假設)是,P和G處于密切的幾何對應之中,而B和P則完全不同。
這樣一種假設難道沒有使下述現象(即B能為我們提供關于G的信息)變得完全不可理解嗎?這是因為,如果B完全不像P,而P很像G,那末,B如何能導緻G呢?然而,如果B和P基本相似,那麼,隻有當我們能夠獲得關于G來自P的知識,以及關于我們如何獲得這一知識的過程時,我們才能依靠G-P的關系。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對B的确切觀察為我們展示了P的特性。
這種理論最早由威特海默宣布,并由苛勒仔細地加以系統闡述。
在苛勒的《物理格式塔》(PhysischeGestalten)一書(1920年)中,他深入地探讨了物理學和生理學,以證明該理論可與物理事實和生理事實和諧地共存;在他的《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y)一書中,他用若幹特定的原理系統闡述了&ldquo心物同型論&rdquo(isomorphism)。
在他的著作(1920年)中,他将一般的原理闡述如下:&ldquo在每一種情形裡,任何一種實際的意識不僅盲目地與它相應的心物過程相結合,而且在基本的構造特性上還與它相近&rdquo(p.193)。
因此,心物同型論這個術語意指形式的同一,它作出了大膽的假設,即&ldquo大腦的原子和分子運動&rdquo并不&ldquo基本上與思維和情感不同&rdquo,就拓展的過程而言,在其克分子方面是一緻的。
此外,生理學家馮·弗賴(VoFrey)從其關于觸覺的著名研究中還得出以下結論:&ldquo根據最近的調查研究所取得的進步,在我看來,較少地在于改進概念的定義,而較多地在于這樣的信念之中,即與心理格式塔(mentalgestalten)相協調的身體過程一定具有與它們相似的結構&rdquo(p.217)。
心物同型論的舊形式 自海林(Hering)和馬赫(Mach)時代以來,大多數心理學家均認為某種心物同型論是必要的。
海林嚴格按照直接的色彩經驗建立起色覺理論。
構成海林體系的那些原理已由G.E缪勒(Muller)于1896年作為心理物理學原理而加以系統闡述了,但是這個心物同型論幾乎是漫不經心的,盡管科學問題要求它作出回答;它關注感覺的幾何順序或系統順序,而不是生活經驗的實際動力順序。
鑒于這一原因,它仍然是一個孤立的部分,并不被認作是一種基本的心理學原理。
馬赫(1865年)指出了一種更為深遠的心物同型論,這種心物同型論似乎與威特海默和苛勒的心物同型論相一緻。
不過,它在發展我們的科學方面并無任何作用,它如此地鮮為人知,以緻于苛勒僅僅提到海林和缪勒,卻在這個問題上未提到馬赫。
僅僅出于偶然的機會,我在馬赫的著作中找到了這個段落,這使我十分驚訝。
我們又一次毋須苦苦搜索便發現了這一曆史的明顯不公。
馬赫是一位傑出的心理學家,他看到了許多最為基本的心理學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後來的許多心理學家尚未理解;與此同時,他擁有一種哲學,這種哲學使得對這些問題提供富有成果的解決辦法成為不可能的事。
所以,他的動力的心物同型論對心理學不會産生任何影響,這是因為他對動力所作解釋的緣故。
心物同型論和我們的資産負債表 現在,當我們手中握有徹底的心物同型論這種工具時,我們便可在陳述了以下的理由之後,即為什麼當我們研究基礎的時候,我們必須選擇生理場,而不是選擇行為環境作為我們的基本範疇,回到我們草拟的資産負債表上來。
我們發現,我們的資産一點沒有損失,而是成功地将它們轉化,用于抵沖我們的負債。
我們不再失去由于引進行為環境而獲得的利益,因為我們是根據觀察到的行為環境的特性來建立生理場的,也是在觀察到的行為環境的特性指導下建立生理場的。
這樣,我們便有充分理由來引進和保持行為環境,盡管我們最終需要尋求生理學的解釋。
由引進我們的行為環境而産生的一切希望存在于我們的新體系中。
如果生理過程是拓展中的一些過程的話,如果它們是克分子的而不是分子的話,那麼我們便避開了抛棄克分子行為而贊同分子行為的危險。
最後,我們并不鼓吹純粹的思辨。
反之也是正确的;我們想為我們的生理理論提供更多的事實,而且比傳統的理論提供的更多,而不是更少。
毫無疑問,大腦過程是未知的領域。
我們作為一門年輕科學中的工作人員,是否應該屈服于這一情境,或者恰恰相反,是否應該盡最大努力去改進它呢?生理學理論,正如我們正視它的那樣,比起舊的電話線概念或鐵路路軌概念,确實要更加困難得多,但是,它同樣也将更加有趣。
&ldquo大腦的神話&rdquo 苛勒在他的一段十分令人吃驚的文字中,針對他人的異議,為他的假設進行了辯護。
批評家指責苛勒的假設純屬思辨,純屬大腦的神話。
我僅僅翻譯了其中簡短的但深刻的一段:&ldquo第三,必須這樣說,該論點暴露了對經驗科學實際過程的一種奇怪的誤解。
自然科學繼續推進解釋性的假設,這些假設無法由它們形成時期的直接觀察所證實,也無法在此後的一個長時期裡得到證實。
屬于這類假設的有安培(Ampere)的磁力理論,氣體的動力理論,電子理論,放射理論中的原子蛻變假設,等等。
在這些假設中,有些假設自那時起已由直接觀察所證實,或者至少已經接近于這種直接的證實;其他一些假設仍遠離這種證實。
但是,如果物理學和化學避開假設的話,它們将會被斥責成處于永久的胚胎狀态;它們的發展看來恰如一種連續的努力,穩步地縮短使那些存在于該過程中的假設得以證明的道路的餘下部分&rdquo(1923年,pp.140f)。
心物同型論的附加優點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逐點讨論了這些觀點,它們出現在我們分類帳目的債務一邊。
但是我們還可以對我們的資産補充三個項目。
(1)我們已經獲得了對克分子事實和分子事實之關系的頓悟。
當我們看到,以分子事實為基礎的一門心理學無法解決最重要的心理學問題,以及曆史學家或藝術家的問題時,我們建議,以克分子事實為基礎的一門科學可以為分子事實找到一個位置。
我們的期望已經實現;因為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分子事實從我們的體系中消失;分子事實僅僅停止成為獨立的事件,也即一切事實的真正要素。
相反,它們看來成為較大的場事件中的局部事件,成為由較大的場事件決定的局部事件。
(2)就算我們的理論是一種克分子理論,它也是純粹的生理學理論,心理事實、直接經驗的事實等,都在該理論的構建中被運用。
這難道不反映一種唯物主義的偏見嗎?它難道不意味着關于現實(在此現實中物理的地位高于心理)的一種評價嗎?該理論難道不是唯物主義的遺腹子嗎?讓我從威特海默的著作中摘引一段十分感人的話吧:&ldquo當人們對自己厭惡的唯物主義和機械主義尋根究底時,他有沒有找到使這些體系結合起來的要素的物質特性呢?坦率地說,有些心理學理論和許多心理學教科書堅持研究意識的要素,比起一棵并不擁有意識的活樹來,它們在含義和意義方面是更加唯物主義的、枯躁乏味的,而且是貧乏的。
它不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即宇宙的粒子是由什麼材料組成的,哪些物質是整體的,即具有整體的意義&rdquo(1925年,p.20)。
于是,指稱我們的理論具有唯物主義偏見的斷言消失了。
允許生理過程而非單單興奮結合的一種生理學理論,比起那種隻允許感覺和感覺之間盲目聯結的心理學理論來是更少唯物主義的。
不過,我們甚至可以再多說幾句。
我們的理論是否是純粹生理性的呢?如果是純生理性的難道不意味着對事實的抛棄嗎?這是因為,作為意識的相關物而建立起來的生理過程首先是通過它們的意識方面而被我們了解的。
如果我們在處理它們時完全把它們當作純粹生理性的而沒有這種意識方面的話,那就會忽視它們的一個顯著特性。
确實,這些過程的意識方面并沒有進入到我們的因果解釋中去,但是,它必須作為一個事實來認識。
于是,就導緻了這樣的結論,作為自然界中某些事件的經和緯,它們&ldquo展示了自身&rdquo,它們由意識相陪伴。
為什麼它們會這樣,一個過程必須具有哪些特定的特征才能使它們變成這樣,這些都是現在無法作出回答的問題,也許永遠不能作出回答。
但是,如果我們接受自己的結論,意識就不再被視作一種附帶現象,一種原本不該存在的奢侈。
這是因為,在我們并不了解的一個方面,如果它們不是由意識相伴陪的話,這些過程将會不同。
(3)這就把我們引向最後一點。
動物的意識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動物的行為是克分子行為,而不是分子行為,這是事實。
動物的行為和人類的行為本屬一類;兩者并不完全不同。
然而,另一方面,我們無法觀察它們的行為環境,它們的意識。
但是,在涉及除了我們自己之外的行為環境時,同樣也是正确的。
直接地說,我隻能了解我自己的意識,你隻能了解你自己的意識,但是沒有人會想到為他自己要求在宇宙中取得一個獨特的位置。
因此,關于動物意識的假設基本上沒有什麼新東西。
然而,如果我們确實作了這樣的假設,我們仍然面臨着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何時該将意識歸之于動物,而何時則不歸之于動物?例如,在意識得以出現的種系發生系列中有沒有一個明确的階段?如果确有這一階段的話,那麼這個階段在何處?變形蟲是否有意識?如果變形蟲無意識,那麼,蟹、蜘蛛、魚、小雞、貓、猴子和類人猿是否有意識?讓我們坦率地承認,對于這個問題是沒有任何答案的。
因為我們不了解究竟哪些特性使得一種生理過程成為意識過程的相關物,我們絕對沒有能夠肯定地确定哪種行為是有意識行為,哪種行為是無意識行為的标準。
建立這樣一些标準的一切企圖是用未經證明的假定來辯論,其方法是在某些行為類型和某些意識類型之間假設一種必要的關系。
但是,在我們的體系中,這個問題是不具重要性的。
難道我們沒有從威特海默那裡了解到,比起是意識還是生理過程這個問題來,存在着更多的行為的基本特征嗎?克分子行為是一種場過程;通過對行為的研究,我們可以根據行為發生的場而得出結論;我們可以創立克分子生理理論。
由于我們的心物同型論,我們甚至可以再跨前一步;我們可以用行為術語而不是生理術語來描述行為場。
這樣做十分有益,因為我們對這種場的描述具有行為術語,而不是生理術語。
我曾說過,一隻黑猩猩使用一隻&ldquo凳子&rdquo,這裡我用了行為的術語。
那麼,在目前的科學狀态下,我如何才能使用生理術語呢?比起對生理場的描述來,把它完全留在科學範疇以外,不論行為場與其相應與否,通過這種行為術語,我無需表達更多的含義了。
這樣一來,比起我們上次關于這一問題的讨論,我們甚至更缺乏人類特征。
我們認為,關于一種行為環境的假設并不是&ldquo拟人說&rdquo(anthropomor-Phism);現在,我們甚至願意放棄行為環境,用生理場取而代之,關于生理場的特征可以用行為術語給予最好的描述。
由此可見,在動物心理學問題上,我們與行為主義者之間的問題并不是意識行為對純粹生理行為的問題,而是場類型的生理行為對機械聯結類型的生理行為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而且必須在純科學的程度上予以決定,而且,這種決定不可能不影響更加廣泛的問題,即區分格式塔理論和行為主義的那些問題。
在這個聯結中,最後的評論是:我們曾說,由意識相伴陪的生理過程肯定在某個未知的方面與沒有意識相伴陪的生理過程不同。
我們還必須補充說,在其他有關方面,它們一定是相似的。
因為它們都是場過程。
如果我們将場概念限于意識的生理過程的話,則我們關于心身問題的整個解決辦法将對我毫無幫助。
但是,我們并沒有這樣做。
我們把這些過程視作更為廣泛的場事件中的部分事件,從而避免了反對把行為場作為基本類别的論點,我們把這個基本類别稱作行為場之不足。
為了今後的用途,讓我們引進&ldquo心物場&rdquo(psychophysicalfield)這一術語,該術語既表示它的生理學性質,又表示它與直接經驗的關系。
我們的心理學之任務 現在,我們可以對我們的心理學之任務進行系統闡述了:心理學的任務是研究與心物場具有因果聯結的行為。
這一綱領還可以說得更加具體一些。
從期望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心物場是有組織的(organized)。
首先,它表明了自我(Ego)的極性(po-larity)和環境的極性,其次,這兩極都具有其自身的結構。
于是,環境既不是感覺的鑲嵌,又不是&ldquo旺盛的、嗡嗡作響的混亂狀态&rdquo,更不是模糊不清的整體單位;相反,它是由一些明确的彼此獨立的物體和事件所組成的,這些彼此獨立的物體和事件都是組織的産物。
同樣,自我既不是一個點,也不是内驅力(drives)或本能的總和或鑲嵌。
為了描述這一點,我們不得不引進人格的概念,也即有着巨大複雜性的人格概念。
因此,如果我們想把行為作為心物場中的一個事件進行研究,那麼我們必須采取以下步驟: (1)我們必須研究環境場的組織,那就意味着:(a)我們必須找出将環境場組織成彼此獨立的物體和事件的那些力;(b)找出存在于這些不同物體和事件之間的力;(c)這些力如何産生我們在自己行為環境中所了解的那個環境場。
(2)我們必須調查這些力如何影響物體的運動。
(3)我們必須把自我作為主要的一個場部分加以研究。
(4)我們必須表明,把自我與其他場部分聯系起來的力和環境場不同部分之間的力屬于同一性質,同時還必須表明,它們如何以其所有的形式産生行為。
(5)我們不該忘記,我們的心物場存在于一個實際的有機體之内,該有機體依次又存在于一個地理環境之中。
鑒于此,真正的認知問題,以及迎合或适應行為的問題,也将進入到我們的綱領之中。
(3)和(4)兩點是行為理論的核心;(1)和(2)對于它們的問題解決很有必要。
所以,人們無法懷疑(3)和(4)兩個問題比其他問題更少被研究;此外,在我們的第一點内已開始了實驗,既包括一般問題的心理學也包括特定問題的格式塔心理學。
因此,讀者對于我們花更多篇幅于第一點上不必感到驚奇,考慮到它在整個計劃中的重要性,這種比例還是合适的。
理論概念的價值通過它們在實際研究中的應用而得到檢驗。
就我們迄今為止發展的概念來說,倘若沒有對具體的實驗研究工作有着很好了解的話便不可能被理解。
但是,還有一點必須記住。
在第五點中我們觸及了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
我在前述評論中提到的那些知覺研究将為我們解決這個哲學問題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如果知覺不緻喪失的話,這一點必須記住。
還有許多實驗,盡管顯得靈巧和足智多謀,但仍然微不足道。
這些實驗是為什麼的?它們對真正了解行為能夠貢獻些什麼?答案是,它們充當了一般原理的演示;單憑其本身的資格,它們并無重大意義。
現在,我們了解克分子生理過程是怎麼一回事了。
它們并不是獨立的、局部的神經過程之和,或者說不是獨立的、局部的神經過程的結合,而是拓展的神經過程,以便使每一個局部過程都依賴于克分子分布範圍内所有其他的局部過程。
威特海默的解決辦法,以及解剖學的事實和生理學的事實 對威特海默理論的下一個批評将會在關于它堅持解剖學事實和生理學事實方面提出挑戰。
這些事實至少适當地保存在舊的生理學理論中;難道它們不是由于這一原因而使新的生理學理論失效嗎?然而,甚至對這些事實所作的最為粗略的考查也會表明這種批評是不堪一擊的。
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使局部事件的結合得以産生的條件是什麼?使拓展過程得以形成的條件是什麼?對此問題的回答肯定是這樣的:當這些過程(而且隻有當這些過程)完全被彼此隔絕,從而使它們能以絕對的獨立狀态自行發展時,隻有到了那時,第一種情形才得以實現。
因此,在電話接線中所形成的不同聯結純粹是一種局部事件的模式。
A與B一起談話這個事實對C和D互緻祝賀的第二個事實不會産生任何影響,同樣,對E和F進行劇院約會的第三個事實也不會産生任何影響。
可是,另一方面,在局部過程并不完全隔絕的地方,它們也不再是完全獨立的,因此,在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将有賴于在所有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
隔絕的程度将決定相互依存的程度,所以,我們現在正在處理的不是一種彼此對立的情形,而是無限多樣化的情形。
因此,任何一種有關神經過程的生理理論必須提出的問題是:解剖學所揭示的個别神經結構是不是彼此隔絕的?隻有當回答是肯定時,一種附加模式的傳統理論方才成為可能。
一俟人們發現這種隔絕不是完整的,克分子分布理論便必須取而代之。
所以,迄今為止引證的解剖學證據不足以支持這種舊理論。
那末,什麼是附加的證據呢?如果我們在舊理論的奠基者和支持者的著述中去尋找答案的話,這種尋找将是徒勞無功的。
這是因為,舊理論的奠基者和支持者從未見過這種兩難的境地;他們從不有意識地在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法之間作出選擇,而是受解剖學事實的引誘,跳到一個馬鞍上而不意識到另一個馬鞍的存在。
盡管這不是真正的科學過程,但可能是正确的猜測。
但是,事實上,它又非如此。
事實是,神經纖維彼此隔絕,相距很長距離,但也有無數交叉聯結,這些交叉聯結也許會使每個神經細胞與另一個神經細胞相聯結,舊理論曾經充分利用這一事實,以便對各種可能的&ldquo結合&rdquo作出解釋。
但是,即便這樣,神經組織這一網絡中的事件不再可能形成一種幾何模式;如果它們是相互聯結的話,那末在它們中間發生的過程便不再是獨立的,我們必須把它們視作具有某種相互依存程度的克分子分布,這種相互依存的程度随着實際運作的阻力而作相反變化。
因此,拓展的生理過程還沒有被創立起來,以便支持一種特定的理論。
那些生理過程實際上受解剖事實本身所要求。
來自堪薩斯大學心理實驗室的兩項新近的調查對這一觀點提供了直接的實驗支持。
它們證明,由局部刺激産生的狗的大腦皮質的活動流(actioncurrents)并不局限于皮質的小型區域,而是形成一種滲透到整個皮質的模式,随着這種刺激的變化,高級活動的區域也在變化。
帕金斯(Perkins)于1933年使用了聲音刺激;而巴特利(Bartley)則運用了疼痛、運動和視覺刺激。
此外,&ldquo這些記錄都導緻這樣的結論,即所謂被動動物表現出來的皮質活動模式與主動動物表現出來的皮質活動模式基本上是同樣的順序。
換言之,在一切行為條件下,似乎有一種基本的模式在運作,而對動物在受控制條件下的任何一種實驗刺激隻不過是改變了這種模式而已&rdquo(巴特利,p.47)。
巴特利還作出結論說:&ldquo根據已經提出的事實和建議,神經系統的場論是需要的,隻要其活動是可以理解的&rdquo(p.54)。
生理學假設的行為資料 在威特海默的理論中,尚有一點也許會遭到懷疑論(scep-ticism)的攻擊。
我認為,這種理論的一個優點在于,它将運用心理觀察,也即行為場的觀察和現象行為的觀察,以此作為一種生理理論的材料,從而大大擴展了其經驗主義的資料。
看來這是一種未經證實和高度思辨的假設。
對于一種生理學理論來說,這種資料必須是生理性的。
隻有來自物質世界的資料方才可以為一種理論所用,這種理論探讨物質世界之一部分的本質,也就是說,探讨生理過程。
不過,這種異議忽略了一個事實,這是苛勒于1929年加以強調的,也就是說,所有的觀察都是對直接經驗的行為事實的觀察。
通過對這些事實予以仔細的選擇,就有可能發展物理科學,盡管行為環境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間接的關系。
在這兩種世界之間的東西,以及介于這兩種世界之間的媒體是有機體内部的生理過程。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操作行為世界,以便去獲得對地理世界頓悟的話,那末,為什麼不該有此可能從這類研究中産生對生理過程的頓悟呢?後者所走的路要比前者所走的路更短些;在前者的情形中,我們要穿越中介環節,而在後者的情形中,我們隻走了一步。
此外,行為世界和生理過程之間的聯結,比起後者與物質世界之間的聯結,要更加緊密得多;難道我們沒有談過&ldquo作為基礎的&rdquo生理過程,或者意識現象的生理&ldquo相關物&rdquo嗎?這裡,讓我們來引述苛勒的話:&ldquo根本不存在任何理由可以說明為什麼建構直接構成經驗之基礎的生理過程是不可能的,如果經驗允許我們在外部建構物質世界(該世界與經驗的聯系并不緊密)的話&rdquo(1929年pp.60f.)。
此外,如果B代表行為世界,G代表地理世界,P代表生理過程,那麼,BP-G就表明了這種關系。
現在,P與G處于一種因果的聯結之中,并且與B處于一種更為直接的聯結之中;通常的假設(即我們将證明是錯誤的假設)是,P和G處于密切的幾何對應之中,而B和P則完全不同。
這樣一種假設難道沒有使下述現象(即B能為我們提供關于G的信息)變得完全不可理解嗎?這是因為,如果B完全不像P,而P很像G,那末,B如何能導緻G呢?然而,如果B和P基本相似,那麼,隻有當我們能夠獲得關于G來自P的知識,以及關于我們如何獲得這一知識的過程時,我們才能依靠G-P的關系。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對B的确切觀察為我們展示了P的特性。
這種理論最早由威特海默宣布,并由苛勒仔細地加以系統闡述。
在苛勒的《物理格式塔》(PhysischeGestalten)一書(1920年)中,他深入地探讨了物理學和生理學,以證明該理論可與物理事實和生理事實和諧地共存;在他的《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y)一書中,他用若幹特定的原理系統闡述了&ldquo心物同型論&rdquo(isomorphism)。
在他的著作(1920年)中,他将一般的原理闡述如下:&ldquo在每一種情形裡,任何一種實際的意識不僅盲目地與它相應的心物過程相結合,而且在基本的構造特性上還與它相近&rdquo(p.193)。
因此,心物同型論這個術語意指形式的同一,它作出了大膽的假設,即&ldquo大腦的原子和分子運動&rdquo并不&ldquo基本上與思維和情感不同&rdquo,就拓展的過程而言,在其克分子方面是一緻的。
此外,生理學家馮·弗賴(VoFrey)從其關于觸覺的著名研究中還得出以下結論:&ldquo根據最近的調查研究所取得的進步,在我看來,較少地在于改進概念的定義,而較多地在于這樣的信念之中,即與心理格式塔(mentalgestalten)相協調的身體過程一定具有與它們相似的結構&rdquo(p.217)。
心物同型論的舊形式 自海林(Hering)和馬赫(Mach)時代以來,大多數心理學家均認為某種心物同型論是必要的。
海林嚴格按照直接的色彩經驗建立起色覺理論。
構成海林體系的那些原理已由G.E缪勒(Muller)于1896年作為心理物理學原理而加以系統闡述了,但是這個心物同型論幾乎是漫不經心的,盡管科學問題要求它作出回答;它關注感覺的幾何順序或系統順序,而不是生活經驗的實際動力順序。
鑒于這一原因,它仍然是一個孤立的部分,并不被認作是一種基本的心理學原理。
馬赫(1865年)指出了一種更為深遠的心物同型論,這種心物同型論似乎與威特海默和苛勒的心物同型論相一緻。
不過,它在發展我們的科學方面并無任何作用,它如此地鮮為人知,以緻于苛勒僅僅提到海林和缪勒,卻在這個問題上未提到馬赫。
僅僅出于偶然的機會,我在馬赫的著作中找到了這個段落,這使我十分驚訝。
我們又一次毋須苦苦搜索便發現了這一曆史的明顯不公。
馬赫是一位傑出的心理學家,他看到了許多最為基本的心理學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後來的許多心理學家尚未理解;與此同時,他擁有一種哲學,這種哲學使得對這些問題提供富有成果的解決辦法成為不可能的事。
所以,他的動力的心物同型論對心理學不會産生任何影響,這是因為他對動力所作解釋的緣故。
心物同型論和我們的資産負債表 現在,當我們手中握有徹底的心物同型論這種工具時,我們便可在陳述了以下的理由之後,即為什麼當我們研究基礎的時候,我們必須選擇生理場,而不是選擇行為環境作為我們的基本範疇,回到我們草拟的資産負債表上來。
我們發現,我們的資産一點沒有損失,而是成功地将它們轉化,用于抵沖我們的負債。
我們不再失去由于引進行為環境而獲得的利益,因為我們是根據觀察到的行為環境的特性來建立生理場的,也是在觀察到的行為環境的特性指導下建立生理場的。
這樣,我們便有充分理由來引進和保持行為環境,盡管我們最終需要尋求生理學的解釋。
由引進我們的行為環境而産生的一切希望存在于我們的新體系中。
如果生理過程是拓展中的一些過程的話,如果它們是克分子的而不是分子的話,那麼我們便避開了抛棄克分子行為而贊同分子行為的危險。
最後,我們并不鼓吹純粹的思辨。
反之也是正确的;我們想為我們的生理理論提供更多的事實,而且比傳統的理論提供的更多,而不是更少。
毫無疑問,大腦過程是未知的領域。
我們作為一門年輕科學中的工作人員,是否應該屈服于這一情境,或者恰恰相反,是否應該盡最大努力去改進它呢?生理學理論,正如我們正視它的那樣,比起舊的電話線概念或鐵路路軌概念,确實要更加困難得多,但是,它同樣也将更加有趣。
&ldquo大腦的神話&rdquo 苛勒在他的一段十分令人吃驚的文字中,針對他人的異議,為他的假設進行了辯護。
批評家指責苛勒的假設純屬思辨,純屬大腦的神話。
我僅僅翻譯了其中簡短的但深刻的一段:&ldquo第三,必須這樣說,該論點暴露了對經驗科學實際過程的一種奇怪的誤解。
自然科學繼續推進解釋性的假設,這些假設無法由它們形成時期的直接觀察所證實,也無法在此後的一個長時期裡得到證實。
屬于這類假設的有安培(Ampere)的磁力理論,氣體的動力理論,電子理論,放射理論中的原子蛻變假設,等等。
在這些假設中,有些假設自那時起已由直接觀察所證實,或者至少已經接近于這種直接的證實;其他一些假設仍遠離這種證實。
但是,如果物理學和化學避開假設的話,它們将會被斥責成處于永久的胚胎狀态;它們的發展看來恰如一種連續的努力,穩步地縮短使那些存在于該過程中的假設得以證明的道路的餘下部分&rdquo(1923年,pp.140f)。
心物同型論的附加優點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逐點讨論了這些觀點,它們出現在我們分類帳目的債務一邊。
但是我們還可以對我們的資産補充三個項目。
(1)我們已經獲得了對克分子事實和分子事實之關系的頓悟。
當我們看到,以分子事實為基礎的一門心理學無法解決最重要的心理學問題,以及曆史學家或藝術家的問題時,我們建議,以克分子事實為基礎的一門科學可以為分子事實找到一個位置。
我們的期望已經實現;因為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分子事實從我們的體系中消失;分子事實僅僅停止成為獨立的事件,也即一切事實的真正要素。
相反,它們看來成為較大的場事件中的局部事件,成為由較大的場事件決定的局部事件。
(2)就算我們的理論是一種克分子理論,它也是純粹的生理學理論,心理事實、直接經驗的事實等,都在該理論的構建中被運用。
這難道不反映一種唯物主義的偏見嗎?它難道不意味着關于現實(在此現實中物理的地位高于心理)的一種評價嗎?該理論難道不是唯物主義的遺腹子嗎?讓我從威特海默的著作中摘引一段十分感人的話吧:&ldquo當人們對自己厭惡的唯物主義和機械主義尋根究底時,他有沒有找到使這些體系結合起來的要素的物質特性呢?坦率地說,有些心理學理論和許多心理學教科書堅持研究意識的要素,比起一棵并不擁有意識的活樹來,它們在含義和意義方面是更加唯物主義的、枯躁乏味的,而且是貧乏的。
它不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即宇宙的粒子是由什麼材料組成的,哪些物質是整體的,即具有整體的意義&rdquo(1925年,p.20)。
于是,指稱我們的理論具有唯物主義偏見的斷言消失了。
允許生理過程而非單單興奮結合的一種生理學理論,比起那種隻允許感覺和感覺之間盲目聯結的心理學理論來是更少唯物主義的。
不過,我們甚至可以再多說幾句。
我們的理論是否是純粹生理性的呢?如果是純生理性的難道不意味着對事實的抛棄嗎?這是因為,作為意識的相關物而建立起來的生理過程首先是通過它們的意識方面而被我們了解的。
如果我們在處理它們時完全把它們當作純粹生理性的而沒有這種意識方面的話,那就會忽視它們的一個顯著特性。
确實,這些過程的意識方面并沒有進入到我們的因果解釋中去,但是,它必須作為一個事實來認識。
于是,就導緻了這樣的結論,作為自然界中某些事件的經和緯,它們&ldquo展示了自身&rdquo,它們由意識相陪伴。
為什麼它們會這樣,一個過程必須具有哪些特定的特征才能使它們變成這樣,這些都是現在無法作出回答的問題,也許永遠不能作出回答。
但是,如果我們接受自己的結論,意識就不再被視作一種附帶現象,一種原本不該存在的奢侈。
這是因為,在我們并不了解的一個方面,如果它們不是由意識相伴陪的話,這些過程将會不同。
(3)這就把我們引向最後一點。
動物的意識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動物的行為是克分子行為,而不是分子行為,這是事實。
動物的行為和人類的行為本屬一類;兩者并不完全不同。
然而,另一方面,我們無法觀察它們的行為環境,它們的意識。
但是,在涉及除了我們自己之外的行為環境時,同樣也是正确的。
直接地說,我隻能了解我自己的意識,你隻能了解你自己的意識,但是沒有人會想到為他自己要求在宇宙中取得一個獨特的位置。
因此,關于動物意識的假設基本上沒有什麼新東西。
然而,如果我們确實作了這樣的假設,我們仍然面臨着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何時該将意識歸之于動物,而何時則不歸之于動物?例如,在意識得以出現的種系發生系列中有沒有一個明确的階段?如果确有這一階段的話,那麼這個階段在何處?變形蟲是否有意識?如果變形蟲無意識,那麼,蟹、蜘蛛、魚、小雞、貓、猴子和類人猿是否有意識?讓我們坦率地承認,對于這個問題是沒有任何答案的。
因為我們不了解究竟哪些特性使得一種生理過程成為意識過程的相關物,我們絕對沒有能夠肯定地确定哪種行為是有意識行為,哪種行為是無意識行為的标準。
建立這樣一些标準的一切企圖是用未經證明的假定來辯論,其方法是在某些行為類型和某些意識類型之間假設一種必要的關系。
但是,在我們的體系中,這個問題是不具重要性的。
難道我們沒有從威特海默那裡了解到,比起是意識還是生理過程這個問題來,存在着更多的行為的基本特征嗎?克分子行為是一種場過程;通過對行為的研究,我們可以根據行為發生的場而得出結論;我們可以創立克分子生理理論。
由于我們的心物同型論,我們甚至可以再跨前一步;我們可以用行為術語而不是生理術語來描述行為場。
這樣做十分有益,因為我們對這種場的描述具有行為術語,而不是生理術語。
我曾說過,一隻黑猩猩使用一隻&ldquo凳子&rdquo,這裡我用了行為的術語。
那麼,在目前的科學狀态下,我如何才能使用生理術語呢?比起對生理場的描述來,把它完全留在科學範疇以外,不論行為場與其相應與否,通過這種行為術語,我無需表達更多的含義了。
這樣一來,比起我們上次關于這一問題的讨論,我們甚至更缺乏人類特征。
我們認為,關于一種行為環境的假設并不是&ldquo拟人說&rdquo(anthropomor-Phism);現在,我們甚至願意放棄行為環境,用生理場取而代之,關于生理場的特征可以用行為術語給予最好的描述。
由此可見,在動物心理學問題上,我們與行為主義者之間的問題并不是意識行為對純粹生理行為的問題,而是場類型的生理行為對機械聯結類型的生理行為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而且必須在純科學的程度上予以決定,而且,這種決定不可能不影響更加廣泛的問題,即區分格式塔理論和行為主義的那些問題。
在這個聯結中,最後的評論是:我們曾說,由意識相伴陪的生理過程肯定在某個未知的方面與沒有意識相伴陪的生理過程不同。
我們還必須補充說,在其他有關方面,它們一定是相似的。
因為它們都是場過程。
如果我們将場概念限于意識的生理過程的話,則我們關于心身問題的整個解決辦法将對我毫無幫助。
但是,我們并沒有這樣做。
我們把這些過程視作更為廣泛的場事件中的部分事件,從而避免了反對把行為場作為基本類别的論點,我們把這個基本類别稱作行為場之不足。
為了今後的用途,讓我們引進&ldquo心物場&rdquo(psychophysicalfield)這一術語,該術語既表示它的生理學性質,又表示它與直接經驗的關系。
我們的心理學之任務 現在,我們可以對我們的心理學之任務進行系統闡述了:心理學的任務是研究與心物場具有因果聯結的行為。
這一綱領還可以說得更加具體一些。
從期望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心物場是有組織的(organized)。
首先,它表明了自我(Ego)的極性(po-larity)和環境的極性,其次,這兩極都具有其自身的結構。
于是,環境既不是感覺的鑲嵌,又不是&ldquo旺盛的、嗡嗡作響的混亂狀态&rdquo,更不是模糊不清的整體單位;相反,它是由一些明确的彼此獨立的物體和事件所組成的,這些彼此獨立的物體和事件都是組織的産物。
同樣,自我既不是一個點,也不是内驅力(drives)或本能的總和或鑲嵌。
為了描述這一點,我們不得不引進人格的概念,也即有着巨大複雜性的人格概念。
因此,如果我們想把行為作為心物場中的一個事件進行研究,那麼我們必須采取以下步驟: (1)我們必須研究環境場的組織,那就意味着:(a)我們必須找出将環境場組織成彼此獨立的物體和事件的那些力;(b)找出存在于這些不同物體和事件之間的力;(c)這些力如何産生我們在自己行為環境中所了解的那個環境場。
(2)我們必須調查這些力如何影響物體的運動。
(3)我們必須把自我作為主要的一個場部分加以研究。
(4)我們必須表明,把自我與其他場部分聯系起來的力和環境場不同部分之間的力屬于同一性質,同時還必須表明,它們如何以其所有的形式産生行為。
(5)我們不該忘記,我們的心物場存在于一個實際的有機體之内,該有機體依次又存在于一個地理環境之中。
鑒于此,真正的認知問題,以及迎合或适應行為的問題,也将進入到我們的綱領之中。
(3)和(4)兩點是行為理論的核心;(1)和(2)對于它們的問題解決很有必要。
所以,人們無法懷疑(3)和(4)兩個問題比其他問題更少被研究;此外,在我們的第一點内已開始了實驗,既包括一般問題的心理學也包括特定問題的格式塔心理學。
因此,讀者對于我們花更多篇幅于第一點上不必感到驚奇,考慮到它在整個計劃中的重要性,這種比例還是合适的。
理論概念的價值通過它們在實際研究中的應用而得到檢驗。
就我們迄今為止發展的概念來說,倘若沒有對具體的實驗研究工作有着很好了解的話便不可能被理解。
但是,還有一點必須記住。
在第五點中我們觸及了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
我在前述評論中提到的那些知覺研究将為我們解決這個哲學問題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如果知覺不緻喪失的話,這一點必須記住。
還有許多實驗,盡管顯得靈巧和足智多謀,但仍然微不足道。
這些實驗是為什麼的?它們對真正了解行為能夠貢獻些什麼?答案是,它們充當了一般原理的演示;單憑其本身的資格,它們并無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