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環境場—問題;對錯誤的解決辦法的拒斥;對正确的解決辦法的一般闡述
關燈
小
中
大
開辟了新的一章,該事實是任何熟悉心理學文獻的人都必須意識到的。
它意味着我們必須研究組織律(lawsoforganization)。
過程和條件 組織是一個過程,從而需要力來使之運轉,但是,它也發生在媒體之中,因此也必須依靠媒介的特性。
讓我們用一些取自物理學的簡單例子來澄清這種區分。
以一個振動物體音叉所産生的音場(soundfield)為例。
音叉的運動充當一種圍繞媒體的力,在媒體中,振動過程得以建立。
如果說媒體完全是同質的,也就是說音叉周圍的空氣密度是一樣的,溫度也相同,那末,振動場将是十分對稱的。
可是,另一方面,如果直叉被封在一隻隔音的匣子裡,從匣子裡通出一根管子,那末,振動過程便将限制在管子以内,我們将看到直線傳播,而不是球形擴展。
我們再次作出假設,如果把音又浸入水中,振動過程便會傳播得更快,如果把音叉縛在一個鐵架上,那末振動過程便會傳播得還要快。
但是,如果媒體不是同質的話,譬如說從這點到那點的密度有所變化,或者至少在某些方向上有所變化,那末,振動場就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态。
對此,我們毋須詳述了;根據振動過程得以發生的媒體情況,同樣的力會産生不同的結果。
在這個例子中,媒介物的性質有三種基本的結果,借此它們決定最後的場組織:(1)将過程限于場的一個有限部分的結果;(2)決定傳播速度;(3)将這種過程轉變成另一種過程。
第一種結果十分清楚地顯示在簡單的機械例子中:一隻皮球,一旦将其支撐移去,便将随着地心引力的垂直拉力而直線落地。
然而,在斜面上,同樣這隻皮球将會按照斜面所規定的角度滾下。
于是,我們看到,由同一種力所産生的過程的方向會在充分界定的範圍内發生變化。
第二種結果對于場的組織來說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如果兩種過程在不同的部分起始,那末它們的相互依存将取決于一種速度,每一種過程均以這種速度進入對方的範圍。
由于它們之間的媒體允許一切可能的速度,我們可以看到,媒體單憑這一特性便可決定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從而實現場組織的巨大多樣性。
如果媒體是完全不可滲透的,那末這些過程将不會彼此幹擾,整個結構将會是兩個部分組織之和。
最後一種結果可以用摩擦力來加以最好的說明。
一隻正在從斜面上滾下的皮球,它的速度有賴于斜面和皮球的光滑或粗糙程度。
球面和斜面越粗糙,皮球的運動就越慢,結果,動能也越小。
然而,由于起始的勢能是不受斜面性質所支配的,隻有賴于起始點的絕對高度,所以有些能一定喪失掉了;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這些喪失的能已經轉化成熱;受引導的運動已經部分地轉換成不受引導的運動(undirectedmotion)。
适用于心物過程 我們必須将這些考慮用于心物組織(psychophysicalorga-nization),但是,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必須記住,我們正在處理一個特例,也就是說,在這個特例中,最小的能量使特别巨大的能量發揮作用。
很清楚,這對一切自我決定的活動來說是正确的。
在我決定爬上馬特霍恩山(Matterhorn)時,起作用的能量是最小的,但是在實現這一目标中所消耗的能量卻足足超過了180000焦耳。
但是,在我們行為的感受器方面,情況同樣也是正常的。
投射到我們視網膜上的光能并沒有傳播到大腦本身,而是釋放了儲貯于神經中的能,這種能又釋放了其他神經中的能,如此等等。
關于小的能量如何能夠釋放和引導大的能量,這是容易理解的:我們隻需考慮一下我們自己在駕駛汽車時的情形。
踩在加速器上的微小壓力增加了可以任意支配的能,增加了與這種能在一起的實際的力,從而驅動了我們的汽車;我們幾乎可以毫不費力地稍稍轉動方向盤,便可改變汽車的方向。
我們準備研究的組織發生在這些神經的能量之間,這些神經能量部分地由刺激釋放,部分地由機體内部(intra-organic)的過程釋放,它們回過頭來又引導着我們肌肉組織的更大能量。
隻要我們心中有了這些發現,我們就可以将下述區分用于心物組織,這種區分是指活躍的力和受限制的條件之間的區分,以及在過程和決定過程的條件之間的區分。
心理過程的條件 讓我們先來讨論這些條件。
在外部條件和内部條件之間作區分是很有益的,前者是由接近刺激在感覺表面上引起的;後者是神經結構本身所固有的。
由于機體内部(在肌肉中,在關節中,以及在消化器官中)存在一些感受器官,因此外部和内部并不意指機體的外面和裡面,盡管在許多情形中,在大多數我們将讨論的情形中,這種含義是行得通的。
如果我們現在審視這些條件,我們看到所有的外部條件提供了實際的力。
那末,内部條件的情況又怎樣呢?這裡,我們可以在或多或少永久的條件和暫時的條件之間作出區别。
永久的條件是神經系統内部固有的結構,也是通過經驗已經成為的那種結構。
作為結構(struc-ture),這些條件屬于限制性種類和隔離性種類;它們将有利于某些相互依存性,而不是有利于其他,即把一些過程完全地或優先地限于系統的某些部分,共同決定力将采取的方向,等等,正如我們将在以後看到的那樣(見第十一章),這不會耗盡它們的功能。
在暫時性條件中,首要的是精力充沛(freshness)和疲勞(fa-tigue)。
為了形成這些條件的概念,我将提及由亨利·黑德爵士(SirHenryHead)所引證的若幹事實,以支持他關于&ldquo警戒&rdquo(vigi-lance)的概念。
他在提到由查爾斯·謝林頓爵士(SirCharlesSher-ington)及其學生們的著作時寫道: &ldquo例如,假定把一隻貓的脊髓延髓區(medullaoblongata)截斷;過了20分鐘後用針刺貓的後爪,不會引起一般的反射,但是貓的足趾卻作出張開的動作。
這種反應逐漸傳布,直到整個肢體可能呈彎曲狀,對側肢體因同樣性質和強度的刺激而伸展。
運動反應不僅變得活躍和廣泛,而且,它得以引發的皮膚面積也大大增加。
現在,夾一下肢體任何部分的表面結構,便會引起肢體彎曲,并伴随着對側肢體的伸展。
深部反射(deepreflexs)會迅速重現,膝跳反射(knee-jerk)的特征表明四頭肌(quadriceps)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重新獲得彈性。
随着脊髓準備狀态在興奮性方向上的改善,甚至搔抓的反射也會重現&hellip&hellip。
&ldquo當脊髓達到其最高的活動狀态時,向動物施以氯仿(chloroform)會引起快速的退縮反應。
這時,膝跳反射和踝跳反射(ankle-jerk)消失了,最後,可以引起的唯一反射是足趾的輕微運動,而且隻在足的爪墊處才可引起輕微運動。
對肢體其他部位進行針刺不再引起任何結果(192年,I,p.482)。
當麻醉消失以後,反射重新獲得其先前的特征。
人類的脊髓被切斷以後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首先,所有的肌肉都松弛下來,實際上不會産生任何反射。
但是,對于一名年輕而又強壯的病人來說,不僅衆多的反射得以重現,而且反應呈一種&lsquo團塊反射&rsquo(massreflex)的性質。
&lsquo足底反射&rsquo開始呈現一種形式,其特征是大腳趾向上運動。
反射得以引起的場擴大了,而且在成功的例子中,脊髓變得如此容易興奮,以緻于刺激在損傷水平以下的任何部位都會引起典型的腳趾向上運動。
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僅僅形成了對表面興奮作出反應的一小部分;踝、膝和臀部都發生屈曲,而且足也從施加于足底的刺激中縮回來。
腹壁也經常進入一種收縮狀态,損傷部位以下的每一塊屈肌都會參與一種有力的、痙攣性的運動。
對足部小範圍進行的刺激已經引起廣泛的反應,即損傷部位以下的整個脊髓領域都會引起反應(p.480,481)。
&lsquo但是,如果病人在發燒&hellip&hellip他的狀況可能回複到損傷以後不久所發現的情形。
&hellip&hellip甚至不伴随發燒的胃腸道紊亂,仍會産生活動程度下降的同樣症狀&rsquo(PP.481-482)。
&rdquo 這些相似的事實提示了兩種相互内含(inclusive)的解釋。
由外傷、麻醉、毒血症或其他不正常狀态引起的休克,降低了神經活動的水平,使之低于以神經結構為基礎的動物可以達到的水平。
有限的反射取代了&ldquo團塊反射&rdquo,這一事實提示了一種可能性,即神經結構的不可滲透性已經降低,以緻于它的各部分的相互依存性也或多或少地有所減弱。
于是,某一部分中發生的情況可以與另一部分中發生的情況不相聯系。
我在黑德的一個病例中找到了有關這一解釋的有效證據。
黑德的這位病人&ldquo在連結大腦的左前額區受到一點輕傷&rdquo,可是他&ldquo在一切方面均表現正常。
在日常的交往中,他的行為合乎情理,而且在病房的活動中表現出實施能力,但是,他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就他的家庭提出了詳盡的問題,這封信是寫給他已經去世了三年的母親的。
他認為有兩個名叫布倫(Boulogne)的城鎮,一個是在從前線(Front)回家的旅途上,位于紐卡斯爾(Newcastle)附近;另一個名叫布倫的城鎮是在法國,隻有你渡海以後方可抵達&rdquo(pp.493-494)。
上述的觀察表明,該病人在受傷以後,他途經布倫的經驗并未受到他以前從前線回家時途經該城的經驗的影響。
然而,這種降低了滲透性的結果隻能是整個結果的一個側面。
黑德本人歸納如下:&ldquo當警戒性處于高度狀态時,心身便處于一種平衡的準備狀态,以便對任何事件作出反應,不論是外部事件還是内部事件&rdquo(p.496)。
這就意味着,供神經系統使用的能是變化不定的,我們在後面的讨論中将會發現這一概念是有用的。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作為心物過程的暫時性内部條件的精力充沛和疲勞的概念上去了。
精力充沛可被視作是一種高度的警戒性,而疲勞則被視作是一種低度的警戒性。
因此,我們對于不同的警戒狀态所提供的解釋将适用于精力充沛和疲勞,比起黑德以其論點為基礎而提出的警戒理論來,它們在警戒性程度上呈現較小的變化。
還有一個暫時性條件,至少從表面上看,與疲勞具有某些相似性,但是,必須明确地與其區别開來。
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個過程導緻某些實際的力的産生,而這些實際的力妨礙并最終阻止該過程的繼續。
這個條件,像精力充沛和疲勞一樣,既會對活動産生決定性影響,又會對知覺産生決定性影響,但是,就我們說明的這個部分而言,我們無法指出我們為什麼必須作此假設。
然而,我們可以評論說,它不屬于限制性種類,而是在過程的産生中所貢獻的力。
對于其他一些更加重要的内部條件來說,這同樣是正确的。
我們的一切需要、欲望、态度、興趣和注意也必須被視作是屬于這種類型;這些東西的效應将在後面進行研究。
我們從過程和條件的區分中獲得了什麼 在我們一一列舉各種不同的條件,即心物過程所依賴的條件時,遇到了許多熟悉的心理學概念&mdash&mdash像經驗、注意、興趣、疲勞,等等,我們隻需列舉一些便夠了。
那末,當我們把它們稱為條件時,從中獲得了什麼呢?具有批判眼光的,而且可能心存懷疑的讀者将會傾向于認為:這種新術語并未引入一種新含義,而且,由于我們使用舊術語,因此我們也運用傳統的解釋。
可是,一個簡單的例子便可表明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傳統的同化假設 在知覺的解釋中,我們選擇了由傳統的經驗心理學所作的解釋。
顯然,這種恒常性假設的鼓吹者們不可能也不相信感覺之和等于實際感知的事物,按照恒常性假設,這些感覺構成了任何一種刺激的結果。
我們知道,他們是不會相信這一點的,而且他們把這種區别歸因于經驗,即把感覺和知覺之間的區别界定為不受經驗影響的感覺和受經驗影響的感覺之間的區别。
除了我們已經讨論過的這種解釋性假設以外,傳統心理學還有另一種理論去解釋經驗對知覺的影響,那就是馮特的同化假設(as-similationhypothesis)。
該假設并未把某些知覺特征解釋成判斷的錯覺,而是承認在許多情形裡我們行為環境中物體的真正知覺的、非判斷的特征(然而,該假設從不認為它與解釋性假設是不相容的,因此,兩者均包括在這一體系之内,兩者之間分布着不同的情形)。
同化假設的目标決定了其内容。
根據恒常性假設的觀點,由于感覺僅僅提供了感覺之和,由于我們在自己的知覺世界中發現了物體,因此經驗一定給感覺之和增添了某種東西。
但是,由于我們隻知道實際感知的物體,因此,同化理論必須深入一步:由目前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組感覺,不僅再現(repro-duce)了先前經驗的意像,而且後者必須與前者融合成一體,在這統一體中,前者的許多特性喪失了,兩種基本的要素,即感覺要素和想象要素,是不可區分的。
對這種假設來說,沒有一個部分已經得到證明;在這一假設的組成成分中,有三個成分就該假設的性質而言是無法證明的,這三個成分是:最初引起的感覺,再現的意像和融合過程。
還有第四點似乎未被同化理論家所注意,盡管在我看來這第四點提出了一種難以克服的困難。
我将以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為開端來介紹這第四點。
譬如說,我們察覺草地裡有一條蛇;當我們小心翼翼地接近它時,才發現這根本不是什麼蛇,而是一根被風吹動的彎曲的樹枝。
對于這種情況,同化假設會作出如下的解釋:當來自樹枝的刺激投射于我們視網膜上時,它與先前情形中來自一條蛇的刺激投射于我們視網膜上的情況十分相似。
因此,我們目前的感覺與先前的感覺十分相似,足以再現我們曾在以前見過的一條蛇的意像,而且這種意像不可解脫地與那些感覺相熔合,以緻于使我們現在看到一條蛇。
這種解釋貌似有理,然而還會引起問題;因為,根據這種恒常性假設,來自一條蛇的刺激除了産生亂七八糟的感覺、顔色、位置和可能的運動以外,不會産生任何東西。
但是我們認為,問題是,這些感覺怎樣整合成一條知覺上的蛇?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關于蛇,關于樹枝,關于我們行為環境中任何其他物體,均無法作出解答。
我确實不知我們如何才能獲得這樣一種解答。
也許,讀者會同意,用純粹的視覺術語來解決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也許會反對說,我們已經忽視了我們的其他感覺;我們可能已經觸及過蛇,并聽到過它發出的嘶嘶聲。
但是,即便我們假設情況确實如此的話,那麼這究竟有什麼幫助呢?根據這種恒常性假設,觸及那條蛇将提供一些觸覺,可是,就我們所知,一條蛇既非單純的視覺,也非一些視覺加上一些觸覺。
總之,該理論通過再現先前刺激的知覺這一假設預示了它将要解釋的東西;那末這些先前的知覺是如何産生的呢? 第五點盡管可以證明,但尚未得到證明;相反,近來的實驗卻表明它是錯的。
我指的是該理論的支持者所忽略的那個部分,也就是處理意像的再現。
多次産生某種結果的刺激将會在一切條件下傾向于再現同樣的結果,這種假設是錯誤的,我們将在後面讨論。
同化假設是站不住腳的。
它的主要方面是增補了兩種心理要素:感覺和意像。
經驗不僅是一種條件,而且也是特殊要素的源泉(這些要素被增補到由感官提供的其他要素上去)。
當我們認為經驗是一種内部條件時,整個問題看上去便有所不同。
沒有經驗,神經系統具有某種結構,一俟有了經驗,它便具有不同的結構。
所以,我們不再期望同一種力(同一種接近刺激)會在神經系統中産生同樣過程。
我們可以删去同化假設中所有無法證明的部分,例如原始的感覺,補充的意像(addedimagery),以及融合的過程。
與此同時,由于我們并不假設接近刺激的鑲嵌産生感覺的鑲嵌,因此,我們已經使自己從最後兩個困難中解放出來了。
最後,我們具有這樣的優勢,即我們現在可以用清晰的術語去解釋知覺中的經驗問題。
它不同于把經驗稱作一種過程的内部條件,對于經驗來說是正确的東西,對于我們的其他因素來說也同樣是正确的。
小結 讓我們暫停一下,看看我們取得了何種成就。
我們已經陳述了自己的問題,拒斥了兩種解釋辦法,它們分别地和聯合地牢牢控制着傳統的心理學,并阻礙其進步。
在清除障礙的過程中,我們排除了整個假設網絡,即恒常性假設(它是對未被注意但起作用的感覺的假設)、解釋性假設和同化假設。
我們還表明了經驗錯誤。
我們用一般的術語系統闡述了正确的解決辦法,并為它的具體闡述引進了我們的概念&ldquo裝置&rdquo。
很清楚,真正的解決辦法并非生機論,也不可能是以獨立感覺過程之和為基礎的機械論,它是一種徹底的動力論(dynamictheory),其中,過程在動力和強制的條件下自行組織起來。
它意味着我們必須研究組織律(lawsoforganization)。
過程和條件 組織是一個過程,從而需要力來使之運轉,但是,它也發生在媒體之中,因此也必須依靠媒介的特性。
讓我們用一些取自物理學的簡單例子來澄清這種區分。
以一個振動物體音叉所産生的音場(soundfield)為例。
音叉的運動充當一種圍繞媒體的力,在媒體中,振動過程得以建立。
如果說媒體完全是同質的,也就是說音叉周圍的空氣密度是一樣的,溫度也相同,那末,振動場将是十分對稱的。
可是,另一方面,如果直叉被封在一隻隔音的匣子裡,從匣子裡通出一根管子,那末,振動過程便将限制在管子以内,我們将看到直線傳播,而不是球形擴展。
我們再次作出假設,如果把音又浸入水中,振動過程便會傳播得更快,如果把音叉縛在一個鐵架上,那末振動過程便會傳播得還要快。
但是,如果媒體不是同質的話,譬如說從這點到那點的密度有所變化,或者至少在某些方向上有所變化,那末,振動場就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态。
對此,我們毋須詳述了;根據振動過程得以發生的媒體情況,同樣的力會産生不同的結果。
在這個例子中,媒介物的性質有三種基本的結果,借此它們決定最後的場組織:(1)将過程限于場的一個有限部分的結果;(2)決定傳播速度;(3)将這種過程轉變成另一種過程。
第一種結果十分清楚地顯示在簡單的機械例子中:一隻皮球,一旦将其支撐移去,便将随着地心引力的垂直拉力而直線落地。
然而,在斜面上,同樣這隻皮球将會按照斜面所規定的角度滾下。
于是,我們看到,由同一種力所産生的過程的方向會在充分界定的範圍内發生變化。
第二種結果對于場的組織來說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如果兩種過程在不同的部分起始,那末它們的相互依存将取決于一種速度,每一種過程均以這種速度進入對方的範圍。
由于它們之間的媒體允許一切可能的速度,我們可以看到,媒體單憑這一特性便可決定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從而實現場組織的巨大多樣性。
如果媒體是完全不可滲透的,那末這些過程将不會彼此幹擾,整個結構将會是兩個部分組織之和。
最後一種結果可以用摩擦力來加以最好的說明。
一隻正在從斜面上滾下的皮球,它的速度有賴于斜面和皮球的光滑或粗糙程度。
球面和斜面越粗糙,皮球的運動就越慢,結果,動能也越小。
然而,由于起始的勢能是不受斜面性質所支配的,隻有賴于起始點的絕對高度,所以有些能一定喪失掉了;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這些喪失的能已經轉化成熱;受引導的運動已經部分地轉換成不受引導的運動(undirectedmotion)。
适用于心物過程 我們必須将這些考慮用于心物組織(psychophysicalorga-nization),但是,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必須記住,我們正在處理一個特例,也就是說,在這個特例中,最小的能量使特别巨大的能量發揮作用。
很清楚,這對一切自我決定的活動來說是正确的。
在我決定爬上馬特霍恩山(Matterhorn)時,起作用的能量是最小的,但是在實現這一目标中所消耗的能量卻足足超過了180000焦耳。
但是,在我們行為的感受器方面,情況同樣也是正常的。
投射到我們視網膜上的光能并沒有傳播到大腦本身,而是釋放了儲貯于神經中的能,這種能又釋放了其他神經中的能,如此等等。
關于小的能量如何能夠釋放和引導大的能量,這是容易理解的:我們隻需考慮一下我們自己在駕駛汽車時的情形。
踩在加速器上的微小壓力增加了可以任意支配的能,增加了與這種能在一起的實際的力,從而驅動了我們的汽車;我們幾乎可以毫不費力地稍稍轉動方向盤,便可改變汽車的方向。
我們準備研究的組織發生在這些神經的能量之間,這些神經能量部分地由刺激釋放,部分地由機體内部(intra-organic)的過程釋放,它們回過頭來又引導着我們肌肉組織的更大能量。
隻要我們心中有了這些發現,我們就可以将下述區分用于心物組織,這種區分是指活躍的力和受限制的條件之間的區分,以及在過程和決定過程的條件之間的區分。
心理過程的條件 讓我們先來讨論這些條件。
在外部條件和内部條件之間作區分是很有益的,前者是由接近刺激在感覺表面上引起的;後者是神經結構本身所固有的。
由于機體内部(在肌肉中,在關節中,以及在消化器官中)存在一些感受器官,因此外部和内部并不意指機體的外面和裡面,盡管在許多情形中,在大多數我們将讨論的情形中,這種含義是行得通的。
如果我們現在審視這些條件,我們看到所有的外部條件提供了實際的力。
那末,内部條件的情況又怎樣呢?這裡,我們可以在或多或少永久的條件和暫時的條件之間作出區别。
永久的條件是神經系統内部固有的結構,也是通過經驗已經成為的那種結構。
作為結構(struc-ture),這些條件屬于限制性種類和隔離性種類;它們将有利于某些相互依存性,而不是有利于其他,即把一些過程完全地或優先地限于系統的某些部分,共同決定力将采取的方向,等等,正如我們将在以後看到的那樣(見第十一章),這不會耗盡它們的功能。
在暫時性條件中,首要的是精力充沛(freshness)和疲勞(fa-tigue)。
為了形成這些條件的概念,我将提及由亨利·黑德爵士(SirHenryHead)所引證的若幹事實,以支持他關于&ldquo警戒&rdquo(vigi-lance)的概念。
他在提到由查爾斯·謝林頓爵士(SirCharlesSher-ington)及其學生們的著作時寫道: &ldquo例如,假定把一隻貓的脊髓延髓區(medullaoblongata)截斷;過了20分鐘後用針刺貓的後爪,不會引起一般的反射,但是貓的足趾卻作出張開的動作。
這種反應逐漸傳布,直到整個肢體可能呈彎曲狀,對側肢體因同樣性質和強度的刺激而伸展。
運動反應不僅變得活躍和廣泛,而且,它得以引發的皮膚面積也大大增加。
現在,夾一下肢體任何部分的表面結構,便會引起肢體彎曲,并伴随着對側肢體的伸展。
深部反射(deepreflexs)會迅速重現,膝跳反射(knee-jerk)的特征表明四頭肌(quadriceps)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重新獲得彈性。
随着脊髓準備狀态在興奮性方向上的改善,甚至搔抓的反射也會重現&hellip&hellip。
&ldquo當脊髓達到其最高的活動狀态時,向動物施以氯仿(chloroform)會引起快速的退縮反應。
這時,膝跳反射和踝跳反射(ankle-jerk)消失了,最後,可以引起的唯一反射是足趾的輕微運動,而且隻在足的爪墊處才可引起輕微運動。
對肢體其他部位進行針刺不再引起任何結果(192年,I,p.482)。
當麻醉消失以後,反射重新獲得其先前的特征。
人類的脊髓被切斷以後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首先,所有的肌肉都松弛下來,實際上不會産生任何反射。
但是,對于一名年輕而又強壯的病人來說,不僅衆多的反射得以重現,而且反應呈一種&lsquo團塊反射&rsquo(massreflex)的性質。
&lsquo足底反射&rsquo開始呈現一種形式,其特征是大腳趾向上運動。
反射得以引起的場擴大了,而且在成功的例子中,脊髓變得如此容易興奮,以緻于刺激在損傷水平以下的任何部位都會引起典型的腳趾向上運動。
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僅僅形成了對表面興奮作出反應的一小部分;踝、膝和臀部都發生屈曲,而且足也從施加于足底的刺激中縮回來。
腹壁也經常進入一種收縮狀态,損傷部位以下的每一塊屈肌都會參與一種有力的、痙攣性的運動。
對足部小範圍進行的刺激已經引起廣泛的反應,即損傷部位以下的整個脊髓領域都會引起反應(p.480,481)。
&lsquo但是,如果病人在發燒&hellip&hellip他的狀況可能回複到損傷以後不久所發現的情形。
&hellip&hellip甚至不伴随發燒的胃腸道紊亂,仍會産生活動程度下降的同樣症狀&rsquo(PP.481-482)。
&rdquo 這些相似的事實提示了兩種相互内含(inclusive)的解釋。
由外傷、麻醉、毒血症或其他不正常狀态引起的休克,降低了神經活動的水平,使之低于以神經結構為基礎的動物可以達到的水平。
有限的反射取代了&ldquo團塊反射&rdquo,這一事實提示了一種可能性,即神經結構的不可滲透性已經降低,以緻于它的各部分的相互依存性也或多或少地有所減弱。
于是,某一部分中發生的情況可以與另一部分中發生的情況不相聯系。
我在黑德的一個病例中找到了有關這一解釋的有效證據。
黑德的這位病人&ldquo在連結大腦的左前額區受到一點輕傷&rdquo,可是他&ldquo在一切方面均表現正常。
在日常的交往中,他的行為合乎情理,而且在病房的活動中表現出實施能力,但是,他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就他的家庭提出了詳盡的問題,這封信是寫給他已經去世了三年的母親的。
他認為有兩個名叫布倫(Boulogne)的城鎮,一個是在從前線(Front)回家的旅途上,位于紐卡斯爾(Newcastle)附近;另一個名叫布倫的城鎮是在法國,隻有你渡海以後方可抵達&rdquo(pp.493-494)。
上述的觀察表明,該病人在受傷以後,他途經布倫的經驗并未受到他以前從前線回家時途經該城的經驗的影響。
然而,這種降低了滲透性的結果隻能是整個結果的一個側面。
黑德本人歸納如下:&ldquo當警戒性處于高度狀态時,心身便處于一種平衡的準備狀态,以便對任何事件作出反應,不論是外部事件還是内部事件&rdquo(p.496)。
這就意味着,供神經系統使用的能是變化不定的,我們在後面的讨論中将會發現這一概念是有用的。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作為心物過程的暫時性内部條件的精力充沛和疲勞的概念上去了。
精力充沛可被視作是一種高度的警戒性,而疲勞則被視作是一種低度的警戒性。
因此,我們對于不同的警戒狀态所提供的解釋将适用于精力充沛和疲勞,比起黑德以其論點為基礎而提出的警戒理論來,它們在警戒性程度上呈現較小的變化。
還有一個暫時性條件,至少從表面上看,與疲勞具有某些相似性,但是,必須明确地與其區别開來。
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個過程導緻某些實際的力的産生,而這些實際的力妨礙并最終阻止該過程的繼續。
這個條件,像精力充沛和疲勞一樣,既會對活動産生決定性影響,又會對知覺産生決定性影響,但是,就我們說明的這個部分而言,我們無法指出我們為什麼必須作此假設。
然而,我們可以評論說,它不屬于限制性種類,而是在過程的産生中所貢獻的力。
對于其他一些更加重要的内部條件來說,這同樣是正确的。
我們的一切需要、欲望、态度、興趣和注意也必須被視作是屬于這種類型;這些東西的效應将在後面進行研究。
我們從過程和條件的區分中獲得了什麼 在我們一一列舉各種不同的條件,即心物過程所依賴的條件時,遇到了許多熟悉的心理學概念&mdash&mdash像經驗、注意、興趣、疲勞,等等,我們隻需列舉一些便夠了。
那末,當我們把它們稱為條件時,從中獲得了什麼呢?具有批判眼光的,而且可能心存懷疑的讀者将會傾向于認為:這種新術語并未引入一種新含義,而且,由于我們使用舊術語,因此我們也運用傳統的解釋。
可是,一個簡單的例子便可表明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傳統的同化假設 在知覺的解釋中,我們選擇了由傳統的經驗心理學所作的解釋。
顯然,這種恒常性假設的鼓吹者們不可能也不相信感覺之和等于實際感知的事物,按照恒常性假設,這些感覺構成了任何一種刺激的結果。
我們知道,他們是不會相信這一點的,而且他們把這種區别歸因于經驗,即把感覺和知覺之間的區别界定為不受經驗影響的感覺和受經驗影響的感覺之間的區别。
除了我們已經讨論過的這種解釋性假設以外,傳統心理學還有另一種理論去解釋經驗對知覺的影響,那就是馮特的同化假設(as-similationhypothesis)。
該假設并未把某些知覺特征解釋成判斷的錯覺,而是承認在許多情形裡我們行為環境中物體的真正知覺的、非判斷的特征(然而,該假設從不認為它與解釋性假設是不相容的,因此,兩者均包括在這一體系之内,兩者之間分布着不同的情形)。
同化假設的目标決定了其内容。
根據恒常性假設的觀點,由于感覺僅僅提供了感覺之和,由于我們在自己的知覺世界中發現了物體,因此經驗一定給感覺之和增添了某種東西。
但是,由于我們隻知道實際感知的物體,因此,同化理論必須深入一步:由目前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組感覺,不僅再現(repro-duce)了先前經驗的意像,而且後者必須與前者融合成一體,在這統一體中,前者的許多特性喪失了,兩種基本的要素,即感覺要素和想象要素,是不可區分的。
對這種假設來說,沒有一個部分已經得到證明;在這一假設的組成成分中,有三個成分就該假設的性質而言是無法證明的,這三個成分是:最初引起的感覺,再現的意像和融合過程。
還有第四點似乎未被同化理論家所注意,盡管在我看來這第四點提出了一種難以克服的困難。
我将以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為開端來介紹這第四點。
譬如說,我們察覺草地裡有一條蛇;當我們小心翼翼地接近它時,才發現這根本不是什麼蛇,而是一根被風吹動的彎曲的樹枝。
對于這種情況,同化假設會作出如下的解釋:當來自樹枝的刺激投射于我們視網膜上時,它與先前情形中來自一條蛇的刺激投射于我們視網膜上的情況十分相似。
因此,我們目前的感覺與先前的感覺十分相似,足以再現我們曾在以前見過的一條蛇的意像,而且這種意像不可解脫地與那些感覺相熔合,以緻于使我們現在看到一條蛇。
這種解釋貌似有理,然而還會引起問題;因為,根據這種恒常性假設,來自一條蛇的刺激除了産生亂七八糟的感覺、顔色、位置和可能的運動以外,不會産生任何東西。
但是我們認為,問題是,這些感覺怎樣整合成一條知覺上的蛇?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關于蛇,關于樹枝,關于我們行為環境中任何其他物體,均無法作出解答。
我确實不知我們如何才能獲得這樣一種解答。
也許,讀者會同意,用純粹的視覺術語來解決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也許會反對說,我們已經忽視了我們的其他感覺;我們可能已經觸及過蛇,并聽到過它發出的嘶嘶聲。
但是,即便我們假設情況确實如此的話,那麼這究竟有什麼幫助呢?根據這種恒常性假設,觸及那條蛇将提供一些觸覺,可是,就我們所知,一條蛇既非單純的視覺,也非一些視覺加上一些觸覺。
總之,該理論通過再現先前刺激的知覺這一假設預示了它将要解釋的東西;那末這些先前的知覺是如何産生的呢? 第五點盡管可以證明,但尚未得到證明;相反,近來的實驗卻表明它是錯的。
我指的是該理論的支持者所忽略的那個部分,也就是處理意像的再現。
多次産生某種結果的刺激将會在一切條件下傾向于再現同樣的結果,這種假設是錯誤的,我們将在後面讨論。
同化假設是站不住腳的。
它的主要方面是增補了兩種心理要素:感覺和意像。
經驗不僅是一種條件,而且也是特殊要素的源泉(這些要素被增補到由感官提供的其他要素上去)。
當我們認為經驗是一種内部條件時,整個問題看上去便有所不同。
沒有經驗,神經系統具有某種結構,一俟有了經驗,它便具有不同的結構。
所以,我們不再期望同一種力(同一種接近刺激)會在神經系統中産生同樣過程。
我們可以删去同化假設中所有無法證明的部分,例如原始的感覺,補充的意像(addedimagery),以及融合的過程。
與此同時,由于我們并不假設接近刺激的鑲嵌産生感覺的鑲嵌,因此,我們已經使自己從最後兩個困難中解放出來了。
最後,我們具有這樣的優勢,即我們現在可以用清晰的術語去解釋知覺中的經驗問題。
它不同于把經驗稱作一種過程的内部條件,對于經驗來說是正确的東西,對于我們的其他因素來說也同樣是正确的。
小結 讓我們暫停一下,看看我們取得了何種成就。
我們已經陳述了自己的問題,拒斥了兩種解釋辦法,它們分别地和聯合地牢牢控制着傳統的心理學,并阻礙其進步。
在清除障礙的過程中,我們排除了整個假設網絡,即恒常性假設(它是對未被注意但起作用的感覺的假設)、解釋性假設和同化假設。
我們還表明了經驗錯誤。
我們用一般的術語系統闡述了正确的解決辦法,并為它的具體闡述引進了我們的概念&ldquo裝置&rdquo。
很清楚,真正的解決辦法并非生機論,也不可能是以獨立感覺過程之和為基礎的機械論,它是一種徹底的動力論(dynamictheory),其中,過程在動力和強制的條件下自行組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