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呆子 | 李健吾
關燈
小
中
大
國人做牛馬,下場還不如牛馬!&rdquo
這樣逢村講演了十天,我們漸漸覺出心力的徒勞。
我們的呼号,和扔出去的石子一樣,落在人海,不見一絲痕迹。
我們先去拜見村長或者一村的耆老,他們懷疑,卻又畏懼;他們不敢拒絕,卻也不便招待。
不顧這樣唯唯諾諾的神色,我們強自借來一口銅鑼,或者一隻銅盆,走在各家巷口敲起。
漸漸一群男女老少,三三兩兩,随着破天的響聲,聚在一個适當的公共地點。
有時在打麥場,大家圍着一個石碾,我們公推一位演說;有時在村裡唯一的大路中央,我們站在一塊較高的石頭上,或者臨路的房檐下面的台階上;但是最好的,自然是廟&hellip&hellip于是我們中間一位講演着。
因為是教書先生,所以我們有的是當衆開口的經驗。
然而,站在這樣一群學生面前,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失敗,我們和新出台的戲子一樣急于觀察我們的效果。
不等我們中間一位演說到一半,婦女幾乎散得幹幹淨淨,孩子們有的讓她們牽了去,流連不舍的也被她們尖銳的呼喚調開。
餘下些男子&mdash&mdash大部分遊手好閑,或者老而無用&mdash&mdash做我們的聽衆。
漸漸我們明白,這少數男子也不在虛心接受,而在默然批評。
我們倒歡迎那類鬥起膽來質疑的農夫;不過他們的問題,那樣瑣碎,那樣靈巧,有時窘得我們不能立即答複,于是他們得了意,笑着,招呼一聲鄰居,回家給牲口拌草料去。
女人們唧哝着,抱怨她們空跑了一趟,因為我們不是耍猴子的、變戲法的、唱小戲的。
村裡的私塾先生尤其于心不安。
我們先去拜訪他,說我們是學校的教員,大學的學生。
他疑懼交迫,賠下笑臉,以為我們是所謂的視學、調查員,或者特派員;漸漸明白我們的來曆,越發疑懼交迫,賠下笑臉,然而一有機會,他就溜出去張揚,或者報告,我們是城裡下鄉的赤化人員。
有一次,我們剛好放下行李,就來了十名壯丁,或者村警,把我們客客氣氣押到二裡外的光景。
他們有的是機詐,然而機詐正好顯出或者做成他們的樸實。
眼前的生活占有他們全部的心靈:這好像兩扇鐵門,一切屬于未來、理想、全盤的東西,都叫關在外面。
他們完全有理,一種結實而自私的存在。
&ldquo我們這樣就很好了,隻要不過兵,不催糧,不遭匪&hellip&hellip&rdquo從他們黝黑而淳厚的面孔上,我們看見一隻鳄魚,卧在尼羅河灘上,永生在曬太陽;或者一隻蜘蛛,一根絲動,馬上就溜回穩妥的藏身之所。
對于這良善守成的德行,天命是他們任何災禍的解釋。
人力不是沒有用,然而要用在一日三餐之上。
這多基本!然而這離我們的教訓何等遙遠! 好像對着一群低能的學童&mdash&mdash遇見實際的困難,便是頑石&mdash&mdash我們也得思索一個誘導的方法。
他們并不鈍拙,拒絕我們往裡觀察的,是鄉下人生活的單調的方式。
我們鑽不進那層堅韌的外皮,他們不缺乏熱情,更不缺乏信仰。
由于一種習慣,他們漸漸凝定,和他們所愛的大地化成一種氣質,而最高的靈性的活動,仿佛雨水,一點一滴滲下地殼。
于是太陽曬着,北風刮着,地殼幹裂了,而他們的心随着高粱的葉子早黃了。
怎麼辦呢?我們問自己,這樣下去是不成的。
這不是一班虛心受益的兒童。
年歲把他們的成見積得那樣高,要想給他們一點新東西,我們必須設法去除他們既有的執拗,一種和生存一樣深厚的東西,差不多可以說作氣質。
這不是一篇演說可以叫他們心折的事,他們要事實。
他們要親眼看見,親身感受,哪怕戲一樣地作給他們,隻要不是空口無憑,他們古井一樣的伏流才會慢慢掀起一點浪頭。
這正是他們厲害的地方。
他們的感應是遲鈍的,迂徐的;到了利害交關,或者浪頭真正掀起,力量卻大得猶如瀑布下山,水閘開放。
否則舌敝唇焦,我們得到的也不過是冷漠的同情。
自來短少抽象的想象,他們的領會力是窳弱的&mdash&mdash然而把一張畫擺在他們眼前,他們的天真會馬上命令他們接受,因而恐懼、憤怒,甚或意氣用事。
實際根據我們心理建設的主張,我們絕不堅持他們打仗。
這是暫時的,而且,我們明白,這要求是過分的。
我們有時想,叫他們到前線去,不僅是殘忍,而且欺騙了這些老實人的簡單的靈魂。
我們知道我們自相矛盾。
但是我們的良心是一個複雜東西。
我們受它支配,不是它受我們支配;所以即使可笑,我們的話多半是關于一些消極而有永久性的品德。
在我們教書匠的眼裡,隻有品德的湮滅才是一個民族真正覆亡的征兆。
這征兆,有志之士三百年前已經體會出來,而我們如今才想到補救。
這老大的民族聚在一起,最合乎自然的法式,甚至于可以說作真純地活着。
但是活在一起,一無所為,隻像海邊許多蛤蜊,有了事縮進介囊,沒有了事探出頭來,不想結成一個社會的有機體,打入近代的組織。
從這一村,走到那一村,我們遇見的多是安分守己的良民;他們的領會告訴我們一個可怕的格言,幫他們解答一切,就是&ldquo苟全性命&rdquo。
我們六個人用力斥駁他們這種沉疴似的哲學。
我們的辛苦和我們的失望,是可以想見的。
我們并不因為辛苦而失望;因為辛苦,對于邊鄙地方教書的人們,早已習慣自然,當作一己的分内,然而失望卻是真的,我們并不由于人民而失望。
和英國小說
我們的呼号,和扔出去的石子一樣,落在人海,不見一絲痕迹。
我們先去拜見村長或者一村的耆老,他們懷疑,卻又畏懼;他們不敢拒絕,卻也不便招待。
不顧這樣唯唯諾諾的神色,我們強自借來一口銅鑼,或者一隻銅盆,走在各家巷口敲起。
漸漸一群男女老少,三三兩兩,随着破天的響聲,聚在一個适當的公共地點。
有時在打麥場,大家圍着一個石碾,我們公推一位演說;有時在村裡唯一的大路中央,我們站在一塊較高的石頭上,或者臨路的房檐下面的台階上;但是最好的,自然是廟&hellip&hellip于是我們中間一位講演着。
因為是教書先生,所以我們有的是當衆開口的經驗。
然而,站在這樣一群學生面前,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失敗,我們和新出台的戲子一樣急于觀察我們的效果。
不等我們中間一位演說到一半,婦女幾乎散得幹幹淨淨,孩子們有的讓她們牽了去,流連不舍的也被她們尖銳的呼喚調開。
餘下些男子&mdash&mdash大部分遊手好閑,或者老而無用&mdash&mdash做我們的聽衆。
漸漸我們明白,這少數男子也不在虛心接受,而在默然批評。
我們倒歡迎那類鬥起膽來質疑的農夫;不過他們的問題,那樣瑣碎,那樣靈巧,有時窘得我們不能立即答複,于是他們得了意,笑着,招呼一聲鄰居,回家給牲口拌草料去。
女人們唧哝着,抱怨她們空跑了一趟,因為我們不是耍猴子的、變戲法的、唱小戲的。
村裡的私塾先生尤其于心不安。
我們先去拜訪他,說我們是學校的教員,大學的學生。
他疑懼交迫,賠下笑臉,以為我們是所謂的視學、調查員,或者特派員;漸漸明白我們的來曆,越發疑懼交迫,賠下笑臉,然而一有機會,他就溜出去張揚,或者報告,我們是城裡下鄉的赤化人員。
有一次,我們剛好放下行李,就來了十名壯丁,或者村警,把我們客客氣氣押到二裡外的光景。
他們有的是機詐,然而機詐正好顯出或者做成他們的樸實。
眼前的生活占有他們全部的心靈:這好像兩扇鐵門,一切屬于未來、理想、全盤的東西,都叫關在外面。
他們完全有理,一種結實而自私的存在。
&ldquo我們這樣就很好了,隻要不過兵,不催糧,不遭匪&hellip&hellip&rdquo從他們黝黑而淳厚的面孔上,我們看見一隻鳄魚,卧在尼羅河灘上,永生在曬太陽;或者一隻蜘蛛,一根絲動,馬上就溜回穩妥的藏身之所。
對于這良善守成的德行,天命是他們任何災禍的解釋。
人力不是沒有用,然而要用在一日三餐之上。
這多基本!然而這離我們的教訓何等遙遠! 好像對着一群低能的學童&mdash&mdash遇見實際的困難,便是頑石&mdash&mdash我們也得思索一個誘導的方法。
他們并不鈍拙,拒絕我們往裡觀察的,是鄉下人生活的單調的方式。
我們鑽不進那層堅韌的外皮,他們不缺乏熱情,更不缺乏信仰。
由于一種習慣,他們漸漸凝定,和他們所愛的大地化成一種氣質,而最高的靈性的活動,仿佛雨水,一點一滴滲下地殼。
于是太陽曬着,北風刮着,地殼幹裂了,而他們的心随着高粱的葉子早黃了。
怎麼辦呢?我們問自己,這樣下去是不成的。
這不是一班虛心受益的兒童。
年歲把他們的成見積得那樣高,要想給他們一點新東西,我們必須設法去除他們既有的執拗,一種和生存一樣深厚的東西,差不多可以說作氣質。
這不是一篇演說可以叫他們心折的事,他們要事實。
他們要親眼看見,親身感受,哪怕戲一樣地作給他們,隻要不是空口無憑,他們古井一樣的伏流才會慢慢掀起一點浪頭。
這正是他們厲害的地方。
他們的感應是遲鈍的,迂徐的;到了利害交關,或者浪頭真正掀起,力量卻大得猶如瀑布下山,水閘開放。
否則舌敝唇焦,我們得到的也不過是冷漠的同情。
自來短少抽象的想象,他們的領會力是窳弱的&mdash&mdash然而把一張畫擺在他們眼前,他們的天真會馬上命令他們接受,因而恐懼、憤怒,甚或意氣用事。
實際根據我們心理建設的主張,我們絕不堅持他們打仗。
這是暫時的,而且,我們明白,這要求是過分的。
我們有時想,叫他們到前線去,不僅是殘忍,而且欺騙了這些老實人的簡單的靈魂。
我們知道我們自相矛盾。
但是我們的良心是一個複雜東西。
我們受它支配,不是它受我們支配;所以即使可笑,我們的話多半是關于一些消極而有永久性的品德。
在我們教書匠的眼裡,隻有品德的湮滅才是一個民族真正覆亡的征兆。
這征兆,有志之士三百年前已經體會出來,而我們如今才想到補救。
這老大的民族聚在一起,最合乎自然的法式,甚至于可以說作真純地活着。
但是活在一起,一無所為,隻像海邊許多蛤蜊,有了事縮進介囊,沒有了事探出頭來,不想結成一個社會的有機體,打入近代的組織。
從這一村,走到那一村,我們遇見的多是安分守己的良民;他們的領會告訴我們一個可怕的格言,幫他們解答一切,就是&ldquo苟全性命&rdquo。
我們六個人用力斥駁他們這種沉疴似的哲學。
我們的辛苦和我們的失望,是可以想見的。
我們并不因為辛苦而失望;因為辛苦,對于邊鄙地方教書的人們,早已習慣自然,當作一己的分内,然而失望卻是真的,我們并不由于人民而失望。
和英國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