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馬倫戈戰役、《呂内維爾條約》與《亞眠條約》

關燈
主權屬于人民,這與前幾年的統治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同時,這部憲法将整個國家的行政權甚至是最低級的行政權都集中在某些特定公民的手中。

    國務院和護民官瓜分了國家的立法權和行政權,它們各自獨立,分别提出和讨論一切措施。

    立法機關隻負責頒布法律,不參與法律的讨論與制定。

    參議院負責提名所有的高級官員。

    大選帝侯和兩位執政負責實施政務管理,但要受到各種制約。

    巧妙的設計師[1]希望能通過這些手段調和民主與穩定、秩序和自由之間的關系,但顯而易見,西哀士的完美構想并未獲得統治者的青睐。

    拿破侖允許繼續限制民衆在官員選擇與任命方面的權力,贊同立法機關不參與制定法律,也同意關于國務院與護民官的分工。

    因為他清楚地看到,這樣的安排可以削弱以上這些機構可能擁有的任何影響力。

    但拿破侖堅持削減參議院的特權,減弱大選帝侯和兩位執政的行政權力。

    他自居為第一執政,對整個政府體系具有絕對控制權,取代了大選帝侯與兩位執政。

    第一執政的專政要持續十年。

    第二和第三執政徒有虛名,其存在隻是為了掩蓋一人專政的事實。

     如此一來,&ldquo一人專政&rdquo在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完全建立起來了。

    針對第一執政的所謂的權力限制措施有名無實。

    拿破侖至高無上的地位已然通過法律的形式得到了認可。

    憲法得到了民衆的熱烈支持,完美地體現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民族特性。

    不久之後,兩位新執政官上任,取代了西哀士和另一位執政官。

    新上任的兩位執政官雖然能力超群,但也隻是拿破侖意志的傳遞者。

    此時,相比于第一執政,督政府的權力已經微不足道。

    第一執政必須盡一切可能修複戰争所帶來的創傷,并将邊境上的反法同盟軍擊退。

    當然,當大權已然在握時,拿破侖日思夜想的就是在強大的民族情感和得力的副将的支持下,運用絕對的權威和精湛的戰略,利用不斷壯大的國家資源,重新組合破碎的軍隊,恢複法蘭西的軍事實力。

    蘇黎世戰役失敗後,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命令蘇沃洛夫撤回。

    這讓拿破侖欣喜不已。

    這樣一來,反法同盟軍就失去了一支由堅韌的士兵所組成的強大力量,其力量将被嚴重削弱。

    然而,神聖羅馬帝國和英國仍在繼續與法蘭西交戰。

    當西巴伐利亞境内的一支龐大卻羸弱的反法同盟軍向阿爾薩斯發出威脅時,為了保衛自己在意大利的戰果,奧地利募集了一支非常強大的力量,逐步搗毀仍被法蘭西小分隊占領的要塞,并侵入多芬和普羅旺斯的邊境。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執政制定了一個行動計劃。

    人們普遍認為,這個計劃展示了拿破侖的軍事理念中最為光輝耀眼的精華之處。

    根據這個計劃,身處巴伐利亞的反法同盟軍不得不面對整個戰場,因而遠不如之前那麼強大。

    而占領着意大利西部邊境的奧地利在次要前沿上暴露在了危險之中。

    利用瑞士這個巨大的天然堡壘,反法同盟軍向奧軍的側翼和後方發動了攻擊。

    相應地,拿破侖在巴伐利亞預備了一支實力遠超反法同盟軍的部隊。

    由讓-維克多·馬利·莫羅指揮着這支部隊從萊茵河源頭迅速發動襲擊,迫使反法同盟軍向反方向撤退。

    同時,拿破侖還秘密準備了第二支軍隊,并隐瞞了這支軍隊的部署。

    直到最後一刻,他才決定率領第二支軍隊穿越雄偉的瑞士阿爾卑斯山,向奧地利軍隊發動攻擊,切斷奧軍的退路。

     沙皇亞曆山大一世 1800年春,雙方開始實施軍事行動,拉開了戰争的大幕。

    奧地利駐意大利總司令梅拉斯與彼得·卡爾·奧特·馮·布托克茲兵分兩路。

    梅拉斯對熱那亞發動圍攻,并且用大量的零散兵力隐藏了自己的撤退路線,最終兵至瓦爾,迅速占領尼斯。

    同時,讓-維克多·馬利·莫羅的軍隊也開始有所行動。

    他雖然因怯懦而不敢執行從沙夫豪森橫渡萊茵河源頭到達敵人後方并發動攻擊的計劃,但成功侵入了巴伐利亞,逼退了比自己更為弱小的對手保羅·克雷,并能夠如約派出一支相當強大的部隊穿越聖戈塔德以呼應第一執政的戰略。

    其間,偉大的指揮官逐漸從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各地集結部隊以便進行決定性的攻擊。

    第一執政極為巧妙地掩蓋了這個行動的真實目的,讓奧地利軍隊相信這隻是普通的預備征兵。

    到1800年5月中旬,有五萬法軍在瑞士邊境集結,随時準備戰鬥。

    第一執政派遣一支部隊像平常一樣穿越塞尼山口,以盡可能長時間地蒙蔽敵人,同時指揮大部隊穿過大聖伯納德山口。

    1800年5月16日至5月19日,廣袤寂靜的山區回蕩着戰争的喧嚣聲,法軍橫掃高地,到達了波河和倫巴第平原。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