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關燈
王朔 今天接到幾家媒體的電話,大意都是《三聯生活周刊》做了一期王朔的專題,然後企圖拿王朔的一些觀點來挑起事端。

    可惜王朔和《三聯生活周刊》都是我所喜歡的,這怎麼挑呢? 記者還是比較嫩,他們說,王朔說,"80後"都是一幫啥啥啥啥,你覺得呢? 我說,我太贊同了,我也這麼覺得。

     在中國有一撥人,神經質,一點自嘲精神都沒有,隻要有人說到他的城市或者他的群體有什麼不好,立馬能瘋。

    我上次說到上外的女生,馬上瘋了一批。

    是上外贊助了你們上學還是别的什麼?不都是考那去了嗎,一失足一失手不就去别的學校了嗎?平時私下不知道說了自己學校自己城市多少壞話,但别人一說馬上就要莫名而起捍衛自己那個小堆堆。

    那不是榮譽,是傻。

     如果有人說中國賽車壞話,我太開心了。

    有外人來替自己說自己不方便說的,隻要你清醒,就知道是幸運。

     王朔是我很欣賞的作家,是中國少有寫出作品來的作家。

    他說自己沒文化,那是先把自己降到一樓,方便往樓上罵,一有情況,大家一起跳,肯定他傷得輕點。

    關鍵是有些人不明白,真以為他沒文化。

    就單人而言,王朔對中國電視劇和中國電影的推動和貢獻是最大的。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到現在為止中國最好的電影,不是之一。

    電視劇就不用說了。

    中國人不講究謙虛嗎,謙虛大發了難道就都認不出來了? 王朔在跟人争論的時候,幾乎不提自己的作品,用觀點說事不用作品壓人。

    但好多傻逼卻把自己混口飯騙個果的頭銜都奠出來了。

    事實是,王朔是一直很謙虛地發表看法,而很多人卻狂妄地說三道四。

    王朔說自己沒文化,其實已經是在罵人了,藏得深點而已,就像劉翔說自己跑不快一樣,那是在罵你們烏龜呢。

    王朔是有經典作品的人,而且很多。

    在中國,有牛的作品但沒人叫他大師的人,一定好,無論他以後的作品如何,他留下的就已經足夠了。

    但甚至有所謂"80後作家"覺得王朔應該"樹立文學表率,不應該率性而為"。

    這他媽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寫東西的人應該說的話嗎,不知道還以為開政府工作會議呢。

    作為一個真正的作家,率性是特别重要的一點。

    你們小小年紀,本應該有血性,這個社會暫時沒有動蕩和苦難逼迫你們,你們卻隻學會跪着寫些膩膩歪歪的文章。

    風再起時,你們就站不直,風繼續吹,你們還不都成了炮灰。

    看了你們的言論,我假裝不認識還來不及,為什麼要幫你們說話,就因為我跟你們差不多年歲生的所以就要抱個團?我隻聽說過志趣相投要結個黨的,從沒聽說過年紀相仿還要成個幫的。

    我要是隻有這點認識,早堕落到上大學去了。

     所以,奉勸一些有心的媒體,除非哪天王朔傷我家人搶我女人,要不然你們希望看到的那幕,是不可能發生的.況且到了那時刻,傻逼才顧得上寫文章。

     說徐志摩 從課本裡大家都接觸過徐志摩,老師說他是大才子。

    《再别康橋》是要背誦的。

    我對背誦的東西很讨厭,判别一個東西好不好的标準很簡單,語文老師或者語文課本裡指明要背誦默寫的,那肯定不是什麼好東西。

     大部分現代人對徐志摩的了解不是因為他的詩歌,是因為電視劇《人間四月天》。

    黃磊因為鼻子和徐志摩一樣大,所以演徐志摩還挺那麼回事,後來黃還深情演唱一首《我不知道風是往哪個方向吹》。

    我朋友說,這歌名那麼長,不容易宣傳啊,為什麼不叫《我不辨風向》呢?我說,你傻啊,那是徐志摩的一首詩。

     徐志摩除了我個人覺得寫得一般的《再别康橋》和相當差的第一個康橋版本以外,大家可能還會記得《雪花的快樂》,因為《人間四月天》裡老朗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