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人文主義和理性(1)
關燈
小
中
大
明神話(格拉西充分強調了這一點),而且對他自己的想象性發明加以理性的批判,從而使自己成長并超越自己。
如果用某種語言表述,則可以說這些發明從一開始就有點不同于其他生物學活動;這可從下述事實看出:用其他方式無法區分的兩種生物學活動圖式,每一種都可能包含一個和另一種相悖的神話(例如關于世界起源的神話)。
因為,雖然我們有些信念可能和實際直接相關,但其餘信念則隻是很間接地和實際相關,如果它們有關系的話。
這些信念的差異使得它們可能互相沖突,而它們的相對的間接性則使它們有可能成為争論的對象。
這樣,理性的批判可能發展,理性的标準&mdash&mdash一些首要的許多人都能接受的标準&mdash&mdash以及客觀真理的思想都可以得到發展。
這種批判最後可能發展成為力圖發現别人的理論和信念以及自己的理論和信念中的弱點和錯誤的系統嘗試。
正是通過這種相互批判,人才能哪怕是逐漸地沖破生物學釋放信号世界的主觀性,此外還能沖破他自己的想象發明的主觀性以及這些發明可能部分地依賴之的曆史事件的主觀性。
因為,這些理性批判和客觀真理的标準,使得他的知識在結構上不同于它由之進化的前身(盡管仍然可能把這知識歸入一些生物學或人類學的活動圖式)。
正是接受這些标準,給每個人帶來了尊嚴;使得他在道德和理智上都有責任感;使得他不僅理性地活動,而且對相互競争的各個理論進行思考、判定和鑒别。
這些客觀真理和批判的标準可能教育他再試一下,再思考一下;對他自己的結論提出诘難,運用他的想像力嘗試尋找他自己的結論是否有錯,錯在什麼地方。
它們可能教育他把試錯法應用于每一個領域,特别是科學之中;從而它們也可能教育他怎樣從他的錯誤中汲取教益和怎樣找出錯誤。
這些标準可能幫助他發現自己知道得多麼少,不知道的又何其多。
它們可能幫助他增長知識,還幫助他認識到他正在成長。
它們可能幫助他領悟到這樣的事實:他的成長歸功于其他人的批判,合乎理性就是準備傾聽批判。
這樣,它們甚至可能幫助他超越他的動物般的過去,随之也超越主觀主義和唯意志論,而浪漫的和非理性主義的哲學家則可能試圖使他沉迷于其中。
這就是我們的精神成長和超越其自身的方式。
如果說人文主義關心的是人類精神的成長,那麼,人文主義的傳統不是批判的和合乎理性的傳統,又會是什麼呢? *** (1) 這篇評論首次發表(編者為了節省篇幅,作了大量删減)于《哲學季刊》(PhilosophicalQuarterly),1952年,第2期。
(2) E·格拉西和T·馮·于克斯屈爾:《道德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起源和界限》(VonUrsprungundGrenzenderGeisteswissenschaftenundNaturwissenschafien),伯爾尼,1950年。
(3) 術語&ldquodieGeisteswissenschaften&rdquo(&ldquo人文科學&rdquo)已成為一個典型的德國術語,并且幾乎是無法翻譯的,盡管它在字面上可譯成&ldquo精神科學&rdquo(或&ldquo道德和精神科學&rdquo),盡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是通過特奧多爾·岡珀茨迻譯J·S·穆勒的用語&ldquo精神科學&rdquo而傳到德國的。
(我所以說&ldquo具有諷刺意味&rdquo,是因為這個術語按照德語現在的用法,有一種濃厚的非理性主義的甚至反理性主義反經驗主義的色彩,但是,岡珀茨和穆勒都是理性主義者和經驗主義者。
) (4) 參見本書第四章。
亦見我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修訂版),第11章的注⑥。
(5) 參閱K·Z·洛倫茨:《所羅門國王的戒指》(KingSolomon'sRing)(在本評論首次發表後,1952年用英文出版)。
(6) 比較老馮·于克斯屈爾1920年在他的《理論生物學》(TheoreticalBiology)中提出的下述見解(參見1920年英譯本第ⅩⅤ頁;第二組着重号是我加的):&ldquo一切實在都是主觀的現象:甚至對于生物學,這也必定是重大的基本前提&hellip&hellip我們總是碰到從主體得到它們的結構[因而大概還有它們的存在]的客體。
&rdquo (7) 比較前面第1章和第15章。
(8) 比較前面第4章和第12章。
如果用某種語言表述,則可以說這些發明從一開始就有點不同于其他生物學活動;這可從下述事實看出:用其他方式無法區分的兩種生物學活動圖式,每一種都可能包含一個和另一種相悖的神話(例如關于世界起源的神話)。
因為,雖然我們有些信念可能和實際直接相關,但其餘信念則隻是很間接地和實際相關,如果它們有關系的話。
這些信念的差異使得它們可能互相沖突,而它們的相對的間接性則使它們有可能成為争論的對象。
這樣,理性的批判可能發展,理性的标準&mdash&mdash一些首要的許多人都能接受的标準&mdash&mdash以及客觀真理的思想都可以得到發展。
這種批判最後可能發展成為力圖發現别人的理論和信念以及自己的理論和信念中的弱點和錯誤的系統嘗試。
正是通過這種相互批判,人才能哪怕是逐漸地沖破生物學釋放信号世界的主觀性,此外還能沖破他自己的想象發明的主觀性以及這些發明可能部分地依賴之的曆史事件的主觀性。
因為,這些理性批判和客觀真理的标準,使得他的知識在結構上不同于它由之進化的前身(盡管仍然可能把這知識歸入一些生物學或人類學的活動圖式)。
正是接受這些标準,給每個人帶來了尊嚴;使得他在道德和理智上都有責任感;使得他不僅理性地活動,而且對相互競争的各個理論進行思考、判定和鑒别。
這些客觀真理和批判的标準可能教育他再試一下,再思考一下;對他自己的結論提出诘難,運用他的想像力嘗試尋找他自己的結論是否有錯,錯在什麼地方。
它們可能教育他把試錯法應用于每一個領域,特别是科學之中;從而它們也可能教育他怎樣從他的錯誤中汲取教益和怎樣找出錯誤。
這些标準可能幫助他發現自己知道得多麼少,不知道的又何其多。
它們可能幫助他增長知識,還幫助他認識到他正在成長。
它們可能幫助他領悟到這樣的事實:他的成長歸功于其他人的批判,合乎理性就是準備傾聽批判。
這樣,它們甚至可能幫助他超越他的動物般的過去,随之也超越主觀主義和唯意志論,而浪漫的和非理性主義的哲學家則可能試圖使他沉迷于其中。
這就是我們的精神成長和超越其自身的方式。
如果說人文主義關心的是人類精神的成長,那麼,人文主義的傳統不是批判的和合乎理性的傳統,又會是什麼呢? *** (1) 這篇評論首次發表(編者為了節省篇幅,作了大量删減)于《哲學季刊》(PhilosophicalQuarterly),1952年,第2期。
(2) E·格拉西和T·馮·于克斯屈爾:《道德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起源和界限》(VonUrsprungundGrenzenderGeisteswissenschaftenundNaturwissenschafien),伯爾尼,1950年。
(3) 術語&ldquodieGeisteswissenschaften&rdquo(&ldquo人文科學&rdquo)已成為一個典型的德國術語,并且幾乎是無法翻譯的,盡管它在字面上可譯成&ldquo精神科學&rdquo(或&ldquo道德和精神科學&rdquo),盡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是通過特奧多爾·岡珀茨迻譯J·S·穆勒的用語&ldquo精神科學&rdquo而傳到德國的。
(我所以說&ldquo具有諷刺意味&rdquo,是因為這個術語按照德語現在的用法,有一種濃厚的非理性主義的甚至反理性主義反經驗主義的色彩,但是,岡珀茨和穆勒都是理性主義者和經驗主義者。
) (4) 參見本書第四章。
亦見我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修訂版),第11章的注⑥。
(5) 參閱K·Z·洛倫茨:《所羅門國王的戒指》(KingSolomon'sRing)(在本評論首次發表後,1952年用英文出版)。
(6) 比較老馮·于克斯屈爾1920年在他的《理論生物學》(TheoreticalBiology)中提出的下述見解(參見1920年英譯本第ⅩⅤ頁;第二組着重号是我加的):&ldquo一切實在都是主觀的現象:甚至對于生物學,這也必定是重大的基本前提&hellip&hellip我們總是碰到從主體得到它們的結構[因而大概還有它們的存在]的客體。
&rdquo (7) 比較前面第1章和第15章。
(8) 比較前面第4章和第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