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辯證法是什麼?(1)
關燈
小
中
大
麼意義上說a2&ldquo更高于&rdquoa或-a呢?(這當然不是說數值更大,因為如a=1/2,則a2=1/4。
)這一事例表明應用辯證法的模糊觀念是極其任意的。
像邏輯這樣的理論可稱作&ldquo基本&rdquo理論,這說明,它是關于各種推理的理論,因而任何科學任何時候都要用。
至于辯證法,從我們可以合理應用的意義上說,并不是一種基本理論,隻是一種描述理論。
因此,把辯證法看作邏輯的組成部分,或者看作與邏輯相對立,就跟把進化論看作邏輯的一部分或對立面同樣不恰當。
隻有我們上面批判過的不精确隐喻和含糊的說話方式才能使辯證法看起來既是一種描述典型發展過程的理論,又是一種像邏輯那樣的基本理論。
由于這一切,我認為顯然應當十分慎重地使用&ldquo辯證&rdquo這個詞。
也許最好是根本不用這個詞&mdash&mdash我們可以總是使用更清晰的試錯法的術語。
隻有在不可能産生誤解的地方,在我們所面臨的理論發展的确是沿着三段式路線進行的地方,才可以例外地使用辯證這個詞。
2.黑格爾的辯證法 至此,我已竭力用易于使人理解的方式概述了辯證法概念,我的目的是不要不公正地評價其價值。
在這一概述中辯證法表現為一種描述發展的方式,這種方式雖非各種方式中首要的,但有時還是很恰當的方式。
與此相反,像黑格爾及其學派那樣提出的辯證法理論則誇大了它的意義,并把人們危險地引入歧途。
為了使黑格爾的辯證法易于理解,簡要地談一段哲學史可能是有用的&mdash&mdash在我看來這段曆史不很可靠。
近代哲學史的主要問題是以笛卡兒理性主義(主要是大陸派)為一方同以經驗主義(英國派)為另一方之間的鬥争。
我從笛卡兒引來作為本文題辭的句子,其作者即理性主義創始人的本意并不是我所用的意思。
其本意并不是暗示人類心靈為了達到某種目标即達到某種有用的解答,必須試探各種可能,其本意倒是對那些膽敢制造謬論的人給以敵意的批判。
笛卡兒心中所想的、他的句子後面的主要想法是:真正的哲學家應當小心避免荒謬愚蠢的想法。
為了尋求真理他隻須接受那些少量訴諸理性的觀念即可,因為這些觀念明澈、清晰而确定,總之是&ldquo不證自明&rdquo的。
按照笛卡兒的看法,僅僅利用我們的理性而不必考慮任何經驗,即可構造科學的解釋性理論;因為每一個合理命題(由于其自身的明澈性而成為可取的命題)都必須是對事實的真實描述。
概括地說,這就是哲學史稱之為&ldquo理性主義&rdquo的理論(更恰當的名稱應為&ldquo理智主義&rdquo)。
可以這樣來概括(用一個晚近得多的說法即黑格爾的說法):&ldquo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
&rdquo 與這一理論相反,經驗主義堅持認為隻有經驗才使我們能夠判斷一種科學理論的真僞。
按照經驗主義的看法,單有純粹推理決不能确立合乎事實的真理,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觀察和實驗。
可以肯定地說,經驗主義的某種形式,盡管也許是經過修正的适當形式,卻是今天我們可以認真對待的惟一的科學方法的解釋。
早期理性主義同經驗主義之間的鬥争已由康德透徹地讨論過,他試圖提供一種辯證法家(但不是康德)可能說成是這兩種對立觀點的合題的東西,但是更确切地說,這不過是經驗主義的一種修正形式。
他的主要興趣是擯棄純粹理性主義。
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斷言,我們的知識範圍局限于可能經驗的領域,超越這一領域的思辨推理,即由純粹理性建立形而上學系統的嘗試,是得不到任何合理論證的。
對純粹理性的這一批判使人感到,這是對幾乎所有大陸哲學家的希望的一個沉重打擊。
但是德國哲學家卻很快就複蘇了,他們根本不相信康德對形而上學的拒斥,并急忙根據&ldquo理智直觀&rdquo建立起新的形而上學系統來。
他們力圖利用康德系統的某些特點,想由此回避他的批判的強大力量。
這個通常被稱為德國唯心主義的學派,在黑格爾那裡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黑格爾哲學有兩個方面必須加以讨論&mdash&mdash他的唯心主義和他的辯證法。
在這兩方面黑格爾都受到康德思想的某些影響,不過他還力圖超越康德。
因此,為了理解黑格爾,必須說明他的理論是怎樣利用康德的理論的。
康德是從科學存在這一事實出發的。
他想要解釋這個事實,即想要回答這個問題:&ldquo科學怎麼可能?&rdquo或者說:&ldquo人類心靈怎麼可能獲得關于世界的知識?&rdquo或者&ldquo我們的心靈怎麼可能把握世界?&rdquo(我們不妨把這個問題叫做認識論問題。
) 他的推理過程大體是這樣。
心靈能夠把握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說把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并非迥然不同于心靈的,因為它和心靈是相似的。
之所以這樣,因為心靈在獲取知識、把握世界的過程中,可以說是主動整理了所有通過感官進入心靈的材料。
心靈排列、塑造了這些材料,把自己的固有形式或規律&mdash&mdash把我們思想的形式或規律刻印到材料上。
我們所稱的&ldquo自然&rdquo,即我們生活的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是一個已為我們的心靈整理過、排列過的世界。
正由于這樣為心靈所同化,它就與心靈相似了。
&ldquo心靈之所以能夠把握世界,因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與心靈相似&rdquo,這種回答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論點,因為正是唯心主義斷言世界具有某種心靈的特點。
這裡我不想為支持或反對康德的認識論而争辯,也不想詳細讨論這個問題。
但我願意指出,這肯定不完全是唯心主義。
如康德自己所指出的,這是某種實在論同某種唯心主義的混合或綜合&mdash&mdash它的實在論因素是:斷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是某種由我們心靈排列過的材料;而它的唯心主義因素則在于它斷言:那是由我們的心靈排列過的某種材料。
關于康德的相當抽象但又确實天才的認識論,就談到這裡。
在談黑格爾以前,我必須先向那些并非哲學家、習慣于信賴自己的常識的讀者們(我最喜歡這些讀者)提出一個請求,即牢記我選為本文題辭的那句話,因為他們将要聽到的東西也許在他們看來(我想這是十分合理的)是荒謬的。
我說過,黑格爾在唯心主義方面比康德走得更遠。
黑格爾也關心認識論問題:&ldquo我們的心靈怎麼能夠把握世界?&rdquo他同其他唯心主義者一樣回答:&ldquo因為世界與心靈相似。
&rdquo但他的理論比康德徹底。
他不像康德那樣說:&ldquo因為心靈整理或排列了世界&rdquo。
他說:&ldquo因為心靈就是世界”或者用另一個說法:&ldquo因為合理的就是現實的;因為現實和理性是同一的。
&rdquo 這就是黑格爾所謂&ldquo理性和現實同一的哲學&rdquo或簡稱之為&ldquo同一哲學&rdquo。
可以順便提提,在康德的認識論答案&ldquo因為心靈形成世界&rdquo同黑格爾的同一哲學&ldquo因為心靈就是世界&rdquo之間,從曆史上說,還橫亘着一座橋梁&mdash&mdash即費希特的答案:&ldquo因為心靈創造世界。
&rdquo(11) 黑格爾的同一哲學&ldquo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因而理性和現實是同一的&rdquo,無疑是一種在新的基礎上重建理性主義的嘗試。
它容許哲學家由純粹推理來建造關于世界的理論,并認定這必然是關于實在世界的真實理論。
這樣它恰恰承認了康德說過的不可能的事。
因此,黑格爾注定了要去反駁康德的反形而上學論點。
他借助于他的辯證法進行反駁。
為了理解他的辯證法,我不得不再次回到康德。
為了避免過于瑣碎,我不讨論康德範疇表的三段式構造,盡管它無疑曾啟發過黑格爾。
(12)但我必須談談康德擯棄理性主義的方法。
我上面提到過,康德堅信我們知識的範圍局限于可能經驗的領域,而超越這一領域的純粹推理是得不到合理論證的。
在康德的《批判》中冠以《先驗辯證論》标題的那一節,他這樣說明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想從純粹理性出發建造一個理論系統,例如想論證我們居住的世界是無限的(一個顯然已超越可能經驗的想法),那我們就可以這樣做;但是我們将不勝沮喪地發現,我們總是可以同樣借助于類似論據而論證相反的結果。
換句話說,給定這樣一個形而上學正題,我們總是可以構造并捍衛一個剛好相反的反題;任何支持正題的論據,都很容易構成支持反題的相反論據。
兩種論據都将具有同樣的力量和信念,二者看起來都是同樣或幾乎同樣合乎理性的。
因此康德說,理性如果超越于可能經驗之外,就注定要反對自己、自相矛盾了。
如果要我對康德作出某種現代的重新構造、重新解釋,不怕偏離康德自己所闡述的觀點,那麼我就要說,康德證明,形而上學的合理性和自明性原則并沒有毫無歧義地導緻一個并且是惟一的結果或理論。
總是可以用同樣明顯的合理性去支持一系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論。
因此,如果我們不求助于經驗,不能作出一些至少可使我們取消某些理論(即那些看來十分合理、其實違背觀察事實的理論)的實驗或觀察,那麼我們就永無希望澄清彼此競争着的理論的主張。
黑格爾怎樣戰勝康德對理性主義的反駁呢?很簡單,即堅持矛盾沒有關系。
矛盾必然發生于思想和理性的發展之中。
矛盾隻說明一種未考慮下述事實的理論并不充分,這一事實即:思維或理性連同(根據同一哲學)實在,并不是某種一勞永逸地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進化的世界之中。
黑格爾這樣說:康德反駁了形而上學,但沒有反駁理性主義。
因為黑格爾所說的與&ldquo辯證法&rdquo相對立的&ldquo形而上學&rdquo是一種不考慮進化、運動、發展的理性主義系統,它力圖把實在想象為某種穩定、不動而且沒有矛盾的東西。
黑格爾用他的同一哲學推出,既然理性是發展的,世界也一定發展;既然思想或理性的發展是辯證的,世界也一定按照辯證三段式發展。
由此我們得出黑格爾辯證法中的以下三種要素。
(a)試圖躲開康德對所謂形而上學中的&ldquo教條主義&rdquo的反駁。
黑格爾認為,這種反駁隻适用于他那種狹義的形而上學系統,卻不适用于辯證理性主義,因為它考慮到理性的發展,因而并不害怕矛盾。
黑格爾以這樣的方式躲開康德的批判,他就進行了一場勢必導緻災難的極端危險的冒險。
他大緻是這樣論證的:&ldquo康德說理性主義必然引起矛盾,由此反駁了理性主義。
我承認這一點。
但這個論證顯然是從矛盾律那裡取得力量的:它反駁的隻是那種承認矛盾律的系統,也即力求擺脫矛盾的系統。
對于像我這樣的系統來說,并沒有危險,這種系統準備容許矛盾存在,這就是辯證系統。
&rdquo顯然這種論據建立了一種極端危險的教條主義,這種教條主義再也不需要害怕任何種類的打擊。
因為我前面說過,對任何理論的任何打擊、任何批判,都必須以揭示出某種矛盾的方法為基礎,要麼揭示理論本身的内在矛盾,要麼揭示理論與某種事實之間的矛盾。
這樣,黑格爾用以取代康德的方法是有效的,但不幸過于有效了。
這使他的系統堅不可摧,免于遭到任何一種批判或打擊,從而它也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意義上的教條主義,我願意稱之為一種&ldquo強化的教條主義&rdquo。
(還可以注意,類似的強化教條主義還有助于支持其他教條主義系統的結構。
) (b)用辯證法描述理性發展是黑格爾哲學中一個似乎極其言之成理的要素。
這一點是很清楚的,隻要我們記住:黑格爾不僅在主觀意義上用&ldquo理性&rdquo一詞來表示某種精神能力,而且也在客觀意義上用它來表示各種理論、思想、觀念等等。
黑格爾堅信哲學是理性活動的最高表現,因而當他談到理性活動的發展時,他主要指的是哲學思想的發展。
實際上把辯證三段式用于哲學理論發展的研究,可以說比用于任何其他方面都更為成功,因此毫不奇怪,黑格爾應用他的辯證方法最為成功的嘗試,就是他的《哲學史》。
為了理解與這種成功相連的危險,我們必須記住:在黑格爾時代甚至更晚得多的時代,邏輯通常被描述并定義為推理的理論或思維的理論,因而邏輯的基本定律也被稱為&ldquo思維規律&rdquo。
這就完全可以理解,黑格爾既然相信辯證法真實地描述了我們推理和思維時的實際程序,他當然堅持必須改造邏輯,使辯證法成為邏輯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的話。
這就有必要
)這一事例表明應用辯證法的模糊觀念是極其任意的。
像邏輯這樣的理論可稱作&ldquo基本&rdquo理論,這說明,它是關于各種推理的理論,因而任何科學任何時候都要用。
至于辯證法,從我們可以合理應用的意義上說,并不是一種基本理論,隻是一種描述理論。
因此,把辯證法看作邏輯的組成部分,或者看作與邏輯相對立,就跟把進化論看作邏輯的一部分或對立面同樣不恰當。
隻有我們上面批判過的不精确隐喻和含糊的說話方式才能使辯證法看起來既是一種描述典型發展過程的理論,又是一種像邏輯那樣的基本理論。
由于這一切,我認為顯然應當十分慎重地使用&ldquo辯證&rdquo這個詞。
也許最好是根本不用這個詞&mdash&mdash我們可以總是使用更清晰的試錯法的術語。
隻有在不可能産生誤解的地方,在我們所面臨的理論發展的确是沿着三段式路線進行的地方,才可以例外地使用辯證這個詞。
2.黑格爾的辯證法 至此,我已竭力用易于使人理解的方式概述了辯證法概念,我的目的是不要不公正地評價其價值。
在這一概述中辯證法表現為一種描述發展的方式,這種方式雖非各種方式中首要的,但有時還是很恰當的方式。
與此相反,像黑格爾及其學派那樣提出的辯證法理論則誇大了它的意義,并把人們危險地引入歧途。
為了使黑格爾的辯證法易于理解,簡要地談一段哲學史可能是有用的&mdash&mdash在我看來這段曆史不很可靠。
近代哲學史的主要問題是以笛卡兒理性主義(主要是大陸派)為一方同以經驗主義(英國派)為另一方之間的鬥争。
我從笛卡兒引來作為本文題辭的句子,其作者即理性主義創始人的本意并不是我所用的意思。
其本意并不是暗示人類心靈為了達到某種目标即達到某種有用的解答,必須試探各種可能,其本意倒是對那些膽敢制造謬論的人給以敵意的批判。
笛卡兒心中所想的、他的句子後面的主要想法是:真正的哲學家應當小心避免荒謬愚蠢的想法。
為了尋求真理他隻須接受那些少量訴諸理性的觀念即可,因為這些觀念明澈、清晰而确定,總之是&ldquo不證自明&rdquo的。
按照笛卡兒的看法,僅僅利用我們的理性而不必考慮任何經驗,即可構造科學的解釋性理論;因為每一個合理命題(由于其自身的明澈性而成為可取的命題)都必須是對事實的真實描述。
概括地說,這就是哲學史稱之為&ldquo理性主義&rdquo的理論(更恰當的名稱應為&ldquo理智主義&rdquo)。
可以這樣來概括(用一個晚近得多的說法即黑格爾的說法):&ldquo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
&rdquo 與這一理論相反,經驗主義堅持認為隻有經驗才使我們能夠判斷一種科學理論的真僞。
按照經驗主義的看法,單有純粹推理決不能确立合乎事實的真理,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觀察和實驗。
可以肯定地說,經驗主義的某種形式,盡管也許是經過修正的适當形式,卻是今天我們可以認真對待的惟一的科學方法的解釋。
早期理性主義同經驗主義之間的鬥争已由康德透徹地讨論過,他試圖提供一種辯證法家(但不是康德)可能說成是這兩種對立觀點的合題的東西,但是更确切地說,這不過是經驗主義的一種修正形式。
他的主要興趣是擯棄純粹理性主義。
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斷言,我們的知識範圍局限于可能經驗的領域,超越這一領域的思辨推理,即由純粹理性建立形而上學系統的嘗試,是得不到任何合理論證的。
對純粹理性的這一批判使人感到,這是對幾乎所有大陸哲學家的希望的一個沉重打擊。
但是德國哲學家卻很快就複蘇了,他們根本不相信康德對形而上學的拒斥,并急忙根據&ldquo理智直觀&rdquo建立起新的形而上學系統來。
他們力圖利用康德系統的某些特點,想由此回避他的批判的強大力量。
這個通常被稱為德國唯心主義的學派,在黑格爾那裡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黑格爾哲學有兩個方面必須加以讨論&mdash&mdash他的唯心主義和他的辯證法。
在這兩方面黑格爾都受到康德思想的某些影響,不過他還力圖超越康德。
因此,為了理解黑格爾,必須說明他的理論是怎樣利用康德的理論的。
康德是從科學存在這一事實出發的。
他想要解釋這個事實,即想要回答這個問題:&ldquo科學怎麼可能?&rdquo或者說:&ldquo人類心靈怎麼可能獲得關于世界的知識?&rdquo或者&ldquo我們的心靈怎麼可能把握世界?&rdquo(我們不妨把這個問題叫做認識論問題。
) 他的推理過程大體是這樣。
心靈能夠把握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說把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并非迥然不同于心靈的,因為它和心靈是相似的。
之所以這樣,因為心靈在獲取知識、把握世界的過程中,可以說是主動整理了所有通過感官進入心靈的材料。
心靈排列、塑造了這些材料,把自己的固有形式或規律&mdash&mdash把我們思想的形式或規律刻印到材料上。
我們所稱的&ldquo自然&rdquo,即我們生活的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是一個已為我們的心靈整理過、排列過的世界。
正由于這樣為心靈所同化,它就與心靈相似了。
&ldquo心靈之所以能夠把握世界,因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與心靈相似&rdquo,這種回答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論點,因為正是唯心主義斷言世界具有某種心靈的特點。
這裡我不想為支持或反對康德的認識論而争辯,也不想詳細讨論這個問題。
但我願意指出,這肯定不完全是唯心主義。
如康德自己所指出的,這是某種實在論同某種唯心主義的混合或綜合&mdash&mdash它的實在論因素是:斷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是某種由我們心靈排列過的材料;而它的唯心主義因素則在于它斷言:那是由我們的心靈排列過的某種材料。
關于康德的相當抽象但又确實天才的認識論,就談到這裡。
在談黑格爾以前,我必須先向那些并非哲學家、習慣于信賴自己的常識的讀者們(我最喜歡這些讀者)提出一個請求,即牢記我選為本文題辭的那句話,因為他們将要聽到的東西也許在他們看來(我想這是十分合理的)是荒謬的。
我說過,黑格爾在唯心主義方面比康德走得更遠。
黑格爾也關心認識論問題:&ldquo我們的心靈怎麼能夠把握世界?&rdquo他同其他唯心主義者一樣回答:&ldquo因為世界與心靈相似。
&rdquo但他的理論比康德徹底。
他不像康德那樣說:&ldquo因為心靈整理或排列了世界&rdquo。
他說:&ldquo因為心靈就是世界”或者用另一個說法:&ldquo因為合理的就是現實的;因為現實和理性是同一的。
&rdquo 這就是黑格爾所謂&ldquo理性和現實同一的哲學&rdquo或簡稱之為&ldquo同一哲學&rdquo。
可以順便提提,在康德的認識論答案&ldquo因為心靈形成世界&rdquo同黑格爾的同一哲學&ldquo因為心靈就是世界&rdquo之間,從曆史上說,還橫亘着一座橋梁&mdash&mdash即費希特的答案:&ldquo因為心靈創造世界。
&rdquo(11) 黑格爾的同一哲學&ldquo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因而理性和現實是同一的&rdquo,無疑是一種在新的基礎上重建理性主義的嘗試。
它容許哲學家由純粹推理來建造關于世界的理論,并認定這必然是關于實在世界的真實理論。
這樣它恰恰承認了康德說過的不可能的事。
因此,黑格爾注定了要去反駁康德的反形而上學論點。
他借助于他的辯證法進行反駁。
為了理解他的辯證法,我不得不再次回到康德。
為了避免過于瑣碎,我不讨論康德範疇表的三段式構造,盡管它無疑曾啟發過黑格爾。
(12)但我必須談談康德擯棄理性主義的方法。
我上面提到過,康德堅信我們知識的範圍局限于可能經驗的領域,而超越這一領域的純粹推理是得不到合理論證的。
在康德的《批判》中冠以《先驗辯證論》标題的那一節,他這樣說明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想從純粹理性出發建造一個理論系統,例如想論證我們居住的世界是無限的(一個顯然已超越可能經驗的想法),那我們就可以這樣做;但是我們将不勝沮喪地發現,我們總是可以同樣借助于類似論據而論證相反的結果。
換句話說,給定這樣一個形而上學正題,我們總是可以構造并捍衛一個剛好相反的反題;任何支持正題的論據,都很容易構成支持反題的相反論據。
兩種論據都将具有同樣的力量和信念,二者看起來都是同樣或幾乎同樣合乎理性的。
因此康德說,理性如果超越于可能經驗之外,就注定要反對自己、自相矛盾了。
如果要我對康德作出某種現代的重新構造、重新解釋,不怕偏離康德自己所闡述的觀點,那麼我就要說,康德證明,形而上學的合理性和自明性原則并沒有毫無歧義地導緻一個并且是惟一的結果或理論。
總是可以用同樣明顯的合理性去支持一系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論。
因此,如果我們不求助于經驗,不能作出一些至少可使我們取消某些理論(即那些看來十分合理、其實違背觀察事實的理論)的實驗或觀察,那麼我們就永無希望澄清彼此競争着的理論的主張。
黑格爾怎樣戰勝康德對理性主義的反駁呢?很簡單,即堅持矛盾沒有關系。
矛盾必然發生于思想和理性的發展之中。
矛盾隻說明一種未考慮下述事實的理論并不充分,這一事實即:思維或理性連同(根據同一哲學)實在,并不是某種一勞永逸地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進化的世界之中。
黑格爾這樣說:康德反駁了形而上學,但沒有反駁理性主義。
因為黑格爾所說的與&ldquo辯證法&rdquo相對立的&ldquo形而上學&rdquo是一種不考慮進化、運動、發展的理性主義系統,它力圖把實在想象為某種穩定、不動而且沒有矛盾的東西。
黑格爾用他的同一哲學推出,既然理性是發展的,世界也一定發展;既然思想或理性的發展是辯證的,世界也一定按照辯證三段式發展。
由此我們得出黑格爾辯證法中的以下三種要素。
(a)試圖躲開康德對所謂形而上學中的&ldquo教條主義&rdquo的反駁。
黑格爾認為,這種反駁隻适用于他那種狹義的形而上學系統,卻不适用于辯證理性主義,因為它考慮到理性的發展,因而并不害怕矛盾。
黑格爾以這樣的方式躲開康德的批判,他就進行了一場勢必導緻災難的極端危險的冒險。
他大緻是這樣論證的:&ldquo康德說理性主義必然引起矛盾,由此反駁了理性主義。
我承認這一點。
但這個論證顯然是從矛盾律那裡取得力量的:它反駁的隻是那種承認矛盾律的系統,也即力求擺脫矛盾的系統。
對于像我這樣的系統來說,并沒有危險,這種系統準備容許矛盾存在,這就是辯證系統。
&rdquo顯然這種論據建立了一種極端危險的教條主義,這種教條主義再也不需要害怕任何種類的打擊。
因為我前面說過,對任何理論的任何打擊、任何批判,都必須以揭示出某種矛盾的方法為基礎,要麼揭示理論本身的内在矛盾,要麼揭示理論與某種事實之間的矛盾。
這樣,黑格爾用以取代康德的方法是有效的,但不幸過于有效了。
這使他的系統堅不可摧,免于遭到任何一種批判或打擊,從而它也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意義上的教條主義,我願意稱之為一種&ldquo強化的教條主義&rdquo。
(還可以注意,類似的強化教條主義還有助于支持其他教條主義系統的結構。
) (b)用辯證法描述理性發展是黑格爾哲學中一個似乎極其言之成理的要素。
這一點是很清楚的,隻要我們記住:黑格爾不僅在主觀意義上用&ldquo理性&rdquo一詞來表示某種精神能力,而且也在客觀意義上用它來表示各種理論、思想、觀念等等。
黑格爾堅信哲學是理性活動的最高表現,因而當他談到理性活動的發展時,他主要指的是哲學思想的發展。
實際上把辯證三段式用于哲學理論發展的研究,可以說比用于任何其他方面都更為成功,因此毫不奇怪,黑格爾應用他的辯證方法最為成功的嘗試,就是他的《哲學史》。
為了理解與這種成功相連的危險,我們必須記住:在黑格爾時代甚至更晚得多的時代,邏輯通常被描述并定義為推理的理論或思維的理論,因而邏輯的基本定律也被稱為&ldquo思維規律&rdquo。
這就完全可以理解,黑格爾既然相信辯證法真實地描述了我們推理和思維時的實際程序,他當然堅持必須改造邏輯,使辯證法成為邏輯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的話。
這就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