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康德的批判和宇宙學(1)
關燈
小
中
大
頓宇宙學和自由倫理學;康德在談到(27)我們頭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時涉及了這兩個源泉。
再退後一步,用更長遠的觀點看康德的曆史作用,我們還可以把他同蘇格拉底相比。
二者都被指控為曲解國家宗教、腐蝕青年人的心靈。
二者都否認了這種指控;并且都堅持思想自由。
自由對于他們都不僅意味着沒有約束,還是一種生活方式。
從蘇格拉底的辯解以及蘇格拉底之死,出現了一種新的自由人觀念:人的精神是不屈的;人是自由的,因為他是自給自足的:人不需要約束,因為他能夠控制自己,能夠自由地接受法律統治。
蘇格拉底這個自給自足觀念構成了我們西方傳統的一部分,康德從知識和道德兩個領域給予它新的含義。
他又進一步增加了自由人的社會的觀念&mdash&mdash所有人的社會。
因為他已表明,每個人都是自由的;不是因為他生來自由,而是因為他生來對自由的決定負有責任。
*** (1) 康德逝世150周年紀念日前夕所作的廣播講話。
最初發表時(無腳注)題為《伊曼努耳·康德:啟蒙哲學家》,載《聽衆》,1954年,第51期。
(2) 康德去世六年前,據波埃茨克報道(見他1798年7月2日給費希特的信)說,由于康德的隐居生活方式,他甚至在柯尼斯堡也為人們遺忘了。
(3) C·E·A·Ch·瓦先斯基:《康德在其晚年》(ImmanuelKantinSeinenletztenLebensjahren)(采自《論康德》UeberImmanuelKant,第3卷,柯尼斯堡,尼古洛維烏斯,1804年)。
&ldquo公衆報紙和一份專門刊物使周圍所有的人都知道了康德的葬禮。
&rdquo (4) 康德同情1776年和1789年革命的思想,這是衆所周知的,他經常公開表示這一點。
(參見莫色貝關于康德第一次會見格林的目擊報道,載R·B·雅赫曼:《談康德&mdash&mdash給朋友的信》ImmanuelKantgeschildertinBriefen&mdash&mdash《論康德》,第2卷,柯尼斯堡,尼古洛維烏斯,1804年。
) (5) 我說&ldquo最重要&rdquo,因為康德從貧困到享有盛名這種理所當然的地位的升高,以及他的相對順利的環境,都有助于他在大陸上提出通過自我教育以求解放的思想(英國人對這種方式難以理解,在那裡&ldquo自我造就的人&rdquo是沒有文化的暴發戶)。
這個思想的意義同這一事實相聯系:在大陸上,受過教育的人在很長時期内一直是中産階級,而他們在英國則是上層階級。
(6) 《牛津詞典》說(有些着重号是我加的):&ldquo啟蒙運動&hellip&hellip2.有時往往[按照德文Aufklärung,Aufklärerei]是指18世紀法國哲學家的精神和目的,或者是指其他同這種精神和目的有聯系的、暗中受到淺薄而狂妄的理智主義支配、無理地蔑視傳統和權威的人等等。
&rdquo《牛津詞典》沒有提&ldquoAufklärung&rdquo是從法文&ldquoéclaircissement&rdquo翻譯的,也沒有提它在德文中并沒有這些涵義;而&ldquoAufklärerei&rdquo(或&ldquoAufkläricht&rdquo)則是由浪漫主義者發明并單獨使用的毀謗性新詞,浪漫主義者本來就是啟蒙運動的敵人。
《牛津詞典》還引證了J·H·斯特林:《黑格爾的秘密》(1865)和凱爾德:《康德哲學》(1889),作為這個詞第二種意義的使用者。
(7) 這一聲明的日期是1799年。
參閱《康德著作集》,恩斯特卡西勒等編,第Ⅷ卷,第515頁以後,還有我的《開放社會》,第12章注(第4版,1962年,第Ⅱ卷,第313頁)。
(8) 《啟蒙運動是什麼》(WhatIsEnlightenment)(1785);《康德著作集》,Ⅳ,第169頁。
(9) 見T·G·馮·希佩爾的《康德傳》(哥達,1801年,第78頁)。
又見D·魯恩肯(康德在虔誠派弗雷德裡克學院的同學之一)在1771年3月10日用拉丁文寫給康德的信,其中他談到教育過他們的&ldquo狂熱者的嚴峻而無可追悔的訓練&rdquo。
(10) 出版于1755年。
整個主标題可譯為:《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
&ldquo自然通史&rdquo等字用來說明這一著作是奉獻給星系演化理論的。
(11) 1798年9月21日給C·伽爾夫的信。
&ldquo我的出發點并不是要探究上帝的存在,而是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lsquo世界有一個開端;世界沒有任何開端&rsquo,等等,直到第四個&hellip&hellip&rdquo(在這裡康德
再退後一步,用更長遠的觀點看康德的曆史作用,我們還可以把他同蘇格拉底相比。
二者都被指控為曲解國家宗教、腐蝕青年人的心靈。
二者都否認了這種指控;并且都堅持思想自由。
自由對于他們都不僅意味着沒有約束,還是一種生活方式。
從蘇格拉底的辯解以及蘇格拉底之死,出現了一種新的自由人觀念:人的精神是不屈的;人是自由的,因為他是自給自足的:人不需要約束,因為他能夠控制自己,能夠自由地接受法律統治。
蘇格拉底這個自給自足觀念構成了我們西方傳統的一部分,康德從知識和道德兩個領域給予它新的含義。
他又進一步增加了自由人的社會的觀念&mdash&mdash所有人的社會。
因為他已表明,每個人都是自由的;不是因為他生來自由,而是因為他生來對自由的決定負有責任。
*** (1) 康德逝世150周年紀念日前夕所作的廣播講話。
最初發表時(無腳注)題為《伊曼努耳·康德:啟蒙哲學家》,載《聽衆》,1954年,第51期。
(2) 康德去世六年前,據波埃茨克報道(見他1798年7月2日給費希特的信)說,由于康德的隐居生活方式,他甚至在柯尼斯堡也為人們遺忘了。
(3) C·E·A·Ch·瓦先斯基:《康德在其晚年》(ImmanuelKantinSeinenletztenLebensjahren)(采自《論康德》UeberImmanuelKant,第3卷,柯尼斯堡,尼古洛維烏斯,1804年)。
&ldquo公衆報紙和一份專門刊物使周圍所有的人都知道了康德的葬禮。
&rdquo (4) 康德同情1776年和1789年革命的思想,這是衆所周知的,他經常公開表示這一點。
(參見莫色貝關于康德第一次會見格林的目擊報道,載R·B·雅赫曼:《談康德&mdash&mdash給朋友的信》ImmanuelKantgeschildertinBriefen&mdash&mdash《論康德》,第2卷,柯尼斯堡,尼古洛維烏斯,1804年。
) (5) 我說&ldquo最重要&rdquo,因為康德從貧困到享有盛名這種理所當然的地位的升高,以及他的相對順利的環境,都有助于他在大陸上提出通過自我教育以求解放的思想(英國人對這種方式難以理解,在那裡&ldquo自我造就的人&rdquo是沒有文化的暴發戶)。
這個思想的意義同這一事實相聯系:在大陸上,受過教育的人在很長時期内一直是中産階級,而他們在英國則是上層階級。
(6) 《牛津詞典》說(有些着重号是我加的):&ldquo啟蒙運動&hellip&hellip2.有時往往[按照德文Aufklärung,Aufklärerei]是指18世紀法國哲學家的精神和目的,或者是指其他同這種精神和目的有聯系的、暗中受到淺薄而狂妄的理智主義支配、無理地蔑視傳統和權威的人等等。
&rdquo《牛津詞典》沒有提&ldquoAufklärung&rdquo是從法文&ldquoéclaircissement&rdquo翻譯的,也沒有提它在德文中并沒有這些涵義;而&ldquoAufklärerei&rdquo(或&ldquoAufkläricht&rdquo)則是由浪漫主義者發明并單獨使用的毀謗性新詞,浪漫主義者本來就是啟蒙運動的敵人。
《牛津詞典》還引證了J·H·斯特林:《黑格爾的秘密》(1865)和凱爾德:《康德哲學》(1889),作為這個詞第二種意義的使用者。
(7) 這一聲明的日期是1799年。
參閱《康德著作集》,恩斯特卡西勒等編,第Ⅷ卷,第515頁以後,還有我的《開放社會》,第12章注(第4版,1962年,第Ⅱ卷,第313頁)。
(8) 《啟蒙運動是什麼》(WhatIsEnlightenment)(1785);《康德著作集》,Ⅳ,第169頁。
(9) 見T·G·馮·希佩爾的《康德傳》(哥達,1801年,第78頁)。
又見D·魯恩肯(康德在虔誠派弗雷德裡克學院的同學之一)在1771年3月10日用拉丁文寫給康德的信,其中他談到教育過他們的&ldquo狂熱者的嚴峻而無可追悔的訓練&rdquo。
(10) 出版于1755年。
整個主标題可譯為:《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
&ldquo自然通史&rdquo等字用來說明這一著作是奉獻給星系演化理論的。
(11) 1798年9月21日給C·伽爾夫的信。
&ldquo我的出發點并不是要探究上帝的存在,而是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lsquo世界有一個開端;世界沒有任何開端&rsquo,等等,直到第四個&hellip&hellip&rdquo(在這裡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