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回到前蘇格拉底哲學家(1)
關燈
小
中
大
的理論來解釋這些對立因素之間的轉化。
他像阿那克西曼德一樣,也相信永恒的運動和風的作用;他背離阿那克西曼德的兩個主要之處之一,似乎很可能是通過對完全無界限和無定形(無限)的東西仍能運動的觀點的批判而達緻的。
不管怎麼說,他用氣來代替無限,氣是某種幾乎無界限和無形的東西,然而按照阿那克西曼德的舊的蒸氣理論,它不僅能運動,而且還是運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因。
阿那克西米尼的理論即&ldquo太陽由土地構成,它由于運動迅速而變得很熱&rdquo,使他取得了類似的對各個觀點的統一。
不怎麼抽象和比較合乎常識的關于氣的理論取代了較為抽象的關于無界限的無限的理論。
與此相配合,地球的&ldquo扁平造成了它的穩定性;因為它&hellip&hellip像一個蓋子蓋住了下面的氣&rdquo,這種比較合乎常識的觀念取代了阿那克西曼德關于大地穩定性的大膽理論。
于是就像壺蓋可以浮在蒸氣上或者船隻可以浮在水上一樣,地球也浮在氣上;泰勒斯的問題和泰勒斯的回答都被重新制定了,而阿那克西曼德的劃時代的論證卻并沒有被理解。
阿那克西米尼是個折衷主義者、系統化者、經驗主義者和重視常識的人。
在這三個偉大的米利都學派的代表人物中,他首創的革命性的新思想最少;也最沒有哲學頭腦。
這三位米利都學派哲學家都把我們的世界看作我們的家。
在這個家裡,有運動,有變化,有熱和冷,有火和濕氣。
爐子裡有火,火上有裝着水的壺。
屋子暴露在風裡,當然過于通風了點;但它是家,意味着一種安全與穩定。
但在赫拉克利特看來,這所房屋着火了。
赫拉克利特的世界裡沒有穩定性。
&ldquo萬物變化不居&rdquo,一切都在流動,甚至房梁、棟木和建造這個世界的建築材料:泥土和岩石,或者大鍋的青銅&mdash&mdash它們全都在流動。
棟梁在腐朽,土地被水沖走或被風刮去,岩石碎裂和消損,銅鍋變成綠鏽或銅綠,正如亞裡士多德所說:&ldquo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即使&hellip&hellip我們的感官沒有察覺到。
&rdquo那些既無知也不思考的人認為,隻有燃料在燃燒,而其中發生燃燒的容器(比較DK,A4)卻仍保持不變: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容器在燃燒。
然而,它是在燃燒;它被其中的火焰吞噬着。
我們沒有看到我們的孩子在成長,在變化,在大起來,但他們确實在成長,在變化,在大起來。
可見,不存在堅實的物體。
事物實際上不是事物,它們是過程,它們在流動着。
它們像火,像火焰,雖然火焰可能有确定的形狀,但它是個過程,是個物質流,是一條河流。
一切事物都是火焰,火就是我們世界的建築材料;事物所有視在的穩定性僅僅是由于我們世界中的過程所服從的規律和量度。
我相信,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描述;是我們應該傾聽的赫拉克利特的&ldquo消息&rdquo、&ldquo真話&rdquo(邏各斯):&ldquo不要聽從我本人而要聽從真理的聲音,明智的是要承認,一切事物都是一個東西&rdquo:它們是&ldquo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rdquo。
我深知,這裡重述的對赫拉克利特哲學的傳統解釋現在并未得到公認。
但是,這種批判完全不着邊際,就是說,毫不涉及有哲學意義的東西。
我将在下一節裡簡述一下他們對赫拉克利特哲學的新解釋。
這裡我隻想強調,由于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訴諸思想、語詞、論證和理性,并且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事物的世界中,我們的感官覺察不到它們的變化,雖然我們知道它們在變化,從而産生了兩個新問題&mdash&mdash變化的問題和知識的問題。
因為他本人對變化的說明就難以被人理解,所以這兩個問題就更是緊迫。
但是,我認為,這是由于事實上他比他的前人更清楚地看到了變化觀念中包含的那些困難。
因為一切變化都是某個事物的變化:變化以變化的事物為前提。
它還預先假定了,在變化的時候,某個事物必定仍然是原來那個事物。
當一片綠葉變黃時,我們可以說這片葉子變化了;但當我們用一片黃葉代換它時,我們就不說這片綠葉變化了。
變化觀念的關鍵在于,變化的事物在變化時仍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
然而,它又必定變成另外一個事物:它原先是綠的,現在變黃了;它原先是濕的,現在變幹了;它原先是熱的,現在變冷了。
因此,每種變化都是一事物向着某個方面具有對立性質的某物轉化(就像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所看到的那樣)。
然而,當變化的時候,變化的事物必定仍保持與自身的同一。
這就是變化的問題。
它引導赫拉克利特得出了一個區分實在和現象的理論(這個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預言了巴門尼德的理論),&ldquo事物喜歡隐藏自己的真正本性,外表看不出的和諧要比外在的和諧更好。
&rdquo事物在現象上(以及在我們看來)是對立的,但事實上(以及在上帝看來)是同一個東西。
生與死、醒與睡、少與老,都始終是同一的東西&hellip&hellip因為一事物變化了,就成為另一事物,而後者變化了,又成為前者。
&hellip&hellip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條路。
&hellip&hellip善和惡是同一的。
&hellip&hellip在上帝看來,萬物都是美的、善的和正義的,而人認為某些事物是非正義的,另一些是正義的。
&hellip&hellip人的本性或特性不包括占有真正的知識,但神的本性包括它。
因此,事實上(以及對上帝來說)對立面是同一的;隻是對人來說,它們才顯得不同一。
萬物都是一個事物&mdash&mdash它們都是世界的過程、永恒的活火的一部分。
這個變化理論訴諸&ldquo真理的聲音&rdquo、邏各斯、理性;對赫拉克利特來說,再沒有什麼比變化更實在的了。
然而,他關于世界單一性、對立面同一以及現象和實在的學說威脅到他關于變化實在性的學說。
因為變化是從一個對立面向另一個對立面的轉化。
因此,如果事實上對立面是同一的,雖然它們表面上看來不同,那麼,變化本身可能隻是視在的。
如果在事實上和對上帝來說,萬物都是一個事物,那麼,事實上就不可能存在變化。
這個結論是由一神論者色諾芬的學生巴門尼德(對不起,伯内特和其他先生們)得出的,色諾芬曾這樣說起這惟一的神,&ldquo他總在原地,永不走動。
說他在不同的時間去不同的地方,那是不相稱的&hellip&hellip無論在肉體上還是思想上,他都和凡夫俗子毫無共同之處。
&rdquo 色諾芬的學生巴門尼德教導說,實在的世界是一,它總在同一個地方,從不移動。
說它在不同時間會去不同地方,那是不恰當的。
它和凡人看到的世界毫無共同之處。
世界是一,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部分,均勻而沒有運動:在這樣的世界上運動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不存在變化。
變化的世界是一種幻覺。
巴門尼德把他的沒有變化的實在的理論建立在類似邏輯證明的基礎之上;這個證明可以從單稱的前提&ldquo不存在就是不存在&rdquo出發提出。
由此我們可以推出,無&mdash&mdash不存在的東西&mdash&mdash并不存在;巴門尼德解釋了這個結果,說它意味着虛空并不存在。
因此,這個世界是充滿的:它由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構成,因為任何分割成部分,都隻能是用虛空來分割各部分的結果。
(這就是女神向巴門尼德啟示的&ldquo圓滿的真理&rdquo。
)這充滿的世界沒有給運動留下地盤。
僅僅由于虛妄地相信對立面的實在性,即相信不僅存在存在,而且不存在也存在,才導緻變化世界的幻覺。
巴門尼德的理論可以說是關于世界的第一個假設&mdash演繹理論。
原子論者就是這樣認為的;他們斷言,這個理論已被經驗駁倒,因為運動确實存在。
他們承認巴門尼德論證在形式上的正确性,從而從他結論的虛假推出他前提的虛假。
但是,這意味着,無&mdash&mdash虛空或空虛的空間&mdash&mdash是存在的。
因此,現在沒有必要假定&ldquo存在&rdquo&mdash&mdash充滿某空間的&ldquo滿&rdquo&mdash&mdash沒有部分:因為它的部分現在可由虛空來分離。
這樣,就有許多部分,每一部分都是&ldquo滿的&rdquo:世界上有&ldquo滿的&rdquo粒子存在,它們由空虛的空間分離,能在空虛的空間中運動,每個粒子都是&ldquo滿的&rdquo、不可分割的、看不見的和不變的。
因此,存在着的是原子和虛空。
這樣,原子論者得出了一個變化理論,它一直主宰着科學思想,直至1900年。
這個理論主張,一切變化,特别是質的變化都必須用不變物質碎片的空間運動,也即在虛空中運動的原子來解釋。
我們的宇宙論和變化理論上的下一個重大進步是麥克斯韋作出的,他發展了法拉第的某些觀念,用一個場強變化理論取代了上述理論。
Ⅹ 我已按我的看法概述了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變化理論。
當然,我很清楚,我的叙述(它根據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和古希臘殘篇編纂者的傳統)在許多地方同某些英國專家和德國專家的觀點相沖突,特别是同G·S·柯克、J·E·雷文在他們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1957)一書中的觀點相沖突。
當然,我不能在這裡詳細考察他們的論證,特别是他們對各個片段所作的細緻評論,其中有些同他們和我的解釋的分歧有關。
(例如,參見柯克和雷文關于巴門尼德是否和赫拉克利特有關的問題的讨論;參見他們在第193和194頁的注①和272頁上的注①。
)但是,我想指出,我已考察過他們的論證,感到這些論證不能令人信服,往往根本不能為人接受。
這裡我隻就赫拉克利特談幾點(雖然還有另外幾點也同樣重要,例如他們對巴門尼德的評論)。
傳統的觀點認為,赫拉克利特的中心學說是萬物都在流動。
這種觀點在四十年前就受到伯内特的抨擊。
他的主要論點(我在我的《開放社會》第2章的注②裡作了詳盡的讨論)是:這種變化理論并不是新的,以及隻有一個新的寓言能解釋赫拉克利特表達意見時帶有的迫切性。
柯克和雷文重複了這個論點,他們寫道(第186和187頁):&ldquo但是,所有前蘇格拉底思想家都注意到變化在我們的經驗世界中的優勢。
&rdquo關于這種态度,我在《開放社會》裡寫道:&ldquo我感到,那些認為&hellip&hellip普遍流動的學說不新的人&hellip&hellip沒有清醒地看到赫拉克利特的獨創性,因為他們在二千四百年後的今天,仍未能把握他的主要思想。
&rdquo簡言之,他們看不出米利都學派的寓言&ldquo這房子中有火&rdquo和赫拉克利特更緊迫些的寓言&ldquo這房屋着火了&rdquo之間的差别。
在柯克和雷文的書的第197頁上,可以看到對我這個批判的含蓄的回答,那裡寫道:&ldquo赫拉克利特真的會以為比如一塊岩石或一隻銅鍋總是經曆着看不見的物質變化嗎?也許是這樣;但現存的殘篇中絲毫沒有迹象表明他是這樣認為的。
&rdquo但是,事情真是這樣嗎?柯克和雷文他們對現存的赫拉克利特關于火的殘篇(柯克和雷文,殘篇220&mdash222)解釋如下:&ldquo火是物質的原型。
&rdquo我一點也拿不準&ldquo原型&rdquo在這裡是什麼意思(特别是鑒于沒過幾行我們就讀到&ldquo宇宙起源論&hellip&hellip并未見諸赫拉克利特&rdquo)。
但是,不管&ldquo原型&rdquo可能是什麼意思,顯然一旦承認在現存的殘篇中赫拉克利特說過一切物質都以某種方式(不管是&ldquo原型&rdquo還是其他方式)表現為火,就要承認他還說過,一切物質都像火一樣也是個過程;柯克和雷文恰恰正是否認這個理論屬于赫拉克利特。
緊接着&ldquo現存殘篇中絲毫沒有迹象表明&rdquo赫拉克利特相信連續不斷的看不見的變化這句話,柯克和雷文作了以下的方法論評論:&ldquo怎麼強調也不過分的是[在正文中],在巴門尼德之前,在他明白證明感覺完全靠不住之前,&hellip&hellip必定隻有在給出極其有力的證據時,才能接受對常識的嚴重偏離。
&rdquo這段話旨在表明,主張(任何物質的)物體始終經曆着看不見的變化的學說代表一種對常識的嚴重偏離,而人們不應期待在赫拉克利特那裡發現這種偏離。
但是,這裡可以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話:&ldquo一個不期望意想不到的東西的人,不會發現這意想不到的東西:對他說來,這種東西将一直不可發現,而且無法獲緻&rdquo(DK,B18)。
事實上,柯克和雷文的最後一個證據從許多理由來看都是站不住腳的。
巴門尼德之前很久,我們已在阿那克西曼德、畢達哥拉斯、色諾芬,特别是赫拉克利特那裡看到一些遠離常識的觀念。
實際上,建議我們應當按&ldquo常識&rdquo的标準檢驗歸于赫拉克利特的那些觀念的真實性,就像我們實際上可能檢驗歸于阿那克西米尼的那些觀念的真實性一樣,是有點令人吃驚的(無論這裡的&ldquo常識&rdquo可能意味着什麼)。
因為這種建議不僅和赫拉克利特的那種出名的晦澀和玄妙古奧的文體相抵觸(這一點柯克和雷文也已肯定),而且也和赫拉克利特對反論和悖論的強烈興趣相沖突。
最後同樣重要的是,這也有悖于柯克和雷文最終歸于赫拉克利特的那個學說(在我看來十分荒謬)(着重号是我加的):&ldquo&hellip&hellip一切種類的自然變化[因而大概也包括地震和大火]都是規則的和平衡的,這種平衡的原因是火,即事物的共同成分,它也叫事物的邏各斯。
&rdquo但我要問,為什麼火會成為任何平衡(不是&ldquo這種平衡&rdquo就是任何别的平衡)的&ldquo原因&rdquo呢?赫拉克利特在哪兒說到過這些呢?實際上,如果這是赫拉克利特的哲學,那麼,我就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對這種哲學發生興趣;不管怎麼樣,比起傳統歸于赫拉克利特的富于靈感的哲學來,這種哲學離開常識(依我之見)要遠得多,而柯克和雷文卻以常識的名義拒斥赫拉克利特的哲學。
但是,關鍵當然在于,就我們所知,這個富于靈感的哲學是真實的。
(7)赫拉克利特以他那不可思議的直覺看到事物是過程,我們的肉體是火焰,&ldquo一塊岩石或一口青銅鍋&hellip&hellip都永遠經曆着看不見的變化。
&rdquo柯克和雷文說(第197頁注①;這段論證讀起來像是對梅利蘇斯的答複):&ldquo手指每擦一下,就把鐵擦掉看不見的一點;然而,當不擦的時候,有什麼理由認為這鐵還在變化呢?&rdquo理由是風在擦,而且風始終存在;或者說,鐵變成了鐵鏽&mdash&mdash由于氧化作用,而這意味着慢慢燃燒;或者說,舊鐵看上去不同于新鐵,恰如老人看上去不像兒童那樣(比較DK,B88)。
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教導,像現存的殘篇所表明的那樣。
我認為,一條更清楚更重要的原理,即,同曆史傳統的嚴重偏離必定隻有在給出極其有力的證據時才能被接受,完全可以取代柯克和雷文的方法論原理:&ldquo同常識的嚴重偏離,必定隻有在給出極其有力的證據時才能被接受。
&rdquo事實上,這是編史學的一條普遍原則。
沒有它,就不可能有曆史學。
然而,柯克和雷文總是違背這個原則:例如,當他們試圖對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證據提出質疑時,使用的論據部分是循環的,部分是(像從常識出發的論證那樣)同他們自己的說法相矛盾的。
當他們說,&ldquo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似乎并未試圖認真地去發掘他的[即赫拉克利特的]真正意義&rdquo時,我隻能說,由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勾勒的這種哲學,在我看來似乎是一種真正有意義和有深度的哲學。
它名副其實地是一個偉大哲學家的哲學。
如果不是赫拉克利特,那麼第一個認識到人是火焰和事物是過程的偉大思想家是誰呢?難道我們真的認為,這個偉大哲學是&ldquo後赫拉克利特學派的誇大&rdquo(第197頁),可能是由柏拉圖構想出來的,&ldquo也許特别是由克拉提勒斯想出來的&rdquo嗎?我要問,這不知名的哲學家&mdash&mdash也許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最偉大、最大膽的思想家是誰呢?不是赫拉克利特,那又是誰呢? Ⅺ 希臘哲學的早期史,特别從泰勒斯到柏拉圖這段曆史,是光輝燦爛的。
它達到了登峰造極、幾乎令人不能相信的地步。
在它每一代裡,我們都可以找到至少一種新哲學、一種獨創性和深刻性令人贊歎不已的新宇宙論。
這怎麼可能呢?當然,人們無法解釋獨創性和天才。
但是,人們可以嘗試去對它們作某種說明。
這些古人的奧秘何在呢?我認為奧秘在于一種傳統&mdash&mdash批判讨論的傳統。
我打算把問題提得更尖銳一點。
在一切或者說幾乎一切文明中,我們都可以找到類似宗教和宇宙論那樣的說教,而在許多社會中可以找到各種學派。
各種學派,尤其是原始的學派,看來都有其獨特的結構和功能。
它們遠不是批判讨論的場所,它們的任務是傳授一定的學說,并使之保持純粹和不變。
一個學派的任務是把傳統、它的奠基人、它的第一個教師的學說傳給下一代,而為達到這個目的,最關緊要的是要保持這學說不受侵犯。
這類學派決不承認一種新思想。
新思想是
他像阿那克西曼德一樣,也相信永恒的運動和風的作用;他背離阿那克西曼德的兩個主要之處之一,似乎很可能是通過對完全無界限和無定形(無限)的東西仍能運動的觀點的批判而達緻的。
不管怎麼說,他用氣來代替無限,氣是某種幾乎無界限和無形的東西,然而按照阿那克西曼德的舊的蒸氣理論,它不僅能運動,而且還是運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因。
阿那克西米尼的理論即&ldquo太陽由土地構成,它由于運動迅速而變得很熱&rdquo,使他取得了類似的對各個觀點的統一。
不怎麼抽象和比較合乎常識的關于氣的理論取代了較為抽象的關于無界限的無限的理論。
與此相配合,地球的&ldquo扁平造成了它的穩定性;因為它&hellip&hellip像一個蓋子蓋住了下面的氣&rdquo,這種比較合乎常識的觀念取代了阿那克西曼德關于大地穩定性的大膽理論。
于是就像壺蓋可以浮在蒸氣上或者船隻可以浮在水上一樣,地球也浮在氣上;泰勒斯的問題和泰勒斯的回答都被重新制定了,而阿那克西曼德的劃時代的論證卻并沒有被理解。
阿那克西米尼是個折衷主義者、系統化者、經驗主義者和重視常識的人。
在這三個偉大的米利都學派的代表人物中,他首創的革命性的新思想最少;也最沒有哲學頭腦。
這三位米利都學派哲學家都把我們的世界看作我們的家。
在這個家裡,有運動,有變化,有熱和冷,有火和濕氣。
爐子裡有火,火上有裝着水的壺。
屋子暴露在風裡,當然過于通風了點;但它是家,意味着一種安全與穩定。
但在赫拉克利特看來,這所房屋着火了。
赫拉克利特的世界裡沒有穩定性。
&ldquo萬物變化不居&rdquo,一切都在流動,甚至房梁、棟木和建造這個世界的建築材料:泥土和岩石,或者大鍋的青銅&mdash&mdash它們全都在流動。
棟梁在腐朽,土地被水沖走或被風刮去,岩石碎裂和消損,銅鍋變成綠鏽或銅綠,正如亞裡士多德所說:&ldquo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即使&hellip&hellip我們的感官沒有察覺到。
&rdquo那些既無知也不思考的人認為,隻有燃料在燃燒,而其中發生燃燒的容器(比較DK,A4)卻仍保持不變: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容器在燃燒。
然而,它是在燃燒;它被其中的火焰吞噬着。
我們沒有看到我們的孩子在成長,在變化,在大起來,但他們确實在成長,在變化,在大起來。
可見,不存在堅實的物體。
事物實際上不是事物,它們是過程,它們在流動着。
它們像火,像火焰,雖然火焰可能有确定的形狀,但它是個過程,是個物質流,是一條河流。
一切事物都是火焰,火就是我們世界的建築材料;事物所有視在的穩定性僅僅是由于我們世界中的過程所服從的規律和量度。
我相信,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描述;是我們應該傾聽的赫拉克利特的&ldquo消息&rdquo、&ldquo真話&rdquo(邏各斯):&ldquo不要聽從我本人而要聽從真理的聲音,明智的是要承認,一切事物都是一個東西&rdquo:它們是&ldquo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rdquo。
我深知,這裡重述的對赫拉克利特哲學的傳統解釋現在并未得到公認。
但是,這種批判完全不着邊際,就是說,毫不涉及有哲學意義的東西。
我将在下一節裡簡述一下他們對赫拉克利特哲學的新解釋。
這裡我隻想強調,由于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訴諸思想、語詞、論證和理性,并且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事物的世界中,我們的感官覺察不到它們的變化,雖然我們知道它們在變化,從而産生了兩個新問題&mdash&mdash變化的問題和知識的問題。
因為他本人對變化的說明就難以被人理解,所以這兩個問題就更是緊迫。
但是,我認為,這是由于事實上他比他的前人更清楚地看到了變化觀念中包含的那些困難。
因為一切變化都是某個事物的變化:變化以變化的事物為前提。
它還預先假定了,在變化的時候,某個事物必定仍然是原來那個事物。
當一片綠葉變黃時,我們可以說這片葉子變化了;但當我們用一片黃葉代換它時,我們就不說這片綠葉變化了。
變化觀念的關鍵在于,變化的事物在變化時仍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
然而,它又必定變成另外一個事物:它原先是綠的,現在變黃了;它原先是濕的,現在變幹了;它原先是熱的,現在變冷了。
因此,每種變化都是一事物向着某個方面具有對立性質的某物轉化(就像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所看到的那樣)。
然而,當變化的時候,變化的事物必定仍保持與自身的同一。
這就是變化的問題。
它引導赫拉克利特得出了一個區分實在和現象的理論(這個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預言了巴門尼德的理論),&ldquo事物喜歡隐藏自己的真正本性,外表看不出的和諧要比外在的和諧更好。
&rdquo事物在現象上(以及在我們看來)是對立的,但事實上(以及在上帝看來)是同一個東西。
生與死、醒與睡、少與老,都始終是同一的東西&hellip&hellip因為一事物變化了,就成為另一事物,而後者變化了,又成為前者。
&hellip&hellip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條路。
&hellip&hellip善和惡是同一的。
&hellip&hellip在上帝看來,萬物都是美的、善的和正義的,而人認為某些事物是非正義的,另一些是正義的。
&hellip&hellip人的本性或特性不包括占有真正的知識,但神的本性包括它。
因此,事實上(以及對上帝來說)對立面是同一的;隻是對人來說,它們才顯得不同一。
萬物都是一個事物&mdash&mdash它們都是世界的過程、永恒的活火的一部分。
這個變化理論訴諸&ldquo真理的聲音&rdquo、邏各斯、理性;對赫拉克利特來說,再沒有什麼比變化更實在的了。
然而,他關于世界單一性、對立面同一以及現象和實在的學說威脅到他關于變化實在性的學說。
因為變化是從一個對立面向另一個對立面的轉化。
因此,如果事實上對立面是同一的,雖然它們表面上看來不同,那麼,變化本身可能隻是視在的。
如果在事實上和對上帝來說,萬物都是一個事物,那麼,事實上就不可能存在變化。
這個結論是由一神論者色諾芬的學生巴門尼德(對不起,伯内特和其他先生們)得出的,色諾芬曾這樣說起這惟一的神,&ldquo他總在原地,永不走動。
說他在不同的時間去不同的地方,那是不相稱的&hellip&hellip無論在肉體上還是思想上,他都和凡夫俗子毫無共同之處。
&rdquo 色諾芬的學生巴門尼德教導說,實在的世界是一,它總在同一個地方,從不移動。
說它在不同時間會去不同地方,那是不恰當的。
它和凡人看到的世界毫無共同之處。
世界是一,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部分,均勻而沒有運動:在這樣的世界上運動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不存在變化。
變化的世界是一種幻覺。
巴門尼德把他的沒有變化的實在的理論建立在類似邏輯證明的基礎之上;這個證明可以從單稱的前提&ldquo不存在就是不存在&rdquo出發提出。
由此我們可以推出,無&mdash&mdash不存在的東西&mdash&mdash并不存在;巴門尼德解釋了這個結果,說它意味着虛空并不存在。
因此,這個世界是充滿的:它由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構成,因為任何分割成部分,都隻能是用虛空來分割各部分的結果。
(這就是女神向巴門尼德啟示的&ldquo圓滿的真理&rdquo。
)這充滿的世界沒有給運動留下地盤。
僅僅由于虛妄地相信對立面的實在性,即相信不僅存在存在,而且不存在也存在,才導緻變化世界的幻覺。
巴門尼德的理論可以說是關于世界的第一個假設&mdash演繹理論。
原子論者就是這樣認為的;他們斷言,這個理論已被經驗駁倒,因為運動确實存在。
他們承認巴門尼德論證在形式上的正确性,從而從他結論的虛假推出他前提的虛假。
但是,這意味着,無&mdash&mdash虛空或空虛的空間&mdash&mdash是存在的。
因此,現在沒有必要假定&ldquo存在&rdquo&mdash&mdash充滿某空間的&ldquo滿&rdquo&mdash&mdash沒有部分:因為它的部分現在可由虛空來分離。
這樣,就有許多部分,每一部分都是&ldquo滿的&rdquo:世界上有&ldquo滿的&rdquo粒子存在,它們由空虛的空間分離,能在空虛的空間中運動,每個粒子都是&ldquo滿的&rdquo、不可分割的、看不見的和不變的。
因此,存在着的是原子和虛空。
這樣,原子論者得出了一個變化理論,它一直主宰着科學思想,直至1900年。
這個理論主張,一切變化,特别是質的變化都必須用不變物質碎片的空間運動,也即在虛空中運動的原子來解釋。
我們的宇宙論和變化理論上的下一個重大進步是麥克斯韋作出的,他發展了法拉第的某些觀念,用一個場強變化理論取代了上述理論。
Ⅹ 我已按我的看法概述了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變化理論。
當然,我很清楚,我的叙述(它根據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和古希臘殘篇編纂者的傳統)在許多地方同某些英國專家和德國專家的觀點相沖突,特别是同G·S·柯克、J·E·雷文在他們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1957)一書中的觀點相沖突。
當然,我不能在這裡詳細考察他們的論證,特别是他們對各個片段所作的細緻評論,其中有些同他們和我的解釋的分歧有關。
(例如,參見柯克和雷文關于巴門尼德是否和赫拉克利特有關的問題的讨論;參見他們在第193和194頁的注①和272頁上的注①。
)但是,我想指出,我已考察過他們的論證,感到這些論證不能令人信服,往往根本不能為人接受。
這裡我隻就赫拉克利特談幾點(雖然還有另外幾點也同樣重要,例如他們對巴門尼德的評論)。
傳統的觀點認為,赫拉克利特的中心學說是萬物都在流動。
這種觀點在四十年前就受到伯内特的抨擊。
他的主要論點(我在我的《開放社會》第2章的注②裡作了詳盡的讨論)是:這種變化理論并不是新的,以及隻有一個新的寓言能解釋赫拉克利特表達意見時帶有的迫切性。
柯克和雷文重複了這個論點,他們寫道(第186和187頁):&ldquo但是,所有前蘇格拉底思想家都注意到變化在我們的經驗世界中的優勢。
&rdquo關于這種态度,我在《開放社會》裡寫道:&ldquo我感到,那些認為&hellip&hellip普遍流動的學說不新的人&hellip&hellip沒有清醒地看到赫拉克利特的獨創性,因為他們在二千四百年後的今天,仍未能把握他的主要思想。
&rdquo簡言之,他們看不出米利都學派的寓言&ldquo這房子中有火&rdquo和赫拉克利特更緊迫些的寓言&ldquo這房屋着火了&rdquo之間的差别。
在柯克和雷文的書的第197頁上,可以看到對我這個批判的含蓄的回答,那裡寫道:&ldquo赫拉克利特真的會以為比如一塊岩石或一隻銅鍋總是經曆着看不見的物質變化嗎?也許是這樣;但現存的殘篇中絲毫沒有迹象表明他是這樣認為的。
&rdquo但是,事情真是這樣嗎?柯克和雷文他們對現存的赫拉克利特關于火的殘篇(柯克和雷文,殘篇220&mdash222)解釋如下:&ldquo火是物質的原型。
&rdquo我一點也拿不準&ldquo原型&rdquo在這裡是什麼意思(特别是鑒于沒過幾行我們就讀到&ldquo宇宙起源論&hellip&hellip并未見諸赫拉克利特&rdquo)。
但是,不管&ldquo原型&rdquo可能是什麼意思,顯然一旦承認在現存的殘篇中赫拉克利特說過一切物質都以某種方式(不管是&ldquo原型&rdquo還是其他方式)表現為火,就要承認他還說過,一切物質都像火一樣也是個過程;柯克和雷文恰恰正是否認這個理論屬于赫拉克利特。
緊接着&ldquo現存殘篇中絲毫沒有迹象表明&rdquo赫拉克利特相信連續不斷的看不見的變化這句話,柯克和雷文作了以下的方法論評論:&ldquo怎麼強調也不過分的是[在正文中],在巴門尼德之前,在他明白證明感覺完全靠不住之前,&hellip&hellip必定隻有在給出極其有力的證據時,才能接受對常識的嚴重偏離。
&rdquo這段話旨在表明,主張(任何物質的)物體始終經曆着看不見的變化的學說代表一種對常識的嚴重偏離,而人們不應期待在赫拉克利特那裡發現這種偏離。
但是,這裡可以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話:&ldquo一個不期望意想不到的東西的人,不會發現這意想不到的東西:對他說來,這種東西将一直不可發現,而且無法獲緻&rdquo(DK,B18)。
事實上,柯克和雷文的最後一個證據從許多理由來看都是站不住腳的。
巴門尼德之前很久,我們已在阿那克西曼德、畢達哥拉斯、色諾芬,特别是赫拉克利特那裡看到一些遠離常識的觀念。
實際上,建議我們應當按&ldquo常識&rdquo的标準檢驗歸于赫拉克利特的那些觀念的真實性,就像我們實際上可能檢驗歸于阿那克西米尼的那些觀念的真實性一樣,是有點令人吃驚的(無論這裡的&ldquo常識&rdquo可能意味着什麼)。
因為這種建議不僅和赫拉克利特的那種出名的晦澀和玄妙古奧的文體相抵觸(這一點柯克和雷文也已肯定),而且也和赫拉克利特對反論和悖論的強烈興趣相沖突。
最後同樣重要的是,這也有悖于柯克和雷文最終歸于赫拉克利特的那個學說(在我看來十分荒謬)(着重号是我加的):&ldquo&hellip&hellip一切種類的自然變化[因而大概也包括地震和大火]都是規則的和平衡的,這種平衡的原因是火,即事物的共同成分,它也叫事物的邏各斯。
&rdquo但我要問,為什麼火會成為任何平衡(不是&ldquo這種平衡&rdquo就是任何别的平衡)的&ldquo原因&rdquo呢?赫拉克利特在哪兒說到過這些呢?實際上,如果這是赫拉克利特的哲學,那麼,我就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對這種哲學發生興趣;不管怎麼樣,比起傳統歸于赫拉克利特的富于靈感的哲學來,這種哲學離開常識(依我之見)要遠得多,而柯克和雷文卻以常識的名義拒斥赫拉克利特的哲學。
但是,關鍵當然在于,就我們所知,這個富于靈感的哲學是真實的。
(7)赫拉克利特以他那不可思議的直覺看到事物是過程,我們的肉體是火焰,&ldquo一塊岩石或一口青銅鍋&hellip&hellip都永遠經曆着看不見的變化。
&rdquo柯克和雷文說(第197頁注①;這段論證讀起來像是對梅利蘇斯的答複):&ldquo手指每擦一下,就把鐵擦掉看不見的一點;然而,當不擦的時候,有什麼理由認為這鐵還在變化呢?&rdquo理由是風在擦,而且風始終存在;或者說,鐵變成了鐵鏽&mdash&mdash由于氧化作用,而這意味着慢慢燃燒;或者說,舊鐵看上去不同于新鐵,恰如老人看上去不像兒童那樣(比較DK,B88)。
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教導,像現存的殘篇所表明的那樣。
我認為,一條更清楚更重要的原理,即,同曆史傳統的嚴重偏離必定隻有在給出極其有力的證據時才能被接受,完全可以取代柯克和雷文的方法論原理:&ldquo同常識的嚴重偏離,必定隻有在給出極其有力的證據時才能被接受。
&rdquo事實上,這是編史學的一條普遍原則。
沒有它,就不可能有曆史學。
然而,柯克和雷文總是違背這個原則:例如,當他們試圖對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證據提出質疑時,使用的論據部分是循環的,部分是(像從常識出發的論證那樣)同他們自己的說法相矛盾的。
當他們說,&ldquo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似乎并未試圖認真地去發掘他的[即赫拉克利特的]真正意義&rdquo時,我隻能說,由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勾勒的這種哲學,在我看來似乎是一種真正有意義和有深度的哲學。
它名副其實地是一個偉大哲學家的哲學。
如果不是赫拉克利特,那麼第一個認識到人是火焰和事物是過程的偉大思想家是誰呢?難道我們真的認為,這個偉大哲學是&ldquo後赫拉克利特學派的誇大&rdquo(第197頁),可能是由柏拉圖構想出來的,&ldquo也許特别是由克拉提勒斯想出來的&rdquo嗎?我要問,這不知名的哲學家&mdash&mdash也許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最偉大、最大膽的思想家是誰呢?不是赫拉克利特,那又是誰呢? Ⅺ 希臘哲學的早期史,特别從泰勒斯到柏拉圖這段曆史,是光輝燦爛的。
它達到了登峰造極、幾乎令人不能相信的地步。
在它每一代裡,我們都可以找到至少一種新哲學、一種獨創性和深刻性令人贊歎不已的新宇宙論。
這怎麼可能呢?當然,人們無法解釋獨創性和天才。
但是,人們可以嘗試去對它們作某種說明。
這些古人的奧秘何在呢?我認為奧秘在于一種傳統&mdash&mdash批判讨論的傳統。
我打算把問題提得更尖銳一點。
在一切或者說幾乎一切文明中,我們都可以找到類似宗教和宇宙論那樣的說教,而在許多社會中可以找到各種學派。
各種學派,尤其是原始的學派,看來都有其獨特的結構和功能。
它們遠不是批判讨論的場所,它們的任務是傳授一定的學說,并使之保持純粹和不變。
一個學派的任務是把傳統、它的奠基人、它的第一個教師的學說傳給下一代,而為達到這個目的,最關緊要的是要保持這學說不受侵犯。
這類學派決不承認一種新思想。
新思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