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二

關燈
(明)陶安撰 ○序 送周彥升北上序 宛陵周彥升業精五行書,以人誕時支幹,考其生王制克。

    凡窮通、修短、災休之值,悉如其言。

    雖累千百,錯雜南北人,清濁髙下,紛糅不齊,彥升從容裁剖,分寸毫厘,具有征驗,其術亦竒矣。

    甞留金陵,久而未祿。

    寓當塗幾三載,歸鄉裡,恐無以自着,遂幡然動其逺逰乏思㈠,仰而歎曰:“今夫求呑舟之魚者,必涉乎巨海波濤之深,而後獲焉。

    求千尋之美材者,必入乎大山喬林荟蔚之墟,而後足焉。

    求顯榮于時,乃欝欝處鄉裡,又安所得乎?吾當浮大江,逾長淮,遡黃河而上之,過齊魯之邦,覽觀岱嶽之雄。

    北抵燕畿,觀光于阙庭。

    與天下豪士結交,吐吾術以臧否人物,震撼公卿,其或曵裾王門㈡,前席宣室,庶吾志可伸矣”。

     餘因其行而有感焉:古之仕者,才徳宜其位。

    彥升乃不得一試,以是推之,凡守道懐藝,困窮不偶者多矣,不獨彥升為然也。

    安得使才徳布于位,亦若彥升之術,第其清濁髙下,無分寸毫厘之爽也哉?吾知茲行将有所遇,無以戚戚為也。

    子獨不見新豐逆旅㈢之事乎?觞之酒以為别。

     旁批:㈠逺逰乏思,乏字疑訛,當作逺逰之思。

     ㈡曵裾王門,李白《行路難》:“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㈢新豐逆旅,《新唐書馬周傳》:“(馬周)舍新豐,逆旅主人不之顧”。

    李賀《緻酒行》:“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送易生序 國朝重惜名爵,而铨選優視中州人。

    刀筆緻身,入拜宰相。

    出自科第,徃徃登崇台,參大政。

    才學隠居,輙征聘授官。

    下至一技一能,牽援推薦,取绯紫不難。

    中州人遂布滿中外,榮耀于時。

    唯南人見阨于铨選,省部、樞宥、風紀、顯要之職,悉置而不用,仕者何寥寥焉。

    山林草澤之士,甘心晦遯,窮理髙尚,終老文學,故近年四書五經論釋益粹,纂附益精,其書遍天下。

    聖賢之道,如日月麗天,江河行地,輝光潤澤,無所不至。

    使朱子理學之緒益盛以昌,其淵源有自來也哉。

    以是觀于今之世,南士志于名爵者,率徃求乎北。

    北士志于文學者,率來求乎南。

    求名爵有命,得不得未可期也。

    求文學委心窮理,必期于得也。

     南陽易生彥忠,氣質樸厚,生長北方。

    年既冠矣,遊姑孰,從予究義理,為詞章,颀然羣衆中,朝夕徃來,專勤誠确。

    今告别北歸,贈詩成軸,請予序其端。

     予謂生之南來,志于文學者也。

    夫學無先于窮理,理萃于四書五經,體之于心,驗之于身,踐以強毅之力,居以弘裕之量,使行成于内,文着于外,況以北産,則名爵可翹足待矣。

    嗚呼,文學難而名爵易,宜申告于中州之人也。

     送醫者鄭國才序 在天則元氣統乎五行,在人則元氣主乎五髒。

    太和絪缊,充周無間。

    始終庶物,存之而生,失之而亡,故調理元氣為醫之本。

    至于療治茍非急,卒又先緻益于脾焉。

    蓋土氣流通,則水火金木悉頼以生。

    脾氣蒸潤,則心腎肝肺皆資以養。

    良由元氣之所系也。

    然攻病之術,衆人所共務,厚本之道,智者所獨得。

    彼其情欲憂喜戕乎内,暑寒乖沴暴乎外,感觸之端不一,其元氣弗和均而已矣。

    是以上焉者,運神聖于不言。

    次焉者,施工巧而取效。

    脫乎至危,而納乎至安,知其本之有在也。

     郡東南之黃池,自如庵栁翁以脈劑髙一世,而繼者疊興。

    今鄭國才颕拔衆中,志在濟人。

    聞其通典籍,知古今事變,匪特良于醫,亦儒之秀者矣。

    其先治難素㈠者十餘世,傳有端緒,且參摭栁學,于元氣流行,天人之理,已達其要。

    蓋國才道則儒,藝則醫,醫者貴得其本,而儒又醫之本也。

    宜能察識病源,使不橫罹夭阏,感其惠者日多。

    有病劇累醫莫愈者,君投劑益脾而痊,遂持缣素,求令辭頌其能。

    餘亦樂道人善,慨然不辭。

     嗚呼,世之醫者,于理冥然,則其功漠然,求能調理元氣者寡矣。

    然民者,有國之元氣也。

    為人牧者有若君之于醫,則民瘼蘇而遂其生矣。

    聞國才之風将有所感也夫。

     旁批:㈠治難素,治《難經》、《素問》也,《金史張叢正傳》:“精于醫,貫穿難素之學”。

     送照磨㈠馬克譲序 凡立乎位,事有踐于義者,不以利害為趨避,盡所當為弗二其心而已。

    古君子修身理物,動必以正,不詭譽,不茍同,甯見憎于俗,而公議與之,以其踐于義也。

    道喪風靡,容身固祿,谄附阿承,委曲備至,雖見恱于俗,而公議鄙之,以其傷于義也。

    居今之時,立乎位而踐義,有如克譲馬君,殆猶古君子者欤? 君東原儒家,以簿書贊風紀。

    主上昔幸南土,知其名行,已而為照磨于太平,居幕僚之末。

    郡府監守、貴戚顯官、勢位隆盛,職佐貳之近,猶不敢出一言立異,唯俛首斂舌,遜謝而已。

    君乃抗論可否,厲聲正色,折之以理,好善嫉惡,指斥無隠。

    退食閉門,無貨賄之交,是豈以利乎趨,害乎避?一踐于義焉爾。

     朝臣有薦于上者,授資政院屬官,北上京師。

    餘惟君之端潔,确然有守,當其在官,益乎人者人不知也,及其去官,始怅然思之,識與不識,交口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