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六

關燈
(明)陶安撰 ○記 勖齋記 予友劉彥琬名其讀書之室曰勖齋,所以加勉于身心,緻力乎學也。

    《書》曰:“勖哉夫子“,《禮》曰:“勖帥以敬誓師”,醮子㈠諄諄為勖,而況士之力學乎。

    彥琬學優,非予敢勖,聊誦所聞而告焉。

     夫勖合冒力而成文,勉其事,冒犯而為之也。

    堯舜生知,無假于勖。

    仲尼生知,自述好學,以勖人學,知者率勉焉。

    而冒犯其難馴,是以往為聖為賢,危微精一,禹有待于勖也。

    懋昭勝怠,湯武有待于勖也。

    克己主敬,顔冉有待于勖也。

    心自聖矣,自賢矣,不此之由,欲觊學有成功,無之。

    且陰陽流行,理賦諸物,秘全體于寸心,何其微也。

    顯妙用于萬事,何其赜也。

    學之者茫若望洋,重以氣蔀欲梏,惡能識夫光大中正之域,精奧深玄之阃,信矣學之為難哉。

    畏難而沮其進,将昏怠自棄。

    苟務于勉,冒犯其難,奮毅而勤勵,察之以明,行之以決,孶孶循循,罔有虧間,養性情于靜虛,端一以酬酢萬變,子焉勖于孝,臣焉勖于忠,言焉勖于誠,行焉勖于愼,觸類措諸天下,舉無遺理。

    學固多術,莫切于斯,譬之操幹戈而勖其勇,敵雖勍可期于克也。

    持耒耜而勖其耕,土雖瘠可期于獲也。

    乘舟車而勖其往,地雖逺可期于至也。

    勖在我爾,在人乎哉?勉之乆斯熟矣,難之終斯易矣。

    将從容乎道,無所緻其力矣。

    若乃窮纂輯以佐詞華之美,稽名物以矜聞見之多,苦心勞力,非勖之要也。

     彥琬與予交甚善,别甚乆,假道姑孰,訪予道故舊,甚歡。

    因俾記其齋之扁,而告之如此,尚思所以為勖哉。

     旁批:㈠醮子,《禮記昏義》:“父親醮子而命之迎”。

    謂尊者對卑者酌酒,卑者盡飲,不需回敬。

     方寸堂記 夫宰制乎大者,不于大而于小,天體周匝九十餘萬裡,極居乎中,主其運行,以天視極,能幾何哉?在人亦然。

    七尺之軀所主者心,其方僅寸許,若是其小也。

    然衆理真純,包容有餘,不以方寸之小而或遺。

    庶務紛糅,酬酢無窮,不以方寸之小而不周。

    以其統治百骸也則曰天君。

    以其至妙不測也則曰神舍。

    以其知覺善應也則曰靈台。

    《荀子》言:“口耳之間,纔四寸爾”《史》《漢》言:“三寸舌㈠”。

    累寸至于三四,惟方寸能管攝之,況天下之事不止是而已。

    使累寸而成尺,積尺而成丈,伸丈而為引,由是加其倍蓰縷縷,極于十百千萬,又極而窮天地,亘古今,其所以會之有要者,亦莫外于方寸之小也。

    惟其小也,易于昏蔽。

    内私交其町畦,外誘乘其罅隙,擾擾營營,莫知所定。

    方寸之地,荊榛蕪穢。

    當是時也,無毫厘絲忽之存,何寸之可得哉?故善養心者,操之使不失,正之使不偏。

    念慮端潔,鏡空衡平,全體昭廓,大用流通,于是方寸瑩朗,有以宰制乎七尺之軀,何異天之有極乎。

     鄱陽儒家餘氏以方寸名堂,托餘同年友洪仲方來征文,而餘同舍友彭伯誠亦俾為之言。

    竊惟心學自堯舜禹湯文武傳之孔子,而曽孟所言尤悉。

    寥寥數千載,人固知方寸者心之形也,得其旨歸者寡矣。

    逮乎考亭,上接遺緒,其曰“方寸之間,虛靈洞徹,萬理鹹備”㈡,明夫心之本體也。

    其曰:“能知所止,則方寸之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㈢,示夫功之所先也。

    西山真氏繼興,其贊《心經》“謂斂之方寸,太極在躬”,非存乎己者然與?其箴勿齋謂“方寸盎然,無物不春”,非推之物者然與?惟堂之主人周旋登降于茲,遊身正大高明之境,則其方寸将内省而無疵,充滿本然之量,勿使有方寸亂矣之雲可也。

    餘嘉餘氏有求于心學也,且重二君之命也,遂為記。

     旁批:㈠三寸舌,《史記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

     ㈡引朱子《大學或問》。

     ㈢同上。

     處安堂記 新安故家程伯固以處安名所居之室,托其族人子昭來請記。

    或引古語安處善為據,但安處善與樂循理對,謂安于處善,安猶夫樂也,變其文曰處,安去本意逺矣。

    餘觀《大學》言:“靜而後能安”,解者曰謂所處而安,此止善之功也。

    《孟子》言:“自得之,則居之安㈠”,解者曰所以處之者安。

    固而不揺,此深造之方也。

    旨雖不同,均為處之安爾。

     自止善之功,言真知所止,則事有定理,心靜而弗妄動,随其所處,不擇地而皆安。

    處于閑暇平易之際,身固安也。

    處于卒遽颠危之頃,身亦安也。

    處富貴而安,不驕盈以蕩其志。

    處貧賤而安,不窘戚以撓其節。

    故于應務㈡思慮精審,斯得所止之善矣。

    自深造之方言,君子進學優遊,厭饫黙識,而自得于己,則居處者乃安。

    未能有得,固無可安之所,急廹而得者,雖有所居,不獲所安。

    惟自然有得,則義理融會,悉有以居之,猶人安于居室。

    動作食息,鹹适所便。

    眷焉而不離于是,處無不安,可以資深逢原矣。

    夫學而不能止善,無以盡事理之極,其所重者,在乎處而安也。

    學而不能深造,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