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二

關燈
(明)陶安撰 ○七言古詩 送易知事【并引】 易彥昭南陽人,蚤遊京師,試太常掾,遷長秋,升太平路知事,位在郡幕,亞總六曹之綱,贊一府之治,任亦重矣。

    其性情寛和,不為峭絶之行,不取皎卓之譽,法行而政舉,郡府賴之。

    閱三載,代者至,為詩以志别焉,詩曰: 青山之陰江之濵,郡城晏然民俗淳。

    使符煌煌來貴臣,幕府贊畫多佳賓。

     君兮氷雪為精神,中原人物何彬彬。

    卧龍岡頭月如銀,清氣鬰蟠锺在人。

     壯遊燕畿登要津,聲光上徹天之宸。

    宗祧禮制得具陳,長秋佐政功不湮。

     恩袍緑映宮柳春,袖中勑旨如絲綸。

    上承侯伯諧同寅,所喜境内無嘩嚚。

     清風吹逺案牍塵,芙蓉香冷波粼粼。

    水天紅光日吐晨,乘馬上府參朱輪。

     繭絲歲賦五百鈞,十四萬石米滿囷。

    省命督集毋擾民,屢嘉勞績超等倫。

     溪樓峯巒連翠旻,風煙侑此杯中醇。

    歡騰棣蕚榮蓁蓁,咲看佳兒雙玉麟。

     忽聞書考去志伸,棗陽别野毋逡廵。

    願言壽分堂上親,願言顯要早置身, 彩衣輝映金魚新。

     送夏弘叔【并序】 入粟拜爵之令始于秦,而盛于漢唐。

    權宜應變,以佐國用。

    間有異才出乎其中,若張釋之、蔔式、黃霸,皆以資登郎選。

    晁錯有言:“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㈠,其意有由然矣。

     至正甲申,中原饑馑,天子恤民阻饑,赈以府廪全積,循漢唐舊,以爵募粟。

    由是夏弘叔任廵檢于草市。

    弘叔雖長富室,自處欿然。

    其父貭夫延師家塾以教之,遂渉經傳,屬文哦詩,精琴操,良于翰劄焉。

    草市弘今天臨路㈢,《志》稱其地有舜遺風,人多純樸。

    《王黃州㈡碑》謂“潇湘為洙泗,荊湖為鄒魯”。

    弘叔廵警茲土,保安居民,清肅阖境,乃其所能。

    今将泝江流,浮洞庭,南抵于湘潭,瞻衡嶽,望五嶺,以摅其文氣,以耀其武備有日矣。

    其鄉儒師林逹之、錢彥良造予門,持缣軸求文為贈,遂述其事,系詩于左雲。

     洞庭之南雲陽墟,祝融靈峰照天衢。

    青衫萬裡遊炎都,戎韬小試羅兵殳。

     草市聚落鱗瓦鋪,駭此警邏來文儒。

    當塗名家千裡駒,椿陰如雲庭屢趨。

     毫端春葩五采敷,光掩金壁珊瑚珠。

    宅鄰橫望髙鬰纡,三十六朶青芙蕖。

     幡然應诏發廪儲,穰穰白粲連樯輸。

    羸民含哺旋昭蘇,勑書褒寵金章朱。

     碧湘秋澄冰玉壺,宦途南逐鴻飛迂。

    花村月夜驚吠無,笳鼓聲起奸攘逋。

     仰瞻玉帳金虎符,繡斧飛霜悲兎狐。

    塵閑官舍窓日晡,嶽雲绀翠煙模糊。

     長沙酒香呼木奴,醉眠琴榻紅氍毹。

    載雲旗兮颷控車,蘭聲桂醑招三闾。

     鹹池音杳龍尾徂,湘妃鼓瑟懐蒼梧。

    客鄉哦詩不可辜,寫入潇湘八景圖。

     旁批:㈠引晁錯《論貴粟疏》。

     ㈡王黃州,王禹偁。

     ㈢草市弘今天臨路,按弘字衍。

    元天臨路,治所今長沙。

     送秦君用【并序】 秦為當塗着姓,豐裕累世。

    君用祖若父皆敦良确慎,氣無驕盈,習無縱逸,可謂富而仁者也,君用得繼承之。

    道家法尚儉,于周恤困餒無靳焉。

    乃歳當阏逢涒灘,齊魯燕晉饑,朝廷遣使分道赈民,聽入粟者拜官。

    君用遂發儲積,方舟以載,浮于江,逹于淮。

    選部注寳慶路新化縣蘇溪廵檢。

    君用赴官而南,其地隔大湖,邈在邊徼,雜夷粵之俗。

    然闾居族聚,火耕水耨者皆國之赤子,樂生惡死性所同也。

    攘竊弗甯,豈其心哉?由綏之寡術,導之不素,衣食匮而禮教無聞,幾何其不相胥而犯法也。

    雖嚴于事,果足以盡禦暴之方乎?餘嘉君用應诏不違,敬也。

    施惠于逺,義也。

    仕而效勤,忠也。

    既富而仁,其善又如是,宜有以華其行,故作詩送之,詩曰: 萬山丹翠浮楚天,熊蹲龍奔隐雲煙。

    長沙零陵相後先,一水走碧雄澬川。

     地饒黍稷麻麥田,瘴不為疠暑不煎。

    蘇溪僻境民受廛,蜂屯魚貫紛牽連。

     草荒公廨屋數椽,鼓角聲撼天南邊。

    秦君下馬藍袂鮮,官閑晝永如神仙。

     令嚴兵伍采棒懸,平蕪月白犬熟眠。

    出自富家真象賢,寳視經書唾視錢。

     平生周急心所便,況乃募粟綸音宣。

    堯湯曽遇水旱愆,從古有饑無此年。

     聞之殊覺心恻然,我發我庾實且堅。

    瓊粻滿載江上船,順流不日經淮堧。

     鹘形久病成蘇痊,報以羙秩天官铨。

    禦煤香濕黃錦箋,手彈冠塵理腰纒。

     春風溪亭飛柳綿,銀筝侑酒喧離筵。

    帆開水驿弓控弦,洞庭浪噴蛟魚涎。

     巍峯隐隐飛鴈旋,岸口迓卒森戈鋋。

    峒猺怗伏無警傳,滿簾日色薫蘭荃。

     公田飯飽跨錦韀,入城為訪濂溪泉。

     菊泉【并序】 菊能輔體延齡,根莖花葉皆可服。

    或曰南陽郦縣有甘谷,菊生被崖。

    大菊落水,得其滋液,泉為甘馨,谷人飲而上壽。

    辨者曰:“諸花之根,唯菊淺露。

    水源既逺,香豈由菊?設使以花得香,不過秋冬之交爾。

    夫水甘淡鹹苦,各因其源,安知無菊味者?故郦泉之芳匪因菊變”。

    予嘗折衷其事,以謂地産宜菊,則精英之氣流通,土脈與水相感,古法季月采以上寅,春曰玉英,夏曰容成,秋曰金精,冬曰長生。

    是精英之氣無間于四時,若大菊落水,與辨者之說,或未然也。

    番易黃德輔業醫,号曰菊泉,訪餘求詩。

    餘亦感其善療,賦詩寓意,以菊泉之德歸之,不專美于物焉。

    詩曰: 中央氣和連混茫,金精共錬秋花黃。

    靈根綿絡澗谷旁,真英聚入幽泉香。

     山中百卉不敢芳,日華月魄涵銀潢。

    泠然入勺風露涼,乾坤甘滋流肺腸。

     山人童顔壽且康,七十八十猶雲殇。

    番峯老叟醫師良,何曽足迹遊南陽。

     情甘隐逸與世忘,澹然迹踈紅紫場。

    心淵澄瑩波不揚,濯纓不必求滄浪。

     舊家留得軒岐方,刀圭竒驗清膏肓。

    發開千古金匮藏,丹蟠龍鼎芙蓉光。

     埀亡者存弱者強,惠澤及物何可量。

    此菊生意盈藥囊,此泉味比醍醐長。

     所願仁壽均八荒,隘彼郦潭居一鄉。

    飄飄霞佩雲錦裳,攜兒過我登溪堂。

     是時東籬天雨霜,寒蕤照水金輝煌。

    授我寳訣期榮昌,神舍内完絶外戕。

     身輕傥可八翼翔,蓬萊弱水天風剛。

     李氏孝義【并序】 甚矣,天道付畀之重不可失也。

    秉彛義理之良心,萬善從出,人具有之。

    良心之存莫大于仁也。

    良心之發莫切于親也。

    人以眇然之躬,配天地三才而異于物者,此也。

    予雖不識李良夫,聞其孝笃于親,義周于族,推其仁而有序。

    其毋宮氏令德貞節,類古烈女。

    良夫幼失父,長而造行不羣,毋訓有素也。

    予念夫孝義之實根于良心也,孝義之名足以勵俗也,故樂道其事。

    《傳》曰:“仁者必有後”㈠,尚絅果以文學顯,天将豐報于後人尚源源也,嗚呼懿哉。

    乃作詩曰: 魯之為國多秀民,禮教遺俗醇乎醇。

    中有孝子全性真,務學唯先厚天倫。

     骨肉之愛始自親,厚我能施睦宗婣。

    母氏派出虞公臣,秉節操心異于人。

     夫也竟終阃幕賓,江東客途孤怆神。

    歸家奉舅顔和誾,舅兮不知兒隕身。

     不将臉照桃花春,栢舟為誓甘苦辛。

    燈窓課讀勤績紉,漸見四子英甡甡㈡。

     重闱鶴髪餘九旬,孫枝滿眼皆儒珎。

    盈門弦誦延缙紳,簦笈逺至鹹循循。

     表厥宅裡墨牓新,光映岱嶽黃河津。

    良也孝義蓋有因,積善有報祯祥頻。

     後賢思齊世蹈仁,河嶽久長能與鈞。

     旁批:㈠引蘇轼《三槐堂銘》。

     ㈡甡甡,《詩大雅桑柔》:“甡甡其鹿”,傳:“甡甡,衆多也”。

     徒氏世德【并引】 徒氏出自姑孰,徙居溧上三世矣。

    仲清通國字音聲,為姑孰學録,館榖于其從祖家。

    予嘗識仲清之父彥和及其兄伯淵,今見行巻諸作,則知徒在溧者多文士,予視之尚鄉鄰也。

    為述世德詩,竊取比而賦之義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