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君可黙而不言乎?
今徐豫荊揚之域,亡郡縣百餘。
兵火蕭條,黎元塗炭,江河淮濟,天地血脈,貴乎流通,乃至分截。
海上攘奪,阻塞糧道。
擁重師者未明戡定之方,有民人者不先撫綏之術。
财用耗費,公私罄竭。
力役愈橫,賄賂公行。
文武才略,可以立邦家太平之基者豈無其人哉?或者任之而未至,取之而未盡爾。
文泰以身歴目擊者,發忠谠之議,聳樞要之聞,宜有濟時長筞,以副當代渇賢之想。
由是以文學取名爵,蓋非幸而緻也。
送許經曆序 至正辛卯春,喻川許君來長姑孰郡幕。
時承平既久,官事民俗一皆簡靜,以吏文贊政而有餘。
值兵起淮西,連破州縣。
姑孰并江相望孔迩,城堞久廢,軍伍寡弱。
君謂難于守禦,大募民兵。
明年,武昌陷,饒信徽廣皆不守。
行禦史台中丞、江南三省平章并領大将以姑孰居要會,挂印開府,招勇悍,集辎重。
府官多以差遣去,故長幕者不克少休。
董造兵噐,動以千萬計。
巨艘良馬,武偹赫張。
出師之日,強弓精铠,虎旅雲趨。
金鼓震發,旗纛蔽空。
許君亦與有勞焉。
築城役興,時進善筞,上官聽納。
大軍征讨,假道不絶,君出入鋒刄間,供給不避艱苦。
暴兵犯甯國界,及據溧水。
四境日迫,勤議拒守之計。
又明年春,淮南省平章将兵來援,駐劄城郭,供給益繁,士馬飽刍粟。
于是據溧水者潰,境内脅從悉降。
自君到官未久,羽檄遄至,不得從容坐幕中。
晝夜奔馳,寝食弗安。
家累隔數千裡,音問頓絶,曽無私憂形于言色,唯思盡忠王事而已。
觀君神儀蕭散。
世當無事,謙抑逡巡,似不能任勞劇。
及軍興随機應務,雖紛擾倉卒,意度閑雅,何其能也。
然數十年來,南人不得仕省台院部,僅補逺道憲史。
君因以吏役曆海北兩廣憲司。
除恵州路照磨,升從仕郎、太平路經歴。
向使累朝股肱耳目之臣,祗率世祖蕉章,南北人才視之無間,俾其君子彚進,小人愛戴,而緻治之美埀衍無疆,夫何妄生區别于一統之朝,日益猜忌懐憤。
諸人亦以擯棄不録,構釁引類,發于長淮數千裡間,蔓延江左,幹戈爛漫,亦有以緻之也。
比者悔過,複國初之制,産自吳楚者得與中原人等,則許君秩滿,铨司考績,非複向時之待南人者比。
予故因其行以蔔世道雲爾。
送程子舟序 人有同室而異心,異鄉而同道者,其故何哉?彼異心者重利輕義,易進難退,已絶而益附,已去而複留,雖甞同室,不害其為異心也。
此同道者愛惡之公正,議論之谠直,毅而能和,通而有制,雖出于異鄉,而實為同道也。
仆得納交于程君子舟,蓋異鄉而同道焉。
君世居婺源,族人仕姑孰,因來視,有薦其文學于郡府者,遂聘為泮齋之師。
适仆歸自金陵,同時分教,而自賀其得友也。
列居垆亭,罄欬相應。
書㈠則茗飲而集,暮則袂屬而歸。
每聞君語,心用開悟,源源清濟之貫濁河也。
其為人也不可以勢屈,不可以利誘義之,所在汲汲趨從。
至于正色斥邪,據理折傲,卒使公道昭明,而異心者不得以同室矣。
逺近向風,簦屦雲翕。
君得以闡揚經術,雖擾擾危急之秋,教養不辍,學校光采,冠于東南。
君至姑孰之明年,婺源陷,南望悲嗟。
及婺源平㈡來者報母夫人及妻子避難皆歸,室廬具存,疾疠不染,又以見作善之祥也。
道裡漸通,将圗歸省。
仆亦東渡浙江,同道而逺别,甯不怆然于懐耶?尚冀修其徳業,充其才智,出濟時艱,當有餘裕。
毋長徃而不來也。
旁批:㈠書字訛,當作晝。
㈡平字訛,當作伻,使者,仆人。
送豐叔良序 天下之至險者,水而已。
智者設為防,庸制其汜㈠濫潰決之勢,不惟遏絶民害,且成潤沃之功。
物徤而奔逸者,莫如馬。
故馭以羁絡,雖懦夫亦能擾而馴之,使其勝重而行逺。
人有心也,一或邪僻其險于水。
人有欲也,一或蕩靡逸于馬矣。
先王之治天下也,執其樞機,不勞力而衆自定。
防之馭之,有其要耳。
示以道徳仁義,習以詩書禮樂,教立而化行,杜禍亂之端,延泰和之祉。
曽何險逸之虞哉?然古者為教,其原出于朝廷。
後世為教,其責歸于學校。
今郡縣學校之教學,官董其事,訓導專其職,則師模所系,尤在乎訓導焉。
茍得端士,闡論至理,開發英才,使斯民相觀為善,雖有殘暴,亦知尊君愛親,不至于幹戈紛争,赤子塗炭,若此之極也。
姑孰學有訓導曰豐君叔良,其先四明人,宋尚書清敏公之族。
至正戊子秋,同知張庸道主持學務,聞叔良才行,命學官緻币,征為訓導。
叔良時為富族塾賓,其塾厚禮堅留。
未即起,郡府遣縣官迎請,乃至。
時餘同教四齋,授業之隙,聚話傾倒,相驩無間。
冬,餘赴金陵。
後至考滿歸,則見從遊叔良者増多,貴介子弟,規矩森肅。
餘又獲與叔良同教,相驩有加焉。
值兵符四馳,敵壓近境。
軍馬載道,而誦讀之聲,庖廪之給,未甞一日廢。
重以憲司郡守臨勵,春秋享祀,朔望會講,升降周旋,宛如承平時。
方人心惶擾,見庠序修舉,衿佩趨跄
兵火蕭條,黎元塗炭,江河淮濟,天地血脈,貴乎流通,乃至分截。
海上攘奪,阻塞糧道。
擁重師者未明戡定之方,有民人者不先撫綏之術。
财用耗費,公私罄竭。
力役愈橫,賄賂公行。
文武才略,可以立邦家太平之基者豈無其人哉?或者任之而未至,取之而未盡爾。
文泰以身歴目擊者,發忠谠之議,聳樞要之聞,宜有濟時長筞,以副當代渇賢之想。
由是以文學取名爵,蓋非幸而緻也。
送許經曆序 至正辛卯春,喻川許君來長姑孰郡幕。
時承平既久,官事民俗一皆簡靜,以吏文贊政而有餘。
值兵起淮西,連破州縣。
姑孰并江相望孔迩,城堞久廢,軍伍寡弱。
君謂難于守禦,大募民兵。
明年,武昌陷,饒信徽廣皆不守。
行禦史台中丞、江南三省平章并領大将以姑孰居要會,挂印開府,招勇悍,集辎重。
府官多以差遣去,故長幕者不克少休。
董造兵噐,動以千萬計。
巨艘良馬,武偹赫張。
出師之日,強弓精铠,虎旅雲趨。
金鼓震發,旗纛蔽空。
許君亦與有勞焉。
築城役興,時進善筞,上官聽納。
大軍征讨,假道不絶,君出入鋒刄間,供給不避艱苦。
暴兵犯甯國界,及據溧水。
四境日迫,勤議拒守之計。
又明年春,淮南省平章将兵來援,駐劄城郭,供給益繁,士馬飽刍粟。
于是據溧水者潰,境内脅從悉降。
自君到官未久,羽檄遄至,不得從容坐幕中。
晝夜奔馳,寝食弗安。
家累隔數千裡,音問頓絶,曽無私憂形于言色,唯思盡忠王事而已。
觀君神儀蕭散。
世當無事,謙抑逡巡,似不能任勞劇。
及軍興随機應務,雖紛擾倉卒,意度閑雅,何其能也。
然數十年來,南人不得仕省台院部,僅補逺道憲史。
君因以吏役曆海北兩廣憲司。
除恵州路照磨,升從仕郎、太平路經歴。
向使累朝股肱耳目之臣,祗率世祖蕉章,南北人才視之無間,俾其君子彚進,小人愛戴,而緻治之美埀衍無疆,夫何妄生區别于一統之朝,日益猜忌懐憤。
諸人亦以擯棄不録,構釁引類,發于長淮數千裡間,蔓延江左,幹戈爛漫,亦有以緻之也。
比者悔過,複國初之制,産自吳楚者得與中原人等,則許君秩滿,铨司考績,非複向時之待南人者比。
予故因其行以蔔世道雲爾。
送程子舟序 人有同室而異心,異鄉而同道者,其故何哉?彼異心者重利輕義,易進難退,已絶而益附,已去而複留,雖甞同室,不害其為異心也。
此同道者愛惡之公正,議論之谠直,毅而能和,通而有制,雖出于異鄉,而實為同道也。
仆得納交于程君子舟,蓋異鄉而同道焉。
君世居婺源,族人仕姑孰,因來視,有薦其文學于郡府者,遂聘為泮齋之師。
适仆歸自金陵,同時分教,而自賀其得友也。
列居垆亭,罄欬相應。
書㈠則茗飲而集,暮則袂屬而歸。
每聞君語,心用開悟,源源清濟之貫濁河也。
其為人也不可以勢屈,不可以利誘義之,所在汲汲趨從。
至于正色斥邪,據理折傲,卒使公道昭明,而異心者不得以同室矣。
逺近向風,簦屦雲翕。
君得以闡揚經術,雖擾擾危急之秋,教養不辍,學校光采,冠于東南。
君至姑孰之明年,婺源陷,南望悲嗟。
及婺源平㈡來者報母夫人及妻子避難皆歸,室廬具存,疾疠不染,又以見作善之祥也。
道裡漸通,将圗歸省。
仆亦東渡浙江,同道而逺别,甯不怆然于懐耶?尚冀修其徳業,充其才智,出濟時艱,當有餘裕。
毋長徃而不來也。
旁批:㈠書字訛,當作晝。
㈡平字訛,當作伻,使者,仆人。
送豐叔良序 天下之至險者,水而已。
智者設為防,庸制其汜㈠濫潰決之勢,不惟遏絶民害,且成潤沃之功。
物徤而奔逸者,莫如馬。
故馭以羁絡,雖懦夫亦能擾而馴之,使其勝重而行逺。
人有心也,一或邪僻其險于水。
人有欲也,一或蕩靡逸于馬矣。
先王之治天下也,執其樞機,不勞力而衆自定。
防之馭之,有其要耳。
示以道徳仁義,習以詩書禮樂,教立而化行,杜禍亂之端,延泰和之祉。
曽何險逸之虞哉?然古者為教,其原出于朝廷。
後世為教,其責歸于學校。
今郡縣學校之教學,官董其事,訓導專其職,則師模所系,尤在乎訓導焉。
茍得端士,闡論至理,開發英才,使斯民相觀為善,雖有殘暴,亦知尊君愛親,不至于幹戈紛争,赤子塗炭,若此之極也。
姑孰學有訓導曰豐君叔良,其先四明人,宋尚書清敏公之族。
至正戊子秋,同知張庸道主持學務,聞叔良才行,命學官緻币,征為訓導。
叔良時為富族塾賓,其塾厚禮堅留。
未即起,郡府遣縣官迎請,乃至。
時餘同教四齋,授業之隙,聚話傾倒,相驩無間。
冬,餘赴金陵。
後至考滿歸,則見從遊叔良者増多,貴介子弟,規矩森肅。
餘又獲與叔良同教,相驩有加焉。
值兵符四馳,敵壓近境。
軍馬載道,而誦讀之聲,庖廪之給,未甞一日廢。
重以憲司郡守臨勵,春秋享祀,朔望會講,升降周旋,宛如承平時。
方人心惶擾,見庠序修舉,衿佩趨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