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谶緯在東漢時的勢力
關燈
小
中
大
合人們迷信的心理,現在又定為功令的必讀書,當然鑽入各個角落更深更普遍了。
東漢的國祚約二百年,禁不起這長期的宣傳,所以谶緯八十一篇便成了王莽符命四十二篇的“跨寵”之子! 明帝是一個很精明的人,他能繼續父業,所以《河圖括地象》裡就有了“十代,禮樂文雅并出”的預言。
他在永平三年(公元60年)下诏道:“《尚書璇玑钤》裡說:&lsquo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
&rsquo着把郊廟之樂改名為《大予樂》,樂官也稱為大予樂官,以應合圖谶。
” 《左傳》這部書,十之八九是真材料,其十之一二是劉歆改作的或是增加的。
劉歆幫王莽篡位,把新式的五德終始說插在書裡,證明漢是堯後屬火德(當時也必有證明王莽為舜後屬土德的,現在不見,想來是新室滅亡後給人删掉了),作禅讓的張本。
後來光武中興,他自承為火德,雖和王莽、劉歆不同志,但用的依然是他們定的曆史系統。
為要在經書裡證明漢的國運,《左傳》當然是一部很重要的書。
光武帝所以有心把它立博士,就因為這個緣故。
劉歆有兩個門弟子:一個是鄭興,劉歆因他天資很好,叫他作《左傳》的《條例》、《章句》、《訓诂》;一個是賈徽,他自己作了《左氏條例》二十一篇。
他們都算得劉歆的高足弟子。
鄭興在光武帝時任太中大夫,也很喜歡講《洪範》災異;但不知為什麼,他不願随俗弄些谶緯之學。
有一次,光武帝問他郊祀的事情,向他說:“我想把谶書來決斷這事,你看怎樣?”鄭興老實得很,答道:“我是不讀谶的!”帝大怒道:“你不讀谶,是不是表示反對?”他惶恐了,兢兢地答道:“我于書有所未學,哪裡敢反對!”帝方才赦了他。
終究因他不懂谶,不給他做大官。
賈徽自身雖沒有得意,但他的兒子賈逵是非常聰穎的,他學通“五經”,尤明《左傳》和《國語》,作兩書的《解诂》五十一篇,永平中獻了上去。
他不像鄭興的不達時務,便在奏疏中說:“&lsquo五經&rsquo裡都找不到可以證明圖谶所言劉為堯後的材料,隻有《左傳》是有明文的。
又“五經”裡總說颛顼是承繼黃帝的;如果這樣,堯就不得為火德,連帶漢也不得為火德了。
現在《左傳》裡黃帝和颛顼之間有少皞一代,就是圖谶裡所說的帝宣。
這樣一排,堯就确然為火德了。
”明帝很以他的話為然,把他所作的《解诂》藏在秘府。
到章帝時,他又把這番話重說了一通。
章帝也是喜歡《左傳》的,幾次選了許多高才生從他讀《左傳》,這部書的地位就确立了。
我們今日能夠知道些春秋時的事情,當然是《左傳》的功勞;可是飲水思源,還是由于谶緯的介紹啊! 我們試翻開《後漢書》的列傳來,或是看些東漢人的墓碑,大抵是有“博貫五經,兼明圖谶”這一類話的。
不想衆醉之中也有獨醒之士,東漢中葉,有個任太史令的張衡,他對于谶緯表示鮮明的反對。
他上疏順帝道:“谶書是從什麼時候出來的,這個問題很少人知道。
當漢取秦時,盡力打仗,竟得成功,這真可說是一件大事,但在那時是沒有人引谶的。
就是最喜歡講術數像眭弘這輩人,也沒有提起過谶書。
劉向父子杖書秘府,還沒有把谶書編入他們的目錄。
直到成帝、哀帝之後,剛剛聽得有這種東西,它們的著作時代也就可知了!我們試用谶來比經,甚至用谶來比谶,其中矛盾沖突的地方不知有多少。
況且其中說到戰國時的墨翟、漢的益州,圖裡畫到成帝,哪裡會是孔子做的!這一定是虛僞之徒想升官發财,才造出這種謠言。
從前賈逵摘取了谶書中自相矛盾的三十餘條去問善于講谶的人,他們也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王莽篡位是漢代的大禍,要是這八十一篇早已有了,為什麼不預先警戒呢?現在河、洛和《六藝》諸谶緯都已校定,成為經典,然而有人拿來推說水災,有人棄家入山林求道,都得不到一點效果,這還有什麼可信的!畫工何以怕畫狗馬而樂于畫鬼魅,就為實物難寫而虛僞是可以随心的。
我請求,把圖谶一起禁絕了!”順帝雖因圖谶是國典,不便背棄祖宗的成法,沒有聽他的話,但也覺得這種議論很不錯,常常引他到帷幄中詢問一切。
不過一個人總是容易受時代的蒙蔽的,王莽留下的谶緯,張衡雖能打破,王莽留下的曆史系統,張衡依然上了他的當了。
司馬遷作《五帝本紀》,黃帝之後就是颛顼,這原是戰國以來通用的方式。
張衡卻因其中缺掉少皞,奏請改定。
這請求也沒有照準,想來為了“五帝”這個名詞所限,不便改成六帝的緣故。
圖谶這類東西,會随時增加改變,為皇帝欲發達的人造作自拉自唱的證據,使得統治階級極感不便,所以張衡的禁絕的主張在當時雖未成事實,而在南北朝時就實行過好幾次。
到隋炀帝即位,索性作徹底的摧殘,他派使者四面去搜求谶緯,以及其他和谶緯有關系的書籍,一齊燒了;私人有敢隐匿的,查出處死刑:這才禁成功了。
現在除了《易緯》八種還完全之外,其餘的種種隻留一鱗半爪在别的書裡;經明、清人的苦心輯錄,才看得一個粗略的輪廓。
東漢的國祚約二百年,禁不起這長期的宣傳,所以谶緯八十一篇便成了王莽符命四十二篇的“跨寵”之子! 明帝是一個很精明的人,他能繼續父業,所以《河圖括地象》裡就有了“十代,禮樂文雅并出”的預言。
他在永平三年(公元60年)下诏道:“《尚書璇玑钤》裡說:&lsquo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
&rsquo着把郊廟之樂改名為《大予樂》,樂官也稱為大予樂官,以應合圖谶。
” 《左傳》這部書,十之八九是真材料,其十之一二是劉歆改作的或是增加的。
劉歆幫王莽篡位,把新式的五德終始說插在書裡,證明漢是堯後屬火德(當時也必有證明王莽為舜後屬土德的,現在不見,想來是新室滅亡後給人删掉了),作禅讓的張本。
後來光武中興,他自承為火德,雖和王莽、劉歆不同志,但用的依然是他們定的曆史系統。
為要在經書裡證明漢的國運,《左傳》當然是一部很重要的書。
光武帝所以有心把它立博士,就因為這個緣故。
劉歆有兩個門弟子:一個是鄭興,劉歆因他天資很好,叫他作《左傳》的《條例》、《章句》、《訓诂》;一個是賈徽,他自己作了《左氏條例》二十一篇。
他們都算得劉歆的高足弟子。
鄭興在光武帝時任太中大夫,也很喜歡講《洪範》災異;但不知為什麼,他不願随俗弄些谶緯之學。
有一次,光武帝問他郊祀的事情,向他說:“我想把谶書來決斷這事,你看怎樣?”鄭興老實得很,答道:“我是不讀谶的!”帝大怒道:“你不讀谶,是不是表示反對?”他惶恐了,兢兢地答道:“我于書有所未學,哪裡敢反對!”帝方才赦了他。
終究因他不懂谶,不給他做大官。
賈徽自身雖沒有得意,但他的兒子賈逵是非常聰穎的,他學通“五經”,尤明《左傳》和《國語》,作兩書的《解诂》五十一篇,永平中獻了上去。
他不像鄭興的不達時務,便在奏疏中說:“&lsquo五經&rsquo裡都找不到可以證明圖谶所言劉為堯後的材料,隻有《左傳》是有明文的。
又“五經”裡總說颛顼是承繼黃帝的;如果這樣,堯就不得為火德,連帶漢也不得為火德了。
現在《左傳》裡黃帝和颛顼之間有少皞一代,就是圖谶裡所說的帝宣。
這樣一排,堯就确然為火德了。
”明帝很以他的話為然,把他所作的《解诂》藏在秘府。
到章帝時,他又把這番話重說了一通。
章帝也是喜歡《左傳》的,幾次選了許多高才生從他讀《左傳》,這部書的地位就确立了。
我們今日能夠知道些春秋時的事情,當然是《左傳》的功勞;可是飲水思源,還是由于谶緯的介紹啊! 我們試翻開《後漢書》的列傳來,或是看些東漢人的墓碑,大抵是有“博貫五經,兼明圖谶”這一類話的。
不想衆醉之中也有獨醒之士,東漢中葉,有個任太史令的張衡,他對于谶緯表示鮮明的反對。
他上疏順帝道:“谶書是從什麼時候出來的,這個問題很少人知道。
當漢取秦時,盡力打仗,竟得成功,這真可說是一件大事,但在那時是沒有人引谶的。
就是最喜歡講術數像眭弘這輩人,也沒有提起過谶書。
劉向父子杖書秘府,還沒有把谶書編入他們的目錄。
直到成帝、哀帝之後,剛剛聽得有這種東西,它們的著作時代也就可知了!我們試用谶來比經,甚至用谶來比谶,其中矛盾沖突的地方不知有多少。
況且其中說到戰國時的墨翟、漢的益州,圖裡畫到成帝,哪裡會是孔子做的!這一定是虛僞之徒想升官發财,才造出這種謠言。
從前賈逵摘取了谶書中自相矛盾的三十餘條去問善于講谶的人,他們也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王莽篡位是漢代的大禍,要是這八十一篇早已有了,為什麼不預先警戒呢?現在河、洛和《六藝》諸谶緯都已校定,成為經典,然而有人拿來推說水災,有人棄家入山林求道,都得不到一點效果,這還有什麼可信的!畫工何以怕畫狗馬而樂于畫鬼魅,就為實物難寫而虛僞是可以随心的。
我請求,把圖谶一起禁絕了!”順帝雖因圖谶是國典,不便背棄祖宗的成法,沒有聽他的話,但也覺得這種議論很不錯,常常引他到帷幄中詢問一切。
不過一個人總是容易受時代的蒙蔽的,王莽留下的谶緯,張衡雖能打破,王莽留下的曆史系統,張衡依然上了他的當了。
司馬遷作《五帝本紀》,黃帝之後就是颛顼,這原是戰國以來通用的方式。
張衡卻因其中缺掉少皞,奏請改定。
這請求也沒有照準,想來為了“五帝”這個名詞所限,不便改成六帝的緣故。
圖谶這類東西,會随時增加改變,為皇帝欲發達的人造作自拉自唱的證據,使得統治階級極感不便,所以張衡的禁絕的主張在當時雖未成事實,而在南北朝時就實行過好幾次。
到隋炀帝即位,索性作徹底的摧殘,他派使者四面去搜求谶緯,以及其他和谶緯有關系的書籍,一齊燒了;私人有敢隐匿的,查出處死刑:這才禁成功了。
現在除了《易緯》八種還完全之外,其餘的種種隻留一鱗半爪在别的書裡;經明、清人的苦心輯錄,才看得一個粗略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