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祀典的改定和月令的實行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翻開古書來看,覺得秦以前的國家宗教是很簡單的。
最大的祭禮是郊,一年一次,祭的是天,也把天子的最有功德的祖先去配享。
例如周人,他們的始祖是後稷,後稷在農事上是有大功勞的,所以他們在郊祭時便以後稷配天,連帶祈求年谷的豐登。
其次是社,這仿佛像現在的城隍廟和土地堂一樣,無論大都小邑,都有社廟;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有他的社。
他們不但在那邊祭後土之神,就是碰見大水、大火等災難,或是日食等災難的預示,都要擊鼓殺牲而祭。
逢到打仗,出兵和班師時都須祭社;獻俘也在那邊。
因為那邊成了軍事機關,所以即在太平的時候也要借着社祭陳列軍器,好像開國防博覽會似的;齊國的社尤其有名。
社既是代表國土,又作國防的中心,再加上了民食的稷,國家的意義已完全,所以“社稷”二字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郊社之外,又有宗廟,是祭祖先的;又有旅和望,是祭國内的名山大川的。
寥寥落落,隻有這幾種。
要拿陰陽五行之說來分配,至多把郊配陽,社配陰;五行便無從說起。
好在那時還沒有系統的陰陽五行說,用不着人們發愁。
那時的祀典比較可和五行說接近的,是秦國的祀上帝。
然而秦文公在鄜衍祭白帝,秦宣公在渭南祭青帝,秦靈公在吳陽祭黃帝和炎帝,都是随時随地建立,并沒有顧到五行的方位。
到漢武帝時,他在長安西北的甘泉建了泰畤壇去祭天,在長安東面的汾陰建了後土祠去祭地,也沒有按照着方位。
這種不擇地的設置,足見其時尚沒有極嚴密的陰陽五行說,所以不曾處處受着這些規律的束縛。
武帝又喜歡求神仙,任方士,以緻許多的民間信仰都變成了國家宗教。
武帝以後,陰陽五行的學說經過經師們的鼓吹,這空氣愈來愈濃重了,簡直籠罩着一切。
他們以為屬于木的一定居東,屬于火的一定居南,屬于土的一定居中,屬于金的一定居西,屬于水的一定居北;少陰為西,太陰為北,少陽為東,太陽為南,都是一定不移的方位。
既有這些嚴格的學說,于是以前的種種宗教建設大家看得不順眼了。
成帝初即位(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丞相匡衡奏言:“帝王的事務沒有比郊祀更重的,所以從前的聖王都盡心極慮地規定這制度。
他們祭天于南郊,為的是就陽;祭地于北郊,為的是就陰。
上天受天子的祭飨是在天子的都城裡的。
現在天子住在長安,祭天反到太陰方面的甘泉去,祭地反到少陽方面的汾陰去,和古禮太不合了。
應當把這天地的祀典搬到都城來舉行,從此祭天于南郊,祭地于北郊,回複古帝王的規模。
”會議的結果,照辦了。
匡衡又奏:“甘泉的泰畤太奢華,有采镂黼黻的裝飾,有鸾路骍駒的祭物,又有玉幾玉器的陳列,又有童男童女的歌樂,這也和古制不合。
古代的祭天之禮質樸得很,祭具是陶制或瓠制的,牲隻用犢,席隻用稽。
現在也應當複古。
”他還說:“秦國所立的上帝祠本不合禮,應當和其他不合禮的祠廟一齊罷廢。
”成帝都接受了。
那時國家奉祀的祠廟本有六百八十三所,審查的結果隻有二百零八所是合禮的,其他都廢了。
候神方士等七十餘人,也都免職歸家。
這是把原有的祠宇作一次總整理、大淘汰,把漢武帝在封禅郊祀的狂熱中的建設完全破壞了。
實在說來,這是儒生對于方士的威脅,他們用了純粹的陰陽五行說把随時随地發生的神仙廟祀打倒了。
他們反對的是鬼神,保留的是術數。
他們說是古代聖王如此,其實隻是他們心目中的聖王是應該如此的。
成帝沒有兒子,王太後急于抱孫,疑心為了遷廢諸廟,受到鬼神的責罰,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她下诏把泰畤遷回甘泉,後土祠遷回汾陰,又恢複了許多祠廟。
可是到底沒有用,成帝也死了。
王太後十分生氣,她說:“皇帝遵了經義定郊禮,原是不錯的。
為了求福,所以又遷回去。
現在到底沒有得到一些福佑,還是順了皇帝的原意,回複了長安的南北郊罷!” 哀帝即位之後也常常生病,為要求福,又征用方士,把以前所廢的祠廟完全恢複了。
他在一年之中祭過三萬七千次。
過了一年(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病還沒好,又把泰畤和後土祠遷回原處。
到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又請複長安南北郊,并請把高帝、高後配享:冬至日,祠南郊,高帝配而望群陽,夏至日,祠北郊,高後配而望群陰。
王太後都照準了。
三十六年之間,天地之祠搬徙了五次。
因為王莽是一個笃信陰陽五行說的人,所以他既繼承了匡衡的主張,用陰陽說定了南北郊,還要更進一步,用五行說定群神的祭祀。
他和太師孔光、羲和劉歆等八十九人議,說道:“天子以父禮事天,以母禮事地。
”現在應稱天神為皇天上帝泰一,兆(兆是祭壇)為泰畤;稱地神為皇地後祇,兆為廣畤。
此外,再把群神以類相從,分為五部。
這五部是: ①中央黃帝、黃靈後土畤,及日廟、北辰、北鬥、填星、中宿、中宮,于長安城之未地兆(照十二辰的方位,“未”在西南角上)。
②東方帝太皞、青靈句芒畤,及雷公、風伯廟、歲星、東宿、東宮,于東郊兆。
③南方
最大的祭禮是郊,一年一次,祭的是天,也把天子的最有功德的祖先去配享。
例如周人,他們的始祖是後稷,後稷在農事上是有大功勞的,所以他們在郊祭時便以後稷配天,連帶祈求年谷的豐登。
其次是社,這仿佛像現在的城隍廟和土地堂一樣,無論大都小邑,都有社廟;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有他的社。
他們不但在那邊祭後土之神,就是碰見大水、大火等災難,或是日食等災難的預示,都要擊鼓殺牲而祭。
逢到打仗,出兵和班師時都須祭社;獻俘也在那邊。
因為那邊成了軍事機關,所以即在太平的時候也要借着社祭陳列軍器,好像開國防博覽會似的;齊國的社尤其有名。
社既是代表國土,又作國防的中心,再加上了民食的稷,國家的意義已完全,所以“社稷”二字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郊社之外,又有宗廟,是祭祖先的;又有旅和望,是祭國内的名山大川的。
寥寥落落,隻有這幾種。
要拿陰陽五行之說來分配,至多把郊配陽,社配陰;五行便無從說起。
好在那時還沒有系統的陰陽五行說,用不着人們發愁。
那時的祀典比較可和五行說接近的,是秦國的祀上帝。
然而秦文公在鄜衍祭白帝,秦宣公在渭南祭青帝,秦靈公在吳陽祭黃帝和炎帝,都是随時随地建立,并沒有顧到五行的方位。
到漢武帝時,他在長安西北的甘泉建了泰畤壇去祭天,在長安東面的汾陰建了後土祠去祭地,也沒有按照着方位。
這種不擇地的設置,足見其時尚沒有極嚴密的陰陽五行說,所以不曾處處受着這些規律的束縛。
武帝又喜歡求神仙,任方士,以緻許多的民間信仰都變成了國家宗教。
武帝以後,陰陽五行的學說經過經師們的鼓吹,這空氣愈來愈濃重了,簡直籠罩着一切。
他們以為屬于木的一定居東,屬于火的一定居南,屬于土的一定居中,屬于金的一定居西,屬于水的一定居北;少陰為西,太陰為北,少陽為東,太陽為南,都是一定不移的方位。
既有這些嚴格的學說,于是以前的種種宗教建設大家看得不順眼了。
成帝初即位(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丞相匡衡奏言:“帝王的事務沒有比郊祀更重的,所以從前的聖王都盡心極慮地規定這制度。
他們祭天于南郊,為的是就陽;祭地于北郊,為的是就陰。
上天受天子的祭飨是在天子的都城裡的。
現在天子住在長安,祭天反到太陰方面的甘泉去,祭地反到少陽方面的汾陰去,和古禮太不合了。
應當把這天地的祀典搬到都城來舉行,從此祭天于南郊,祭地于北郊,回複古帝王的規模。
”會議的結果,照辦了。
匡衡又奏:“甘泉的泰畤太奢華,有采镂黼黻的裝飾,有鸾路骍駒的祭物,又有玉幾玉器的陳列,又有童男童女的歌樂,這也和古制不合。
古代的祭天之禮質樸得很,祭具是陶制或瓠制的,牲隻用犢,席隻用稽。
現在也應當複古。
”他還說:“秦國所立的上帝祠本不合禮,應當和其他不合禮的祠廟一齊罷廢。
”成帝都接受了。
那時國家奉祀的祠廟本有六百八十三所,審查的結果隻有二百零八所是合禮的,其他都廢了。
候神方士等七十餘人,也都免職歸家。
這是把原有的祠宇作一次總整理、大淘汰,把漢武帝在封禅郊祀的狂熱中的建設完全破壞了。
實在說來,這是儒生對于方士的威脅,他們用了純粹的陰陽五行說把随時随地發生的神仙廟祀打倒了。
他們反對的是鬼神,保留的是術數。
他們說是古代聖王如此,其實隻是他們心目中的聖王是應該如此的。
成帝沒有兒子,王太後急于抱孫,疑心為了遷廢諸廟,受到鬼神的責罰,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她下诏把泰畤遷回甘泉,後土祠遷回汾陰,又恢複了許多祠廟。
可是到底沒有用,成帝也死了。
王太後十分生氣,她說:“皇帝遵了經義定郊禮,原是不錯的。
為了求福,所以又遷回去。
現在到底沒有得到一些福佑,還是順了皇帝的原意,回複了長安的南北郊罷!” 哀帝即位之後也常常生病,為要求福,又征用方士,把以前所廢的祠廟完全恢複了。
他在一年之中祭過三萬七千次。
過了一年(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病還沒好,又把泰畤和後土祠遷回原處。
到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又請複長安南北郊,并請把高帝、高後配享:冬至日,祠南郊,高帝配而望群陽,夏至日,祠北郊,高後配而望群陰。
王太後都照準了。
三十六年之間,天地之祠搬徙了五次。
因為王莽是一個笃信陰陽五行說的人,所以他既繼承了匡衡的主張,用陰陽說定了南北郊,還要更進一步,用五行說定群神的祭祀。
他和太師孔光、羲和劉歆等八十九人議,說道:“天子以父禮事天,以母禮事地。
”現在應稱天神為皇天上帝泰一,兆(兆是祭壇)為泰畤;稱地神為皇地後祇,兆為廣畤。
此外,再把群神以類相從,分為五部。
這五部是: ①中央黃帝、黃靈後土畤,及日廟、北辰、北鬥、填星、中宿、中宮,于長安城之未地兆(照十二辰的方位,“未”在西南角上)。
②東方帝太皞、青靈句芒畤,及雷公、風伯廟、歲星、東宿、東宮,于東郊兆。
③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