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經書的編定與增加

關燈
給他删掉了十分之九。

    《書》,删削更多了,本來有三千二百餘篇,隻存得一百篇。

    還有一部《儀禮》,講的是冠、婚、喪、祭諸禮,一共十七篇,他們也說是孔子所作。

    照這班儒家的話講來,孔子一生的學術事業,計删了《詩》和《書》,作了《春秋》和《儀禮》,還替《易》做了一部傳。

    因為他有了這五種著作,所以就有了“五經”。

    樂,他雖沒有著作,但也曾下過一番整理工夫,所以連帶說起來,就成了“六經”。

    自從戰國末年至于今日,這種觀念在學術界中幾乎不曾變過。

     稱孔子的書為“經”,以表示對于它的尊崇,這個意思向來沒有疑問。

    但現在知道,經的原義是絲線。

    許多竹木簡用絲線連貫起來,這叫做經;經乃是書籍的通名,并不含有後來所謂“天經地義”的觀念。

    竹簡有長短,官府用的長二尺四寸;《五經》等雖說是孔子的著作,究竟原本是官書,所以也是二尺四寸。

    私人所用則有長一尺二寸的,也有八寸的。

    還有一種六寸的木闆,備随時的寫記,正像我們的筆記簿,稱之為“簿”,亦名為“專”,用假借字寫來就成為“傳”。

    它不像經的嚴整,所以後人就用來做經的補助讀本或參考資料。

    他們說:孔子做了一部《春秋》,他有三個弟子記着他的意思,一代一代地傳下,傳到漢代,就成了三部《春秋傳》。

    他删定了《尚書》,留下許多解釋,傳到漢代,就成了一部《尚書大傳》。

    他删定了《詩三百》,傳到漢代,有齊國的本子,有魯國的本子,有燕人韓嬰的本子,他們的講法又各各不同,所以便有齊、魯、韓三家的傳。

    《禮》,有他的弟子蔔商作的《喪服傳》,又有七十二弟子的後學們作的一百餘篇的《記》。

    《易》是文王和周公作的《經》,他自己做的《傳》。

    所以五經是莫不有《傳》的。

     儒家最重孝道,而孔子弟子中以曾參的孝為最有名,所以不知何時何人作了一部《孝經》,說是孔子教給曾參的。

    《詩》本來隻叫做“詩”,《書》本來隻叫做“書”,稱為《詩經》、《書經》是後來的事。

    唯獨這《孝經》的“經”字是離不開“孝”字的,分明出在經的名詞已得了崇高的地位之後。

    因為這是一個小本子,容易念,而且受了君主的提倡,風行天下,所以漢人對于這部書非常信仰。

    東漢末,張角起義,有一個侍中向栩上奏書,說:“國家不必興兵讨伐,隻消在黃河邊上北向讀《孝經》,&lsquo賊徒&rsquo自然會消滅的!” 還有一部書,記孔子和當時人及弟子們的說話,又有些他們的零碎事情,叫《論語》。

    這一部書大概是孔子的再傳弟子編輯的,齊國和魯國的本子也各不同,到漢代才并合為一。

    我們要看孔子的真相,這是第一等的原料,雖則裡面已有了些竄改。

    《論語》這個名詞也由竹簡來。

    “論”字古但作“侖”,就是把竹簡排比為一冊的意思。

     以上說的是五部經,這些經各有一部到幾部的傳,又有一部特造的《孝經》,一部記孔子言行的《論語》,雖說同是儒家的東西,性質是各别的;至于主要的東西仍是這五部經而已。

    到後來,尊孔子太過,把這些傳都升做了經,于是有“十三經”的名詞出現。

    (《十三經》的構成不是一次的事。

    戰國以前隻說《詩》、《書》、《禮》、《樂》,是四種。

    戰國以下加上了《易》、《春秋》,是六種。

    漢人因為《樂》有譜而無經,把它去掉,為五種;加上《論語》、《孝經》,是七種。

    唐代分《儀禮》、《周禮》、《禮記》為三種,又分《春秋》的三種傳為三種,合上《易》、《書》、《詩》,是九種。

    宋代就唐的九種,再加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是十三種。

    所以《十三經》這個集團是經曆了五次的變遷才成功的。

    ) 漢學的中心是經學,我們要了解漢學的地位,應當先明白所謂經也者是什麼東西。

    可惜話長紙短,寫不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