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養父的經曆
關燈
小
中
大
行的小職員,帶着他新婚的妻子――他與那些到上海來的西方人一樣雄心勃勃。
他的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美國人,大學裡專攻德國文學,銀行看重他的語言才能,認為會使他在上海這個各國人混雜的都市大顯身手。
那還是十九世紀末,從中國皇帝到平民百姓,每個人腦袋後都挂着一條辮子的年代。
他一向溫順的妻子忍受不了僑居遠東,整日來往的隻有幾個無法挑選強加給他們的朋友。
她好不容易懷孕,對他們卻是折磨,她脾氣暴躁,整個變了一個人。
晚上與他大吵,到了天亮,還是想不通,一個人爬下床,賭氣跑到早春二月的室外,在晨風裡奔跑,受了風寒。
被送進醫院之後,開始出血,才三個月不到的孩子流産了。
她整個人精神崩潰,朝窗而坐,從此拒絕和他說一句話。
休伯特不得不同意讓她回到英國去。
從此之後,她再也沒有回來。
他請假回英國去找到妻子娘家,丈母娘說女兒不知去向,反而向他要人。
後來,倒是有一個律師尋到他住的旅館來,說是他妻子的代理人,要求他在離婚書上簽字。
他很痛苦,現在回憶起來,覺得生命其實比婚姻更枯燥無味,甚至不用簽個字就可以了斷。
他的日子如同冰凍的大海,不再起任何波瀾。
在他一個人等船回遠東的那期間,他整天泡在書店裡。
忽然他發現,每天看别人的悲歡離合的故事,不管是虛構還是傳記,倒是忘掉自己的失敗的最好辦法。
他買了不少舊書,跟查林十字街的幾家著名舊書店老闆聊上了友情。
當他回到上海時,心裡就清楚了:當銀行職員雖然賺大錢,遠遠不如開一家舊書店有趣。
隔了一段時間,他便盤下了别人離開上海準備放棄的四馬路上一家舊書店,他自己積存的書,也已夠作開店的墊底。
西方人離開上海時,與其千裡迢迢把藏書運回去,不如賤賣給他。
他的生意雖然清淡,貨源倒真不愁。
開店之後,他養了一條小狗。
這條狗是用書從一個客人那兒換來的,純種的英國西班牙獵犬。
黑白兩色,長耳朵如垂下的卷發,像個西班牙女郎,她寸步不離他身邊。
他給了狗取名珂賽特,是少年時讀的第一本法文小說《悲慘世界》裡的女主人公。
他想或許能如書中說的那樣,與狗終生為伴。
每日白天坐店,很晚才關門,然後他晚上帶着狗,在上海街頭走一遭,就回來安枕。
這樣,日子過得很快。
有一天晚上,他在上海街頭溜狗時,借着黯淡的路燈,看到街對面,一個女人牽了個孩子,在杳無一人的街頭匆匆奔跑,孩子跑不快,被半拖半拽地拉着。
當那個女人看到他時,把孩子一把抱起,穿過馬路,朝他身邊一推,急急忙忙說:“有人追殺我們,她爸爸已經死了,我也逃不過,求你救救孩子一命!”也不等他同意,女人似乎聽到什麼,就繼續狂奔。
路燈下,他注意到女人穿的旗袍,已經被撕開了。
一個人到了緊要關頭,穿高跟鞋也能跑得飛快,讓他驚奇萬分。
孩子躲在他身後,吓得不敢作聲,珂賽特倒是親熱地朝女孩甩着尾巴,嗅孩子的腿。
就在他腦子這麼一分神時,沿街追來三個兇狠狠的男人,其中一個身上還有血迹。
狗沖着他們狂吠。
這幾個人朝街對面的這個帶着孩子和狗的西方人看了一眼,繼續朝路口狂追下去。
不久,他就聽到遠遠的街角,有女人的慘叫。
他把孩子抱在一起,吓壞了,不敢作聲。
狗懂事地望着主人,警惕地注視黑暗,卻不再吠叫。
等到街上又杳無人聲,他才蹲下來細看這個緊緊拉着他衣角的孩子:是個女孩,約摸五六歲,大大的眼睛驚恐無助地看着他,很是讓人憐惜。
他想了想,抱起孩子,招呼着狗,回到書店。
那個傍晚,好像還是昨天的事。
他記得一清二楚,已經二十三年了,愛犬珂賽特老死都已經十二年了。
這個奇怪的城市,總有人想要殺人,每天有人被殺,有的年月則是成批被殺。
而且常是滿門殺絕,絕不留禍根。
他不知道這女孩的父母惹上什麼麻煩,不知是青幫殺洪幫,還是青幫殺自己的叛徒,還是這個軍閥殺那個政客,還是強盜見财起歹心,也可能隻是報個人仇雪他人之恨。
反正,他當時決定,最明智的辦法是帶着孩子快走,避開那遭難的女子,也不去尋找孩子的家裡是否還留下什麼人,那無疑是去送她回死路。
孩子很奇怪,居然也不哭鬧,跟着他回家,對命運的恐懼似乎是本能的。
他問孩子叫什麼名字,孩子脆生生地說:“于堇。
”孩子蹲在地上,藍燈芯絨裙子下是一雙黑牛皮鞋。
她順手寫下自己的名字,字寫得很好,明顯父母注意她的教育。
他要把于堇送進天主教會辦的女子寄宿學校,隻好先去行洗禮。
神父為于堇洗禮前說,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
教堂那天洗禮的孩子并不多。
她靜靜的,卻一步不離休伯特。
此世如花,難以存留,因為飛去如影。
神父沒有這麼說,他沾了聖水,灑幾滴在于堇的臉上,轉身對上帝祈禱:“這個孩子若是砍下的樹枝,得了你的水氣,就會發芽長枝。
”
他的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美國人,大學裡專攻德國文學,銀行看重他的語言才能,認為會使他在上海這個各國人混雜的都市大顯身手。
那還是十九世紀末,從中國皇帝到平民百姓,每個人腦袋後都挂着一條辮子的年代。
他一向溫順的妻子忍受不了僑居遠東,整日來往的隻有幾個無法挑選強加給他們的朋友。
她好不容易懷孕,對他們卻是折磨,她脾氣暴躁,整個變了一個人。
晚上與他大吵,到了天亮,還是想不通,一個人爬下床,賭氣跑到早春二月的室外,在晨風裡奔跑,受了風寒。
被送進醫院之後,開始出血,才三個月不到的孩子流産了。
她整個人精神崩潰,朝窗而坐,從此拒絕和他說一句話。
休伯特不得不同意讓她回到英國去。
從此之後,她再也沒有回來。
他請假回英國去找到妻子娘家,丈母娘說女兒不知去向,反而向他要人。
後來,倒是有一個律師尋到他住的旅館來,說是他妻子的代理人,要求他在離婚書上簽字。
他很痛苦,現在回憶起來,覺得生命其實比婚姻更枯燥無味,甚至不用簽個字就可以了斷。
他的日子如同冰凍的大海,不再起任何波瀾。
在他一個人等船回遠東的那期間,他整天泡在書店裡。
忽然他發現,每天看别人的悲歡離合的故事,不管是虛構還是傳記,倒是忘掉自己的失敗的最好辦法。
他買了不少舊書,跟查林十字街的幾家著名舊書店老闆聊上了友情。
當他回到上海時,心裡就清楚了:當銀行職員雖然賺大錢,遠遠不如開一家舊書店有趣。
隔了一段時間,他便盤下了别人離開上海準備放棄的四馬路上一家舊書店,他自己積存的書,也已夠作開店的墊底。
西方人離開上海時,與其千裡迢迢把藏書運回去,不如賤賣給他。
他的生意雖然清淡,貨源倒真不愁。
開店之後,他養了一條小狗。
這條狗是用書從一個客人那兒換來的,純種的英國西班牙獵犬。
黑白兩色,長耳朵如垂下的卷發,像個西班牙女郎,她寸步不離他身邊。
他給了狗取名珂賽特,是少年時讀的第一本法文小說《悲慘世界》裡的女主人公。
他想或許能如書中說的那樣,與狗終生為伴。
每日白天坐店,很晚才關門,然後他晚上帶着狗,在上海街頭走一遭,就回來安枕。
這樣,日子過得很快。
有一天晚上,他在上海街頭溜狗時,借着黯淡的路燈,看到街對面,一個女人牽了個孩子,在杳無一人的街頭匆匆奔跑,孩子跑不快,被半拖半拽地拉着。
當那個女人看到他時,把孩子一把抱起,穿過馬路,朝他身邊一推,急急忙忙說:“有人追殺我們,她爸爸已經死了,我也逃不過,求你救救孩子一命!”也不等他同意,女人似乎聽到什麼,就繼續狂奔。
路燈下,他注意到女人穿的旗袍,已經被撕開了。
一個人到了緊要關頭,穿高跟鞋也能跑得飛快,讓他驚奇萬分。
孩子躲在他身後,吓得不敢作聲,珂賽特倒是親熱地朝女孩甩着尾巴,嗅孩子的腿。
就在他腦子這麼一分神時,沿街追來三個兇狠狠的男人,其中一個身上還有血迹。
狗沖着他們狂吠。
這幾個人朝街對面的這個帶着孩子和狗的西方人看了一眼,繼續朝路口狂追下去。
不久,他就聽到遠遠的街角,有女人的慘叫。
他把孩子抱在一起,吓壞了,不敢作聲。
狗懂事地望着主人,警惕地注視黑暗,卻不再吠叫。
等到街上又杳無人聲,他才蹲下來細看這個緊緊拉着他衣角的孩子:是個女孩,約摸五六歲,大大的眼睛驚恐無助地看着他,很是讓人憐惜。
他想了想,抱起孩子,招呼着狗,回到書店。
那個傍晚,好像還是昨天的事。
他記得一清二楚,已經二十三年了,愛犬珂賽特老死都已經十二年了。
這個奇怪的城市,總有人想要殺人,每天有人被殺,有的年月則是成批被殺。
而且常是滿門殺絕,絕不留禍根。
他不知道這女孩的父母惹上什麼麻煩,不知是青幫殺洪幫,還是青幫殺自己的叛徒,還是這個軍閥殺那個政客,還是強盜見财起歹心,也可能隻是報個人仇雪他人之恨。
反正,他當時決定,最明智的辦法是帶着孩子快走,避開那遭難的女子,也不去尋找孩子的家裡是否還留下什麼人,那無疑是去送她回死路。
孩子很奇怪,居然也不哭鬧,跟着他回家,對命運的恐懼似乎是本能的。
他問孩子叫什麼名字,孩子脆生生地說:“于堇。
”孩子蹲在地上,藍燈芯絨裙子下是一雙黑牛皮鞋。
她順手寫下自己的名字,字寫得很好,明顯父母注意她的教育。
他要把于堇送進天主教會辦的女子寄宿學校,隻好先去行洗禮。
神父為于堇洗禮前說,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
教堂那天洗禮的孩子并不多。
她靜靜的,卻一步不離休伯特。
此世如花,難以存留,因為飛去如影。
神父沒有這麼說,他沾了聖水,灑幾滴在于堇的臉上,轉身對上帝祈禱:“這個孩子若是砍下的樹枝,得了你的水氣,就會發芽長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