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花花大才子
關燈
小
中
大
據說此人隻是每天中午前寫作兩個鐘頭,下午泡咖啡館,晚間出入名餐館和高級舞廳。
前一陣子胳膊上老是挎着的依人小鳥,是百樂門的一個紅舞女。
後來那舞女跟上别人,倒也見不着他傷心。
他是那種衣食不愁的單身貴族,三十歲剛出頭好年華,又正負盛名,整年到頭喚朋呼友地玩。
有時譚呐被他強拖着,隻好跟着去,每次都發現豔如桃花的女人們圍着他。
莫之因能讓這麼多女人搶他轉,互相之間居然不争不鬧,肯定有他過人的本事。
天生豔福,讓時時覺得忙不過來的譚呐佩服之極。
他自己的腦子隻配搞戲劇,即使有點羨慕,卻明白這不是他玩得起來的遊戲。
莫之因冷笑道:“借我的光?”譚呐不想繼續這個題目,便說:“能來就好!”莫之因又歎了一口氣,“她瞧得起我?”譚呐看着手裡的雪茄,莫之因這個上海第一登徒子,竟然不怕丢臉拈酸吃醋,倒也有趣。
他試探地問:“假定于堇回上海真是千裡救夫,難道你不覺得應該同情?”“她是什麼貨,我清楚。
”對此話,譚呐覺得惡心,人一旦酸勁不控制,就隻能出自己的洋相。
他半開玩笑半帶譏諷地回應:“這圈子裡,誰是什麼貨,誰都清楚。
”莫之因滅了煙蒂。
桌上有個精緻的小瓷盤作煙灰缸,譚呐雖然不常抽煙,卻非常在意小細節小情調。
他早就覺察出譚呐今天的話太不客氣,不像平日從來都注意言詞,照顧各人的情緒。
今天話一出譚呐的口,在他聽來就尖利得很。
莫之因面子上下不來,又不想再與這個戲劇界名人鬥嘴,隻好拿起西裝外套要往外走。
“這是你的戲!”他嘀咕一句。
譚呐裝着沒聽見,站起來,并不留他。
手中的雪茄,隻抽了兩口,就有意不再抽,任其慢慢燃出一股香味。
時候不對,地點不對,又湊上一個倒黴的下雨天。
今天他來,又是從談于堇開始,以談于堇結束。
看來人還是得有名,名人加漂亮女人,就更了不得。
“恕不遠送。
”譚呐說。
莫之因想笑,卻未笑出來。
這個劇基本上已經籌備就緒,場子也租定了,十八層樓附近的蘭心大戲院,就等着飾主角的于堇來最後合戲彩排。
這下面的戲,已經不管他這個劇作者的事。
譚呐看着莫之因邊走邊穿上西裝外套。
他雖然比莫之因年長幾歲,在上海演藝界,卻是老資格,說話很有份量,什麼大人物都接觸過,什麼怪人也能團結。
對付這個莫之因還是遊刃有餘。
花花公子詩人作家,他在戲劇生涯中也頗領略過幾個,大部分是空心蘿蔔。
不管如何,他堅持自己的主意:請于堇來。
上海人一向懷舊,三十年代的女明星自天外飛來,這個孤島就會大抽一陣筋。
就沖于堇影戲兩栖紅星這名字,大部分的票都會預先售光。
不過租界工部局的洋大人,對日本人的壓力越來越頂不住,早就開始禁演有抗日内容的戲,原已準備上演的明末美人劇《陳圓圓》也通不過審查,說有“危險傾向”。
換上莫之因的這個軟性劇本,遞上去果然一路順風。
譚呐選上這麼一個洋場風月戲,讓演藝界都有點驚奇。
他自己明白,這可能是他在上海的最後一劇,他隻是非得上演一個劇不可。
而于堇,可能是這盤殘局中,他要走的惟一精彩的一步。
前一陣子胳膊上老是挎着的依人小鳥,是百樂門的一個紅舞女。
後來那舞女跟上别人,倒也見不着他傷心。
他是那種衣食不愁的單身貴族,三十歲剛出頭好年華,又正負盛名,整年到頭喚朋呼友地玩。
有時譚呐被他強拖着,隻好跟着去,每次都發現豔如桃花的女人們圍着他。
莫之因能讓這麼多女人搶他轉,互相之間居然不争不鬧,肯定有他過人的本事。
天生豔福,讓時時覺得忙不過來的譚呐佩服之極。
他自己的腦子隻配搞戲劇,即使有點羨慕,卻明白這不是他玩得起來的遊戲。
莫之因冷笑道:“借我的光?”譚呐不想繼續這個題目,便說:“能來就好!”莫之因又歎了一口氣,“她瞧得起我?”譚呐看着手裡的雪茄,莫之因這個上海第一登徒子,竟然不怕丢臉拈酸吃醋,倒也有趣。
他試探地問:“假定于堇回上海真是千裡救夫,難道你不覺得應該同情?”“她是什麼貨,我清楚。
”對此話,譚呐覺得惡心,人一旦酸勁不控制,就隻能出自己的洋相。
他半開玩笑半帶譏諷地回應:“這圈子裡,誰是什麼貨,誰都清楚。
”莫之因滅了煙蒂。
桌上有個精緻的小瓷盤作煙灰缸,譚呐雖然不常抽煙,卻非常在意小細節小情調。
他早就覺察出譚呐今天的話太不客氣,不像平日從來都注意言詞,照顧各人的情緒。
今天話一出譚呐的口,在他聽來就尖利得很。
莫之因面子上下不來,又不想再與這個戲劇界名人鬥嘴,隻好拿起西裝外套要往外走。
“這是你的戲!”他嘀咕一句。
譚呐裝着沒聽見,站起來,并不留他。
手中的雪茄,隻抽了兩口,就有意不再抽,任其慢慢燃出一股香味。
時候不對,地點不對,又湊上一個倒黴的下雨天。
今天他來,又是從談于堇開始,以談于堇結束。
看來人還是得有名,名人加漂亮女人,就更了不得。
“恕不遠送。
”譚呐說。
莫之因想笑,卻未笑出來。
這個劇基本上已經籌備就緒,場子也租定了,十八層樓附近的蘭心大戲院,就等着飾主角的于堇來最後合戲彩排。
這下面的戲,已經不管他這個劇作者的事。
譚呐看着莫之因邊走邊穿上西裝外套。
他雖然比莫之因年長幾歲,在上海演藝界,卻是老資格,說話很有份量,什麼大人物都接觸過,什麼怪人也能團結。
對付這個莫之因還是遊刃有餘。
花花公子詩人作家,他在戲劇生涯中也頗領略過幾個,大部分是空心蘿蔔。
不管如何,他堅持自己的主意:請于堇來。
上海人一向懷舊,三十年代的女明星自天外飛來,這個孤島就會大抽一陣筋。
就沖于堇影戲兩栖紅星這名字,大部分的票都會預先售光。
不過租界工部局的洋大人,對日本人的壓力越來越頂不住,早就開始禁演有抗日内容的戲,原已準備上演的明末美人劇《陳圓圓》也通不過審查,說有“危險傾向”。
換上莫之因的這個軟性劇本,遞上去果然一路順風。
譚呐選上這麼一個洋場風月戲,讓演藝界都有點驚奇。
他自己明白,這可能是他在上海的最後一劇,他隻是非得上演一個劇不可。
而于堇,可能是這盤殘局中,他要走的惟一精彩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