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語林
關燈
小
中
大
婁護,字君卿,曆遊五侯之門,每旦,五侯家各遺饷之,君卿口厭滋味,乃試合五侯所饷之鲭而食,甚美。
世所謂&ldquo五侯鲭&rdquo,君卿所緻。
〈《太平廣記》二百三十四〉 胡廣本姓黃,五月生,父母置諸甕中,投之于江。
胡翁見甕流下,聞有小兒啼聲,往取,因以為子。
遂登三司。
廣後不治本親服,世以為譏。
〈《禦覽》卷三十一〉 張衡之初死,蔡邕母胎孕,此二人才貌相類,時人雲:邕是衡之後身。
〈《太平廣記》一六四〉 陳元方遭父喪,形體骨立,母哀之,以錦被蒙其上。
郭林宗往吊,見錦被而責之。
賓客絕百許日。
〈《禦覽》五百六十一又八百十五《事類賦注》十〉 傅信字子思,遭父喪,哀恸骨立,母憐之,竊以錦被蒙其上。
林宗往吊之,見被,謂之曰:&ldquo卿海内之俊,四方是則;如何當喪,錦被蒙上?&rdquo郭奮衣而去。
自後賓客絕百許日。
〈《禦覽》七百七〉 傅信忿母,〈&ldquo忿母&rdquo二字《禦覽》引作&ldquo貧&rdquo。
〉母羸病,恒驚悸,傅信乃取雞凫滅毛,施于承塵上;行落地,母辄恐怖。
〈《書鈔》一百三十二《禦覽》七百一又九百五十一〉 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見,令高足弟子傳授而已。
融嘗算渾天不合,召鄭玄,令一算,便決,衆鹹駭服。
〈《禦覽》七十五〉及玄業成辭歸,融心忌焉;玄亦疑有追者,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融果轉戒,欲敕追之,告左右曰:&ldquo玄在土下水上據木,此必死矣。
&rdquo遂罷追。
〈《禦覽》三百九十二〉竟以免。
〈《禦覽》六百九十八〉 孔嵩字仲山,南陽人也,少與颍川荀彧未冠時共遊太學。
彧後為荊州刺史,而嵩家貧,與新野裡客傭為卒。
彧時出,見嵩,下駕。
執手曰:&ldquo昔與子搖扇俱遊太學,今子為卒,吾亦痛哉!&rdquo彧命代嵩,嵩以傭夫不去。
其歲寒心若此。
嵩後三府累請,辭不赴。
後漢時人。
〈《類林雜說》五 案首尾皆王朋壽語〉 魏郡太守陳異嘗詣郡民尹方,方被頭以水洗盤,抱小兒出,更無馀言。
異曰:&ldquo被頭者,欲吾治民如理發;洗盤者,欲使吾清如水;抱小兒者,欲吾愛民如赤子也。
&rdquo〈《禦覽》三百六十四〉 孫策年十四,在壽陽〈三字《廣記》引有。
〉詣袁術,始至,〈二字《廣記》引有。
〉俄而外通:&ldquo劉豫州備來。
&rdquo孫便求去,袁曰:&ldquo劉豫州何關君?&rdquo〈《禦覽》引作&ldquo何若&rdquo。
〉答曰:&ldquo不爾,〈二字《廣記》引有。
〉英雄忌人。
&rdquo即出,下東階,而劉備從東階上。
但得轉顧視孫足行,〈《廣記》引作&ldquo但轉顧視孫之行步&rdquo。
〉殆不複前矣。
〈《禦覽》三百八十三《廣記》一百七十四《續談助》四〉 管甯嘗與華子魚少相親友,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揮锸如故。
與瓦石無異;華提而擲去。
〈《初學記》十七〉 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将戰,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觀武侯,乘素輿,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軍,〈已上亦見《初學記》二十五《六帖》十四《事類賦注》十五〉衆軍皆随其進止。
宣王聞而歎曰:&ldquo可謂名士矣!&rdquo〈《書鈔》一百十八又一百三十四又一百四十《類聚》六十七《禦覽》三百七又七百二又七百七十四〉 蜀人伊籍稱吳土地人物雲:&ldquo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渫而揚波,其人磊砢而英多。
&rdquo〈《世說·言語篇》&ldquo王武子孫子荊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rdquo雲雲。
注雲:案《三秦記》、《語林》載&ldquo蜀人伊籍稱吳土地人物&rdquo,與此語同,今據以改寫。
〉 孫休好射雉,至其時,則晨往夕還。
群臣莫不上谏曰:&ldquo此小物,何足甚耽?&rdquo答曰:&ldquo雖為小物,耿介過人,朕之所以好也。
&rdquo〈《廣記》四百六十一〉 豫章太守顧劭,是丞相雍之子,在郡卒。
時雍方盛集僚屬圍棋,外信至而無兒書;雖神意不變,而心了有故。
賓客既散,方歎曰:&ldquo已無延州之遺累,甯有喪明之責邪?&rdquo于是豁情散哀,顔色自若。
〈《禦覽》七百五十三〉 魏武雲:&ldquo我眠中不可妄近,近辄斫人不覺,左右宜慎之。
&rdquo後乃陽凍眠;所幸小兒竊以被覆之,因便斫殺。
自爾莫敢近之。
〈《禦覽》七百七〉 魏武将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圭代當坐;乃自捉刀立床頭。
坐既畢,令人問曰:&ldquo魏王何如?&rdquo使答曰:&ldquo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rdquo魏王聞之,馳遣殺此使。
〈《禦覽》七百七十九又四百四十〉 楊脩,字德祖,魏初弘農華陰人也,〈《學林》引無已上十一字。
〉為曹操主簿。
曹公至江南,讀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辭雲:&ldquo黃絹幼婦。
外孫蒜臼。
&rdquo〈語《學林》引作&ldquo虀臼&rdquo,下放此。
《草堂詩箋》三十一節引&ldquo蒜&rdquo亦作&ldquo虀&rdquo。
〉曹公見之不解,而謂德祖:&ldquo卿知之不?&rdquo德祖曰:&ldquo知之。
&rdquo曹公曰:&ldquo卿且勿言,待我思之。
&rdquo行卅裡,曹公始得,令祖先說。
祖曰:&ldquo黃絹色絲,&lsquo絕&rsquo字也;〈《詩箋》&ldquo色絲&rdquo下重有&ldquo色絲&rdquo二字,無&ldquo也&rdquo字。
下三解語法并同。
〉幼婦少女,&lsquo妙&rsquo字也;外孫女子,&lsquo好&rsquo字也;蒜臼受辛,&lsquo辭&rsquo字也。
謂&lsquo絕妙好辭&rsquo。
&rdquo曹公笑曰:&ldquo實如孤意。
&rdquo俗雲:&ldquo有智無智,隔〈《學林》引作&ldquo校&rdquo,《詩箋》亦作&ldquo校&rdquo,《類林雜說》四引與《詩箋》同。
〉卅裡&rdquo,此之謂也。
〈《雕玉集》十二《學林》七。
案《學林》雲&ldquo出《〈魏志〉注》&rdquo,今未見之。
〉 董昭為魏武帝重臣,後失勢。
文明世,入為衛尉,〈《禦覽》三百九十二引作&ldquo董昭失勢,久為衛尉&rdquo。
〉乃厚加意于侏儒。
正朝大會,侏儒作董衛尉啼,面言昔太祖時事,舉坐大笑,明帝怅然不怡,月中以為司徒。
〈《禦覽》四百八十八〉 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驸馬都尉。
〈已上依《禦覽》一百五十四引〉美姿儀,面絕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後正夏月,喚來,與熱湯餅,既啖,〈《書鈔》引作&ldquo以面啖之&rdquo,《禦覽》引作&ldquo賜以湯餅&rdquo。
〉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轉皎潔,帝始信之。
〈《類林雜說》九引作&ldquo何晏,字平叔,兒甚潔白,美姿容,明帝見之,謂其著粉,因命晏賜之湯餅,汗出流面,以巾拭之,轉見皎然,帝方信&rdquo。
〉 〈《初學記》十九又二十六《書鈔》一百二十八又一百三十五《禦覽》二十一又三百六十五又三百七十九又三百八十七又八百六十《事類賦注》四〉 辛恭靜見司馬太傅,問:&ldquo卿何處人?&rdquo答曰:&ldquo西人。
&rdquo太傅應聲戲之曰:&ldquo在西頗見西王母不?&rdquo恭靜答曰:&ldquo在西乃不見西王母,過東已見東王公。
&rdquo太傅大愧。
〈《類聚》二十五〉 夏侯太初從魏帝拜陵,陪列松柏下,時暴雨霹靂,正中所立之樹,冠冕焦壞,左右睹之皆伏,太初顔色不改。
〈《〈世說·雅量篇〉注》〉景王欲誅夏侯玄,意未決,間問安王孚雲:&ldquo己才足以制之不?&rdquo孚雲:&ldquo昔趙俨葬兒,汝來,半坐迎之。
泰初後至,一坐悉起;以此方之,恐汝不如。
&rdquo乃殺之。
〈《續談助》四〉 王經少處貧苦,仕至二千石,其母語雲&ldquo汝本寒家兒,仕至二千石,可止也。
&rdquo經不能止。
後為尚書助魏,不忠于晉被收。
流涕辭母曰:&ldquo恨昔不從敕,以緻今日。
&rdquo母無戚容,謂曰:&ldquo汝為子則孝,為臣則忠,有何負哉。
&rdquo〈《禦覽》四百四十一〉 劉靈〈《類林》作&ldquo伶&rdquo,下同〉字伯倫,〈《類林》下有&ldquo沛國人也&rdquo四字。
〉飲酒一石,至〈《類林》下有&ldquo醉&rdquo字。
〉酲複飲五鬥。
其〈《類林》無此三字。
〉妻責之,靈〈《類林》有&ldquo謂妻&rdquo二字。
〉曰:&ldquo卿可緻酒五鬥,〈《類林》此下有&ldquo并脯羞之類&rdquo。
〉吾當〈《類林》此下有&ldquo祝而&rdquo二字。
〉斷之。
&rdquo妻如其言。
〈此四字《類林》作&ldquo妻信之&rdquo。
〉遂設酒肉緻于夫前。
靈祝曰:&ldquo天生劉靈以酒為名,一飲一石,五鬥解酲,婦人之言,慎莫〈《類林》作&ldquo不可&rdquo。
〉聽。
&rdquo〈《類林》末有&ldquo于是複飲,頹然而醉&rdquo八字。
〉 〈《類聚》七十二《類林雜說》〉 嵇中散夜燈火下彈琴,忽有一人;面甚小,斯須轉大,遂長丈馀,〈已上《書鈔》八百九亦引。
〉黑單衣皂帶。
〈《禦覽》引作&ldquo革帶&rdquo。
〉嵇視之既熟,吹火滅,曰:&ldquo吾恥與魑魅争光。
&rdquo〈《類聚》四十四《禦覽》五百七十七又八百七十《六帖》十四〉 嵇中散夜彈琴,忽有一鬼著械來,歎其手快,曰:&ldquo君一弦不調。
&rdquo中散與琴調之,聲更清婉。
問其名,不對。
疑是蔡邕伯喈&mdash&mdash伯喈将亡,亦被桎梏。
〈《禦覽》六百四十四〉 嵇康素與呂安友,每一相思,千裡命駕。
安來,值康不在。
兄喜出迎,安不前,題門上作&ldquo鳳&rdquo字而去。
喜不悟,康至,雲:&ldquo鳳,凡鳥也。
&rdquo〈《廣記》二百三十五〉 陳協數日辄〈二字《禦覽》引有。
〉進阮步兵酒一壺。
〈二字《禦覽》引有。
〉後晉文王欲修九龍堰,阮舉協,文王用之。
掘地得古承水銅龍六枚,堰遂成。
〈《水經注》十六《禦覽》七十三〉 胡母彥國至相州,坐廳
世所謂&ldquo五侯鲭&rdquo,君卿所緻。
〈《太平廣記》二百三十四〉 胡廣本姓黃,五月生,父母置諸甕中,投之于江。
胡翁見甕流下,聞有小兒啼聲,往取,因以為子。
遂登三司。
廣後不治本親服,世以為譏。
〈《禦覽》卷三十一〉 張衡之初死,蔡邕母胎孕,此二人才貌相類,時人雲:邕是衡之後身。
〈《太平廣記》一六四〉 陳元方遭父喪,形體骨立,母哀之,以錦被蒙其上。
郭林宗往吊,見錦被而責之。
賓客絕百許日。
〈《禦覽》五百六十一又八百十五《事類賦注》十〉 傅信字子思,遭父喪,哀恸骨立,母憐之,竊以錦被蒙其上。
林宗往吊之,見被,謂之曰:&ldquo卿海内之俊,四方是則;如何當喪,錦被蒙上?&rdquo郭奮衣而去。
自後賓客絕百許日。
〈《禦覽》七百七〉 傅信忿母,〈&ldquo忿母&rdquo二字《禦覽》引作&ldquo貧&rdquo。
〉母羸病,恒驚悸,傅信乃取雞凫滅毛,施于承塵上;行落地,母辄恐怖。
〈《書鈔》一百三十二《禦覽》七百一又九百五十一〉 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見,令高足弟子傳授而已。
融嘗算渾天不合,召鄭玄,令一算,便決,衆鹹駭服。
〈《禦覽》七十五〉及玄業成辭歸,融心忌焉;玄亦疑有追者,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融果轉戒,欲敕追之,告左右曰:&ldquo玄在土下水上據木,此必死矣。
&rdquo遂罷追。
〈《禦覽》三百九十二〉竟以免。
〈《禦覽》六百九十八〉 孔嵩字仲山,南陽人也,少與颍川荀彧未冠時共遊太學。
彧後為荊州刺史,而嵩家貧,與新野裡客傭為卒。
彧時出,見嵩,下駕。
執手曰:&ldquo昔與子搖扇俱遊太學,今子為卒,吾亦痛哉!&rdquo彧命代嵩,嵩以傭夫不去。
其歲寒心若此。
嵩後三府累請,辭不赴。
後漢時人。
〈《類林雜說》五 案首尾皆王朋壽語〉 魏郡太守陳異嘗詣郡民尹方,方被頭以水洗盤,抱小兒出,更無馀言。
異曰:&ldquo被頭者,欲吾治民如理發;洗盤者,欲使吾清如水;抱小兒者,欲吾愛民如赤子也。
&rdquo〈《禦覽》三百六十四〉 孫策年十四,在壽陽〈三字《廣記》引有。
〉詣袁術,始至,〈二字《廣記》引有。
〉俄而外通:&ldquo劉豫州備來。
&rdquo孫便求去,袁曰:&ldquo劉豫州何關君?&rdquo〈《禦覽》引作&ldquo何若&rdquo。
〉答曰:&ldquo不爾,〈二字《廣記》引有。
〉英雄忌人。
&rdquo即出,下東階,而劉備從東階上。
但得轉顧視孫足行,〈《廣記》引作&ldquo但轉顧視孫之行步&rdquo。
〉殆不複前矣。
〈《禦覽》三百八十三《廣記》一百七十四《續談助》四〉 管甯嘗與華子魚少相親友,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揮锸如故。
與瓦石無異;華提而擲去。
〈《初學記》十七〉 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将戰,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觀武侯,乘素輿,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軍,〈已上亦見《初學記》二十五《六帖》十四《事類賦注》十五〉衆軍皆随其進止。
宣王聞而歎曰:&ldquo可謂名士矣!&rdquo〈《書鈔》一百十八又一百三十四又一百四十《類聚》六十七《禦覽》三百七又七百二又七百七十四〉 蜀人伊籍稱吳土地人物雲:&ldquo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渫而揚波,其人磊砢而英多。
&rdquo〈《世說·言語篇》&ldquo王武子孫子荊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rdquo雲雲。
注雲:案《三秦記》、《語林》載&ldquo蜀人伊籍稱吳土地人物&rdquo,與此語同,今據以改寫。
〉 孫休好射雉,至其時,則晨往夕還。
群臣莫不上谏曰:&ldquo此小物,何足甚耽?&rdquo答曰:&ldquo雖為小物,耿介過人,朕之所以好也。
&rdquo〈《廣記》四百六十一〉 豫章太守顧劭,是丞相雍之子,在郡卒。
時雍方盛集僚屬圍棋,外信至而無兒書;雖神意不變,而心了有故。
賓客既散,方歎曰:&ldquo已無延州之遺累,甯有喪明之責邪?&rdquo于是豁情散哀,顔色自若。
〈《禦覽》七百五十三〉 魏武雲:&ldquo我眠中不可妄近,近辄斫人不覺,左右宜慎之。
&rdquo後乃陽凍眠;所幸小兒竊以被覆之,因便斫殺。
自爾莫敢近之。
〈《禦覽》七百七〉 魏武将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圭代當坐;乃自捉刀立床頭。
坐既畢,令人問曰:&ldquo魏王何如?&rdquo使答曰:&ldquo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rdquo魏王聞之,馳遣殺此使。
〈《禦覽》七百七十九又四百四十〉 楊脩,字德祖,魏初弘農華陰人也,〈《學林》引無已上十一字。
〉為曹操主簿。
曹公至江南,讀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辭雲:&ldquo黃絹幼婦。
外孫蒜臼。
&rdquo〈語《學林》引作&ldquo虀臼&rdquo,下放此。
《草堂詩箋》三十一節引&ldquo蒜&rdquo亦作&ldquo虀&rdquo。
〉曹公見之不解,而謂德祖:&ldquo卿知之不?&rdquo德祖曰:&ldquo知之。
&rdquo曹公曰:&ldquo卿且勿言,待我思之。
&rdquo行卅裡,曹公始得,令祖先說。
祖曰:&ldquo黃絹色絲,&lsquo絕&rsquo字也;〈《詩箋》&ldquo色絲&rdquo下重有&ldquo色絲&rdquo二字,無&ldquo也&rdquo字。
下三解語法并同。
〉幼婦少女,&lsquo妙&rsquo字也;外孫女子,&lsquo好&rsquo字也;蒜臼受辛,&lsquo辭&rsquo字也。
謂&lsquo絕妙好辭&rsquo。
&rdquo曹公笑曰:&ldquo實如孤意。
&rdquo俗雲:&ldquo有智無智,隔〈《學林》引作&ldquo校&rdquo,《詩箋》亦作&ldquo校&rdquo,《類林雜說》四引與《詩箋》同。
〉卅裡&rdquo,此之謂也。
〈《雕玉集》十二《學林》七。
案《學林》雲&ldquo出《〈魏志〉注》&rdquo,今未見之。
〉 董昭為魏武帝重臣,後失勢。
文明世,入為衛尉,〈《禦覽》三百九十二引作&ldquo董昭失勢,久為衛尉&rdquo。
〉乃厚加意于侏儒。
正朝大會,侏儒作董衛尉啼,面言昔太祖時事,舉坐大笑,明帝怅然不怡,月中以為司徒。
〈《禦覽》四百八十八〉 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驸馬都尉。
〈已上依《禦覽》一百五十四引〉美姿儀,面絕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後正夏月,喚來,與熱湯餅,既啖,〈《書鈔》引作&ldquo以面啖之&rdquo,《禦覽》引作&ldquo賜以湯餅&rdquo。
〉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轉皎潔,帝始信之。
〈《類林雜說》九引作&ldquo何晏,字平叔,兒甚潔白,美姿容,明帝見之,謂其著粉,因命晏賜之湯餅,汗出流面,以巾拭之,轉見皎然,帝方信&rdquo。
〉 〈《初學記》十九又二十六《書鈔》一百二十八又一百三十五《禦覽》二十一又三百六十五又三百七十九又三百八十七又八百六十《事類賦注》四〉 辛恭靜見司馬太傅,問:&ldquo卿何處人?&rdquo答曰:&ldquo西人。
&rdquo太傅應聲戲之曰:&ldquo在西頗見西王母不?&rdquo恭靜答曰:&ldquo在西乃不見西王母,過東已見東王公。
&rdquo太傅大愧。
〈《類聚》二十五〉 夏侯太初從魏帝拜陵,陪列松柏下,時暴雨霹靂,正中所立之樹,冠冕焦壞,左右睹之皆伏,太初顔色不改。
〈《〈世說·雅量篇〉注》〉景王欲誅夏侯玄,意未決,間問安王孚雲:&ldquo己才足以制之不?&rdquo孚雲:&ldquo昔趙俨葬兒,汝來,半坐迎之。
泰初後至,一坐悉起;以此方之,恐汝不如。
&rdquo乃殺之。
〈《續談助》四〉 王經少處貧苦,仕至二千石,其母語雲&ldquo汝本寒家兒,仕至二千石,可止也。
&rdquo經不能止。
後為尚書助魏,不忠于晉被收。
流涕辭母曰:&ldquo恨昔不從敕,以緻今日。
&rdquo母無戚容,謂曰:&ldquo汝為子則孝,為臣則忠,有何負哉。
&rdquo〈《禦覽》四百四十一〉 劉靈〈《類林》作&ldquo伶&rdquo,下同〉字伯倫,〈《類林》下有&ldquo沛國人也&rdquo四字。
〉飲酒一石,至〈《類林》下有&ldquo醉&rdquo字。
〉酲複飲五鬥。
其〈《類林》無此三字。
〉妻責之,靈〈《類林》有&ldquo謂妻&rdquo二字。
〉曰:&ldquo卿可緻酒五鬥,〈《類林》此下有&ldquo并脯羞之類&rdquo。
〉吾當〈《類林》此下有&ldquo祝而&rdquo二字。
〉斷之。
&rdquo妻如其言。
〈此四字《類林》作&ldquo妻信之&rdquo。
〉遂設酒肉緻于夫前。
靈祝曰:&ldquo天生劉靈以酒為名,一飲一石,五鬥解酲,婦人之言,慎莫〈《類林》作&ldquo不可&rdquo。
〉聽。
&rdquo〈《類林》末有&ldquo于是複飲,頹然而醉&rdquo八字。
〉 〈《類聚》七十二《類林雜說》〉 嵇中散夜燈火下彈琴,忽有一人;面甚小,斯須轉大,遂長丈馀,〈已上《書鈔》八百九亦引。
〉黑單衣皂帶。
〈《禦覽》引作&ldquo革帶&rdquo。
〉嵇視之既熟,吹火滅,曰:&ldquo吾恥與魑魅争光。
&rdquo〈《類聚》四十四《禦覽》五百七十七又八百七十《六帖》十四〉 嵇中散夜彈琴,忽有一鬼著械來,歎其手快,曰:&ldquo君一弦不調。
&rdquo中散與琴調之,聲更清婉。
問其名,不對。
疑是蔡邕伯喈&mdash&mdash伯喈将亡,亦被桎梏。
〈《禦覽》六百四十四〉 嵇康素與呂安友,每一相思,千裡命駕。
安來,值康不在。
兄喜出迎,安不前,題門上作&ldquo鳳&rdquo字而去。
喜不悟,康至,雲:&ldquo鳳,凡鳥也。
&rdquo〈《廣記》二百三十五〉 陳協數日辄〈二字《禦覽》引有。
〉進阮步兵酒一壺。
〈二字《禦覽》引有。
〉後晉文王欲修九龍堰,阮舉協,文王用之。
掘地得古承水銅龍六枚,堰遂成。
〈《水經注》十六《禦覽》七十三〉 胡母彥國至相州,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