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乙亥)八年大明萬曆三年
春正月
1月2日
○初二日壬寅,懿聖王大妃薨。
上謚曰仁順王後。
後方嚴守禮,閫範甚飭,輔導今上,正始之助弘多。
上誠孝尊奉,未嘗違忤。
及薨,哀毀盡禮,中外感動焉。
○王子鎭國生,淑儀金氏出也。
後名珒,卽臨海君。
二月 2月1日 ○朔庚午,上在喪次,羸憊不能支。
三公率百官,請姑從權進肉,累日不允。
恭懿王大妃勸從庭請,上許之,然猶素膳。
三月 3月1日 ○朔庚子,大妃發引戒期。
上將隨轝,三公啓以自上羸憊,不可從喪,累日爭請,恭懿妃又懇請,從之。
○頒行新軍籍。
○都城內外,癘疫大熾。
夏四月 4月1日 ○朔己巳,弘文館副提學李珥辭職,不許。
珥以疾,遞黃海監司,除副提學。
屬珥疾,就醫京師,累呈辭,不許。
乃謝恩、辭職曰:「臣分當屛伏,畢命丘壑。
屬國有巨創,曳疾上京。
聖明不加譴責,授以論思長官,又不許病辭。
臣竊念,經筵長官,職在輔導君德、維持公議,非一官守、一言責之比也。
況今聖上,盡誠大事,哀禮兼至,孝思之實,聳動朝野。
此正殿下擴充善端,進德修業之一大機。
將順啓沃,助成允德,責在經筵。
當擇第一人,陳善格非,以冀薰陶之益。
此非愚臣所堪任,請賜改差。
」答曰:「屢賜休告,豈無其意?爾今出仕,予心良慰。
陳善格非,是予所期,可勿辭。
」 ○仁順王後喪發引。
上謂禮官曰:「臨下玄宮時,予欲率百官,望陵而哭。
其令大臣、玉堂議之。
」副提學李珥等啓曰:「禮有常、有變,躬詣山陵,禮之常也;有疾攝行,禮之變也。
《五禮議》註,隻道其常,故無攝行之儀,闕外祗送儀,皆禮之變也。
至於下玄宮時,全然無事,此,議禮之臣未及建白者也。
自上孝思無窮,當此大事,下敎之旨,允合禮意,傳之後世,足爲成法,決無可疑也。
」上從之。
及望哭,禮官告畢,而上猶號哭不已,政院、大臣,替入諫,移時乃止,左右侍衛,莫不悲慟。
4月28日 ○丙申,袝葬于康陵。
是日反虞,上祗迎于光政門外,奉虞主于敬慕殿。
上反齋室。
○復以閔純爲持平。
五月 5月1日 ○朔戊戌,上下敎曰:「仁順王後曾臨朝聽政,群臣似合行喪三年。
令大臣、禮官議啓。
」於是,大司諫金繼輝謂大司憲柳希春曰:「此事若誤定,則爭之甚難,不如固爭於初也。
」乃率兩司,伏閤啓以爲:「王後之喪,自有定禮,今不可更議」且以政院不逆啓爲非,竝請推考,上答曰:「當勿更議。
但子貢非不知三年定制,而獨行六年之喪,人之所見,容或不同。
此事何至於合司伏閤,而又何必請推政院乎?」兩司乃退。
李珥聞之曰:「文定之喪,亦有此議,尹元衡當國,而尙無有以行三年獻議者,況今日乎?大臣賢也則自謹於禮矣;不賢則自憚行三年矣。
如此之議,十分無可虞,而兩司率爾,至於合啓而爭,上敎可謂當矣。
」 ○司憲府持平閔純,請於卒哭後,依宋孝宗例,以白衣冠視事,上命禮官,議于大臣。
領議政權轍、領府事洪暹則以爲:「卒哭後視事,用玄冠、素衣、烏帶,載於《五禮儀》,不可輕變。
」左議政樸淳、右議政盧守愼則以爲:「白衣冠,正合禮意,而事涉變更,自下不敢擅斷,惟在斷自聖衷。
」上復敎曰:「予欲從左右相之議,禮官與二公,更議以啓。
」於是,弘文館上箚,請從白衣冠之制,上令博考古禮以啓。
蓋上欲盡禮於喪,故深納閔純之說,朝廷舊臣多不悅。
淳、守愼請二品以上、三司長官會庭議,上從之。
弘文館歷考古事入啓,且獻議,略曰:「必欲盡合先王之禮則當初上下當具衰絰,如《儀禮》之制,別造布帽、布團領、布帶,以爲視事之服。
今旣蹉過,不能追復,寧依宋孝宗之制,以白衣冠帶視事,爲近於古禮也。
若玄冠、烏帶之制,揆之情禮,有未安者。
宋高宗朝,羅點建白此制,時,喪紀廢毀,易月之後,純用吉服,故羅點此論,猶愈於已也。
朱子,君臣服議,辨論甚詳,豈可不從朱子之論,而從羅點之議乎?《五禮儀》撰定時,參贊許稠,隻據羅說,爲此制,當時儒臣,不能導先王於正禮,至今志士慨歎,豈可再誤於今日乎?」時,廷議二品以上皆以爲:「祖宗時撰定,行之已久,非後嗣王所當變更也。
」三司長官則大司諫金繼輝、副提學李珥力持變通之論,大司憲柳希春是衆議。
上見群議,不快於意,傳于左右相曰:「群議皆言不可變更,予難於獨斷。
卿等其善處之。
」淳、守愼啓曰:「《五禮儀》大槪皆從素色,獨玄冠、烏帶非禮。
今非大段更變,隻改冠帶玄色,從素而已。
臣等之議從白色冠帶,允得其當。
」上曰:「卿等之意,甚合予心」。
乃從之。
其時儒者之論,猶屈於舊俗,閔純發議,從者隻兩大臣及李珥、金繼輝二人而已。
緣上心,堅欲從禮,故卒從儒臣之議。
於是,卿大夫皆懷不平,洪暹至於泣下曰:「不圖今日,見更變祖宗之典至此也。
」洪曇亦憤罵閔純、李珥,言甚不倫。
〈論者曰:「流俗不好古,而好因循,諸人之言,不過爲俗見也。
顧當世,不行祖宗定禮、定法者,何限哉?《五禮儀》載卒哭後視事服,用玄冠、烏帶,而常服白笠、白帶,此乃祖宗定制也。
仁廟之喪,李芑等變白笠爲黑笠,至悖禮也。
而其時洪暹諸人在朝,未聞爭論、涕泣,何耶?悖而從俗,則視爲尋常;變而趨古,則至於涕泣。
此由一時新舊乖張,觸事嫌惡故也。
」〉 5月11日 ○戊申,上親行卒哭祭。
祭後服白笠、白帶、白靴,還宮,群臣之服皆同,一洗謬規。
其後有喪,人不敢更議,遵以爲式。
〈戊申、壬申之喪,儒臣追擧珥議,盡復古禮,則閔純此論,啓之也。
〉王後之大漸也,宗室堯卿之妻,以巫術入內,專事祈禳妖幻,停止藥物,以至大故。
三司伏閤,請治其罪,上曰:「究其實,不至如人言也。
」累啓,乃允。
○特拜李後白刑曹判書。
先是,上問樸淳曰:「刑曹長官,每患不得其人。
請卿勿論職次高下,薦其可堪者。
雖在郞僚,亦可擢用。
」淳對曰:「上敎如此,不勝感激。
請退與同僚相議,奏名。
」乃薦後白曰:「後白淸白奉公,可合此任。
」故特旨陞授。
○上於卒哭後,猶未復常膳,三公率二品以上,連日啓請。
上引見大臣、侍從、臺諫于便殿,大臣樸淳、盧守愼、大司憲尹毅中、大司諫金繼輝入侍進啓,請速復膳。
上曰:「姑置此事,隻論政令得失、生民利害可也。
」僉曰:「必也上躬安寧,可以有爲。
今上久不復膳,將生大病,廷臣遑遑悶迫,遑念及此。
」上不答。
副提學李珥進曰:「近日自上執喪盡禮,孝思之實,感動中外。
臣一則悅服;一則憂懼。
悅服者以爲『自上孝德如此,推此而修身、治國,將無往而不用其極,此,太平之基址也。
』憂懼者以爲『自上元氣未完,脾胃虛弱,久廢常膳,將緻重病也。
』今者公卿、百官,廢職伏閤,此不可以威令止之,必須自上,斟酌允兪。
不然則百職曠矣。
」上又不答。
群臣將退,上呼珥進前曰:「前歸鄕裡,仍拜監司,久未相見矣。
」仍問黃海道民瘼而罷。
珥又因侍講《書傳》肯構肯堂之文,仍啓曰:「今人隻以膠守前規爲肯堂,此未可也。
以經文觀之,其父定其基址,而其子仍以構屋然後,乃善承父業也。
以國家比之,則祖宗創業,多有未備者,或時移世變,多有可矯革者,則隨宜經紀,當乎義理,乃是繼志述事也。
若隻守其法,不知變通,因循頹墮,是豈繼志述事乎?」上不答。
珥因問上曰:「曾聞,殿下謂侍臣曰:『予欲學問,隻緣多事,未遑也』。
此語誠有之乎?」上曰:「然。
」珥曰:「臣聞此言,一喜一憂。
喜者喜聖上有學問之志也;憂者憂上不察學問之理也。
學問非謂兀然端坐,終日讀書而已也。
隻是日用間處事,合理之謂也。
惟其合理與否,不能自知,故讀書以求其理矣。
若隻以讀書爲學問,則非也。
今於日用之間,事事求合於理,一政一令,皆出於正,此乃聖上之學問也。
自上質美寡慾,其於學問,不爲也,非不能也。
然卽位數年,無振起之勢,臣民失望久矣。
今者孝思之德,著于遠近,此正所謂苟日新者,必須日新不已,擴充孝思然後,臣民更不失望矣。
」
上謚曰仁順王後。
後方嚴守禮,閫範甚飭,輔導今上,正始之助弘多。
上誠孝尊奉,未嘗違忤。
及薨,哀毀盡禮,中外感動焉。
○王子鎭國生,淑儀金氏出也。
後名珒,卽臨海君。
二月 2月1日 ○朔庚午,上在喪次,羸憊不能支。
三公率百官,請姑從權進肉,累日不允。
恭懿王大妃勸從庭請,上許之,然猶素膳。
三月 3月1日 ○朔庚子,大妃發引戒期。
上將隨轝,三公啓以自上羸憊,不可從喪,累日爭請,恭懿妃又懇請,從之。
○頒行新軍籍。
○都城內外,癘疫大熾。
夏四月 4月1日 ○朔己巳,弘文館副提學李珥辭職,不許。
珥以疾,遞黃海監司,除副提學。
屬珥疾,就醫京師,累呈辭,不許。
乃謝恩、辭職曰:「臣分當屛伏,畢命丘壑。
屬國有巨創,曳疾上京。
聖明不加譴責,授以論思長官,又不許病辭。
臣竊念,經筵長官,職在輔導君德、維持公議,非一官守、一言責之比也。
況今聖上,盡誠大事,哀禮兼至,孝思之實,聳動朝野。
此正殿下擴充善端,進德修業之一大機。
將順啓沃,助成允德,責在經筵。
當擇第一人,陳善格非,以冀薰陶之益。
此非愚臣所堪任,請賜改差。
」答曰:「屢賜休告,豈無其意?爾今出仕,予心良慰。
陳善格非,是予所期,可勿辭。
」 ○仁順王後喪發引。
上謂禮官曰:「臨下玄宮時,予欲率百官,望陵而哭。
其令大臣、玉堂議之。
」副提學李珥等啓曰:「禮有常、有變,躬詣山陵,禮之常也;有疾攝行,禮之變也。
《五禮議》註,隻道其常,故無攝行之儀,闕外祗送儀,皆禮之變也。
至於下玄宮時,全然無事,此,議禮之臣未及建白者也。
自上孝思無窮,當此大事,下敎之旨,允合禮意,傳之後世,足爲成法,決無可疑也。
」上從之。
及望哭,禮官告畢,而上猶號哭不已,政院、大臣,替入諫,移時乃止,左右侍衛,莫不悲慟。
4月28日 ○丙申,袝葬于康陵。
是日反虞,上祗迎于光政門外,奉虞主于敬慕殿。
上反齋室。
○復以閔純爲持平。
五月 5月1日 ○朔戊戌,上下敎曰:「仁順王後曾臨朝聽政,群臣似合行喪三年。
令大臣、禮官議啓。
」於是,大司諫金繼輝謂大司憲柳希春曰:「此事若誤定,則爭之甚難,不如固爭於初也。
」乃率兩司,伏閤啓以爲:「王後之喪,自有定禮,今不可更議」且以政院不逆啓爲非,竝請推考,上答曰:「當勿更議。
但子貢非不知三年定制,而獨行六年之喪,人之所見,容或不同。
此事何至於合司伏閤,而又何必請推政院乎?」兩司乃退。
李珥聞之曰:「文定之喪,亦有此議,尹元衡當國,而尙無有以行三年獻議者,況今日乎?大臣賢也則自謹於禮矣;不賢則自憚行三年矣。
如此之議,十分無可虞,而兩司率爾,至於合啓而爭,上敎可謂當矣。
」 ○司憲府持平閔純,請於卒哭後,依宋孝宗例,以白衣冠視事,上命禮官,議于大臣。
領議政權轍、領府事洪暹則以爲:「卒哭後視事,用玄冠、素衣、烏帶,載於《五禮儀》,不可輕變。
」左議政樸淳、右議政盧守愼則以爲:「白衣冠,正合禮意,而事涉變更,自下不敢擅斷,惟在斷自聖衷。
」上復敎曰:「予欲從左右相之議,禮官與二公,更議以啓。
」於是,弘文館上箚,請從白衣冠之制,上令博考古禮以啓。
蓋上欲盡禮於喪,故深納閔純之說,朝廷舊臣多不悅。
淳、守愼請二品以上、三司長官會庭議,上從之。
弘文館歷考古事入啓,且獻議,略曰:「必欲盡合先王之禮則當初上下當具衰絰,如《儀禮》之制,別造布帽、布團領、布帶,以爲視事之服。
今旣蹉過,不能追復,寧依宋孝宗之制,以白衣冠帶視事,爲近於古禮也。
若玄冠、烏帶之制,揆之情禮,有未安者。
宋高宗朝,羅點建白此制,時,喪紀廢毀,易月之後,純用吉服,故羅點此論,猶愈於已也。
朱子,君臣服議,辨論甚詳,豈可不從朱子之論,而從羅點之議乎?《五禮儀》撰定時,參贊許稠,隻據羅說,爲此制,當時儒臣,不能導先王於正禮,至今志士慨歎,豈可再誤於今日乎?」時,廷議二品以上皆以爲:「祖宗時撰定,行之已久,非後嗣王所當變更也。
」三司長官則大司諫金繼輝、副提學李珥力持變通之論,大司憲柳希春是衆議。
上見群議,不快於意,傳于左右相曰:「群議皆言不可變更,予難於獨斷。
卿等其善處之。
」淳、守愼啓曰:「《五禮儀》大槪皆從素色,獨玄冠、烏帶非禮。
今非大段更變,隻改冠帶玄色,從素而已。
臣等之議從白色冠帶,允得其當。
」上曰:「卿等之意,甚合予心」。
乃從之。
其時儒者之論,猶屈於舊俗,閔純發議,從者隻兩大臣及李珥、金繼輝二人而已。
緣上心,堅欲從禮,故卒從儒臣之議。
於是,卿大夫皆懷不平,洪暹至於泣下曰:「不圖今日,見更變祖宗之典至此也。
」洪曇亦憤罵閔純、李珥,言甚不倫。
〈論者曰:「流俗不好古,而好因循,諸人之言,不過爲俗見也。
顧當世,不行祖宗定禮、定法者,何限哉?《五禮儀》載卒哭後視事服,用玄冠、烏帶,而常服白笠、白帶,此乃祖宗定制也。
仁廟之喪,李芑等變白笠爲黑笠,至悖禮也。
而其時洪暹諸人在朝,未聞爭論、涕泣,何耶?悖而從俗,則視爲尋常;變而趨古,則至於涕泣。
此由一時新舊乖張,觸事嫌惡故也。
」〉 5月11日 ○戊申,上親行卒哭祭。
祭後服白笠、白帶、白靴,還宮,群臣之服皆同,一洗謬規。
其後有喪,人不敢更議,遵以爲式。
〈戊申、壬申之喪,儒臣追擧珥議,盡復古禮,則閔純此論,啓之也。
〉王後之大漸也,宗室堯卿之妻,以巫術入內,專事祈禳妖幻,停止藥物,以至大故。
三司伏閤,請治其罪,上曰:「究其實,不至如人言也。
」累啓,乃允。
○特拜李後白刑曹判書。
先是,上問樸淳曰:「刑曹長官,每患不得其人。
請卿勿論職次高下,薦其可堪者。
雖在郞僚,亦可擢用。
」淳對曰:「上敎如此,不勝感激。
請退與同僚相議,奏名。
」乃薦後白曰:「後白淸白奉公,可合此任。
」故特旨陞授。
○上於卒哭後,猶未復常膳,三公率二品以上,連日啓請。
上引見大臣、侍從、臺諫于便殿,大臣樸淳、盧守愼、大司憲尹毅中、大司諫金繼輝入侍進啓,請速復膳。
上曰:「姑置此事,隻論政令得失、生民利害可也。
」僉曰:「必也上躬安寧,可以有爲。
今上久不復膳,將生大病,廷臣遑遑悶迫,遑念及此。
」上不答。
副提學李珥進曰:「近日自上執喪盡禮,孝思之實,感動中外。
臣一則悅服;一則憂懼。
悅服者以爲『自上孝德如此,推此而修身、治國,將無往而不用其極,此,太平之基址也。
』憂懼者以爲『自上元氣未完,脾胃虛弱,久廢常膳,將緻重病也。
』今者公卿、百官,廢職伏閤,此不可以威令止之,必須自上,斟酌允兪。
不然則百職曠矣。
」上又不答。
群臣將退,上呼珥進前曰:「前歸鄕裡,仍拜監司,久未相見矣。
」仍問黃海道民瘼而罷。
珥又因侍講《書傳》肯構肯堂之文,仍啓曰:「今人隻以膠守前規爲肯堂,此未可也。
以經文觀之,其父定其基址,而其子仍以構屋然後,乃善承父業也。
以國家比之,則祖宗創業,多有未備者,或時移世變,多有可矯革者,則隨宜經紀,當乎義理,乃是繼志述事也。
若隻守其法,不知變通,因循頹墮,是豈繼志述事乎?」上不答。
珥因問上曰:「曾聞,殿下謂侍臣曰:『予欲學問,隻緣多事,未遑也』。
此語誠有之乎?」上曰:「然。
」珥曰:「臣聞此言,一喜一憂。
喜者喜聖上有學問之志也;憂者憂上不察學問之理也。
學問非謂兀然端坐,終日讀書而已也。
隻是日用間處事,合理之謂也。
惟其合理與否,不能自知,故讀書以求其理矣。
若隻以讀書爲學問,則非也。
今於日用之間,事事求合於理,一政一令,皆出於正,此乃聖上之學問也。
自上質美寡慾,其於學問,不爲也,非不能也。
然卽位數年,無振起之勢,臣民失望久矣。
今者孝思之德,著于遠近,此正所謂苟日新者,必須日新不已,擴充孝思然後,臣民更不失望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