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
關燈
小
中
大
」又極言胥吏姦欺之狀曰:「堂堂千乘之國,藉祖宗二百年之業,公卿大夫濟濟,後先相率而歸政於儓隷,此,不可聞於牛耳也。
夫以尹元衡之勢,而朝廷克正之,況此狐狸鼠雛腰領,不足以膏齊斧乎?」上答曰:「觀此格言,益知才德之高矣。
當留念焉。
」 ○以金孝元爲正言。
孝元登甲子壯元科,文名已著,而困於常調。
嘗以刑曹佐郞,求爲黃腸木敬差官于嶺南,徧謁曺植、李滉及其門下諸名士,論學結交,人多稱譽焉。
吳健以銓郞赴京,曺植擧孝元託之,健還朝,首開淸望爲持平。
臺官欲彈之,大司憲樸應男止之曰:「此佳士,今入臺晩矣。
」孝元旣入臺郞,有風聲,未久而爲吏曹佐郞。
二月 2月1日 ○朔辛巳,擢拜直提學奇大升爲同副承旨。
○罷吏曹參議姜士弼。
士弼素無才德,而爲時輩所推,備歷臺閣,出身未十年,已陞承旨。
爲人暗昧,無志操,妄希當路。
及拜忠淸道觀察使,乃大失望,怏怏出怨言,縱飮沈酗,不治職事,還朝拜吏曹參議。
李浚慶語人曰:「姜士弼不被劾,是,朝無淸議也。
」諫官乃論罷之。
○右議政閔箕卒。
箕雖爲時論所推,而好聲色、治産業,人或譏之。
旣登相位,外爲扶植士論,而內實顧望沮撓,不知者稱爲賢相焉。
許曄嘗謁李浚慶,浚慶曰:「今皆以道學,推趙光祖,而樸英、鄭鵬世無知者。
」〈英、鵬皆善山人,亦以儒名,非不見重,而比之光祖則下矣。
〉曄曰:「不特樸、鄭二人,近日閔箕學行,人亦無知者。
」浚慶怪其比擬不倫,曄曰:「閔公居卿相位。
故,人不推仰。
若居淸涼山〈李滉所居。
〉、智異山,〈曺植所居。
〉當加尊重,豈止相望而已?」浚慶不以爲然。
〈曄自以在朝,故,已不得與曺、李齊名,實自喩也。
〉閔箕之判銓也,李珥爲郞,每欲銓選以公,以防請託之路,箕輒戒勿過越生事。
珥語人曰:「閔公固賢相,但畏小人,而不畏君子。
」人問其故,珥曰:「使閔公得罪於君子,不過不置顯班而已,小人性刻,若相忤則或有滅族之禍,故閔公畏之。
」識者以箕爲工於涉世矣。
「 ○帝使太監張朝、行人歐希稷,來贈大行謚曰恭憲及緻祭而還。
張朝入王京,求五明馬,稱帝旨也。
歐希稷〈新進文官。
〉性躁無威儀,事畢,卽發倍程而馳,沿路州郡,多以供帳不及得罪。
時,吏曹判書樸淳爲遠接使。
〈歐與遠接使唱酬,而詩不成語。
張朝多求請,歸裝甚繁。
畏歐見之,秘匿輸去。
希稷亦有私裝,皆留付義州,使我人追輸,蓋有所憚也。
〉 ○大妃還政于上。
時有日上虹暈之變。
大妃謂侍臣曰:「女主爲政,雖使庶事鹹熙,而大本不正,他無足觀。
況未必盡善乎?日變之作,良由未亡人聽政也。
」卽命撤簾。
〈前數月,白仁傑以大妃還政之意,言于李浚慶,浚慶曰:「君上大權,不可輕議。
姑遲數月,未晩也。
」仁傑一日入侍,因說古事,微及還政之意,大妃已納其說矣。
〉 三月 3月1日 ○朔戊戌,承旨奇大升白上曰:「左贊成李滉,又辭職陳疏,其情實則然矣。
自古人君,以禮招賢,賢人不敢當而不來者多矣。
前日議者,必欲以高官緻之,滉之不安於心,亦宜矣。
我國無緻仕之風,滉意亦欲緻仕。
國家待士大夫,當以禮,老病之人,雖許以緻仕亦可。
臣恐自上未知滉本情,故特白之矣。
」 ○洪曇爲兵曹判書,李鐸爲吏曹判書,鄭澈爲吏曹佐郞。
時承權姦濁亂之政,仕路混雜,鐸奮然欲矯積弊,銓選一主公論,裁抑僥倖,不悅者衆。
鄭澈爲郞官,亦力主公道,激揚甄別太峻,鐸皆勉從之。
一日謂澈曰:「銓衡宜採衆論,故我於公言,無所拂。
然我去此後,勿以我必用君言,望於人。
人必有不能容君者。
」後果然。
○上命薦遺逸之士。
京畿觀察使尹鉉以成渾應命曰:「遺逸之士,今世難得。
有成渾者,學問有自得之竗。
」雲。
渾,守琛之子也。
早承家庭之訓,行純而不雜;學進而不退,鄕人稱善士。
故鉉擧州牧申狀,而上其名。
渾之友李珥止之曰:「渾,學者也。
暴得善名,恥也。
當使之安靜成就。
」鉉不聽。
夏四月 4月1日 ○朔丁卯,帝遣太監姚臣、李慶,賜封王誥降勑,賜彩幣。
○上禦經筵。
奇大升入侍啓曰:「方今上意欲圖治;下情欲補治,此機會甚難得也。
國家積弊已久,今若一一欲改之,則必有妨礙處,欲舍之,則兪深而難捄,當酌其輕重,次第而行之。
古人論治,以定大綱爲主。
程子曰:『欲爲治者,必先立志,求賢責任。
』如欲緻太平,則當以三代聖王爲師法,常以爲:『一國民生,以至昆蟲、草木,皆仰賴我身,欲使之各得其所。
』此人君之立志也。
此志旣立,則逸欲不敢生,而天理自明。
然九重之內,耳目未廣,而下無奉行之臣,則恩澤不得下究。
必得賢而任之勿疑,使引其所知之賢才,布列朝廷,則政事自平』此,求賢也。
所謂責任者,得賢而置相位及與六卿之長,而倚重之謂也。
祖宗朝六卿長官,事多自決,然後上達,而今則每以擅斷得罪爲懼,凡事必稟上旨,上勞而下逸,此非古法也。
昔爲兵判者,四五年乃遞,故武臣賢否、兵事首末,皆得詳之。
近則吏兵判,過一年卽辭遞。
戶判則十餘年不改,故國計多少;年運豐兇,皆詳知酌處,而爲之低昻,國之用度,視如一家用財矣。
近則或五六朔卽遞』以此,官府之物耗竊居半。
古則不如是矣。
請以立志、求賢、責任三事,常加體念。
」 ○以洪暹爲右議政。
暹有文名,而無才局。
是時,輿望屬于李滉,而滉不至,乃以暹蔔相,非士望也。
五月 5月1日 ○朔庚戌,命遞李滉左贊成,移授判中樞府事,下旨促召,滉旣力辭新命,朝廷知不可強起。
有於經席,請授閑官,以至誠召之,則宜無不至,乃有
夫以尹元衡之勢,而朝廷克正之,況此狐狸鼠雛腰領,不足以膏齊斧乎?」上答曰:「觀此格言,益知才德之高矣。
當留念焉。
」 ○以金孝元爲正言。
孝元登甲子壯元科,文名已著,而困於常調。
嘗以刑曹佐郞,求爲黃腸木敬差官于嶺南,徧謁曺植、李滉及其門下諸名士,論學結交,人多稱譽焉。
吳健以銓郞赴京,曺植擧孝元託之,健還朝,首開淸望爲持平。
臺官欲彈之,大司憲樸應男止之曰:「此佳士,今入臺晩矣。
」孝元旣入臺郞,有風聲,未久而爲吏曹佐郞。
二月 2月1日 ○朔辛巳,擢拜直提學奇大升爲同副承旨。
○罷吏曹參議姜士弼。
士弼素無才德,而爲時輩所推,備歷臺閣,出身未十年,已陞承旨。
爲人暗昧,無志操,妄希當路。
及拜忠淸道觀察使,乃大失望,怏怏出怨言,縱飮沈酗,不治職事,還朝拜吏曹參議。
李浚慶語人曰:「姜士弼不被劾,是,朝無淸議也。
」諫官乃論罷之。
○右議政閔箕卒。
箕雖爲時論所推,而好聲色、治産業,人或譏之。
旣登相位,外爲扶植士論,而內實顧望沮撓,不知者稱爲賢相焉。
許曄嘗謁李浚慶,浚慶曰:「今皆以道學,推趙光祖,而樸英、鄭鵬世無知者。
」〈英、鵬皆善山人,亦以儒名,非不見重,而比之光祖則下矣。
〉曄曰:「不特樸、鄭二人,近日閔箕學行,人亦無知者。
」浚慶怪其比擬不倫,曄曰:「閔公居卿相位。
故,人不推仰。
若居淸涼山〈李滉所居。
〉、智異山,〈曺植所居。
〉當加尊重,豈止相望而已?」浚慶不以爲然。
〈曄自以在朝,故,已不得與曺、李齊名,實自喩也。
〉閔箕之判銓也,李珥爲郞,每欲銓選以公,以防請託之路,箕輒戒勿過越生事。
珥語人曰:「閔公固賢相,但畏小人,而不畏君子。
」人問其故,珥曰:「使閔公得罪於君子,不過不置顯班而已,小人性刻,若相忤則或有滅族之禍,故閔公畏之。
」識者以箕爲工於涉世矣。
「 ○帝使太監張朝、行人歐希稷,來贈大行謚曰恭憲及緻祭而還。
張朝入王京,求五明馬,稱帝旨也。
歐希稷〈新進文官。
〉性躁無威儀,事畢,卽發倍程而馳,沿路州郡,多以供帳不及得罪。
時,吏曹判書樸淳爲遠接使。
〈歐與遠接使唱酬,而詩不成語。
張朝多求請,歸裝甚繁。
畏歐見之,秘匿輸去。
希稷亦有私裝,皆留付義州,使我人追輸,蓋有所憚也。
〉 ○大妃還政于上。
時有日上虹暈之變。
大妃謂侍臣曰:「女主爲政,雖使庶事鹹熙,而大本不正,他無足觀。
況未必盡善乎?日變之作,良由未亡人聽政也。
」卽命撤簾。
〈前數月,白仁傑以大妃還政之意,言于李浚慶,浚慶曰:「君上大權,不可輕議。
姑遲數月,未晩也。
」仁傑一日入侍,因說古事,微及還政之意,大妃已納其說矣。
〉 三月 3月1日 ○朔戊戌,承旨奇大升白上曰:「左贊成李滉,又辭職陳疏,其情實則然矣。
自古人君,以禮招賢,賢人不敢當而不來者多矣。
前日議者,必欲以高官緻之,滉之不安於心,亦宜矣。
我國無緻仕之風,滉意亦欲緻仕。
國家待士大夫,當以禮,老病之人,雖許以緻仕亦可。
臣恐自上未知滉本情,故特白之矣。
」 ○洪曇爲兵曹判書,李鐸爲吏曹判書,鄭澈爲吏曹佐郞。
時承權姦濁亂之政,仕路混雜,鐸奮然欲矯積弊,銓選一主公論,裁抑僥倖,不悅者衆。
鄭澈爲郞官,亦力主公道,激揚甄別太峻,鐸皆勉從之。
一日謂澈曰:「銓衡宜採衆論,故我於公言,無所拂。
然我去此後,勿以我必用君言,望於人。
人必有不能容君者。
」後果然。
○上命薦遺逸之士。
京畿觀察使尹鉉以成渾應命曰:「遺逸之士,今世難得。
有成渾者,學問有自得之竗。
」雲。
渾,守琛之子也。
早承家庭之訓,行純而不雜;學進而不退,鄕人稱善士。
故鉉擧州牧申狀,而上其名。
渾之友李珥止之曰:「渾,學者也。
暴得善名,恥也。
當使之安靜成就。
」鉉不聽。
夏四月 4月1日 ○朔丁卯,帝遣太監姚臣、李慶,賜封王誥降勑,賜彩幣。
○上禦經筵。
奇大升入侍啓曰:「方今上意欲圖治;下情欲補治,此機會甚難得也。
國家積弊已久,今若一一欲改之,則必有妨礙處,欲舍之,則兪深而難捄,當酌其輕重,次第而行之。
古人論治,以定大綱爲主。
程子曰:『欲爲治者,必先立志,求賢責任。
』如欲緻太平,則當以三代聖王爲師法,常以爲:『一國民生,以至昆蟲、草木,皆仰賴我身,欲使之各得其所。
』此人君之立志也。
此志旣立,則逸欲不敢生,而天理自明。
然九重之內,耳目未廣,而下無奉行之臣,則恩澤不得下究。
必得賢而任之勿疑,使引其所知之賢才,布列朝廷,則政事自平』此,求賢也。
所謂責任者,得賢而置相位及與六卿之長,而倚重之謂也。
祖宗朝六卿長官,事多自決,然後上達,而今則每以擅斷得罪爲懼,凡事必稟上旨,上勞而下逸,此非古法也。
昔爲兵判者,四五年乃遞,故武臣賢否、兵事首末,皆得詳之。
近則吏兵判,過一年卽辭遞。
戶判則十餘年不改,故國計多少;年運豐兇,皆詳知酌處,而爲之低昻,國之用度,視如一家用財矣。
近則或五六朔卽遞』以此,官府之物耗竊居半。
古則不如是矣。
請以立志、求賢、責任三事,常加體念。
」 ○以洪暹爲右議政。
暹有文名,而無才局。
是時,輿望屬于李滉,而滉不至,乃以暹蔔相,非士望也。
五月 5月1日 ○朔庚戌,命遞李滉左贊成,移授判中樞府事,下旨促召,滉旣力辭新命,朝廷知不可強起。
有於經席,請授閑官,以至誠召之,則宜無不至,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