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
關燈
小
中
大
勸退,還平壤,我人不得容喙矣。
○鹹鏡道吉州屯賊拔城遁,鄭文孚平定關北。
文孚圍吉州經年,雖畏丸不得攻城,而絶賊薪芻之路,賊撤人家爲薪,勢漸窘蹙。
淸正聞之,引兵北入聲言:「再定關北。
」端川郡守姜燦請文孚合兵邀擊,文孚遣柳擎天等,騎兵數百赴之,遇邏賊斬數十級。
淸正遂以大兵逐之,擎天等退走。
淸正逾嶺,文孚又迎戰於嶺東柵外,三合三北,退守鏡城。
淸正遂拔吉州城、嶺東柵兩屯,夜逾嶺南歸。
文孚聞之,卽率輕騎追之,至鹹興,淸正已入安邊不及矣。
文孚還鏡城,罷遣義兵,北巡六鎭,搜誅叛民,撫定番胡,收復諸堡,派置將領,北邊復舊,皆文孚力也。
○文孚初以秩卑,自稱義兵大將,通關于巡察使尹卓然,卓然忌其功以爲:「評事一幕官,當受監司節制,不當相敵。
」而責之,文孚不從。
故凡文孚前後戰捷功勞,卓然皆反實以聞,文孚麾下持首級過關南,則皆奪取,以與其軍,且啓文孚所爲不軌。
文孚卽欲釋兵,則軍卒皆擁留不散,或間道走告行在,朝廷疑而兩解之。
文孚追賊至鹹興,又不見卓然,卓然大怒,傳令追文孚曰:「評事縱賊出送之罪,卽當究問,速爲捕來。
」文孚取其傳令,判回雲:「巡察使縱賊入送,故義兵將亦縱賊出送,無可問也。
」卓然又以跋扈聞,行朝亦不問。
至是,遣使査其實狀,卓然要使臣厚賂自明。
凡士大夫家屬在關南者,皆散穀賑給,人人稱譽,朝廷差人入北者,皆寒凍無資,卓然率以衣裝與之。
及還朝,皆護卓然,不明言文孚功,南北軍民莫不憤慨。
朝廷斷以戰功歸之鄭見龍,陞拜本道兵使,文孚隻用誅叛民功,陞堂上拜吉州府使。
北人追思其再造功德,鹹願得爲兵使,而文孚剛介寡交,卒不得大用。
○戶部主事艾維新來,管餉。
維新峻猛,以運糧緩期,杖檢察金應南、戶曹參判閔汝慶。
〈七月回去。
〉○皇朝兵部員外郞劉黃裳、兵部主事袁黃皆以贊畫軍務出來。
黃裳誇誕,在義州聞平壤收復,馳往軍中,上本言:「臣實同往。
」又誣告經略謂:「釜山未撤之賊,乃原住倭。
」戶部、兵部科査檢乃已。
又自撰《釜山館銘》言:「天兵掃蕩至海上。
」言甚誇誣。
黃好佛,持身如僧,故館待便易。
以所著書,傳於我國,皆詆排朱子語也。
未幾,言官劾其左道,革職回去。
〈聞,其後剃髮入山雲。
〉○以尹根壽兼大提學,洪聖民兼戶曹判書。
○遣官緻祭平壤戰死天兵,封築其屍。
○以請大兵功,賞鄭崐壽加階崇政,書狀官沈友勝通政。
○鄭崐壽上疏,請上還住定州,上曰:「正吾意也。
」命擇日戒行。
○持平徐渻辭免。
渻以兵曹佐郞,扈從落後,轉入北道,從王子行,陷賊圖脫。
至是被敍入臺,自劾請免,再避乃遞。
○經略宋應昌渡江。
此後,漢官連絡出來。
○上發義州,回住定州。
世子自成川,奉廟社主,赴行在。
○皇朝以平寧賊頒詔。
先是,寧夏賊劉東暘、孛承恩據城叛,帝遣李如松等討平之。
己而,如松東征。
至是,頒慶詔于本國,遼東都司差通事,齎捧到國。
○遣韓準等,進賀謝恩兼賀謝平壤收復。
○特命右副承旨沈喜壽陞都承旨,進階嘉善。
時,左承旨柳希霖、右承旨洪進已陞嘉善,上特眷喜壽,故超遷之。
〈喜壽出納明敏,每宣諭士民於上前,聲氣懇惻,聞者感泣,上特器之。
〉 二月 2月1日 ○朔丙戌,上在定州。
○命中外軍兵,學習鳥銃,科擧亦取其技,廣議煮硝之法。
○遼東都司船運軍糧,至關西。
○遣別將鄭希玄、樸名賢等,防備北路關嶺,以淸正尙屯安邊故也。
希玄託以糧盡,散軍而退,削職決杖。
○以申欽爲吏曹佐郞。
○提督李如松還住平壤。
提督久留開城,糧運垂乏,無意進取,數使人經略,蓋尋前日和議也。
適有訛言:「賊將淸正將自安邊,西犯平壤。
」提督因此聲言:「欲還救平壤。
」遂擧軍西還,留王必迪于開城。
是時,全羅巡察使權慄進住高陽幸州,李薲在坡州,高彥伯、李時言在蟹踰嶺,金命元在臨津。
提督謂接伴使李德馨曰:「朝鮮之軍勢孤無援,宜悉還江北,毋爲賊所乘。
」柳成龍使從事官辛慶晉,馳見提督,陳不可退軍者五,先王墳墓,皆在畿甸,淪於賊藪,不忍棄去,一也。
京畿以南遺民,日望王師,忽聞退去,無復固志,相率而歸賊,二也。
我國境土尺寸,不可容易棄之,三也。
我國將士雖力弱,方欲倚仗,共圖進取,一聞撤退之令,必皆怨憤離散,四也。
一退而賊乘其後,則雖臨津以北,亦不可保,五也。
提督默然而去。
○賊將淸正自安邊,撤還京城。
○全羅巡察使權慄敗賊兵于幸州。
時,京城賊合屯大熾,慄欲連絡天兵,以圖京城,乃留兵,使宣居怡領全師,屯衿川光敎山,分抄精兵四千,自陽川濟江,陣于幸州山上,設柵爲衛。
賊見其孤懸深入,悉衆數萬,乘曉圍柵,鐃皷動地,柵中震駴,慄申令鎭靜。
賊分軍疊進,自卯至酉,內外皆殊死戰。
我軍占地高峻,後臨江壁,逃走無路,皆懷死心。
賊仰攻,丸道不直,湖南壯軍皆善射,射必中傷,矢如雨注,賊輒披靡。
乃各持束草,縱火燒柵,柵中以水撲滅。
賊毀西北隅柵一間,所守僧軍少卻,慄自用劍,斬退者數人,復樹柵以拒之。
矢將盡,水使李蘋舟載箭數萬以繼之。
賊遂敗退,聚積屍爲四堆,覆芻以焚之,臭聞數裡,我軍收斬餘屍一百三十級。
翌日査大受來視戰處曰:「外國有眞將軍。
」宋經略移咨慰奬,用段銀爲禮,奏聞于帝。
帝遣鴻臚寺官,宣諭本國曰:「朝鮮素稱強國,今觀權慄斬獲甚多,該國人民尙可振作。
朕甚嘉之」慄移陣坡州山城,賊兵又來侵,皆不戰而退。
提督聞之,頗悔回軍之遽,使張世爵,同李德馨還到開城,蓄糧以待之。
○命權慄陞階資憲,武將趙儆等,賞職有差。
○時,官軍分據畿內,以權慄軍爲首,出沒鈔賊,賊不得遠出樵採。
倡義使金千鎰、全羅水使李蘋、忠淸水使丁傑以舟師,進京江口,下道官、義兵邀截賊路,賊勢漸挫,而天兵已遠退,不得大擧進攻,國人恨之。
柳成龍移書王必迪曰: 賊方據險固,未易攻。
若大兵進住坡州,躡其尾,以牽綴之,別選南兵一萬,從江華出於漢南,卒擊諸屯,則諸屯賊寡弱易破,京城之賊歸路斷絶,必向龍津而走,因以後兵覆諸江津,則可一擧掃滅也。
必迪以爲奇謀,欲用其策,而提督不從。
○京畿士民大飢,僵死滿路。
査大受行見小兒匍匐飮已死母乳,謂柳成龍曰:「倭賊未退,而人民死亡如此,將奈何?」歎息曰:「天愁地慘矣。
」成龍爲之流涕,奏請以南方義將安敏學所輸,義穀數千石賑之。
提督亦哀之,自分所食軍糧賑給,百不能及一二,而飢民相繼就食,彌漫於開城三門外數裡間,嗷嗷仰哺。
提督去後,皆枕藉而死。
○召募使邊以中攻竹山賊屯,大敗。
以中調兵兩湖,妄效古法,多備牛車,作鶴翼陣,以臨賊屯,賊奮劍逆出,縱橫亂斫,我軍敗散。
賊又擲火焚車,車上之兵皆死。
以中僅以身免。
〈以中迃怪自用,遠近嗤罵。
〉 ○監軍山西布政司右布政韓取善出來,〈至京城,七月回。
〉禦史周維翰繼至。
維翰性簡重禮絶,人皆憚之。
○上發定州,進住肅川府,留世子、中宮仍住。
又自肅川,移住永柔縣。
時,大臣、諸宰連請上進住內地,督運糧餉,維係民望,上持疑不從。
大臣以爲事機甚急,連請不已,上答以:「予意,經略在後,差官絡繹,接應爲緊。
倭賊尙屯北路,西犯可虞,且離此一步,則號令解弛,搬運唐糧,亦多滯礙。
故不得快從矣。
無已則欲令世子、中宮,仍留定州,予略率從官,單騎赴平壤,從大軍之後,號令諸事可乎。
」於是,大臣等啓曰:「此正臣等所願欲也。
惟望速決而已。
」上從之。
暫留肅川府,以直路供禦有弊,移住永柔縣。
○經歷宋應昌出來義州,仍進住安州,提督來會,議事而還。
三月 3月1日 ○朔丙辰,諸道大饑,分遣禦史賑恤。
○命竄金貴榮于熙川。
貴榮俘在賊中,賊作和書,付貴榮出送。
臺論以貴榮陷賊不死,反持賊書來爲罪案,請鞫之,上不忍加刑,刑推其妾子同來者不服,乃竄貴榮。
夏四月 4月1日 ○朔乙酉,經略遣沈惟敬,入倭營議和。
經略初見提督,責其輕退,提督言:「賊衆盛強戰不可敵。
」經略意回,乃遣惟敬,說諭捲退。
會,行長投書於龍山舟師,求約和,柳成龍以示査大受,遞送其書于軍門,提督卽發惟敬馳來。
金命元謂惟敬曰:「賊前被賺,見敗於平壤,無乃有不善意耶?」惟敬曰:「渠不早退去,故敗,何預我也?」遂自江華乘船,會行長、淸正等於龍山。
惟敬盛言:「上國將擧四十萬兵,前後遮截,以攻爾等。
爾今還朝鮮王子、陪臣,斂兵南去,則封事可成,兩國無事,豈不順便?」行長等猶欲留住惟敬,固守王京,要封貢停當乃退。
大將秀家、副將三成、長盛、吉繼隆景等,以爲不可,遂與諸將三十七人來謝,約日回去。
提督聞之,復提兵至開城。
我國宰臣等言和不可恃,請乘其怠擊之。
提督依違不從,續遣遊擊周弘謨等,往賊營議事。
○京城留屯倭將等捲兵,南歸海上。
宋應昌以幕下策士謝用榟、徐一貫等扮稱天使,入賊營,開諭行長等,惟敬言:「提督進次坡州,使遊擊戚金、錢世禎諭柳成龍等雲:『當紿賊出城,然後進勦。
』雲。
」是月十九日,秀家等卷大軍渡江,留倉米二萬石,付提督差官沈世賢。
淸正挾兩王子及宰臣與漢官謝、徐二人以行,沈惟敬自初從行長。
諸賊將直踰鳥嶺,在道中,作樂歌舞,以至海上。
○提督李如松與體察使柳成龍、兪泓等入京城。
賊退翌日,提督先入館小公主宅,〈卽南別宮。
〉成龍等隨入,哭于宗廟之墟。
城中遺民百無一二,存者飢羸疲困,面色如鬼,人馬死者相枕,臭穢滿城,人衆掩鼻以行。
城內外白骨堆積,公私廬舍一空,惟灰燼瓦礫而已。
提督聲言追賊,使李如栢先將萬餘騎先行,軍半渡江,如栢忽稱足疾,乘輿還入城。
提督實無意追賊,特示我爲塞責地矣。
如栢以提督親弟,每慫臾緩師,提督亦厭之,嘗私責之曰:「耽閣大事,功迄未成,皆汝之故也。
」 ○權慄領兵,還湖南。
○遞鄭澈體察使爲謝恩使,赴京師,以天兵收復本國也。
○兵部題請,內庫銀三千兩與本國,頒給國內有功及死事員役。
○帝勑賜山東糧十萬石,漕轉濟餉。
〈時,不通海路已二百年,遣武官吳定邦,至旅順口,嚮導以來。
〉 ○京畿監司成泳狀啓宣、靖二陵之變。
賊退,而金千鎰先審陵變,以兵奉衛,泳擧以聞。
○禮部題請,平壤、開城、碧蹄、王京設壇,緻祭陣亡官軍,奉聖旨,壇號愍忠,仍與官銀,貿辦祭品。
○鹹鏡道吉州屯賊拔城遁,鄭文孚平定關北。
文孚圍吉州經年,雖畏丸不得攻城,而絶賊薪芻之路,賊撤人家爲薪,勢漸窘蹙。
淸正聞之,引兵北入聲言:「再定關北。
」端川郡守姜燦請文孚合兵邀擊,文孚遣柳擎天等,騎兵數百赴之,遇邏賊斬數十級。
淸正遂以大兵逐之,擎天等退走。
淸正逾嶺,文孚又迎戰於嶺東柵外,三合三北,退守鏡城。
淸正遂拔吉州城、嶺東柵兩屯,夜逾嶺南歸。
文孚聞之,卽率輕騎追之,至鹹興,淸正已入安邊不及矣。
文孚還鏡城,罷遣義兵,北巡六鎭,搜誅叛民,撫定番胡,收復諸堡,派置將領,北邊復舊,皆文孚力也。
○文孚初以秩卑,自稱義兵大將,通關于巡察使尹卓然,卓然忌其功以爲:「評事一幕官,當受監司節制,不當相敵。
」而責之,文孚不從。
故凡文孚前後戰捷功勞,卓然皆反實以聞,文孚麾下持首級過關南,則皆奪取,以與其軍,且啓文孚所爲不軌。
文孚卽欲釋兵,則軍卒皆擁留不散,或間道走告行在,朝廷疑而兩解之。
文孚追賊至鹹興,又不見卓然,卓然大怒,傳令追文孚曰:「評事縱賊出送之罪,卽當究問,速爲捕來。
」文孚取其傳令,判回雲:「巡察使縱賊入送,故義兵將亦縱賊出送,無可問也。
」卓然又以跋扈聞,行朝亦不問。
至是,遣使査其實狀,卓然要使臣厚賂自明。
凡士大夫家屬在關南者,皆散穀賑給,人人稱譽,朝廷差人入北者,皆寒凍無資,卓然率以衣裝與之。
及還朝,皆護卓然,不明言文孚功,南北軍民莫不憤慨。
朝廷斷以戰功歸之鄭見龍,陞拜本道兵使,文孚隻用誅叛民功,陞堂上拜吉州府使。
北人追思其再造功德,鹹願得爲兵使,而文孚剛介寡交,卒不得大用。
○戶部主事艾維新來,管餉。
維新峻猛,以運糧緩期,杖檢察金應南、戶曹參判閔汝慶。
〈七月回去。
〉○皇朝兵部員外郞劉黃裳、兵部主事袁黃皆以贊畫軍務出來。
黃裳誇誕,在義州聞平壤收復,馳往軍中,上本言:「臣實同往。
」又誣告經略謂:「釜山未撤之賊,乃原住倭。
」戶部、兵部科査檢乃已。
又自撰《釜山館銘》言:「天兵掃蕩至海上。
」言甚誇誣。
黃好佛,持身如僧,故館待便易。
以所著書,傳於我國,皆詆排朱子語也。
未幾,言官劾其左道,革職回去。
〈聞,其後剃髮入山雲。
〉○以尹根壽兼大提學,洪聖民兼戶曹判書。
○遣官緻祭平壤戰死天兵,封築其屍。
○以請大兵功,賞鄭崐壽加階崇政,書狀官沈友勝通政。
○鄭崐壽上疏,請上還住定州,上曰:「正吾意也。
」命擇日戒行。
○持平徐渻辭免。
渻以兵曹佐郞,扈從落後,轉入北道,從王子行,陷賊圖脫。
至是被敍入臺,自劾請免,再避乃遞。
○經略宋應昌渡江。
此後,漢官連絡出來。
○上發義州,回住定州。
世子自成川,奉廟社主,赴行在。
○皇朝以平寧賊頒詔。
先是,寧夏賊劉東暘、孛承恩據城叛,帝遣李如松等討平之。
己而,如松東征。
至是,頒慶詔于本國,遼東都司差通事,齎捧到國。
○遣韓準等,進賀謝恩兼賀謝平壤收復。
○特命右副承旨沈喜壽陞都承旨,進階嘉善。
時,左承旨柳希霖、右承旨洪進已陞嘉善,上特眷喜壽,故超遷之。
〈喜壽出納明敏,每宣諭士民於上前,聲氣懇惻,聞者感泣,上特器之。
〉 二月 2月1日 ○朔丙戌,上在定州。
○命中外軍兵,學習鳥銃,科擧亦取其技,廣議煮硝之法。
○遼東都司船運軍糧,至關西。
○遣別將鄭希玄、樸名賢等,防備北路關嶺,以淸正尙屯安邊故也。
希玄託以糧盡,散軍而退,削職決杖。
○以申欽爲吏曹佐郞。
○提督李如松還住平壤。
提督久留開城,糧運垂乏,無意進取,數使人經略,蓋尋前日和議也。
適有訛言:「賊將淸正將自安邊,西犯平壤。
」提督因此聲言:「欲還救平壤。
」遂擧軍西還,留王必迪于開城。
是時,全羅巡察使權慄進住高陽幸州,李薲在坡州,高彥伯、李時言在蟹踰嶺,金命元在臨津。
提督謂接伴使李德馨曰:「朝鮮之軍勢孤無援,宜悉還江北,毋爲賊所乘。
」柳成龍使從事官辛慶晉,馳見提督,陳不可退軍者五,先王墳墓,皆在畿甸,淪於賊藪,不忍棄去,一也。
京畿以南遺民,日望王師,忽聞退去,無復固志,相率而歸賊,二也。
我國境土尺寸,不可容易棄之,三也。
我國將士雖力弱,方欲倚仗,共圖進取,一聞撤退之令,必皆怨憤離散,四也。
一退而賊乘其後,則雖臨津以北,亦不可保,五也。
提督默然而去。
○賊將淸正自安邊,撤還京城。
○全羅巡察使權慄敗賊兵于幸州。
時,京城賊合屯大熾,慄欲連絡天兵,以圖京城,乃留兵,使宣居怡領全師,屯衿川光敎山,分抄精兵四千,自陽川濟江,陣于幸州山上,設柵爲衛。
賊見其孤懸深入,悉衆數萬,乘曉圍柵,鐃皷動地,柵中震駴,慄申令鎭靜。
賊分軍疊進,自卯至酉,內外皆殊死戰。
我軍占地高峻,後臨江壁,逃走無路,皆懷死心。
賊仰攻,丸道不直,湖南壯軍皆善射,射必中傷,矢如雨注,賊輒披靡。
乃各持束草,縱火燒柵,柵中以水撲滅。
賊毀西北隅柵一間,所守僧軍少卻,慄自用劍,斬退者數人,復樹柵以拒之。
矢將盡,水使李蘋舟載箭數萬以繼之。
賊遂敗退,聚積屍爲四堆,覆芻以焚之,臭聞數裡,我軍收斬餘屍一百三十級。
翌日査大受來視戰處曰:「外國有眞將軍。
」宋經略移咨慰奬,用段銀爲禮,奏聞于帝。
帝遣鴻臚寺官,宣諭本國曰:「朝鮮素稱強國,今觀權慄斬獲甚多,該國人民尙可振作。
朕甚嘉之」慄移陣坡州山城,賊兵又來侵,皆不戰而退。
提督聞之,頗悔回軍之遽,使張世爵,同李德馨還到開城,蓄糧以待之。
○命權慄陞階資憲,武將趙儆等,賞職有差。
○時,官軍分據畿內,以權慄軍爲首,出沒鈔賊,賊不得遠出樵採。
倡義使金千鎰、全羅水使李蘋、忠淸水使丁傑以舟師,進京江口,下道官、義兵邀截賊路,賊勢漸挫,而天兵已遠退,不得大擧進攻,國人恨之。
柳成龍移書王必迪曰: 賊方據險固,未易攻。
若大兵進住坡州,躡其尾,以牽綴之,別選南兵一萬,從江華出於漢南,卒擊諸屯,則諸屯賊寡弱易破,京城之賊歸路斷絶,必向龍津而走,因以後兵覆諸江津,則可一擧掃滅也。
必迪以爲奇謀,欲用其策,而提督不從。
○京畿士民大飢,僵死滿路。
査大受行見小兒匍匐飮已死母乳,謂柳成龍曰:「倭賊未退,而人民死亡如此,將奈何?」歎息曰:「天愁地慘矣。
」成龍爲之流涕,奏請以南方義將安敏學所輸,義穀數千石賑之。
提督亦哀之,自分所食軍糧賑給,百不能及一二,而飢民相繼就食,彌漫於開城三門外數裡間,嗷嗷仰哺。
提督去後,皆枕藉而死。
○召募使邊以中攻竹山賊屯,大敗。
以中調兵兩湖,妄效古法,多備牛車,作鶴翼陣,以臨賊屯,賊奮劍逆出,縱橫亂斫,我軍敗散。
賊又擲火焚車,車上之兵皆死。
以中僅以身免。
〈以中迃怪自用,遠近嗤罵。
〉 ○監軍山西布政司右布政韓取善出來,〈至京城,七月回。
〉禦史周維翰繼至。
維翰性簡重禮絶,人皆憚之。
○上發定州,進住肅川府,留世子、中宮仍住。
又自肅川,移住永柔縣。
時,大臣、諸宰連請上進住內地,督運糧餉,維係民望,上持疑不從。
大臣以爲事機甚急,連請不已,上答以:「予意,經略在後,差官絡繹,接應爲緊。
倭賊尙屯北路,西犯可虞,且離此一步,則號令解弛,搬運唐糧,亦多滯礙。
故不得快從矣。
無已則欲令世子、中宮,仍留定州,予略率從官,單騎赴平壤,從大軍之後,號令諸事可乎。
」於是,大臣等啓曰:「此正臣等所願欲也。
惟望速決而已。
」上從之。
暫留肅川府,以直路供禦有弊,移住永柔縣。
○經歷宋應昌出來義州,仍進住安州,提督來會,議事而還。
三月 3月1日 ○朔丙辰,諸道大饑,分遣禦史賑恤。
○命竄金貴榮于熙川。
貴榮俘在賊中,賊作和書,付貴榮出送。
臺論以貴榮陷賊不死,反持賊書來爲罪案,請鞫之,上不忍加刑,刑推其妾子同來者不服,乃竄貴榮。
夏四月 4月1日 ○朔乙酉,經略遣沈惟敬,入倭營議和。
經略初見提督,責其輕退,提督言:「賊衆盛強戰不可敵。
」經略意回,乃遣惟敬,說諭捲退。
會,行長投書於龍山舟師,求約和,柳成龍以示査大受,遞送其書于軍門,提督卽發惟敬馳來。
金命元謂惟敬曰:「賊前被賺,見敗於平壤,無乃有不善意耶?」惟敬曰:「渠不早退去,故敗,何預我也?」遂自江華乘船,會行長、淸正等於龍山。
惟敬盛言:「上國將擧四十萬兵,前後遮截,以攻爾等。
爾今還朝鮮王子、陪臣,斂兵南去,則封事可成,兩國無事,豈不順便?」行長等猶欲留住惟敬,固守王京,要封貢停當乃退。
大將秀家、副將三成、長盛、吉繼隆景等,以爲不可,遂與諸將三十七人來謝,約日回去。
提督聞之,復提兵至開城。
我國宰臣等言和不可恃,請乘其怠擊之。
提督依違不從,續遣遊擊周弘謨等,往賊營議事。
○京城留屯倭將等捲兵,南歸海上。
宋應昌以幕下策士謝用榟、徐一貫等扮稱天使,入賊營,開諭行長等,惟敬言:「提督進次坡州,使遊擊戚金、錢世禎諭柳成龍等雲:『當紿賊出城,然後進勦。
』雲。
」是月十九日,秀家等卷大軍渡江,留倉米二萬石,付提督差官沈世賢。
淸正挾兩王子及宰臣與漢官謝、徐二人以行,沈惟敬自初從行長。
諸賊將直踰鳥嶺,在道中,作樂歌舞,以至海上。
○提督李如松與體察使柳成龍、兪泓等入京城。
賊退翌日,提督先入館小公主宅,〈卽南別宮。
〉成龍等隨入,哭于宗廟之墟。
城中遺民百無一二,存者飢羸疲困,面色如鬼,人馬死者相枕,臭穢滿城,人衆掩鼻以行。
城內外白骨堆積,公私廬舍一空,惟灰燼瓦礫而已。
提督聲言追賊,使李如栢先將萬餘騎先行,軍半渡江,如栢忽稱足疾,乘輿還入城。
提督實無意追賊,特示我爲塞責地矣。
如栢以提督親弟,每慫臾緩師,提督亦厭之,嘗私責之曰:「耽閣大事,功迄未成,皆汝之故也。
」 ○權慄領兵,還湖南。
○遞鄭澈體察使爲謝恩使,赴京師,以天兵收復本國也。
○兵部題請,內庫銀三千兩與本國,頒給國內有功及死事員役。
○帝勑賜山東糧十萬石,漕轉濟餉。
〈時,不通海路已二百年,遣武官吳定邦,至旅順口,嚮導以來。
〉 ○京畿監司成泳狀啓宣、靖二陵之變。
賊退,而金千鎰先審陵變,以兵奉衛,泳擧以聞。
○禮部題請,平壤、開城、碧蹄、王京設壇,緻祭陣亡官軍,奉聖旨,壇號愍忠,仍與官銀,貿辦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