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己卯)十二年大明萬曆七年
二月
2月1日
○朔丙子,領議政洪暹謝病免,以樸淳爲領議政。
○以直提學柳成龍陞拜同副承旨,沈義謙爲鹹鏡道觀察使。
○兵曹判書李希儉卒。
希儉拙直無機變,遇事不避夷險。
初不爲人知,久在常調,晩登臺省。
以仁順王後守陵官,加階進用,官至六卿。
平生不主朋黨,不近權豪,雖士望未洽,而識者有取焉。
子睟光爲名卿。
○以柳?爲禮曹判書,樸大立爲刑曹判書,李栻爲司憲府大司憲,皆以舊臣,與新進合,上特命加階。
○白虹貫日者再,上下敎求言。
司憲府上箚,論時弊,分辨東西是非,始顯斥沈義謙爲小人,鄭澈、金繼輝爲邪黨。
於是,新生之論爭起。
李栻、洪渾、鄭熙績等爲臺諫,尤主張奮發,欲按定國是,以防西人再入之路。
○講官金宇顒於經筵啓曰:「朝廷之事,臣實踈賤,不知首末。
但見近年以來,頗不和平,搢紳之中,自分彼此。
以此,徒爲紛囂,不能盡心國事矣。
蓋緣沈義謙與金孝元,分朋排斥而然也。
此二人臣不能詳知,但以事迹觀之,則孝元爲人,頗欲激濁揚淸,別白是非,以扶持淸論;義謙亦是勳舊,頗有扶持士林之功。
自古外戚得志,必貽禍邦家。
如義謙者亦鮮矣,此亦不可棄之人也。
但以外戚幹政,頗有氣勢,所以爲非也。
二人相斥,朝廷不靖,大臣乃爲兩出之策,欲以鎭定。
而厥後引入非人,凡不喜孝元者,不問賢愚,引之如恐不及,以此,政治濁亂。
但孝元亦有輕率之病,處事豈能盡善?義謙實有功勞,別無爲惡之事,故搢紳間議論不同。
其是孝元者,豈皆知其爲人?隻以其事言之耳。
是義謙者,亦或以所見而言之,豈必皆非乎?雖其所見有是非,不可以此,斷其人之善惡也。
必有黨護所親,排斥異己之心,然後爲不善人矣。
自上須以大公至正之道,建極於上,坦懷待物,不分彼此,善者善之;不善者不善之而已,則群臣皆當囿於範圍之內矣。
」金宇顒初與李珥同志,欲調劑兩間,故此時論議猶未變。
夏四月 4月1日 ○朔丙子,以成渾爲司憲府持平。
特下旨召之,渾辭不至。
○命罷承旨金宇宏,遞宋應漑等。
時,李銖之獄久不成。
張世良受刑二十餘次不服,殆死而終不服。
或譬之曰:「汝罪不重,若告以接置,則可以免死,何苦而忍杖乎?」世良曰:「我豈不知服則生;不服則死乎?但實無是事,安忍誣人於死地乎?」時人欲銖獄必成,凡獄中訴冤書疏,皆遏而不上。
士大夫少有言及獄事無實者,皆斥爲邪黨。
盧守愼以久在珍島,故邑人多出入其門,亦聞其冤,私與人言,而不敢救解。
判義禁鄭惟吉心傷其冤,而不敢言,言于朝廷曰:「張世良若非義俠,必是愚人。
何苦而爲李銖死乎?」上以世良久不服,疑其有冤,問于三公。
三公畏時論,不敢對,上特命釋之。
政院繳奏不下,凡四啓,而上怒,命罷入直承旨金宇宏、宋應漑,而盡遞都承旨李山海等,闕中震動。
明日,兩司、玉堂爭論不得,大臣亦請勿罷承旨,皆不從。
銖、世良竟得釋。
世良接置賂物,不過爲幹證,法當三訊而止,必也死罪,乃以輸情爲限。
而時人必欲取服世良,以逮三尹,而不念殺不辜之爲非義。
由是,人情不平。
上禦朝講言:「臺論持尹家事已甚柳成龍曰:」尹家事,閭巷傳言,國人所同憤。
金誠一偶發於榻前,無一毫害尹家意也。
「金宇顒曰:」銖事不過一贓獄,雖或開釋,有何大關?尹家之罪,自是偏執己見,撓亂朝政爲重,固不必執此事,以示已甚也。
今日是非纔定,國論歸一,所恃聖心堅定耳。
「 ○金宇顒於經筵,極言兵民困窮之狀。
盧守愼曰:「諸人但言民瘼,不言救之之策,爲未可。
」宇顒曰:「列鎭雖不能盡擇人,若兵、水使得人,則列鎭庶可畏戢也。
」守愼曰:「兵、水使差遣時,其人廉鄙,誠難知也。
」人譏其糊塗。
五月 5月1日 ○朔乙巳,以睦詹爲都承旨,以舊臣特被擢用。
以許曄爲慶尙監司。
時,慶尙監司鄭芝衍,以病遞。
上以嶺南爲劇地,而有倭人之虞,命大臣擧資兼文武者。
大臣以具鳳齡、李珥、金添慶、李山海、許曄應命。
上以曄年高舊臣,爲先用之。
曄無撫馭之才,文簿堆積,不能句判,士民喧訴,不能聽理。
惟吏輩是任,政事乖亂,民甚怨之。
蓋是時,國家熙平,專以文名取人,才能之人無所遇以表見。
大臣不以藻鑑,權衡自任,其應旨特擧,壹循時望,如此薦,是也。
○知中樞府事白仁傑上疏陳時弊,首言:「載賜祿米,聖恩殊絶,老臣感激,不忍默默。
」先陳祖宗以來召變之大者,後及當今緻災之由。
又言:「殿下英明才氣,首出庶物,而治效蔑聞,請陳殿下受病之根。
」又言:「臣前侍經席,老耄昏暗,不能仰答聖問。
退而聞同時入侍之言,聖敎有曰:『今時朝廷何如?』此正老臣所欲言者也。
臣在草野竊聞,搢紳間有沈義謙、金孝元分黨之說。
當時大臣與近臣,議作鎭定之計,啓於經席,兩出補外。
然朝著不靖,浮論雲興,稍涉於義謙儕輩者,指謂之西;稍涉於孝元儕輩者,指謂之東,朝士皆入指目之中。
駁論一人,則衆必譁然曰:『某是某黨,故被駁也。
』薦用一人,則衆必譁然曰:『某是某黨,故被薦也。
』無不指以爲私情,而臺諫、銓曹亦不能措手足。
爲士類者,雖欲慷慨論劾,而恐上疑其相攻擊也;下疑其斥己也。
東、西二字,是亡國之禍胎也。
士之特立者,世不多見,而庸碌闒茸者,亦不可用,則今日可用之士,皆入東、西之目矣。
其所謂東者,多指年少新進,而勇於謀國;銳於爲善,此當扶植裁成,而不可排抑,以沮其志也。
所謂西者,多指先輩舊臣,〈此所謂舊臣,在卽位初則爲新進者也。
年齡雖舊,而新政選用,以激揚建立爲務,與尹、李之時,浮沈庸碌之舊臣自別。
〉而經歷變故,力去權奸,功在士林,此亦眷待刮磨,而不可踈斥,以失其心也。
以東攻西不可;以西攻東亦不可。
若欲盡斥東西則是空殿下之朝廷也。
必須調和,使之同寅協恭者,其君子之論乎!」又言:「趙光祖功德,宜從祀文廟。
」又言:「飭邊備、修軍政、繕器械。
」論西北山戎,南邊海寇事,疏凡數千言。
上優答之,令政院謄書一本入內,備覽焉。
初,仁傑以入對,不盡所懷,欲具疏畢陳,累月覃思,不能止,心氣勞耗,疾益甚。
子弟諫止不聽,逾年疏始成。
旣上,意氣舒展,自以爲,畢志無憾也。
時論方指西人爲邪,而仁傑破東西,惟賢是用爲言。
三司、政院交章論其疏辭之失,以老耄顚錯目之矣。
○以李珥爲大司諫,珥辭不至。
其疏曰: 今之時事可言者多矣。
姑先以最切而急者論之。
臣聞,自古國家之所恃而維持者,士林也。
士林者,
○以直提學柳成龍陞拜同副承旨,沈義謙爲鹹鏡道觀察使。
○兵曹判書李希儉卒。
希儉拙直無機變,遇事不避夷險。
初不爲人知,久在常調,晩登臺省。
以仁順王後守陵官,加階進用,官至六卿。
平生不主朋黨,不近權豪,雖士望未洽,而識者有取焉。
子睟光爲名卿。
○以柳?爲禮曹判書,樸大立爲刑曹判書,李栻爲司憲府大司憲,皆以舊臣,與新進合,上特命加階。
○白虹貫日者再,上下敎求言。
司憲府上箚,論時弊,分辨東西是非,始顯斥沈義謙爲小人,鄭澈、金繼輝爲邪黨。
於是,新生之論爭起。
李栻、洪渾、鄭熙績等爲臺諫,尤主張奮發,欲按定國是,以防西人再入之路。
○講官金宇顒於經筵啓曰:「朝廷之事,臣實踈賤,不知首末。
但見近年以來,頗不和平,搢紳之中,自分彼此。
以此,徒爲紛囂,不能盡心國事矣。
蓋緣沈義謙與金孝元,分朋排斥而然也。
此二人臣不能詳知,但以事迹觀之,則孝元爲人,頗欲激濁揚淸,別白是非,以扶持淸論;義謙亦是勳舊,頗有扶持士林之功。
自古外戚得志,必貽禍邦家。
如義謙者亦鮮矣,此亦不可棄之人也。
但以外戚幹政,頗有氣勢,所以爲非也。
二人相斥,朝廷不靖,大臣乃爲兩出之策,欲以鎭定。
而厥後引入非人,凡不喜孝元者,不問賢愚,引之如恐不及,以此,政治濁亂。
但孝元亦有輕率之病,處事豈能盡善?義謙實有功勞,別無爲惡之事,故搢紳間議論不同。
其是孝元者,豈皆知其爲人?隻以其事言之耳。
是義謙者,亦或以所見而言之,豈必皆非乎?雖其所見有是非,不可以此,斷其人之善惡也。
必有黨護所親,排斥異己之心,然後爲不善人矣。
自上須以大公至正之道,建極於上,坦懷待物,不分彼此,善者善之;不善者不善之而已,則群臣皆當囿於範圍之內矣。
」金宇顒初與李珥同志,欲調劑兩間,故此時論議猶未變。
夏四月 4月1日 ○朔丙子,以成渾爲司憲府持平。
特下旨召之,渾辭不至。
○命罷承旨金宇宏,遞宋應漑等。
時,李銖之獄久不成。
張世良受刑二十餘次不服,殆死而終不服。
或譬之曰:「汝罪不重,若告以接置,則可以免死,何苦而忍杖乎?」世良曰:「我豈不知服則生;不服則死乎?但實無是事,安忍誣人於死地乎?」時人欲銖獄必成,凡獄中訴冤書疏,皆遏而不上。
士大夫少有言及獄事無實者,皆斥爲邪黨。
盧守愼以久在珍島,故邑人多出入其門,亦聞其冤,私與人言,而不敢救解。
判義禁鄭惟吉心傷其冤,而不敢言,言于朝廷曰:「張世良若非義俠,必是愚人。
何苦而爲李銖死乎?」上以世良久不服,疑其有冤,問于三公。
三公畏時論,不敢對,上特命釋之。
政院繳奏不下,凡四啓,而上怒,命罷入直承旨金宇宏、宋應漑,而盡遞都承旨李山海等,闕中震動。
明日,兩司、玉堂爭論不得,大臣亦請勿罷承旨,皆不從。
銖、世良竟得釋。
世良接置賂物,不過爲幹證,法當三訊而止,必也死罪,乃以輸情爲限。
而時人必欲取服世良,以逮三尹,而不念殺不辜之爲非義。
由是,人情不平。
上禦朝講言:「臺論持尹家事已甚柳成龍曰:」尹家事,閭巷傳言,國人所同憤。
金誠一偶發於榻前,無一毫害尹家意也。
「金宇顒曰:」銖事不過一贓獄,雖或開釋,有何大關?尹家之罪,自是偏執己見,撓亂朝政爲重,固不必執此事,以示已甚也。
今日是非纔定,國論歸一,所恃聖心堅定耳。
「 ○金宇顒於經筵,極言兵民困窮之狀。
盧守愼曰:「諸人但言民瘼,不言救之之策,爲未可。
」宇顒曰:「列鎭雖不能盡擇人,若兵、水使得人,則列鎭庶可畏戢也。
」守愼曰:「兵、水使差遣時,其人廉鄙,誠難知也。
」人譏其糊塗。
五月 5月1日 ○朔乙巳,以睦詹爲都承旨,以舊臣特被擢用。
以許曄爲慶尙監司。
時,慶尙監司鄭芝衍,以病遞。
上以嶺南爲劇地,而有倭人之虞,命大臣擧資兼文武者。
大臣以具鳳齡、李珥、金添慶、李山海、許曄應命。
上以曄年高舊臣,爲先用之。
曄無撫馭之才,文簿堆積,不能句判,士民喧訴,不能聽理。
惟吏輩是任,政事乖亂,民甚怨之。
蓋是時,國家熙平,專以文名取人,才能之人無所遇以表見。
大臣不以藻鑑,權衡自任,其應旨特擧,壹循時望,如此薦,是也。
○知中樞府事白仁傑上疏陳時弊,首言:「載賜祿米,聖恩殊絶,老臣感激,不忍默默。
」先陳祖宗以來召變之大者,後及當今緻災之由。
又言:「殿下英明才氣,首出庶物,而治效蔑聞,請陳殿下受病之根。
」又言:「臣前侍經席,老耄昏暗,不能仰答聖問。
退而聞同時入侍之言,聖敎有曰:『今時朝廷何如?』此正老臣所欲言者也。
臣在草野竊聞,搢紳間有沈義謙、金孝元分黨之說。
當時大臣與近臣,議作鎭定之計,啓於經席,兩出補外。
然朝著不靖,浮論雲興,稍涉於義謙儕輩者,指謂之西;稍涉於孝元儕輩者,指謂之東,朝士皆入指目之中。
駁論一人,則衆必譁然曰:『某是某黨,故被駁也。
』薦用一人,則衆必譁然曰:『某是某黨,故被薦也。
』無不指以爲私情,而臺諫、銓曹亦不能措手足。
爲士類者,雖欲慷慨論劾,而恐上疑其相攻擊也;下疑其斥己也。
東、西二字,是亡國之禍胎也。
士之特立者,世不多見,而庸碌闒茸者,亦不可用,則今日可用之士,皆入東、西之目矣。
其所謂東者,多指年少新進,而勇於謀國;銳於爲善,此當扶植裁成,而不可排抑,以沮其志也。
所謂西者,多指先輩舊臣,〈此所謂舊臣,在卽位初則爲新進者也。
年齡雖舊,而新政選用,以激揚建立爲務,與尹、李之時,浮沈庸碌之舊臣自別。
〉而經歷變故,力去權奸,功在士林,此亦眷待刮磨,而不可踈斥,以失其心也。
以東攻西不可;以西攻東亦不可。
若欲盡斥東西則是空殿下之朝廷也。
必須調和,使之同寅協恭者,其君子之論乎!」又言:「趙光祖功德,宜從祀文廟。
」又言:「飭邊備、修軍政、繕器械。
」論西北山戎,南邊海寇事,疏凡數千言。
上優答之,令政院謄書一本入內,備覽焉。
初,仁傑以入對,不盡所懷,欲具疏畢陳,累月覃思,不能止,心氣勞耗,疾益甚。
子弟諫止不聽,逾年疏始成。
旣上,意氣舒展,自以爲,畢志無憾也。
時論方指西人爲邪,而仁傑破東西,惟賢是用爲言。
三司、政院交章論其疏辭之失,以老耄顚錯目之矣。
○以李珥爲大司諫,珥辭不至。
其疏曰: 今之時事可言者多矣。
姑先以最切而急者論之。
臣聞,自古國家之所恃而維持者,士林也。
士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