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以語閔起文,起文往見盧守愼,元慶亦在座。
起文曰:「白士偉欲妄作,公須止之。
」元慶曰:「白老決死生而擧事,豈以他人之言中止乎?」起文起去,元慶謂守愼曰:「叔度〈起文字。
〉非可信者。
今日與我同聽白公之言,而乃告公止之,此豈可信者?」頃之,仁傑謂守愼曰:「士林之年少氣盛者,吾欲抑之。
」守愼止之。
有李濬者,得元慶遺昌世書,示沈義謙兄仁謙,其書大槪雲: 先見領樞,次見士偉,此事今明當發,內通,不可不速圖也。
於是,朝論譁然皆以爲:「仁傑將害士林,而浚慶主之。
」李鐸聞而大疑,使其族樸受問其故,且止之,仁傑驚曰:「我豈害士林?但以方叔爲未便耳。
」受曰:「南袞輩神武門事,公豈踵之乎?」仁傑大駭曰:「士林疑我至此乎?」權轍亦使人止仁傑,仁傑歷見轍及樸淳以自明,士大夫莫不驚駭。
仁傑因此退歸。
是時,白仁傑、盧守愼、金鸞祥、閔起文以乙巳遺直,望實俱隆,鼎列淸要,以地位自尊。
亦蔑視後輩,嫌其過激,與李浚慶意合。
由是失職庸瑣之類,從而剌謁,扇動言語,欲起鬧端,乘時圖利者,不可勝紀。
士林皆懼大禍之至,相繼辭官。
仁傑等亦不安於朝,惟守愼意無偏係,自上寵遇日隆,故居職如故。
○上特命以樸淳爲右贊成。
淳,嘉靖癸醜,庭試第一。
明廟親試一經,淳神姿爽朗,擧止雍容,辨析文義,應對詳敏,明廟奇之,擢爲狀元。
由是,名動朝廷,踐歷淸要。
時,尹元衡權勢猶盛,士大夫有淸名者,皆操持自守,不敢有爲。
淳在玉堂,獨主林百齡謚議,議以恭昭曰:「旣過能改曰恭;容儀恭美曰昭。
」蓋貶之也。
元衡大怒,倡言于朝曰:「國之元勳,謚無忠字,其意叵測。
」遂請鞫問。
事且不測,賴安玹力救得免,遞職歸家。
癸亥以後,士類復進用,淳擢爲諫長,慨然曰:「劾冀斬憲,挽回世道,吾責也。
」遂與大司憲李鐸謀合,辭劾元衡,爭論月餘,元衡先黜,繼論沈通源罷相,百姓歌舞於道。
自此亂政一新。
淳以舊臣,無所汚染,獨持風裁,放黜權奸,爲士林儀表。
遂被擢用,虛懷待士,士亦樂附,又上眷特加,故士林賴以復安。
李後白執法不撓,而度量不弘。
吳健爲吏曹郞官,欲淸仕路,以矯積弊,甄別黑白,不避怨謗,故群小尤忌嫉之。
仁傑旣退,臺閣惡元慶欲罪之,又恐不靖皆以爲:「大臣於經席,詳陳其故,因以斥逐,則深得事宜。
」左議政權轍欲以此論啓,以連累浚慶爲嫌,竟不果。
其後有人作詩,榜于鍾樓,醜詆朝賢盧守愼、許曄、李後白、吳健等十餘人,詞筆精工,非庶人所能,士大夫益疑之。
幸而國無變難,朝無權倖,上秉公臨政,故士林之禍不作矣。
○以金繼輝爲大司諫。
○以盧禛爲昆陽郡守。
銓曹以:「禛歸養就閑。
」爲除近郡,以便奉母。
八月 8月1日 ○朔庚寅,康陵丁字閣火。
上與百官,素服五日,禮也。
○冬,京畿多虎患,命將起軍蒐獵,士卒侵掠閭閻,民間苦之,甚於虎。
○改葬中宗故嬪樸氏。
嬪,福城君嵋母也。
本尙州民家女,選入宮得幸,姿艶傾後宮。
嵋年長於仁宗,朝野頗疑其幹嫡。
金安老以羽翼自任,藉以修隙攬權,戕賊士大夫不附己者。
宮人相應,誣樸氏詛呪東宮,福城與妹壻洪礪皆遇害。
嬪黜歸尙州,竟賜死,藁葬其地。
至是,因其外孫金虎秀上疏,命改葬如禮。
福城之死也,名士皆參其論,故安老雖敗,人不能明其冤。
上在潛邸,明宗命爲福城後,故上特追?焉。
起文曰:「白士偉欲妄作,公須止之。
」元慶曰:「白老決死生而擧事,豈以他人之言中止乎?」起文起去,元慶謂守愼曰:「叔度〈起文字。
〉非可信者。
今日與我同聽白公之言,而乃告公止之,此豈可信者?」頃之,仁傑謂守愼曰:「士林之年少氣盛者,吾欲抑之。
」守愼止之。
有李濬者,得元慶遺昌世書,示沈義謙兄仁謙,其書大槪雲: 先見領樞,次見士偉,此事今明當發,內通,不可不速圖也。
於是,朝論譁然皆以爲:「仁傑將害士林,而浚慶主之。
」李鐸聞而大疑,使其族樸受問其故,且止之,仁傑驚曰:「我豈害士林?但以方叔爲未便耳。
」受曰:「南袞輩神武門事,公豈踵之乎?」仁傑大駭曰:「士林疑我至此乎?」權轍亦使人止仁傑,仁傑歷見轍及樸淳以自明,士大夫莫不驚駭。
仁傑因此退歸。
是時,白仁傑、盧守愼、金鸞祥、閔起文以乙巳遺直,望實俱隆,鼎列淸要,以地位自尊。
亦蔑視後輩,嫌其過激,與李浚慶意合。
由是失職庸瑣之類,從而剌謁,扇動言語,欲起鬧端,乘時圖利者,不可勝紀。
士林皆懼大禍之至,相繼辭官。
仁傑等亦不安於朝,惟守愼意無偏係,自上寵遇日隆,故居職如故。
○上特命以樸淳爲右贊成。
淳,嘉靖癸醜,庭試第一。
明廟親試一經,淳神姿爽朗,擧止雍容,辨析文義,應對詳敏,明廟奇之,擢爲狀元。
由是,名動朝廷,踐歷淸要。
時,尹元衡權勢猶盛,士大夫有淸名者,皆操持自守,不敢有爲。
淳在玉堂,獨主林百齡謚議,議以恭昭曰:「旣過能改曰恭;容儀恭美曰昭。
」蓋貶之也。
元衡大怒,倡言于朝曰:「國之元勳,謚無忠字,其意叵測。
」遂請鞫問。
事且不測,賴安玹力救得免,遞職歸家。
癸亥以後,士類復進用,淳擢爲諫長,慨然曰:「劾冀斬憲,挽回世道,吾責也。
」遂與大司憲李鐸謀合,辭劾元衡,爭論月餘,元衡先黜,繼論沈通源罷相,百姓歌舞於道。
自此亂政一新。
淳以舊臣,無所汚染,獨持風裁,放黜權奸,爲士林儀表。
遂被擢用,虛懷待士,士亦樂附,又上眷特加,故士林賴以復安。
李後白執法不撓,而度量不弘。
吳健爲吏曹郞官,欲淸仕路,以矯積弊,甄別黑白,不避怨謗,故群小尤忌嫉之。
仁傑旣退,臺閣惡元慶欲罪之,又恐不靖皆以爲:「大臣於經席,詳陳其故,因以斥逐,則深得事宜。
」左議政權轍欲以此論啓,以連累浚慶爲嫌,竟不果。
其後有人作詩,榜于鍾樓,醜詆朝賢盧守愼、許曄、李後白、吳健等十餘人,詞筆精工,非庶人所能,士大夫益疑之。
幸而國無變難,朝無權倖,上秉公臨政,故士林之禍不作矣。
○以金繼輝爲大司諫。
○以盧禛爲昆陽郡守。
銓曹以:「禛歸養就閑。
」爲除近郡,以便奉母。
八月 8月1日 ○朔庚寅,康陵丁字閣火。
上與百官,素服五日,禮也。
○冬,京畿多虎患,命將起軍蒐獵,士卒侵掠閭閻,民間苦之,甚於虎。
○改葬中宗故嬪樸氏。
嬪,福城君嵋母也。
本尙州民家女,選入宮得幸,姿艶傾後宮。
嵋年長於仁宗,朝野頗疑其幹嫡。
金安老以羽翼自任,藉以修隙攬權,戕賊士大夫不附己者。
宮人相應,誣樸氏詛呪東宮,福城與妹壻洪礪皆遇害。
嬪黜歸尙州,竟賜死,藁葬其地。
至是,因其外孫金虎秀上疏,命改葬如禮。
福城之死也,名士皆參其論,故安老雖敗,人不能明其冤。
上在潛邸,明宗命爲福城後,故上特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