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年
關燈
小
中
大
正乎?累年專擅,締結內外,勢焰薰灼,道路仄目,賀其登庸,寧有是理哉?人莫不有是非之天,而史臣頓忘人間有羞恥事,阿其所好,曲筆至此,豈不痛哉?
○吏曹參判吳億齡箚辭弘文提學,不許。
記事者以爲:「己醜逆獄,鄭澈旣殺崔永慶,仍圖網打嶺南之人,以億齡爲禦史。
」雲。
澈豈以此事,屬諸億齡,億齡亦豈以此事,爲己任,出使嶺表,而不之避乎?此其史臣之誣乎! 六月 6月1日 ○朔庚辰,慶尙道生員金允安等連日陳疏,辨明李彥迪之事,仍請配享五賢于文廟。
上答曰:「省疏具見尊賢之意。
朝廷後當議處。
」仍敎曰:「嶺南儒生跋涉遠來,其設庭試慰遣。
」越三日,試取金允安居魁,賜分數有差。
6月6日 ○乙酉,金星形如半月,赤芒四出,與軒轅星相連如貫珠,良久乃復本形。
日官未及看候,命拿推。
○賓廳元勳及大臣啓曰:「辛醜勘勳時,扈從及征倭兩功臣,分而爲二,至壬寅秋,始有合錄之議,卽稟旨改定。
今者,言官又請分錄,其中削去者二十七人,追錄鄭運等亦當竝削。
然則征倭武將所存者,隻李舜臣、權慄、元均、高彥伯西人而已。
如權應銖之於永川有收復之功,李億祺之於舟師;趙儆之於幸州有勝捷之功,金時敏、李光嶽之於晉州;李廷馣之於延安皆有全城之功,而俱被削去,他日武將之解體,不可不慮。
壬辰亂初,申點在玉河館,聞倭變,號哭請兵,其後大兵之出來者,皆點之力,而獨不得參,此數人等,宜竝仍存。
且兩功臣,當初其數甚多,故定爲四等,今旣分號,請以三等勘定,兵糧奏請使臣,亦移錄於征倭之勳。
」上從之。
〈其後改扈從號爲扈聖,征倭號爲宣武。
〉 6月25日 ○甲辰,大封功臣。
以自京城至義州,終始隨駕者爲扈聖功臣,以征倭諸將及兵糧奏請使臣爲宣武功臣,以討平李夢鶴爲淸難功臣,皆分三等,錫號有差。
其扈聖一等:李恒福、鄭崐壽,二等:信城君珝、定遠君諱琈、〈是爲元宗大王〉李元翼、尹鬥壽、沈友勝、李好閔、尹根壽、柳成龍、金應南、李山甫、柳根、李忠元、洪進、李??、柳永慶、李幼澄、樸東亮、沈岱、樸崇元、鄭姬藩、李光庭、崔興源、沈忠謙、尹自新、韓淵、海豊君耆、順義君景溫、順寧君景儉、申磼、安滉、具宬,三等:鄭琢、李憲國、柳希霖、李有中、任發英、奇孝福、崔應淑、崔賓、呂定邦、李應順、節愼正壽崐、宋康、高曦、姜絪、金起文、崔彥恂、閔希騫、許浚、李延祿、金應壽、吳緻雲、金鳳、金良輔、安彥鳳、樸忠敬、林祐、金應昌、鄭漢璣、樸春成、金禮禎、金秀源、申應瑞、辛大容、金璽信、趙龜壽、李公沂、梁子儉、白應範、崔潤榮、金俊榮、鄭大吉、金繼韓、樸夢周、李士恭、柳肇生、楊舜民、慶宗智、崔世俊、洪澤、李春國、全龍、李希齡、吳連,凡八十六人。
內侍二十四人,馬醫六人,醫官二人,別坐司謁二人。
宣武一等:李舜臣、權慄、元均,二等:申點、權應銖、金時敏、李廷馣、李億祺,三等:鄭期遠、權悏、柳忠瑗、高彥伯、李光嶽、趙儆、權俊、李純信、奇孝謹、李雲龍,凡十八人。
淸難一等:洪可臣,二等:樸名賢、崔湖,三等:辛景行、林得義,凡五人。
〈扈聖一等賜忠勤貞亮竭誠効節協策之號,二等減竭誠二字,三等又減効節協策四字。
宣武一等賜効忠仗義迪毅協力之號,二等減迪毅二字,三等又減協力二字。
淸難一等賜奮忠出氣合謀迪毅之號,二等減合謀二字,三等又減迪毅二字。
〉 秋七月 7月1日 ○朔庚戌,配享楊經理于宣武祠。
上,下敎于備邊司曰:「昔在丁酉,南原旣破,賊兵長驅,人民奔竄,都下驚潰。
楊經理自平壤兼程疾馳,直入京城,指揮諸將,分道擊賊,賊遂敗逃,恢復疆土,此其基也。
且氷蘗淸操,一芥不取,號令嚴明,人莫敢犯,不幸功未就,而爲奸臣所構陷。
古者立祠,必有配享,予欲以楊經理配于宣武祠,可博采公論以啓。
」大臣以下皆以爲可,遂命配享,而令冬至使,求得其畫像而來。
八月 8月1日 ○朔己卯,諫院啓曰:「長興乃湖南之巨鎭,沿海之要衝,而亂後人民散亡。
近來仍設兵營於此地,困苦難支之狀,已悉於使臣前後之啓。
若不
記事者以爲:「己醜逆獄,鄭澈旣殺崔永慶,仍圖網打嶺南之人,以億齡爲禦史。
」雲。
澈豈以此事,屬諸億齡,億齡亦豈以此事,爲己任,出使嶺表,而不之避乎?此其史臣之誣乎! 六月 6月1日 ○朔庚辰,慶尙道生員金允安等連日陳疏,辨明李彥迪之事,仍請配享五賢于文廟。
上答曰:「省疏具見尊賢之意。
朝廷後當議處。
」仍敎曰:「嶺南儒生跋涉遠來,其設庭試慰遣。
」越三日,試取金允安居魁,賜分數有差。
6月6日 ○乙酉,金星形如半月,赤芒四出,與軒轅星相連如貫珠,良久乃復本形。
日官未及看候,命拿推。
○賓廳元勳及大臣啓曰:「辛醜勘勳時,扈從及征倭兩功臣,分而爲二,至壬寅秋,始有合錄之議,卽稟旨改定。
今者,言官又請分錄,其中削去者二十七人,追錄鄭運等亦當竝削。
然則征倭武將所存者,隻李舜臣、權慄、元均、高彥伯西人而已。
如權應銖之於永川有收復之功,李億祺之於舟師;趙儆之於幸州有勝捷之功,金時敏、李光嶽之於晉州;李廷馣之於延安皆有全城之功,而俱被削去,他日武將之解體,不可不慮。
壬辰亂初,申點在玉河館,聞倭變,號哭請兵,其後大兵之出來者,皆點之力,而獨不得參,此數人等,宜竝仍存。
且兩功臣,當初其數甚多,故定爲四等,今旣分號,請以三等勘定,兵糧奏請使臣,亦移錄於征倭之勳。
」上從之。
〈其後改扈從號爲扈聖,征倭號爲宣武。
〉 6月25日 ○甲辰,大封功臣。
以自京城至義州,終始隨駕者爲扈聖功臣,以征倭諸將及兵糧奏請使臣爲宣武功臣,以討平李夢鶴爲淸難功臣,皆分三等,錫號有差。
其扈聖一等:李恒福、鄭崐壽,二等:信城君珝、定遠君諱琈、〈是爲元宗大王〉李元翼、尹鬥壽、沈友勝、李好閔、尹根壽、柳成龍、金應南、李山甫、柳根、李忠元、洪進、李??、柳永慶、李幼澄、樸東亮、沈岱、樸崇元、鄭姬藩、李光庭、崔興源、沈忠謙、尹自新、韓淵、海豊君耆、順義君景溫、順寧君景儉、申磼、安滉、具宬,三等:鄭琢、李憲國、柳希霖、李有中、任發英、奇孝福、崔應淑、崔賓、呂定邦、李應順、節愼正壽崐、宋康、高曦、姜絪、金起文、崔彥恂、閔希騫、許浚、李延祿、金應壽、吳緻雲、金鳳、金良輔、安彥鳳、樸忠敬、林祐、金應昌、鄭漢璣、樸春成、金禮禎、金秀源、申應瑞、辛大容、金璽信、趙龜壽、李公沂、梁子儉、白應範、崔潤榮、金俊榮、鄭大吉、金繼韓、樸夢周、李士恭、柳肇生、楊舜民、慶宗智、崔世俊、洪澤、李春國、全龍、李希齡、吳連,凡八十六人。
內侍二十四人,馬醫六人,醫官二人,別坐司謁二人。
宣武一等:李舜臣、權慄、元均,二等:申點、權應銖、金時敏、李廷馣、李億祺,三等:鄭期遠、權悏、柳忠瑗、高彥伯、李光嶽、趙儆、權俊、李純信、奇孝謹、李雲龍,凡十八人。
淸難一等:洪可臣,二等:樸名賢、崔湖,三等:辛景行、林得義,凡五人。
〈扈聖一等賜忠勤貞亮竭誠効節協策之號,二等減竭誠二字,三等又減効節協策四字。
宣武一等賜効忠仗義迪毅協力之號,二等減迪毅二字,三等又減協力二字。
淸難一等賜奮忠出氣合謀迪毅之號,二等減合謀二字,三等又減迪毅二字。
〉 秋七月 7月1日 ○朔庚戌,配享楊經理于宣武祠。
上,下敎于備邊司曰:「昔在丁酉,南原旣破,賊兵長驅,人民奔竄,都下驚潰。
楊經理自平壤兼程疾馳,直入京城,指揮諸將,分道擊賊,賊遂敗逃,恢復疆土,此其基也。
且氷蘗淸操,一芥不取,號令嚴明,人莫敢犯,不幸功未就,而爲奸臣所構陷。
古者立祠,必有配享,予欲以楊經理配于宣武祠,可博采公論以啓。
」大臣以下皆以爲可,遂命配享,而令冬至使,求得其畫像而來。
八月 8月1日 ○朔己卯,諫院啓曰:「長興乃湖南之巨鎭,沿海之要衝,而亂後人民散亡。
近來仍設兵營於此地,困苦難支之狀,已悉於使臣前後之啓。
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