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上答曰:「彼所言者,急於辨誣,欲使之速發,豈以卿爲言乎?」副提學金玏、應敎洪慶臣、修撰沈詻上箚曰:
凡奸邪之所以構陷人者,必乘君心之所動處,故彼樂禍之輩,乃拈出辨誣不急之語,指作好題目,欲售其賊賢害正之計,籲亦慘矣。
尹宖等搆捏大臣,網打士類之計,極其巧險,而數三無賴之徒,假儒生之名,聽人指嗾,奸誣益甚。
此非獨陷一成龍,欲使一時淸流,盡投之極罪之地,此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前者有浮雜之人,交結雜類,蹤跡賤汚,悖謬之行,爲人所鄙,不得見容於淸議。
蓄憾於心,締結黨類,謀欲傾陷,乃造不近之語,敢逞欺明之計,伏願殿下,明其邪正,辨其好惡。
上答曰:「其言何足數?當留念焉。
」仍下敎于政院曰:「金玏等夜半上箚,是何事體耶?」又下敎曰:「箚中所謂浮薄之人,問于弘文館。
」玉堂回啓曰:「浮雜之人,乃李慶全也。
」上又下敎于政院曰:「今日朝著之紛紜,因論領相之故也。
他事非予所知,陳奏之事,則領相未免誤處矣。
今此被誣,何如事也?非獨君上被誣,生於鴨綠以東者,皆被誣也。
當初使臣之未差出也,予以爲大臣必往,而意在於左相,蓋以領相衰病故也。
及其右相不得召還,則其勢不得不及於領相之身也。
高麗之世,有赴京之役,平日肉食事君者,皆避而不往。
日期已迫,鄭夢周自請而往,計日兼程,及於節日,高皇帝察其情勢,嘉其忠誠。
領相,身爲首相不幸遇此變,不死何爲?雖死於遼東,死於北京,吾義則盡矣。
嗟嗟,在京遇寒疾,不汗則五日而死矣。
鶴野、燕山未必必死之地。
領相初不請行,及觀啓辭,又有老病不堪之語,其與夢周異矣。
予於是,始有不滿之意。
此一款,則不能脫千古之公論也。
今日之議者,若護得此一款,則一綫公論,幾乎熄矣。
」大司憲鄭昌衍、執義宋馹引避曰:「領議政柳成龍身爲首相,當君父罔極之痛,初不自行,及承上命,猶有厭避之跡,其密於謀身,薄於爲國極矣。
臣等不能論事正直,以緻公議熄滅,臣等之罪大矣。
請賜罷斥。
」上優批答之。
昌衍等遂啓曰:「柳成龍當君父罔極之痛,初不請行,已無徇國之義公議旣發,聖命已下,其勢當屬於厥身,而銓曹不敢直啓大臣之名,堂上、郞廳竟日疊稟,終不可否。
不得已於翌日,列書大臣之名,入啓擬差之後,猶復一向退避,頓無一毫飜然之意,其蔑大義,忘君負國之罪,不可不懲。
請命罷職。
」上答曰:「豈至於罷職乎?」兩司論之不已,上,下敎于備局曰:「領相今被重駁,其言則過重,而自處之道,豈無難之之意乎?領相遞差,速爲蔔相而遣之。
」於是以兵曹判書李恒福爲右議政。
冬十月 10月1日 ○朔癸醜,先是,軍門邢玠分調諸將,麻貴主蔚山,董一元主泗川,劉綎主順天,陳璘主水路,同時進攻賊營,皆不利,一元爲賊所敗,死者尤多。
○經理萬世德入京。
十一月 11月1日 ○朔壬午,正言文弘道啓曰:「臣在嶺南,飽聞豐原府院君柳成龍有回邪忌克,誤國病民之罪,而朝著怵禍,莫敢斥其奸,聖明孤立,不得聞其惡,臣於草野之間,常切憤惋。
今者適忝言地,不敢韜舌。
昨以會議之意,簡通于同僚,則獻納李爾瞻、正言樸承業以問于亞長爲答,而司諫金藎國以明日相議爲答。
臣言不見重,發論之後遲延至此,請賜遞斥。
」藎國、爾瞻、承業亦來避,憲府竝請出仕。
藎國等遂啓曰:「成龍以邪侫之資,濟之以材慧,害人而人不知,欺世而世不悟,此其平生之肝肺也。
當鄭澈肆毒之日,禹性傳、李誠中以成龍之腹心,諂附奸澈,流害搢紳。
及其公論旣發之後,成龍憤兩人被劾,挾憾怏怏,遂與士類異焉,忤己者排之若讐;媚己者進之恐後。
不逞之輩影附其門,爪牙鷹犬,布列內外,緻令朝著不靖,士論乖角,南北之說又行於世,此實成龍之所作俑也,其他誤國病民之罪,不一而足。
頃以厭避使事,略被譴責,隻遞台輔,其何以懲其罪,而謝國人乎?請命削奪官爵。
」大司憲鄭昌衍、執義宋馹、掌令柳夢寅、宋應洵、持平柳寅吉等亦論成龍之罪,請削奪。
論之四日,命罷職,仍問:「臺諫所謂爪牙鷹犬,指誰而言耶?」諫院以金睟、許筬、鄭經世、崔瓘、金順命、趙正立、李好閔、尹國馨對。
其後,具義剛、權縉相繼入,兩司猶論之不已,副提學鄭光績等以亟從兩司之論陳箚。
宋諄代光績爲副提學,爾瞻移拜修撰,仍極言之。
上乃從之,按,成龍素負重望,當國累年,大爲群小所惎。
初以使行之不自請爲罪案,而乘機搆捏,以無根之說、不近之謗,肆意羅織,終至於慈母投杼,痛矣!當時,兩司諸臣,豈無一二有知識者,而爲群小輩所誘脅,同辭而毀斥之,不遺餘力,尤可惜也。
此論蓋李慶全、南以恭輩陰主之,而弘道、爾瞻倡之雲。
○劉綎再攻順天賊營,統制使李舜臣以舟師,大敗其救兵於海中,舜臣死之。
時,行長築城于順天倭橋,堅守不退,劉綎復進攻之,舜臣與陳璘扼海口以逼之。
行長求援於泗川賊沈安頓吾,頓吾從水路來援,舜臣進擊大破之,焚賊船二百餘艘,殺獲無算。
追至南海界,舜臣親犯矢石力戰,有飛丸中其胸,左右扶入帳中,舜臣曰:「戰方急,愼勿言我死。
」言訖而絶。
舜臣兄子莞秘其死,以舜臣令,督戰益急,軍中不知也。
陳璘所乘舡爲賊所圍,莞揮其兵救之,賊散去。
璘使人于舜臣謝救己,始聞其死,從椅上自投於地,撫膺大慟。
我軍與天兵聞舜臣死,連營慟哭。
柩行所至,人民皆設祭,挽車而哭,車不得進。
朝廷贈右議政,海邊之人相率爲祠宇,號曰忠愍。
○前弘文館副提學李海壽卒。
海壽,故相鐸之子也。
稟資剛正,操行峻潔,無一點塵累,一世輩流鹹推重焉。
事親至孝,務盡誠敬,每朝必朝服而參於家廟,雖夙宵赴衙時,未嘗或廢。
家甚貧,隻資俸祿,而絶無他營。
工於詩,善隷書,文藝雖高,而爲節行所掩,人不以是稱之。
平生直道自守,見忤於時,立朝四紀,位不過三品,又未享遐壽,士林無不悼惜。
十二月 12月1日 ○朔壬子,以李墍爲吏曹判書。
墍,少以淸白著名,及爲大司憲,一聽洪汝諄之言,排擊異己爲任。
至是,汝諄又引之,得拜銓長。
12月21日 ○壬申,大雨。
○先是,秀吉死,家康用事,取諸將妻子爲質,收其軍還,蔚山、泗川、順天三路之賊,皆渡海而去。
○按《實錄》雲:「左承旨詐筬以曄之子、篈之兄,黨附於李好閔、金弘微之輩。
」筬之門地、位望,優於兩人,豈有憑藉黨附之理哉?又曰:「尹鬥壽之作相也,公論甚峻,而筬謀欲沮遏。
蓋慮其徒黨孤弱,欲與西人,合而爲一,且見鬥壽之結婚於國家,而諂媚之也。
」雲。
自東西角立之後,互相矛盾,雖等閑論議,不肯相通,合而爲一,理勢之必不然,至於諂媚之說,尤不近矣。
又按《實錄》雲:「金睟植黨專權,往來傾軋。
」睟素稱謙雅,黨議之起,人亦目之以守拙,則植黨專權之說,其謬甚矣。
又按《實錄》雲:「李德馨當西遷之時,喪其禮節,嘗爲唐將接伴,托以公用,偸取通津米百石。
」雲。
國有門庭之寇,則不避金革之事,古訓所載。
德馨之承命起復,何可以喪其禮節譏之?且德馨以淸才重望,爲一世所推,當闆蕩之日,爲國忘家,豈有偸取公廩之理乎?此則稍有知識者,猶且不爲,而謂德馨之賢而爲之乎?言之不近,乃如是夫。
尹宖等搆捏大臣,網打士類之計,極其巧險,而數三無賴之徒,假儒生之名,聽人指嗾,奸誣益甚。
此非獨陷一成龍,欲使一時淸流,盡投之極罪之地,此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前者有浮雜之人,交結雜類,蹤跡賤汚,悖謬之行,爲人所鄙,不得見容於淸議。
蓄憾於心,締結黨類,謀欲傾陷,乃造不近之語,敢逞欺明之計,伏願殿下,明其邪正,辨其好惡。
上答曰:「其言何足數?當留念焉。
」仍下敎于政院曰:「金玏等夜半上箚,是何事體耶?」又下敎曰:「箚中所謂浮薄之人,問于弘文館。
」玉堂回啓曰:「浮雜之人,乃李慶全也。
」上又下敎于政院曰:「今日朝著之紛紜,因論領相之故也。
他事非予所知,陳奏之事,則領相未免誤處矣。
今此被誣,何如事也?非獨君上被誣,生於鴨綠以東者,皆被誣也。
當初使臣之未差出也,予以爲大臣必往,而意在於左相,蓋以領相衰病故也。
及其右相不得召還,則其勢不得不及於領相之身也。
高麗之世,有赴京之役,平日肉食事君者,皆避而不往。
日期已迫,鄭夢周自請而往,計日兼程,及於節日,高皇帝察其情勢,嘉其忠誠。
領相,身爲首相不幸遇此變,不死何爲?雖死於遼東,死於北京,吾義則盡矣。
嗟嗟,在京遇寒疾,不汗則五日而死矣。
鶴野、燕山未必必死之地。
領相初不請行,及觀啓辭,又有老病不堪之語,其與夢周異矣。
予於是,始有不滿之意。
此一款,則不能脫千古之公論也。
今日之議者,若護得此一款,則一綫公論,幾乎熄矣。
」大司憲鄭昌衍、執義宋馹引避曰:「領議政柳成龍身爲首相,當君父罔極之痛,初不自行,及承上命,猶有厭避之跡,其密於謀身,薄於爲國極矣。
臣等不能論事正直,以緻公議熄滅,臣等之罪大矣。
請賜罷斥。
」上優批答之。
昌衍等遂啓曰:「柳成龍當君父罔極之痛,初不請行,已無徇國之義公議旣發,聖命已下,其勢當屬於厥身,而銓曹不敢直啓大臣之名,堂上、郞廳竟日疊稟,終不可否。
不得已於翌日,列書大臣之名,入啓擬差之後,猶復一向退避,頓無一毫飜然之意,其蔑大義,忘君負國之罪,不可不懲。
請命罷職。
」上答曰:「豈至於罷職乎?」兩司論之不已,上,下敎于備局曰:「領相今被重駁,其言則過重,而自處之道,豈無難之之意乎?領相遞差,速爲蔔相而遣之。
」於是以兵曹判書李恒福爲右議政。
冬十月 10月1日 ○朔癸醜,先是,軍門邢玠分調諸將,麻貴主蔚山,董一元主泗川,劉綎主順天,陳璘主水路,同時進攻賊營,皆不利,一元爲賊所敗,死者尤多。
○經理萬世德入京。
十一月 11月1日 ○朔壬午,正言文弘道啓曰:「臣在嶺南,飽聞豐原府院君柳成龍有回邪忌克,誤國病民之罪,而朝著怵禍,莫敢斥其奸,聖明孤立,不得聞其惡,臣於草野之間,常切憤惋。
今者適忝言地,不敢韜舌。
昨以會議之意,簡通于同僚,則獻納李爾瞻、正言樸承業以問于亞長爲答,而司諫金藎國以明日相議爲答。
臣言不見重,發論之後遲延至此,請賜遞斥。
」藎國、爾瞻、承業亦來避,憲府竝請出仕。
藎國等遂啓曰:「成龍以邪侫之資,濟之以材慧,害人而人不知,欺世而世不悟,此其平生之肝肺也。
當鄭澈肆毒之日,禹性傳、李誠中以成龍之腹心,諂附奸澈,流害搢紳。
及其公論旣發之後,成龍憤兩人被劾,挾憾怏怏,遂與士類異焉,忤己者排之若讐;媚己者進之恐後。
不逞之輩影附其門,爪牙鷹犬,布列內外,緻令朝著不靖,士論乖角,南北之說又行於世,此實成龍之所作俑也,其他誤國病民之罪,不一而足。
頃以厭避使事,略被譴責,隻遞台輔,其何以懲其罪,而謝國人乎?請命削奪官爵。
」大司憲鄭昌衍、執義宋馹、掌令柳夢寅、宋應洵、持平柳寅吉等亦論成龍之罪,請削奪。
論之四日,命罷職,仍問:「臺諫所謂爪牙鷹犬,指誰而言耶?」諫院以金睟、許筬、鄭經世、崔瓘、金順命、趙正立、李好閔、尹國馨對。
其後,具義剛、權縉相繼入,兩司猶論之不已,副提學鄭光績等以亟從兩司之論陳箚。
宋諄代光績爲副提學,爾瞻移拜修撰,仍極言之。
上乃從之,按,成龍素負重望,當國累年,大爲群小所惎。
初以使行之不自請爲罪案,而乘機搆捏,以無根之說、不近之謗,肆意羅織,終至於慈母投杼,痛矣!當時,兩司諸臣,豈無一二有知識者,而爲群小輩所誘脅,同辭而毀斥之,不遺餘力,尤可惜也。
此論蓋李慶全、南以恭輩陰主之,而弘道、爾瞻倡之雲。
○劉綎再攻順天賊營,統制使李舜臣以舟師,大敗其救兵於海中,舜臣死之。
時,行長築城于順天倭橋,堅守不退,劉綎復進攻之,舜臣與陳璘扼海口以逼之。
行長求援於泗川賊沈安頓吾,頓吾從水路來援,舜臣進擊大破之,焚賊船二百餘艘,殺獲無算。
追至南海界,舜臣親犯矢石力戰,有飛丸中其胸,左右扶入帳中,舜臣曰:「戰方急,愼勿言我死。
」言訖而絶。
舜臣兄子莞秘其死,以舜臣令,督戰益急,軍中不知也。
陳璘所乘舡爲賊所圍,莞揮其兵救之,賊散去。
璘使人于舜臣謝救己,始聞其死,從椅上自投於地,撫膺大慟。
我軍與天兵聞舜臣死,連營慟哭。
柩行所至,人民皆設祭,挽車而哭,車不得進。
朝廷贈右議政,海邊之人相率爲祠宇,號曰忠愍。
○前弘文館副提學李海壽卒。
海壽,故相鐸之子也。
稟資剛正,操行峻潔,無一點塵累,一世輩流鹹推重焉。
事親至孝,務盡誠敬,每朝必朝服而參於家廟,雖夙宵赴衙時,未嘗或廢。
家甚貧,隻資俸祿,而絶無他營。
工於詩,善隷書,文藝雖高,而爲節行所掩,人不以是稱之。
平生直道自守,見忤於時,立朝四紀,位不過三品,又未享遐壽,士林無不悼惜。
十二月 12月1日 ○朔壬子,以李墍爲吏曹判書。
墍,少以淸白著名,及爲大司憲,一聽洪汝諄之言,排擊異己爲任。
至是,汝諄又引之,得拜銓長。
12月21日 ○壬申,大雨。
○先是,秀吉死,家康用事,取諸將妻子爲質,收其軍還,蔚山、泗川、順天三路之賊,皆渡海而去。
○按《實錄》雲:「左承旨詐筬以曄之子、篈之兄,黨附於李好閔、金弘微之輩。
」筬之門地、位望,優於兩人,豈有憑藉黨附之理哉?又曰:「尹鬥壽之作相也,公論甚峻,而筬謀欲沮遏。
蓋慮其徒黨孤弱,欲與西人,合而爲一,且見鬥壽之結婚於國家,而諂媚之也。
」雲。
自東西角立之後,互相矛盾,雖等閑論議,不肯相通,合而爲一,理勢之必不然,至於諂媚之說,尤不近矣。
又按《實錄》雲:「金睟植黨專權,往來傾軋。
」睟素稱謙雅,黨議之起,人亦目之以守拙,則植黨專權之說,其謬甚矣。
又按《實錄》雲:「李德馨當西遷之時,喪其禮節,嘗爲唐將接伴,托以公用,偸取通津米百石。
」雲。
國有門庭之寇,則不避金革之事,古訓所載。
德馨之承命起復,何可以喪其禮節譏之?且德馨以淸才重望,爲一世所推,當闆蕩之日,爲國忘家,豈有偸取公廩之理乎?此則稍有知識者,猶且不爲,而謂德馨之賢而爲之乎?言之不近,乃如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