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

關燈
(丁亥)二十年大明萬曆十五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庚寅,以金睟爲平安道觀察使,加嘉善。

     ○義州江甸威化島,有漢人自馬耳山移住開種,差譯官,辨爭於遼鎭巡按使,出禁牌,驅逐如令。

     二月 2月1日 ○朔庚申,倭船寇興陽,鹿島堡將李大元,拒戰敗死。

    先是,倭船數隻犯近島,大元不及報主將而擊之,有斬級,水使沈巖惡其自功。

    未久倭船犯損竹島,巖以大元爲斥候,而不肯繼援,衆寡不敵而敗。

    朝廷察其故,拿訊沈巖,梟示警衆。

    遣左右防禦使邊恊、申砬,星夜南征。

    全羅監司悉發道內兵,屯海上,則倭船已歸矣。

    先是,彼國漁商船人,作賊掠人,非有攻戰計,故雖數寇我邊,而旋亦走還。

    我國亦狃其常,不甚憂之。

     ○以尹鬥壽爲全羅道巡察使,李海壽爲忠淸道觀察使,以倭警也。

     三月 3月1日 ○朔庚寅,成均進士趙光玹、李貴等上疏,極論其師李珥被時輩所誣狀,凡累萬言。

    〈時,朝議攻成、李之黨無虛日,士子之稍近二人門庭者,次第被斥,故人無敢爲成、李言者。

    館學儒生以請五賢從祀爲名,招聚多士,疏末暗添誤道亂眞,沽名幹譽等語,以攻成、李,而前日尊崇成、李之徒,皆不知而列名。

    其間李貴之名亦預,故貴忿之,率同僚具疏,欲辨之,而諸人畏禍皆散。

    獨與趙光玹製疏,歷陳東西論議首末,且言趙憲論議之偏,務欲遜順得中,而光玹猶不敢。

    貴乃使李景震,別自上疏,進其所製疏。

    〉其疏略曰: 伏以,臣頃者,不度愚賤,輒上封章,爲亡師訟冤,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

    而今見事關國論,謗及師門,則不敢終守括囊之戒,不一言以明亡師之心也。

    近者伏聞,公州提督趙憲上章言事。

    旣而得其疏讀之,喟然而嘆以爲:「憲是吾黨之士,而其言之不中失實,至於如此,則他尙何望哉?」嗚呼!亡師臣李珥,平生不立朋黨,唯竭力保合士類,圖濟時艱,齎志未就,不幸盡瘁而死,國事一敗,臣等嘗以爲至痛。

    豈意自珥歿後,言論風旨,泯泯無傳,乃有不中之言,出於輩流之間乎?臣等竊念,亡師平日,與學者言,多在義理文字上,朝廷是非,則鮮有聞者。

    故後生輩間,或有不知亡師議論者。

    至於憲說,則非但大異於師門宗旨,抑亦有害於士論擧措,爲門生者,不可緘默不言,以負亡師。

    故僅與同志、後生,各參所聞、所見,粗述亡師平生立朝言論、心跡之表著可見者。

    先陳亡師至公至正之論,次破趙憲落於一邊之說,期使暴白於世,而其在殿下,亦未必不欲聞者。

    疏旣成,復爲守靜者之說所動,議論不一而罷。

    臣等之意以爲:「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今若父母有冤枉之事,則必不計禍福利害,而爲之也。

    今爲守靜之說所動而罷,則無所在緻死之義也。

    臣等以爲:「一息尙存,則亡師心事,期於必暴而後已,以伸亡師平日之論。

    」伏願殿下,哀憐而裁,幸焉。

    昔東西之分岐也,兆雖起於沈、金,而其實由於前後輩之不相知也。

    惟其不相知,故同是士類而疑阻起,而讒間行,而排擯作焉。

    此初東西分黨之所以然也。

    雖然,當初俱是士類,而隻兩人不相悅,故前後輩雖不相知,而朝廷之間,濟濟有和氣,逮兩人之親舊立于朝者,各有是非,不能相一然後,類類相從,遞相訾病,人持偏見,互爭勝負。

    乙亥西人當路,乙亥以後東人用事,互相攻擊,至於癸未,而壞亂極矣。

    嗚呼!人生一世,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況乎生同國、死同朝,而至於唱爲東西,一國中分,同舟敵國,一家胡、越,下亂士大夫之志;上貽明主之憂。

    紛紜顚錯,閱月窮年,使國事一入於不可爲,此何爲者?誠可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

    珥以局外之人,明觀當國之迷以爲:「兩皆前後輩,而悉其心事者,宜莫如我,我不爲之和解,誰則聽之?」乃提言于朝曰:「西人士類也,東人亦士類也。

    士類相攻,不可助一攻一。

    當兩是而俱存之,開諭而講解之,朝廷乃安,不然則亂。

    」前後輩聽之,雖不敢以爲非,而亦不能用其言。

    此,珥之所嘗憂者也。

    蓋當初,義謙以孝元爲尹元衡門客,而遏其銓郞之薦;孝元又以義謙爲外戚麤愚,不可柄用之人。

    此二者,皆據所見,初未必出於私心。

    而義謙儕輩,則以孝元爲報怨之小人;孝元儕輩,則以義謙爲有專擅之漸。

    於是,前輩士類,則疑後輩之黨孝元;後輩士類,則疑前輩之護義謙。

    嗚呼!義謙、孝元自附於前後士類,非士類附於義謙、孝元也,而今乃以黨護相疑,不亦誤乎?自此以後,分朋各立,言議紛然,其勢不可相容。

    當此之時,其能盡忠憂國,公耳忘私,超然獨立,不染於東西黨與之中者,惟珥一人而已。

    是以,滿朝袖手,莫敢一言,而珥獨憂之。

    乃出兩抑之計以爲:「兆亂,惟在於爭沈、金二人之是非,而此非關係國家事。

    若出二人于外,則爭端自息,而國事可爲,是不可得已。

    」以此意,言于其時右相盧守愼,盧守愼亦以爲然。

    乃啓于主上,而沈除開城;金拜富寧。

    又以爲:「此兩人,非有大段罪惡。

    所以出之,隻爲欲消黨論而已。

    今沈得善地;金得惡地,非但罰不均爲不可,金是病重之人,若投塞上而僵死,則非聖朝體臣之意。

    」乃以此意,獨啓而救之。

    當此之時,非但西人疑珥有私於孝元,自上亦未免疑其黨孝元也。

    雖其西人之親舊者,亦莫不緻疑於其間,浮議喧譁,久而未已。

    嗚呼!珥豈私於孝元者哉?二人旣出,東人之勢小挫,而西人持論一偏。

    尹晛浮躁輕淺,排擯孝元儕輩,偏重已甚。

     是時,鄭澈在湖南,頗惑流言,疑珥私護孝元。

    珥在坡州,遺澈書曉之,其略曰:「從前鄙見,不合雅旨,固難苟同。

    但兄我之間,當盡言相正,而略無誨語,不能無憾。

    及見兄遺他友書,備盡曲折,使珥得聞,此是不屑之敎,承厚意深矣。

    不欲分疏,而終難舍默,試陳首末。

    金也之爲人,固是輕淺。

    但論議慷慨,遇事剛果。

    當初豈徒珥以爲可人哉?兄亦不相棄矣。

    自去夏秋以來,兄之所見,頓異於前,深以爲可憂之人,珥初未之信,聞兄言旣熟,漸有疑焉。

    及請推左相,出重晦之後,珥疑轉深。

    且見厥朋儕,翕翕相吹噓,因緻有勢焰。

    珥意,若不少挫其鋒,必有後弊,將有朋黨之憂。

    故爲兩出之計,通于右台。

    厥後又恐顯白經席,反緻紛紜,欲使兩人自處之,其計不過隻摧其鋒,消融鎭定而已。

    此意未及更通右台,而適諫院啓遞吏曹,左台反疑沈勢偏重,遽達于經席。

    及金拜富寧之後,彼年少輩,因皆喪膽,公心中立者,亦憂其過重。

    而平日與金不相得者,群起而稱快,論議囂然不息。

    珥意,金也病重,若使僵死塞上,則反使士類不安,故啓移內地。

    事之終始,不過如此而已,非擾攘不定,乍捨乍取也。

    且此人,兄則以爲:『無狀小人,必至於敗亂國家;斬伐士林。

    』珥則以爲,好名之人也。

    若公論相與,則因而得勢,能行其志;若公論不許,則必不求旁岐、曲逕而強入也。

    若柄用則誤事,而爲他人所使,則其才亦可取也。

    今者殺其勢則可也,若嫉之太甚,治之太急,則必緻士類之不安。

    鄙見如此,故終不能受高誨。

    珥之不能使兄爲我,亦猶兄之不能使珥爲兄也。

    方今金也失勢,不足深憂,兄每以後日之禍爲慮,此則不然。

    若使彼之爲人,一如兄言,毫髮不爽,後日復得要路,睚眥必報,斬伐士林,則兄以先見之明,含笑入地,無少愧怍,其死也榮矣。

    珥則護奸惡名,百世不湔,偸生辱矣。

    後患在珥,不在於兄,兄何戚戚焉?彼人全盛時,儕輩畏之,猶恐一言之洩,輒取大禍,而出外之後,又欲如縛虎,不揣輕重,隻欲深攻,又將延及比位,使人心洶洶,而皆借兄爲重。

    珥恐若此不已,則僨事之責在兄,而不在珥也。

    兄若不忘斯世,則當力疾上來,相時度宜,安定士林可也。

    何必日積憤懟不平之氣,輕信道聽之說,緻疑於不當疑之地耶?」所謂左相指樸淳,右台指盧守愼,重晦金繼輝字也。

    又貽書爭之,其略曰:「珥旣無當世之望,兄亦無還朝之意,同異之見,當置勿論。

    但兄我之間,有未相悉,非古人相親之道,玆復一談。

    兄之疑我,固是也。

    但珥初未知金某爲何如人,不過因兄言而有省。

    兄則指爲大奸,而珥則疑之而已。

    推兄言而觀察,則形跡多有可疑,而實未能的見也。

    方其氣焰之盛也,珥果施摧鋒之計。

    及乎一摧之後,平日不快者,坌起深攻,而士類之與金相厚者,相顧沮喪,皆有退縮之意。

    一金不足惜,而士林不可不慰。

    故珥欲調劑得中,以安士類,此所以前後有異也。

    使金勢盛,將至作弊,則珥當獨啓而斥之;使金得罪過重,士林不平,則珥當獨啓而救之。

    抑其勢、扶其危,事理當然也。

    近年以來,士論出一,庶幾無事,而一朝生自中之亂,此則金之咎也。

    金旣出外,可以怗然無事,而又復紛紜造語,觸事相疑,終不寧靖,則斥金者之過也。

    人之所見,不過則不及,奈如之何?若無主東主西之說,則士論定矣。

    珥則欲破東西而一之,力未能也。

    使珥或主東、或主西,則豈至於兩邊皆不快乎?」是時,澈頗爲流言所惑,初疑珥私護東人,及見珥書,方始解疑,而義謙儕輩,疑珥不已。

    若非其後,復悟珥之心事,則西人之攻珥,未必不如今日東人之爲矣。

     逮至丁醜年間,西人之勢少挫,而李潑、金誠一,因經席啓辭,起李銖等賄賂之獄,窮極推問,終無實跡之可指者則潑等猶恐獄事之不成,至於刑訊儒生鄭汝忠。

    潑等所爲至此,而尤無以服人心矣。

    雖然,潑等之意,非不知直劾三尹誤事之罪,而如此則前輩士類,必有不平者,而自上亦疑其傾軋,故欲因此獄,擊去三尹。

    其爲擧措,實非士君子光明正大之事,人心之不服,不亦宜乎?此則非徒珥以爲非,雖金宇顒,亦不能不以爲非矣。

    自此以後,西人一敗塗地,東人方勝,欲以東是西非,定爲國是,浮躁好進之徒,爭起而附會之。

    其時出入義謙之門,曉夕相逐,奴顔婢膝之輩,迎降而鑽入者,不爲不多,而東人之主論者,惟知附己之可喜;不知反覆之可惡。

    至於不問賢愚才否,而一切以淸官美職處之。

    嗚呼!自古朝紳之得爲名士者,或以德行、或以才華,未有無其實而獲其名者。

    今則不問人物之如何,是夷是蹠,但能口談東是西非四字者,旣爲名士。

    使之乘時邀利,市井其行,志滿氣得,無復禮義廉恥。

    至於議論稍不雷同,則雖有宿德、藎臣、廉公、淸謹之士,皆排擯,使不得容於朝廷。

    時論之乖亂,至於此極,則仕路安得而不濁;國家安得而不壞?珥之不能曲從時論者,夫豈過乎?逮至己卯年間,時論日漸深峻,而是非之說,又變爲邪正,則人心駭亂、士論橫潰,其勢將至於不可收拾。

    是時珥在海州,大以爲憂,旣已抗章論斥,又移書于李潑責之,其略曰:「今日時論日峻,更無和平之望。

    意謂,此論必非君意,故鄙疏中所謂,深慮遠識者,正指君輩二三人也。

    今者君意以爲過激之論,相與滾合,則更何言哉?」又曰:「倚樓之被劾也,此眞公論,而傍觀者,尙疑其有妨於調劑。

    繼發三尹之劾,則人心始不服,顯以傾軋目之。

    隻是年少士類,相從自爲一論,而他人畏縮,不敢斥言。

    故士類不知人心之不服,而自恃以爲公論耳。

    意謂,止於此而今者又無故,而顯斥沈爲小人;西人爲邪黨,則一節深於一節,眞是捉人底手段也,安可諱也?沈雖不可惜,西人皆不可惜乎?此果君輩之本意乎?如其本意,則與珥相講論者,皆面從也,無乃未安乎?」所謂倚樓,趙瑗也。

    且「裕後雲雲之說,隻爲沈不可柄用而已,非謂錮其身而不敍也,無乃覽疏不詳乎?鄙疏,深欲以全士類,以安朝廷耳,本非搔擾之計。

    而隻是一偏者,恐其戞己,故自生搔擾,我亦安能如之何哉?」又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

    年前季涵,偏執主西之見,反疑鄙人。

    珥與君,緩頰苦口,極力挽回。

    此時君以季涵爲如何人哉?今日君之主東,亦無異季涵之主西,何不以責季涵者,反而自責乎?乙亥西人之失,在於擧措失當,今日時輩之擧措,果勝於乙亥乎?盡斥西人以邪黨,何如乙亥之獨劾公著乎?西人之賢者,皆不擬於淸望,何如乙亥之獨不以重叔陞薦銓郞乎?乙亥奇樓之受賞,誠不厭衆心,今日則趨時附勢,攘臂大言,自明得志者,又未知幾倚樓乎?人心之危懼;有識之憂歎,甚於乙亥,而方且嘵嘵然,向人爭辨曰東是西非,此言隻是,同類求進取者信之耳,他人誰則信之乎?若使今日處事得中,則孰不曰東是西非乎?今者旣效其尤,而且自是如此,則雖冥行倒施,亦不害其爲君子乎?今日之取士,不問人物本品之如何,隻以論議之異同,定取舍,故新論百出,怪鬼馳騁。

    彼輩何知曾見倚樓之受賞,亦欲做好官耳?景涵歷覽古今,安有君子得志,淸論方行,而壞弄國事,如今日乎?朝廷之上識見不明,雖賢,不濟事。

    許魯齋有言曰:『仁慈禮讓,孝悌忠信,而亡國敗家者,皆是也。

    』珥嘗以爲過言,今始驗之。

    古人之言,不可輕也。

    」所謂季涵,鄭澈字也。

    又曰:「和平、排斥之不可幷行,猶笑與哭之不可幷發也。

    鄙論主於和平;憲府之疏主於排斥,此是則彼非。

    今者君輩所見,則旣以排斥爲公論,而又欲和平,進退無據,不成模樣。

    若使胸中明白瑩澈,則此等鶻突識見、議論,何從而發乎?若使和平,則沈、金區區之辨,有何大關乎?置而勿問,隻觀其優劣而用舍可也。

    若欲排斥,則亦當明正其罪,何故口談和平,而心主排斥乎?此猶扼其亢、批其頰,而求與之相歡也。

    安得名正言順而事成乎?今日之事,百爾思之,終無善後之策。

    天實爲之,謂之何哉?景涵平日讀書窮理,欲做何等事業?而今日立朝,費盡機關,隻得成就扶東抑西而已?儒者之行道,果止於此乎?今日若於死中求生,則當立論曰:『沈也雖無形現之過,旣是外戚,又與士類相失,此當隻保爵祿,而不可更居要地也。

    三尹自作不靖,大忤士類,此亦不可更參淸選也。

    』其餘西人隨才授爵,小無猜防,而東人之議論過峻者,裁而抑之,若其乘時附會者,斥而外之。

    如是秉心公明,日久月深,則或有好消息矣。

     但恐無人辦得此事耳。

    」又曰:「若無與而見,則處事失中,已不免虎兕出柙之責,須勉留而見,收殺時事,不使吾輩,至於過嶺,亦一道也。

    但恐時論更進一步,則君輩亦將爲祭後之芻狗,自不得立腳矣。

    嗚呼!苦哉苦哉!吾人所爭者,義理耳。

    珥實無一毫偏私忿懥之心。

    但鄙性弛緩,本於無心。

    理若不屈,則假使鐵輪旋于頂上,珥不小撓,況擧世醜詆,何足以動吾一毫哉?如其理屈,則雖三尺童子,使之泥首負荊,亦甘心不辭。

    君須與肅夫,將此商量,指示謬誤,使珥曉然自知。

    理屈則珥當卽改所見矣,如以鄙見爲不悖,則亦望反而思之也。

    」李潑、柳成龍、金宇顒輩,皆以死中求生之說,爲不易之定論。

    故其時宇顒答珥書亦曰:「此論甚好。

    鄙意正謂當如此。

    不但鄙意如此,而景涵、而見之意亦然,豈嘗與大言排斥者爲一哉?隻是衆論多激,朋輩力有不逮而然耳。

    切望相與繼繼商量,以圖善後之策,幸甚。

    」又曰:「當初沈、金結釁之是非,固不分明矣。

    然其間豈無眞是非乎?至於乙亥西人之作壞,其是非豈不分明乎?但今東人,因激增怒,指擬過當,至使士類分裂,不能收拾,則又自不得爲是耳。

    」又曰:「雖有是非,而不至於邪正、黑白之異,不可排斥,隻當和平。

    今但當以三尹爲非,而其餘西人,則不當幷累,而爲非也。

    若季涵、重晦之不擬淸班,誠爲未安。

    然此二人,自不免有失,亦非但東人之過也。

    雖然,豈欲終斥而不用乎?」又曰「斥沈爲小人,西爲邪黨,此說果誤。

    又來喩有雲:『今日取士,不問人物本品,隻以議論同異爲取舍,故怪鬼馳騁。

    』雲雲,此正如此。

    鄙人亦見今日事勢,將使人心不平,而敗證百出,每爲朋儕力言,而但朋友間亦未見有力量、規模,擔荷世道之責者。

    人各異見,不能相通,不知畢竟如何出場耳。

    」又曰:「盛疏謂,外戚必生厲階,不可柄用雲者,亦不害理。

    前日覽疏意不詳,亦恐有爲沈分疏之病,今詳示意,正不如此,深愧前日之妄論也。

    」雲雲。

    所謂季涵,鄭澈字也;重晦,金繼輝字也。

    不特宇顒之見如此,至於李潑答珥書亦曰:「此論甚好。

    此正是,善稱停今日之事勢者也。

    鄙人之見,本如此也。

    非徒鄙見爲然,肅夫之見,亦如此也。

    高明平日以爲,儕輩所見不如此乎?儕輩自當初至于今日,皆如此也。

    但其疏中間:『彼此士類,不甚解事,屢出意外之患,方緻力調護,而力未贍耳。

    』尊在遠地,隻據可疑之迹;隻聞可愕之說;隻受浸潤之言,何能盡知儕輩之心事乎?高明德義,乃鄙人平生所敬信,倚以爲仗,今而不相見知,如此悠悠者,尙復何言哉?」又曰:「蓋論西人人品,則雖不無取舍,而今若不問賢愚,一槪非之,則固不可爲國。

    故其間有物議者,姑竢公論之許,自餘諸公,實無所疑阻。

    」又曰:「西邊士類,或有不擬於三司者,在渠實有所失。

    然亦非終塞不通,固將周旋收拾,而以永棄不用疑之,則過矣。

    」又曰:「目沈爲小人、西爲邪黨,此果鄙人所見乎?鄙意以爲『沈、金雖不無是非,而沈亦無大段得罪之事。

    』故直以是非言之,不欲遽加顯斥。

    待沈如此,則其他士類之欲爲收拾,可知矣。

    」又曰:「雖以是非言之,而其他士類,自無所與矣。

    且所非者,隻一沈而亦無已甚攻擊之論。

    」又曰:「鄭熙績鶻突無識,惹起騷擾,至以沈爲小人,且曰搆禍、曰邪說,此誠過言也。

    然儕輩無有預知者。

    」又曰:「倚樓之受賞,固不厭衆心,而今趨時和附者,亦多有之。

    此亦勢之所至,是豈儕輩之罪乎?」又曰:「天下事不如意者皆是。

    若使諸君,隻以吾儕婁人之所見而作事,則庶可得中而處之,不復緻今日尊公之疑也。

    在乙亥年間,尊公目見時事之日非,不能措一手而救之,隻得歛身而去。

    尊公德望、力量,猶且如是,況在鄙人,其能率一世之人,而皆如吾意乎?」又曰:「謂沈不可柄用,非謂錮其身而不敍,雲雲。

    此,鄙人昏妄錯謬,不能細看疏意之過也。

    措語違悖如此,愧服愧服。

    公言不爲無見,然此亦衰世之慮也。

    」所謂而見者,柳成龍字也;肅夫者,金宇顒字也景涵者,李潑字也。

    此輩所論,惟其如此。

    故其時鄭熙績製府疏,目沈始爲小人、西人始爲邪黨。

    潑、宇顒等身在玉堂,以府疏過當,箚而論之。

    以此觀之,裁抑浮躁,保合士類,欲與共爲國事,實士類共公之論,實非一人之私見也。

    然潑等雖知珥言之是,而本以偏係之見,困於群咻衆楚之中,頭出頭沒,不能自拔。

    非但不能用珥之言,反疑珥有私護西人之意。

    珥又抵書于潑,而開曉之,其略曰:「兄之議,議其心也;鄙人之論,論其迹也。

    觀人當以其心;賞罰當以其迹。

    若不論其迹,而賞罰之以心,則人心不可服也。

    此,所以堯不誅四兇者也。

     今者沈之心,兄看固深矣。

    珥亦不敢保其無患也,棄之何惜?隻是迹無顯然罪過,而遽加攻擊,連累西邊善士,棄之不惜,而其推尊柄用,皆流俗鄙夫,多出沈之下,擧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