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

關燈
心,囂然其未已,後日之禍,將有甚於今日。

    』且雲:『焚坑之禍,迫在朝夕。

    』此言果何如也?至於後日入侍,則以不用前日三司,歸咎於珥,毀謗無所不至,若得其情,孰不以汝立爲無狀也?益初在南中,汝立議論,無不知之,所以憤憤,有此論說也。

    其意主於和平,且言者不可深罪,故臣以僚議爲過中。

    勢不相容,請遞臣職。

    」答曰:「汝觀其書乎?」回啓曰:「臣目覩之矣。

    」又敎曰:「其書出於汝立詆斥李珥之前乎?其後乎?」又啓曰:「出於詆斥之後矣。

    」答曰:「爾則見其書,故以爲出於憤憤,同僚則必各有所見,故以爲託爲人言者,不妨也。

    但益之論汝立之事雖是,其他則眞邪說也。

    爾之以爲主於和平則誤矣。

    但爾旣觀其書,更無可疑,然但難測者,人言也。

    」蓋汝立之書,不近人情故也。

    權退待,憲府劾遞之。

    鄭淑男爲獻納。

     ○大司諫崔滉啓曰:「士君子立心行事,旣定於中,則終始不撓,以直事君而已。

    如或隨勢炎涼,變遷向背,爲趨附發身之計,處心如此,則他何足觀?其人情狀,若已敗露則以公心奉國者,所當深惡,而痛絶之可也。

    何乃掩護其失,而徒取相助匿非之譏乎?臣與鄭汝立,雖未曾一見,亦嘗聞其爲讀書向善之人矣。

    及聞簡中之辭則雖自雲今是昨非,〈汝立筵中語如此。

    〉其迹未免於隨勢變遷,朝野嗤笑,人莫不知之。

    諫院之箚論徐益,果爲讜直,至於汝立通書事則乃曰:『出於往來行言,實無所據。

    』則是不過欲護一汝立,而欺其心也,曾何異於面謾之李山甫乎?自處如是則其何以責人非,而服人心乎?朝廷之不靖,每由於如此等事,臣嘗痛心。

    不能與同僚相容,請命遞臣職。

    」答曰:「勿辭。

    」司諫李養中等避嫌啓雲:「臣等隻攻徐益構虛誣善之情狀而已,無一毫欲護汝立之心。

    顯被重斥,請遞臣等之職。

    」答曰:「汝立,今之邢恕也。

    幺麿一小臣之事,有何大關,豈以此不相容乎?崔滉之言,亦直而平正。

    諫院箚辭中一款措語,頗似未瑩,不至大段。

    然爾等當服崔滉之言,彼此洞然,與之相容可也。

    」竝退待。

     ○大司憲具鳳齡等啓雲:「諫院之箚,隻攻徐益誣善之情狀,乃擧疏中所說,而爲之辭,初不及於汝立,其書有無,不暇論也。

    崔滉之意以爲:『汝立之書,傳播已久,而諫院諉之行言,不爲直斥,若有所容護者然。

    』亦不爲無見。

    請崔滉、李養中等竝出仕。

    」從之。

     ○正言金慶昌稱病不出,追後引嫌,以明諫箚之無所失,亦退待。

    崔滉又避嫌雲:「汝立之簡,傳播都下已久,安知諫院獨不聞知乎?此,臣之所以直斥也。

    臣爲彼此詆斥,請辭。

    」答曰:「卿非浮躁者之比,先計大體,勿與嘲啾者相較。

    」滉退待。

    李養中等竝引嫌自辨,請罷,答曰:「諫院安有欺君之理?崔滉亦不過警責時人,皆無所失。

    不可以不關言語間,至於不相容,勿辭。

    」竝退待。

    憲府啓以:「臺諫遞代,事體極重。

    豈可以此,輕遞言官,以增騷擾乎?」從之。

     ○正言鄭淑男又論:「滉未出仕之前,先以不近之說,謂不可相容。

    是以,一院爲皆非其人,請辭。

    」退待。

    崔滉前此三避;李養中、鄭淑男、崔滉,又相繼避退;具鳳齡亦以處置失當避退。

    弘文館箚請,大憲具鳳齡以下及正言鄭淑男竝遞,崔滉、李養中等竝出仕,從之。

    〈以瀆擾避嫌也。

    〉○傳于政院曰:「鄭汝立通書李珥之事,是乎?承旨有見之者乎?」回啓以:「汝立通書之事,閭巷間有行言,而臣等無目覩者。

    且聞,其後有絶交書于李珥,而臣等亦不得見矣。

    」 ○生員李景震上疏曰: 臣聞鄭汝立於筵中,詆斥臣叔父珥,臣驚怪自言曰:「他人毀之,則無足怪也,汝立必無是理。

    」臣閱家書,得汝立所遺叔父書,有曰:「自聞從者慍于群小,狼狽出關,臥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欲披肝瀝血,極言數人媢嫉誤國之狀,旣而復思之則方以無狀,見棄於君父,今不可強顔以言,而復有成丈爲之上章陳辨,立雖不言,亦無恨矣。

    繼聞成丈亦遭讒謗還山,焚坑之禍,迫在朝夕,忠憤自激,不可復止。

    方欲糾合同志,抗章北闕,旋聞聖心開悟,如日中天,魑魅之屬,將自退伏而止。

    以今觀之,一二憸人雖見貶逐,巨奸尙握朝論,樂禍之心囂然其未已。

    不幸而天不悔禍,則恐後日之憂,將有甚於今日而不可救也。

    目今朋友,十分可恃者甚少,區區所望於尊兄者,比前尤切,其志亦可哀也。

    」此,癸未九月之書也。

    乃三人旣竄,叔父珥將還之時也。

    設使珥以汝立書中之說,皆以爲然則入朝之後,必不以請釋三竄,陳達於榻前。

    而及秉銓衡,亦不以調和鎭定爲主也。

    今也汝立,反以不用前日三司、不請釋三竄,歸咎於珥,至於抗顔天聽曰:「李珥處事,出於文彥博之下矣。

    」夫調和兩間,保濟士類,珥之本心也。

    聖明固已洞燭,而汝立反爲此說,眩惑於天聽,其爲心術,險且慘矣。

    汝立之推尊叔父珥,國人所共知也。

    乃叔父珥則雖以汝立爲讀書而可取也,第憂其氣勝生事。

    若珥以附託於我,媚悅於己者,爲植黨之計,則其時銓郞、書堂之選,何不及於此人乎?汝立爲人,臣實未知其如何。

    以今觀之,前是一汝立,而以攻擊叔父珥者,皆指爲群小、魑魅;後亦一汝立,而反自極力詆斥,欲爲發身之地,其察勢輕重,以爲向背之計,巧且慘矣。

    及其情狀旣露,耳目難掩則患其無辭,反以語人曰:「其後有絶交書」雲。

    而臣入搜得汝立癸未十一月之書,其略曰:「竊惟,吾君獨排群議,拔尊兄於衆惡之中,使爲冡家宰,任之不疑,此乃漢、唐以來,所未有之盛擧也。

    凡在聞見,孰不感激涕零?而立之喜,有甚焉者。

    」此果絶交之書乎?自此距珥之沒,纔閱一月,豈有其間,更有通書絶交之理乎?若珥再入之後,汝立有移書絶交之擧則此非細事,駭甚耳目,不特朋友、門生知之,國人亦莫不聞。

    而何至今寥寥數月,了無聲聞,逮前書旣發之後,乃有此說乎?殿下若欲知此言之無據,試問于左右曰:「汝立絶交之言,爾等之聞,在前書未發之前與否。

    」則可以知此說之尤爲無據也。

    凡士君子交際,非有大故,不敢輕絶。

    汝立此書之後,於珥小無可絶之過,汝立以何故而絶之乎?汝立之入城,叔父旣死,成渾未退。

    汝立往見成渾,語及叔父,無一言及於絶交,又與成渾言,亦無規責之言。

    而頃於榻前乃曰:「成渾服罪。

    」雲雲。

    方其時,成渾雖未蒙乞骸之恩,一向以退去爲意,杜門養病之外,無一事幹預於時政,則渾有何失而服罪於汝立乎?成渾尙在,而汝立敢爲此等辭說於聖明之前,則其所以負珥於九泉者,汝立之餘事也。

    殿下天機洞燭,聖智如神,此事至明,豈有所未曉?而臣所以反覆詳辨者,臣意以爲,汝立之事,皆人情所不忍爲。

    殿下亦以汝立爲誠具四體則竊恐殿下,於此不近之情狀,或以爲未盡然也。

    設有人問於汝立曰:「前年爾所指爲魑魅之屬,何以今皆變爲君子人乎?」則汝立何辭以對乎?其書曰:「披肝瀝血,以瀆天聽。

    」又曰:「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