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

關燈
,亦且昭宥而包容之,宇顒亦一良士,將感發恩諭,參以義理,渙然氷釋,嘉與揚庭之士,惟一心而後已。

    豈至固守前見,不以國家安危爲念,終使士林之禍,垂百年而未已乎?臣等亦知竝入於詆斥之中,而安敢有所芥蔕於此乎?隻論宇顒本無他意,而見陷於偏私,以至此耳。

    伏願殿下,益振朝綱,旁燭離明,執得彌堅,勿爲所動,使一國臣民,同歸於建極焉。

     答曰:「這論,十分正是。

    宇顒誠箇妄言,不足責耳。

    箚辭更當留意。

    」 ○盧守愼謝恩就職。

    上屢下旨,敦勉上來,守愼乃拜命。

    卽引見問:「時事何如?」對曰:「朝廷攻擊之患,近日粗安,皆聖上鎭定之力也。

    」 六月 6月1日 ○朔丙午,知禮縣監金瞻、軍威縣監權應時罷職。

    瞻與應時相好,因事往見,設酒流連。

    瞻戲取其官舍器用,因向安東,應時亦戲爲通文以爲:「大賊入縣,官舍器物,席捲而去。

    」詞甚張皇。

    安東府使認爲實事,卽轉報列邑,不多日而達于忠州、京畿、關東各邑,抄發民兵戒嚴。

    京畿監司驗聞其僞,遂以啓聞,兩司請二人拿鞫,尋被釋。

     ○同知中樞府事成渾,乞省墓焚黃,許之。

    渾遞吏曹,杜門謝病,求退不許。

    至是乞暇省墓,再疏乃許。

    卽下鄕,連疏辭職,許之。

     秋七月 7月1日 ○朔乙亥,礪城君宋寅卒。

    寅字明仲,號頣庵。

    領議政軼之孫,尙中宗第三女貞順翁主,襲軼勳嫡封君。

    寅爲人端粹謙謹,處華腴如寒素。

    事繼母以孝聞。

    預憂居喪不勝,嘗間日淡食,不以銅鍮爲溲器,慮後日破爲人飮食器也。

    自少通經服禮,與名儒李滉、李珥等講論。

    工於文辭,楷法冠一時,公私金石之文皆屬筆。

    儀采豐秀,禮節閑習。

    大臣盧守愼等每論,寅可破格爲宗伯、典文衡,詔使之來,啓請爲迎慰使。

    自是儀賓有文翰人,通得爲迎慰使,而寅之名,常爲宗戚之首。

    至是卒,年六十九。

    追謚文端。

     八月 8月1日 ○朔甲辰,別試,取閔仁伯等十人。

    時,北道添戍,久未罷,兵曹難於遞,更請取武士五百,以當戍兵,仍取文士爲對,武擧之濫始此。

     ○黃廷彧奉皇勑,回自京師。

    廷彧至京,呈奏文,例下該部。

    廷彧別具呈文于禮部,頓首固請,禮部尙書見其文辭,感歎稱善,遂覆題請,先謄書《秘典》所載,寫勑付還,帝從之。

    勑書略曰: 先該爾以乃祖諱,久蒙不韙,累請昭雪,已許新修《會典》內詳載。

    而纂輯有緖,尙未告成。

    玆爾復申前請,特命史官錄示。

    今據新修《會典》稿內載稱雲雲,前項事由,與爾原奏相合,候書完進覽。

    頒行之日差官,齎送爾國先諭,爾知之。

     上大悅,告廟頒赦,解禦錦裘賜廷彧,進階嘉善,賜奴婢、土田,書狀官以下賞賜有差。

    廷彧俄拜刑曹參判,轉兵曹。

     ○復以鄭澈爲大司憲。

     九月 9月1日 ○朔甲戌,以慶尙監司柳成龍爲副提學。

    成龍赴召謝恩,仍乞解歸養,不許。

    俄陞拜禮曹判書兼同知經筵、弘文提學。

    成龍辭,上手劄諭旨曰: 古之人君於其臣,有臣之者、有友之者、有師之者。

    此義雖不傳於後世,然卿十載經幄,一德無瑕,義雖君臣,情猶朋友。

    論其學則非固滯章句之儒;語其才則有足以當大事。

    知卿,蓋莫如予也。

     十一月 11月1日 ○朔癸酉,上,下敎政府,各薦賢才。

    領相樸淳薦辛應時〈學行〉、李山甫〈德行〉、徐益〈將才〉,左相盧守愼薦李潑、金宇顒、金弘敏、韓準、白惟讓、尹先覺、金睟、鄭汝立〈宇顒學問名重,餘皆時論所推。

    汝立則雖以學問爲名,人多疑其不吉。

    守愼亦嘗見,汝立在經筵,言色俱傲,退謂門客李洸曰:「吾歷事三朝,屢忝侍從,未嘗敢仰視天顔。

    今日見,汝立在上前,數數仰視,此何等人也?」甚疑之。

    然爲潑等所誤,有此薦。

    〉,右相鄭惟吉薦尹先覺、權徵、金睟、韓孝純、洪麟祥、李大海。

    〈孝純庸鈍無才,爲李潑所引進,爲銓郞有所犯,上命罷之。

    其後夤緣戚裡,得復登擢,私進之路,自孝純始。

    李大海以溺聲色,爲世所賤,惟吉以有將才薦之。

    〉 ○以鄭澈爲右贊成。

     十二月 12月1日 ○朔癸卯,兩司復劾領議政樸淳,上不許。

    初,李珥主銓,參用新舊,而舊人李山甫、洪聖民等復入三司,亦以保合爲主,惟鄭澈論議峭峻,亦不自專。

    李山海代珥主銓,一循前政,衆或疑之。

    纔及一年,而一邊人盡列臺閣,澈等亦斂避而退。

    時論以此,服山海機智之妙。

    於是兩司復發,論攻淳等矣。

     ○福建人阮喬柱等,漂至慶尙道蔚山郡海港。

    順付冬至使尹仁涵,奏聞奉帝旨,還送人口至十名以上,題請給賞。

     ○上,下書于京畿監司曰:「成渾安貧守道,隱居求志。

    因予屢召,幡然而來,惜其多病,暫許歸山。

    今者歲聿雲暮,宜使長吏存問,量賜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