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
關燈
小
中
大
,節目纔擧,他弊隨生,如此而能治其國者鮮矣。
殿下不能正心,以修本源,則一國人心,豈能服從乎?」珥曰:「命令不行之由,亦可以今夜蔔之。
君臣之間,當如父子,上下交孚然後,事功成矣。
今者入承咫尺之地,而自上尙不開懷,情意阻隔如此,況於千裡之外,命令豈通乎?」上乃言曰:「以予爲不言者是矣。
然別有何言耶?今者所言,皆歸重於予之一身,自顧無似,固不能興治道也。
是以不言耳。
」珥曰:「此乃謙讓之語,豈其信然乎?」上曰:「非以謙讓也。
古人曰:『人豈不自知?』予亦豈不自知?」珥曰:「信如上敎,則須得賢人,倚仗而任之,則亦可治國。
但自上雖曰不能,臣不信也。
今殿下沈溺女色乎?好聽音樂乎?耽嗜飮酒乎?好馳騁弋獵乎?宮中隱微之事,臣雖不知,然前所陳者,自古人君失德之事,而似非聖躬所爲也,乃曰不能何也?但殿下所欠,惟不立志圖治耳。
此正由學問上,欠踐履之功故也。
」上曰:「今之所言,予不敢當。
但雖涼德,果無此失也。
自古人君,有才有德,故能治其國。
予無才德,而時世適遇難治之日,所以難於有爲也。
」珥曰:「殿下旣無失德,則因此可以進德。
德進,才亦生矣。
」上曰:「自古新立國之君,考其行則不能無失德,而尙緻小康。
立國寢久,漸至衰微,則雖有賢君,不能爲治矣。
」珥曰:「晉悼公年纔十四卽位,六卿強、公室弱,而悼公能自振奮,卒成覇業,顧其立志何如耳。
殿下立志求治,矯革宿弊,則何治之不可成乎?」 ○吏曹判書金貴榮,三上疏辭職,又詣闕三啓,請免官,皆不允。
貴榮素庸鄙無識,判銓以來,賄賂狼藉,士論不與,恐被彈論,故露章辭職。
上疑其爲人所排軋,故不從。
○大司憲盧禛,承召入京辭職,不允。
○李珥白上曰:「近日經席,非無好議論,而上不至於格君心;下不至於醫民瘼,故摠爲口耳之資而已。
竊願殿下,潛心性理之書,如有所疑,不時召儒臣,反覆講論,旣明其義,踐履以實,則功效必見於政事之間矣。
若民瘼固非一端,惟於接見群臣之際,使人人盡言,採施可用之策,不付之空言,則民生庶可蘇息矣。
」珥意欲積誠緻君,黽勉從仕。
其友成渾語之曰:「上心難回,則當速引退。
不能得上心,而先務事功,則是枉尺直尋,非儒者事也。
」珥曰:「此言固然。
但上心豈可遽回?當積誠以冀感悟。
今以淺薄之誠,責效於旬月,而不如意,則輒欲引退,亦非人臣之義也。
」 ○大司憲盧禛,又上疏乞歸養老母,上答曰:「省卿疏辭,固知情切,而但卿來不久,予豈遽許其退乎?卿宜加留,悉陳輔國之策,以俟予取舍,則予不缺然矣。
」禛固辭,遞職。
○白虹貫日。
上適親見之,驚懼。
招領相李鐸、左相樸淳,下敎曰:「朝廷賢人,多聚經席之上,大言競進,喜行新例,宜乎風淳政擧,而綱紀闆蕩,邦本兀盡,人心不美。
儒者無一毫之效,反甚於曩日權奸用事之時,此,予所未曉也。
」鐸等隻道惶恐,不敢言匡捄之策。
是時李珥、金宇顒等在經席,動引三代,多所劘切,上不能採用,反以災異爲大言之效,人心甚懼。
○以成渾爲司憲府持平。
渾,士望漸隆,大臣每論薦不已。
至是李珥、金宇顒、具鳳齡等,請以未出身人爲臺官,有是命,辭不至。
金宇顒又薦:「星州士人鄭逑,年雖少,學問通明。
曾從李滉學,又往來曺植之門,有學問才識。
請召緻,以布衣入對,訪問治道,觀其人品然後,命之以爵。
」上以布衣入對,非古事不許。
逑由是著名。
○以李珥爲大司諫。
○使臣宋賛、尹鉉,回自京師。
帝以再度送還被虜人口,各賜勑褒奬及賜銀、綵。
○遣奏請使李後白、尹根壽等,乞將宗系、弑逆已辨誣等事,增入續修《會典》,蓋皇朝方修《續大明會典》故也。
禮部尙書陸樹聲等覆題曰:「據稱,宗系各有本源,旣與李仁任不同,又謂國祖,由于推戴,亦與弑王氏無預。
在我皇祖之大訓,固得于一時之傳聞,在伊裔孫之辨詞,實出於一念之誠孝,宜念其世秉禮義,克篤忠勤。
依其所請,奉聖旨,該國前後奏辭,備細纂入於皇祖《實錄》內,《新會》典則候旨續修增入。
」仍降勑諭,略曰: 爾祖某,久蒙不韙,荷我烈祖垂鑑,已爲昭雪改正。
玆者纂修《實錄》,欲將前後奏辭,備行採錄,以乘永久。
朕念爾係守禮之邦,且事關君臣大義,特允所請。
卽命抄付史館,備書于肅祖《實錄》,俟後修新《會典》,以慰爾籲雪先祖懇情。
○廣寧摠兵李成樑,設堡鴨江方山鎭。
越邊人民,將侵耕我界,移咨遼廣衙門,請預行喩禁,許之。
○選吏曹佐郞金孝元、修撰金宇顒、奉敎許篈、承文正字洪迪,賜暇讀書。
殿下不能正心,以修本源,則一國人心,豈能服從乎?」珥曰:「命令不行之由,亦可以今夜蔔之。
君臣之間,當如父子,上下交孚然後,事功成矣。
今者入承咫尺之地,而自上尙不開懷,情意阻隔如此,況於千裡之外,命令豈通乎?」上乃言曰:「以予爲不言者是矣。
然別有何言耶?今者所言,皆歸重於予之一身,自顧無似,固不能興治道也。
是以不言耳。
」珥曰:「此乃謙讓之語,豈其信然乎?」上曰:「非以謙讓也。
古人曰:『人豈不自知?』予亦豈不自知?」珥曰:「信如上敎,則須得賢人,倚仗而任之,則亦可治國。
但自上雖曰不能,臣不信也。
今殿下沈溺女色乎?好聽音樂乎?耽嗜飮酒乎?好馳騁弋獵乎?宮中隱微之事,臣雖不知,然前所陳者,自古人君失德之事,而似非聖躬所爲也,乃曰不能何也?但殿下所欠,惟不立志圖治耳。
此正由學問上,欠踐履之功故也。
」上曰:「今之所言,予不敢當。
但雖涼德,果無此失也。
自古人君,有才有德,故能治其國。
予無才德,而時世適遇難治之日,所以難於有爲也。
」珥曰:「殿下旣無失德,則因此可以進德。
德進,才亦生矣。
」上曰:「自古新立國之君,考其行則不能無失德,而尙緻小康。
立國寢久,漸至衰微,則雖有賢君,不能爲治矣。
」珥曰:「晉悼公年纔十四卽位,六卿強、公室弱,而悼公能自振奮,卒成覇業,顧其立志何如耳。
殿下立志求治,矯革宿弊,則何治之不可成乎?」 ○吏曹判書金貴榮,三上疏辭職,又詣闕三啓,請免官,皆不允。
貴榮素庸鄙無識,判銓以來,賄賂狼藉,士論不與,恐被彈論,故露章辭職。
上疑其爲人所排軋,故不從。
○大司憲盧禛,承召入京辭職,不允。
○李珥白上曰:「近日經席,非無好議論,而上不至於格君心;下不至於醫民瘼,故摠爲口耳之資而已。
竊願殿下,潛心性理之書,如有所疑,不時召儒臣,反覆講論,旣明其義,踐履以實,則功效必見於政事之間矣。
若民瘼固非一端,惟於接見群臣之際,使人人盡言,採施可用之策,不付之空言,則民生庶可蘇息矣。
」珥意欲積誠緻君,黽勉從仕。
其友成渾語之曰:「上心難回,則當速引退。
不能得上心,而先務事功,則是枉尺直尋,非儒者事也。
」珥曰:「此言固然。
但上心豈可遽回?當積誠以冀感悟。
今以淺薄之誠,責效於旬月,而不如意,則輒欲引退,亦非人臣之義也。
」 ○大司憲盧禛,又上疏乞歸養老母,上答曰:「省卿疏辭,固知情切,而但卿來不久,予豈遽許其退乎?卿宜加留,悉陳輔國之策,以俟予取舍,則予不缺然矣。
」禛固辭,遞職。
○白虹貫日。
上適親見之,驚懼。
招領相李鐸、左相樸淳,下敎曰:「朝廷賢人,多聚經席之上,大言競進,喜行新例,宜乎風淳政擧,而綱紀闆蕩,邦本兀盡,人心不美。
儒者無一毫之效,反甚於曩日權奸用事之時,此,予所未曉也。
」鐸等隻道惶恐,不敢言匡捄之策。
是時李珥、金宇顒等在經席,動引三代,多所劘切,上不能採用,反以災異爲大言之效,人心甚懼。
○以成渾爲司憲府持平。
渾,士望漸隆,大臣每論薦不已。
至是李珥、金宇顒、具鳳齡等,請以未出身人爲臺官,有是命,辭不至。
金宇顒又薦:「星州士人鄭逑,年雖少,學問通明。
曾從李滉學,又往來曺植之門,有學問才識。
請召緻,以布衣入對,訪問治道,觀其人品然後,命之以爵。
」上以布衣入對,非古事不許。
逑由是著名。
○以李珥爲大司諫。
○使臣宋賛、尹鉉,回自京師。
帝以再度送還被虜人口,各賜勑褒奬及賜銀、綵。
○遣奏請使李後白、尹根壽等,乞將宗系、弑逆已辨誣等事,增入續修《會典》,蓋皇朝方修《續大明會典》故也。
禮部尙書陸樹聲等覆題曰:「據稱,宗系各有本源,旣與李仁任不同,又謂國祖,由于推戴,亦與弑王氏無預。
在我皇祖之大訓,固得于一時之傳聞,在伊裔孫之辨詞,實出於一念之誠孝,宜念其世秉禮義,克篤忠勤。
依其所請,奉聖旨,該國前後奏辭,備細纂入於皇祖《實錄》內,《新會》典則候旨續修增入。
」仍降勑諭,略曰: 爾祖某,久蒙不韙,荷我烈祖垂鑑,已爲昭雪改正。
玆者纂修《實錄》,欲將前後奏辭,備行採錄,以乘永久。
朕念爾係守禮之邦,且事關君臣大義,特允所請。
卽命抄付史館,備書于肅祖《實錄》,俟後修新《會典》,以慰爾籲雪先祖懇情。
○廣寧摠兵李成樑,設堡鴨江方山鎭。
越邊人民,將侵耕我界,移咨遼廣衙門,請預行喩禁,許之。
○選吏曹佐郞金孝元、修撰金宇顒、奉敎許篈、承文正字洪迪,賜暇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