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辛未)四年大明隆慶五年
三月
3月1日
○朔壬戌,以盧守愼爲大司憲。
守愼旣免喪,上素聞其賢,虛己而待之,進授憲長。
守愼又力辭,乞歸省病母,上曰:「卿不可一日不在左右,將母上京,以全忠孝可也。
」仍令沿路,輿馬護送,守愼感恩流涕,以其母亦欲歸京,故不復辭退。
時,李滉已卒,重望在守愼,而守愼亦創於前禍,不復以行道自任,士林猶以賢士在朝,倚以爲重。
○命汰童蒙敎官不才者,別選名儒代之。
吏、禮曹薦裵紳、趙穆,皆嶺南士人也。
○以進士洪可臣爲參奉,用銓郞薦也。
○命賜曺植食物。
植上疏辭謝,且言: 殿下國事已去,無一線可恃。
臣累陳荒疏,未蒙施行,請以君義二字爲獻。
○前慶州府尹李楨卒。
上遣官緻祭。
楨,泗川人。
明宗朝登第,以孝行聞,在州郡,皆有治績。
嘗一爲諫長,上書論治道,爲養求外補,爲慶州府尹。
上卽位,以副提學召,不赴。
上書陳戒,累除官不就以卒。
楨自少好道學,晩而尤篤,師友李滉,羽翼經術。
居官以興學右文爲己任,門人稱以龜巖先生,立祠祀之。
五月 5月1日 ○朔壬戌,領議政李浚慶以病去位,拜領中樞府事,兼領經筵如故。
浚慶爲相,務欲鎭靜,不能有爲,士林多短之。
然有淸德,門無苞苴,世稱賢相。
浚慶自嫌盛滿,自庚午冬,引疾乞退,章累十上不止,上不得已從之。
○以吳謙爲右議政,權轍進拜領議政,洪暹爲左議政。
憲府以謙人望未洽劾之,乃免。
○以李鐸爲右議政。
鐸雖短於學問,淳厚有器度,且有好善之量,故時望歸之。
居相位,謹飭自守而已。
○以奇大升爲副提學。
大升辭不至,不許,再下旨召,大升又辭。
俄除吏曹參議,又辭不赴。
○以李珥爲議政府舍人、弘文館應敎,皆辭免,歸海州鄕裡,除淸州牧使,乃赴任。
六月 6月1日 ○朔辛卯,以樸忠元爲右贊成,尋免。
忠元爲人無節槪,備歷淸要,以緻卿宰。
少時爲正言,許沆爲大司諫,方附金安老,勢焰翕赫,殘害士類。
忠元素交具壽聃,一日見壽聃,壽聃曰:「近日臺諫駁擊太過,豈不感傷和氣?」忠元然之。
他日謂同僚曰:「近來彈章過激,識者以爲不可。
」沆怒曰:「識者爲誰?」忠元不以告,沆曰:「正言若不吐實,亦是黨惡。
」忠元懾怵,以壽聃告,沆曰:「壽聃,罪人也。
正言往見之,非也。
若不能自首,當竝坐之。
」忠元尤恐懼,乃詣闕自言:「聞,壽聃言如此。
」壽聃坐是遠竄。
由是,國人指謗以忠元爲賣友。
及拜贊成,兩司交章,劾之累日,乃命落職。
秋七月 7月1日 ○朔辛酉,白仁傑解官,歸坡州。
是時,士類雖據淸要,而大臣皆循俗苟安,與士類論議矛盾,舊臣之不得志者,頗俟間隙。
及吳謙、樸忠元相繼被論,大官之庸碌者,鹹懷不平。
仁傑素服李浚慶之爲人,每以士類不附大臣爲恨,有時發於言語。
且不取奇大升、沈義謙,每對人揚其過失,士類頗疑之。
李元慶者,浚慶之再從弟也,失職怏怏,深欲朝廷生事。
上舅鄭昌世,德興夫人之弟,以恩澤得官,爲內乘,亦欲自攬權勢,相與潛謀,欲攻樸淳、李後白、吳健等凡十餘人。
元慶藉仁傑及浚慶爲聲勢,每謁仁傑,誣詆淳等過失。
仁傑衰老不能察,汎聽例答,無所可否。
元慶每托浚慶之言,以動仁傑。
一日以浚慶意,謂仁傑曰:「上甚厭李後白、樸淳,去之易也。
」仁傑然之,
守愼旣免喪,上素聞其賢,虛己而待之,進授憲長。
守愼又力辭,乞歸省病母,上曰:「卿不可一日不在左右,將母上京,以全忠孝可也。
」仍令沿路,輿馬護送,守愼感恩流涕,以其母亦欲歸京,故不復辭退。
時,李滉已卒,重望在守愼,而守愼亦創於前禍,不復以行道自任,士林猶以賢士在朝,倚以爲重。
○命汰童蒙敎官不才者,別選名儒代之。
吏、禮曹薦裵紳、趙穆,皆嶺南士人也。
○以進士洪可臣爲參奉,用銓郞薦也。
○命賜曺植食物。
植上疏辭謝,且言: 殿下國事已去,無一線可恃。
臣累陳荒疏,未蒙施行,請以君義二字爲獻。
○前慶州府尹李楨卒。
上遣官緻祭。
楨,泗川人。
明宗朝登第,以孝行聞,在州郡,皆有治績。
嘗一爲諫長,上書論治道,爲養求外補,爲慶州府尹。
上卽位,以副提學召,不赴。
上書陳戒,累除官不就以卒。
楨自少好道學,晩而尤篤,師友李滉,羽翼經術。
居官以興學右文爲己任,門人稱以龜巖先生,立祠祀之。
五月 5月1日 ○朔壬戌,領議政李浚慶以病去位,拜領中樞府事,兼領經筵如故。
浚慶爲相,務欲鎭靜,不能有爲,士林多短之。
然有淸德,門無苞苴,世稱賢相。
浚慶自嫌盛滿,自庚午冬,引疾乞退,章累十上不止,上不得已從之。
○以吳謙爲右議政,權轍進拜領議政,洪暹爲左議政。
憲府以謙人望未洽劾之,乃免。
○以李鐸爲右議政。
鐸雖短於學問,淳厚有器度,且有好善之量,故時望歸之。
居相位,謹飭自守而已。
○以奇大升爲副提學。
大升辭不至,不許,再下旨召,大升又辭。
俄除吏曹參議,又辭不赴。
○以李珥爲議政府舍人、弘文館應敎,皆辭免,歸海州鄕裡,除淸州牧使,乃赴任。
六月 6月1日 ○朔辛卯,以樸忠元爲右贊成,尋免。
忠元爲人無節槪,備歷淸要,以緻卿宰。
少時爲正言,許沆爲大司諫,方附金安老,勢焰翕赫,殘害士類。
忠元素交具壽聃,一日見壽聃,壽聃曰:「近日臺諫駁擊太過,豈不感傷和氣?」忠元然之。
他日謂同僚曰:「近來彈章過激,識者以爲不可。
」沆怒曰:「識者爲誰?」忠元不以告,沆曰:「正言若不吐實,亦是黨惡。
」忠元懾怵,以壽聃告,沆曰:「壽聃,罪人也。
正言往見之,非也。
若不能自首,當竝坐之。
」忠元尤恐懼,乃詣闕自言:「聞,壽聃言如此。
」壽聃坐是遠竄。
由是,國人指謗以忠元爲賣友。
及拜贊成,兩司交章,劾之累日,乃命落職。
秋七月 7月1日 ○朔辛酉,白仁傑解官,歸坡州。
是時,士類雖據淸要,而大臣皆循俗苟安,與士類論議矛盾,舊臣之不得志者,頗俟間隙。
及吳謙、樸忠元相繼被論,大官之庸碌者,鹹懷不平。
仁傑素服李浚慶之爲人,每以士類不附大臣爲恨,有時發於言語。
且不取奇大升、沈義謙,每對人揚其過失,士類頗疑之。
李元慶者,浚慶之再從弟也,失職怏怏,深欲朝廷生事。
上舅鄭昌世,德興夫人之弟,以恩澤得官,爲內乘,亦欲自攬權勢,相與潛謀,欲攻樸淳、李後白、吳健等凡十餘人。
元慶藉仁傑及浚慶爲聲勢,每謁仁傑,誣詆淳等過失。
仁傑衰老不能察,汎聽例答,無所可否。
元慶每托浚慶之言,以動仁傑。
一日以浚慶意,謂仁傑曰:「上甚厭李後白、樸淳,去之易也。
」仁傑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