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
關燈
小
中
大
是命。
下旨曰:「予以眇躬,生長民間,入承大統。
臨禦以來,罔知攸措,思聚賢德之士,以輔不逮。
卿雅性沖澹,存履純明,居閑守靜,潛心儒者之學。
蓋亦眞積力久,其於義理、性命之奧;格緻、誠正之要,必有脫然釋悟,而超然造詣者。
置之經席觀儀度,而聽議論,足以去予之昏愚;長予之心智,而累次徵召,皆出至誠,而竟無起意,予甚缺然。
頃授卿以左贊成之職者,乃予慕卿之深;望卿之重,而實循乎僉議之公也。
卿反以此爲嫌,辭退尤力,是予所以褒卿者,適足以沮卿。
已命遞改,卿復何嫌?卿其念之,不可安安而居;遲遲而來也。
」滉乃承命就召,在途連狀,請竝改正崇政加階,不許。
○平安道節度使金秀文,襲胡于西海坪,焚其聚落。
西海坪,本我地,絶遠不能守。
恐胡人來居滋蔓,故有時領兵驅逐,不從則擊之。
土地肥饒,宜菜穀,故胡人抵禁竊居,驅而復還。
自江界入其地,逕路甚狹,僅容一足,上有絶壁;下有深川,名曰虛空橋。
乙醜年,金德龍爲節度使,遣虞候奉昕等,覘伺逐捕,胡人覺之,伏兵橋旁,下石皷噪,我軍驚散,頗損國威,德龍坐罷。
至是,朝議欲報其恥,以秀文爲節度使。
秀文宿將,有威望,銳意勦滅,部分諸將,潛師夜行,掩胡不意,未曉至西海坪。
將四面合攻,衛將張弼武性躁,未合圍,而遽吹角,胡人覺而大呼曰:「高麗兵至矣。
」壯者乘暗皆遁去。
我軍盡燒其村落,老稚女子皆死。
秀文奏捷得賞,階正憲。
後,秀文聞壯胡皆逃,乃愧懼,疽發背而卒。
○洪仁慶以父喪去位。
仁慶與李文馨,皆有時名,而仁慶頗使氣熖,且以不廉聞。
聞文馨言其疵,大銜之,亦掇文馨之過,遂成嫌隙。
朝紳多兩人之友,各與其所親,頗有朋黨之漸,識者憂之。
大臣右文馨,故,仁慶不得意,以大司諫,謝病解職。
至是遭父喪,朋黨之說乃息。
○以盧守愼爲副提學,金鸞祥爲直提學,閔起文爲典翰,柳希春爲應敎,李湛爲副應敎,皆乙巳以後被罪人也。
未幾,皆陞堂上。
○以李珥爲弘文館校理。
珥上疏,有曰: 臣髫年求道,學未知方,泛濫諸家,罔有底定。
生丁不辰,早喪慈母,以妄塞悲,遂耽釋敎,因昧本心,走入深山,從事禪門,迨周一年。
賴天之靈,一朝覺悟,纍然歸家,慙憤求死。
自古中釋氏之毒,未有如臣之特深者。
當是時,自分爲世所棄,便欲躬耕讀書,以送天年。
臣父惜臣雕蟲末技,強令求名,遂作擧人,應擧不輟。
區區之意,隻求升鬥之祿,以救飢寒耳。
豈期好官倘來,謬恩橫被?歷職郞署,出入華省,自顧初心,不寒亦慄。
請命解臣職,退之畎畝,勉力爲學,以修舊慝。
上答曰:「自古豪傑之士,未免佛氏所陷溺。
不可以昔日耽釋之小失,輕遞論思重任。
且悔過自新,其意可嘉。
宜勿辭。
」 六月 6月1日 ○朔己卯,別試文科取鄭熙績等三十三人。
卽位頒慶取人,例也。
秋七月 7月1日 ○朔戊申,判中樞府事李滉,承命入京。
滉以赴召稽延,詣闕待罪。
上答曰:「今予得卿,實國家之福也。
」滉之來,姑以仰答恩命,而無久住之計矣。
○上禦思政殿,召對李滉。
滉又力辭崇品新秩,不許。
○帝遣翰林檢討成憲、兵科給事中王璽,頒立皇太子詔,以吏曹判書樸淳爲遠接使。
○白仁傑謝病歸鄕。
〈坡州〉仁傑志氣不群,喜於敢言。
時,奇大升、沈義謙,方有時望。
仁傑語人曰:「奇大升,果於自信,必誤國事。
義謙,以外戚,安可預政?今之士類,大抵與義謙相善,外戚之權,不可太盛。
」聞其言者,疑仁傑有攻擊之意。
於是,士類譁言仁傑爲嫉善,仁傑乃棄官還鄕。
或問:「仁傑何以退歸。
」仁傑言:「吾學術不足,雖進不能有爲。
」雲。
八月 8月1日 ○朔戊寅,以李滉兼弘文館藝文館大提學。
時,樸淳爲大提學,滉爲提學。
淳辭曰:「高年碩儒,乃處次官,而臣以後進初學,不合冒居其右。
請以相換。
」故,有是命。
滉復力辭,得遞。
○李滉上疏陳六條。
上親劄批答曰: 卿之道德,質之古人,亦鮮其倫。
凡此六條,眞千古之格言;乃當今之急務。
予雖眇末,敢不服膺? 其疏: 一曰、重繼統,以全仁孝。
主上以王室至親,入承大統,凡所以繼志、述事者,莫非出於至誠,其於仁孝之道,不患其不緻隆也。
然心難持於盤水;善莫保於風燭。
異時,耳目之蒙蔽雜陳;愛憎之妖惑竝進,日久月深,事玩情狃,所以承宗廟、奉長樂者,動有違慢。
馴緻於殺其所當隆,隆其所當殺,安保其必無乎?此,古來入繼之君,所以多得罪於彜敎,而今日之所宜戒者也。
二曰、杜讒間,以親兩宮。
孝慈之道,出於天性,其倫至重;其情最切,宜無有不盡者。
而或至於孝道有缺;慈天亦虧,恒人固有不免。
而帝王之家,此患尤多,其故何哉?昵侍左右,便嬖給事者,無非宦侍與婦人也。
此輩之性,例多陰邪狡獪,挾奸懷私,喜亂樂禍。
情狀萬端,一或傾耳而聽信,則自陷於不孝,而陷親於不慈必矣。
又今日殿下之事親,所謂以義而隆恩;以變而處常,實小人、女子之所伺隙而造釁者也。
況宮闈之間,宿奸老蠱,猶未盡祛,不但如羸豕之躑躅焉。
伏願殿下,監《大易》家人之義;法《小學》明倫之訓,嚴於自治,而謹於正家;篤於事親,而盡於子職,使左右近習之人,洞然皆知兩宮至情,而讒間無以得行於其間,則自然無陰邪間亂之患,而孝道無闕。
又推此心,以緻孝敬於恭懿殿,道隆繼繼,仁至義盡,而三宮懽洽,萬福畢臻矣。
三曰、敦聖學,以立治本。
帝王之學;心法之要,淵源於大舜之命禹。
其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然,舜之此言,但道其危微,
下旨曰:「予以眇躬,生長民間,入承大統。
臨禦以來,罔知攸措,思聚賢德之士,以輔不逮。
卿雅性沖澹,存履純明,居閑守靜,潛心儒者之學。
蓋亦眞積力久,其於義理、性命之奧;格緻、誠正之要,必有脫然釋悟,而超然造詣者。
置之經席觀儀度,而聽議論,足以去予之昏愚;長予之心智,而累次徵召,皆出至誠,而竟無起意,予甚缺然。
頃授卿以左贊成之職者,乃予慕卿之深;望卿之重,而實循乎僉議之公也。
卿反以此爲嫌,辭退尤力,是予所以褒卿者,適足以沮卿。
已命遞改,卿復何嫌?卿其念之,不可安安而居;遲遲而來也。
」滉乃承命就召,在途連狀,請竝改正崇政加階,不許。
○平安道節度使金秀文,襲胡于西海坪,焚其聚落。
西海坪,本我地,絶遠不能守。
恐胡人來居滋蔓,故有時領兵驅逐,不從則擊之。
土地肥饒,宜菜穀,故胡人抵禁竊居,驅而復還。
自江界入其地,逕路甚狹,僅容一足,上有絶壁;下有深川,名曰虛空橋。
乙醜年,金德龍爲節度使,遣虞候奉昕等,覘伺逐捕,胡人覺之,伏兵橋旁,下石皷噪,我軍驚散,頗損國威,德龍坐罷。
至是,朝議欲報其恥,以秀文爲節度使。
秀文宿將,有威望,銳意勦滅,部分諸將,潛師夜行,掩胡不意,未曉至西海坪。
將四面合攻,衛將張弼武性躁,未合圍,而遽吹角,胡人覺而大呼曰:「高麗兵至矣。
」壯者乘暗皆遁去。
我軍盡燒其村落,老稚女子皆死。
秀文奏捷得賞,階正憲。
後,秀文聞壯胡皆逃,乃愧懼,疽發背而卒。
○洪仁慶以父喪去位。
仁慶與李文馨,皆有時名,而仁慶頗使氣熖,且以不廉聞。
聞文馨言其疵,大銜之,亦掇文馨之過,遂成嫌隙。
朝紳多兩人之友,各與其所親,頗有朋黨之漸,識者憂之。
大臣右文馨,故,仁慶不得意,以大司諫,謝病解職。
至是遭父喪,朋黨之說乃息。
○以盧守愼爲副提學,金鸞祥爲直提學,閔起文爲典翰,柳希春爲應敎,李湛爲副應敎,皆乙巳以後被罪人也。
未幾,皆陞堂上。
○以李珥爲弘文館校理。
珥上疏,有曰: 臣髫年求道,學未知方,泛濫諸家,罔有底定。
生丁不辰,早喪慈母,以妄塞悲,遂耽釋敎,因昧本心,走入深山,從事禪門,迨周一年。
賴天之靈,一朝覺悟,纍然歸家,慙憤求死。
自古中釋氏之毒,未有如臣之特深者。
當是時,自分爲世所棄,便欲躬耕讀書,以送天年。
臣父惜臣雕蟲末技,強令求名,遂作擧人,應擧不輟。
區區之意,隻求升鬥之祿,以救飢寒耳。
豈期好官倘來,謬恩橫被?歷職郞署,出入華省,自顧初心,不寒亦慄。
請命解臣職,退之畎畝,勉力爲學,以修舊慝。
上答曰:「自古豪傑之士,未免佛氏所陷溺。
不可以昔日耽釋之小失,輕遞論思重任。
且悔過自新,其意可嘉。
宜勿辭。
」 六月 6月1日 ○朔己卯,別試文科取鄭熙績等三十三人。
卽位頒慶取人,例也。
秋七月 7月1日 ○朔戊申,判中樞府事李滉,承命入京。
滉以赴召稽延,詣闕待罪。
上答曰:「今予得卿,實國家之福也。
」滉之來,姑以仰答恩命,而無久住之計矣。
○上禦思政殿,召對李滉。
滉又力辭崇品新秩,不許。
○帝遣翰林檢討成憲、兵科給事中王璽,頒立皇太子詔,以吏曹判書樸淳爲遠接使。
○白仁傑謝病歸鄕。
〈坡州〉仁傑志氣不群,喜於敢言。
時,奇大升、沈義謙,方有時望。
仁傑語人曰:「奇大升,果於自信,必誤國事。
義謙,以外戚,安可預政?今之士類,大抵與義謙相善,外戚之權,不可太盛。
」聞其言者,疑仁傑有攻擊之意。
於是,士類譁言仁傑爲嫉善,仁傑乃棄官還鄕。
或問:「仁傑何以退歸。
」仁傑言:「吾學術不足,雖進不能有爲。
」雲。
八月 8月1日 ○朔戊寅,以李滉兼弘文館藝文館大提學。
時,樸淳爲大提學,滉爲提學。
淳辭曰:「高年碩儒,乃處次官,而臣以後進初學,不合冒居其右。
請以相換。
」故,有是命。
滉復力辭,得遞。
○李滉上疏陳六條。
上親劄批答曰: 卿之道德,質之古人,亦鮮其倫。
凡此六條,眞千古之格言;乃當今之急務。
予雖眇末,敢不服膺? 其疏: 一曰、重繼統,以全仁孝。
主上以王室至親,入承大統,凡所以繼志、述事者,莫非出於至誠,其於仁孝之道,不患其不緻隆也。
然心難持於盤水;善莫保於風燭。
異時,耳目之蒙蔽雜陳;愛憎之妖惑竝進,日久月深,事玩情狃,所以承宗廟、奉長樂者,動有違慢。
馴緻於殺其所當隆,隆其所當殺,安保其必無乎?此,古來入繼之君,所以多得罪於彜敎,而今日之所宜戒者也。
二曰、杜讒間,以親兩宮。
孝慈之道,出於天性,其倫至重;其情最切,宜無有不盡者。
而或至於孝道有缺;慈天亦虧,恒人固有不免。
而帝王之家,此患尤多,其故何哉?昵侍左右,便嬖給事者,無非宦侍與婦人也。
此輩之性,例多陰邪狡獪,挾奸懷私,喜亂樂禍。
情狀萬端,一或傾耳而聽信,則自陷於不孝,而陷親於不慈必矣。
又今日殿下之事親,所謂以義而隆恩;以變而處常,實小人、女子之所伺隙而造釁者也。
況宮闈之間,宿奸老蠱,猶未盡祛,不但如羸豕之躑躅焉。
伏願殿下,監《大易》家人之義;法《小學》明倫之訓,嚴於自治,而謹於正家;篤於事親,而盡於子職,使左右近習之人,洞然皆知兩宮至情,而讒間無以得行於其間,則自然無陰邪間亂之患,而孝道無闕。
又推此心,以緻孝敬於恭懿殿,道隆繼繼,仁至義盡,而三宮懽洽,萬福畢臻矣。
三曰、敦聖學,以立治本。
帝王之學;心法之要,淵源於大舜之命禹。
其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然,舜之此言,但道其危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