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談叢錄

關燈
西著《瑣事閑錄》卷下有講蜘蛛的一節雲: “傳聞蜘蛛能飛,非真能飛也,大約因銜絲借風蕩漾,即能淩空而行。

    予前在楊橋曾于壁頭起除蛛網一團,見有小蛛數十枚,銜斷絲因風四散,大蛛又複吐絲,墜至半壁亦因風而起。

    前聞蜘蛛皆能禦空,即此是也。

    ”小蜘蛛乘風離窠四散,這是事實,見于法布耳的《昆蟲記》,《閑錄》能記錄下來也是難得,但說銜絲亦仍有語弊,平常知道蠶吐絲,蜘蛛卻是别從後竅紡絲,所以這裡觀察還有欠周密處。

    《叢錄》說小蚌雙足固然寫得很精細,而此事實又特别有趣,今年夏天我的小侄兒從荷花缸裡捉了幾個小蛤蜊,養在小盆裡,叫我去看,都小如菉豆,伸出兩條腳在水中爬行,正如文中所叙一樣,在我固是初見,也不知道别的書中有無講到過。

    李君所寫普通記述名物的小篇亦多佳作,《叢錄》卷一有畫衫婆一則雲: “予鄉溪澗池塘中常有小魚,似鲫細鱗,長無逾三寸者,通身皆青紅紫橫紋相間,映水視之,光采閃爍不定,尾亦紫紅色,甚可觀,俗名之曰畫衫婆。

    肉粗味不美,外多文而内少含蘊,士之華者類是也。

    此魚似為《爾雅》《詩蟲魚疏》以下諸書所不載。

    ”這種魚小時候也常看見,卻不知其名,江西的這畫衫婆的名字倒頗有風趣,《爾雅》《詩疏》古代诂經之書豈足與語此,使郝蘭臯獨立著書,仿《記海錯》而作蟲魚志,當必能寫成一部可讀的自然書耳。

     “中國向來無動植物學,恐怕直至傳教師給我們翻譯洋書的時候。

    隻在《詩經》《離騷》《爾雅》的箋注,地志,農家醫家的書裡,有關于草木蟲魚的記述,但終于沒有成為獨立的部門,這原因便在對于這些東西缺乏興趣,不真想知道。

    本來草木蟲魚是天地萬物中最好玩的東西,尚且如此,更不必說抽象的了。

    還有一件奇怪的事,中國格物往往等于談玄,有些在前代弄清楚了的事情,後人反而又糊塗起來,如螟蛉負子梁朝陶弘景已不相信,清朝邵晉涵卻一定說是祝誦而化。

    又有許多倫理化的鳥獸生活傳說,至今還是大家津津樂道,如烏反哺,羔羊跪乳,枭食母等。

    ”現在從《述林》裡見到差不多同樣的話,覺得很是愉快,因為在老輩中居然找到同志,而且孫君的态度更為明白堅決,他聲明不必曲徇古人,一切以科學與物理為斷,這在現代智識界中還不易多得,此所以更值得我們的佩服也。

     “《物理小識》雲,行人張蓋而虎不犯者,蓋虎疑也。

    《升庵外集》亦雲虎畏傘,張向之不敢犯。

    以予所聞則不然。

    上楊村武生楊昂青恒市紙于貴溪之栗樹山,鄰居有素習老儒某館于近村,清明節歸家展墓畢欲複往,時日将晡又微雨,楊勸使俟明晨,謂山有虎可虞也。

    某笑曰,幾見讀書人而罹虎災者乎,竟張傘就道。

    雨亦暫止,楊與二三侪伍送之,見其逾田隴過對面山下,沿山麓行,忽林中有虎躍出,作勢蹲伏于前,某驚惶旋傘自蔽,虎提其傘擲數十步外,撲某于地,曳之入林去。

    衆望之駭懼莫能為,馳告其家,集族人持械往覓不可得,已迫暮複雨,姑返,次日得一足掌于深山中,是虎食所餘也,拾而葬之。

    此楊親為予言者。

    由此觀之,虎固未嘗疑畏于張蓋也。

    又由此而推之,則凡書籍所載制禦毒暴諸法之不近理者,豈可盡信耶。

    ”楊升庵方密之都是古之聞人,覺得他們的話不盡可信,已是難得,據陸建瀛序文說,李君是學醫的人,對于醫方本草卻也取懷疑的态度,更是常人所不易及了。

    其記述生物的文章,觀察亦頗細密,如卷七小蚌雙足一則,可為代表。

    其文雲: “大要其神不妄作威福,即有不知而輕侮之,甚至屠踐之者,未嘗降之以禍,谄事之者亦未得其祐助。

    ”在作者并無成心,卻說得很有點幽默,蓋其态度誠實,同樣地記錄其見聞疑信,不似一般撰志異文章者之故意多所歪曲渲染也。

     廿五年九月廿八日,在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