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邵無恙
關燈
小
中
大
《越缦堂日記》光緒八年十月十七日條下雲:
“光甫來,以近刻邵無恙《夢餘詩鈔》見贻。
無恙名,吾邑龍尾山人,乾隆□□舉人,知江蘇桃源阜甯等縣,以事落職歸。
邵氏世以詩名,餘家舊有無恙《名媛雜詠》,自皇娥至明秦良玉,詩皆七絕,各有小序,寫刻精工,詩亦甚佳,經亂失之。
集向未刻,有手抄八卷,在其門人常山梁钺所,梁以嘉慶戊午舉人,官諸暨縣丞,至鹹豐癸醜梁年已八十,以集付天津張鶴賓,至光緒丁醜,天津沈兆淇始刻為兩卷,共五百五十餘首。
以乾隆間越人更五朝而刻于燕沽,文字之傳,固有數也。
其詩秀朗,多情至語,亦鄉邦風雅所系,故備述之。
”又光緒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條下雲: 邵無恙與袁子才的關系到底怎樣,這也是一個不易明白的問題。
陳雲伯撰傳中雲: 我很有運氣,邵氏的著作居然得到了三部。
其一是《曆代名媛雜詠》三卷,乾隆壬子(一七九二)年刻本。
其二是《鏡西閣詩選》八卷,道光庚寅(一八三〇)年碧城仙館刻本。
其三是《夢餘詩鈔》稿本八卷,即李氏所說光緒丁醜刻二卷本的原底本也。
三種之中《雜詠》較為易得,雖然汪允莊女士在《自然好學齋詩集》卷八《書鏡西閣集後》之九注中已雲:“先生嘗著《名媛雜詠》絕句三百首,今闆已散佚。
”數年前我曾從上海搜得一部,旋贈給友人,後又在北平隆福寺買到一部白紙的,似世間尚多流傳。
《鏡西閣詩選》頗少見,李越缦雲集向未刻,梁石川亦未知,稿本梁跋署鹹豐癸醜(一八五三),距道光庚寅已二十三年後矣。
是時梁石川已歸常山,唯從邵氏嗣君接到稿本時系在諸暨縣丞署,離杭州不遠,據雲時在道光丙申丁酉之交,即庚寅後六年,乃竟不知鏡西閣之刻,殊不可解,豈當時消息不易通,抑或流傳之不廣耶,均未可知也。
《鏡西閣詩選》題雲陳文述編,而實蓋出其子婦汪允莊手,陳序述刻集的經過有雲: 《夢餘詩鈔》全部共詩九百十首,《鏡西閣詩選》則有一千另九十首。
但《詩鈔》有嘉慶己巳(一八〇九)自序,一至七卷平均每卷百二十首,第八卷隻六十首,蓋确系自編本,又雖不編年而其詩似均按年代記錄,是其長處,至于兩本異同頃尚未暇細較。
這裡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兩者的來源的問題。
據陳雲伯序中雲: “顔鑒堂希源有《百美新詠圖》,邵無恙亦有《曆代宮闱雜詠圖》,皆乞餘為序,餘衰老才盡,作散骈兩體文以應之。
”随園的骈文序至今在《雜詠》卷首,就是在詩集裡也多提到随園,似乎感情并不壞的樣子。
《詩選》卷五有《簡袁簡齋先生》七律一首,(查《詩鈔》稿本無此詩,)末聯曰,“十載懷中藏一刺,愛才終向孔融投。
”注雲: “閱吾鄉邵無恙《夢餘詩鈔》。
其《述懷》五古三首,《憶花樹》五古三首,皆至性藹然,詩亦清老,《風篁嶺》一首,《龍井》一首,秀煉似岑嘉州,近體尤多明秀之作,最愛其《出白門》一絕,淡遠自然,可入唐賢三昧。
邵氏世居龍尾山之石湖,岩壑清疏,故其詩善言越中風景,如《憶村居》四首雲雲,一何清绮,足令久旅增感,羁目暫娛。
” “詩本藏常山梁石川先生钺手,先生為明府高足,久欲刊傳以報師德,讵奈妙手空空,(案梁梅二君古文均不甚佳,忍不住要批評一句。
)年衰難待,不獲已寄托于津門張君鶴賓手,并綴跋語以志原委。
時鶴賓安硯常山鹾館,鹹豐癸醜秋粵逆北犯,遂避亂旋津,所遺書卷被人幹沒,餘物皆不惜,唯《夢餘詩鈔》以受梁公重托,恒悒悒不去諸懷,亂後訪求得耗,複出重資将此卷贖出,計今藏之又廿有餘年。
鶴賓急欲報知己而闡先型,囑餘代為選訂,冀籌諸同志,先付手民。
……篇中皆明府手訂,何忍擅自芟裁,特恐力有未周,謹于八卷中擇錄過半,計古近體四百七十首。
世叔沈竹生先生兆淇,八十老人也,聞而義之,披閱一過,慨然曰,是不可以久湮,願獨力刊傳,以副鶴賓殷殷不忘梁公重托之至意。
”梁張沈三公都很有古道,可謂三難并矣。
唯邵無恙兩種詩集的刊行一樣的經過些波折,後來也一樣的少見,很有點奇怪。
光緒丁醜年的天津刻本我在北京迄未遇見過,現在碰着這部原稿固然亦複佳,卻是價不廉,不佞未免有鄉曲之見平常喜歡搜集一點越人著作,但出不起重資,而此在我的收藏裡要算是例外之一了。
“荷塘曾以《小倉山房全集》囑餘選其最勝者,于七千餘首中得百三十餘篇,荷塘歎曰,今日乃見小倉真面目矣。
餘屢欲請先生自為删定全集,仿《漁洋精華錄》之例,卒卒未果也。
”在這一節裡更明顯的看出他的态度,他與随園論詩意見或者不合一,但是他承認随園的才與氣魄,說他沒有一點知己之感也并不然,即使他未肯承認随園知詩,如自序中不說及是也。
據我想這未必是“不複示人故時罕知之”,但邵無恙的詩的确時運蹭蹬,刊刻不易,流傳不廣,知道的也很少,真是奇怪。
陶凫亭編《全浙詩話》五十四卷,邵無恙隻有一條,即是《随園詩話》。
商寶意選《越風》三十卷,并沒有邵無恙,雖然他們原是相識,《詩鈔》稿本卷四有《戲和商寶意先生橫陳圖》二首,以前後年月考之當在乾隆壬子年,即《名媛雜詠》付梓時也
無恙名,吾邑龍尾山人,乾隆□□舉人,知江蘇桃源阜甯等縣,以事落職歸。
邵氏世以詩名,餘家舊有無恙《名媛雜詠》,自皇娥至明秦良玉,詩皆七絕,各有小序,寫刻精工,詩亦甚佳,經亂失之。
集向未刻,有手抄八卷,在其門人常山梁钺所,梁以嘉慶戊午舉人,官諸暨縣丞,至鹹豐癸醜梁年已八十,以集付天津張鶴賓,至光緒丁醜,天津沈兆淇始刻為兩卷,共五百五十餘首。
以乾隆間越人更五朝而刻于燕沽,文字之傳,固有數也。
其詩秀朗,多情至語,亦鄉邦風雅所系,故備述之。
”又光緒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條下雲: 邵無恙與袁子才的關系到底怎樣,這也是一個不易明白的問題。
陳雲伯撰傳中雲: 我很有運氣,邵氏的著作居然得到了三部。
其一是《曆代名媛雜詠》三卷,乾隆壬子(一七九二)年刻本。
其二是《鏡西閣詩選》八卷,道光庚寅(一八三〇)年碧城仙館刻本。
其三是《夢餘詩鈔》稿本八卷,即李氏所說光緒丁醜刻二卷本的原底本也。
三種之中《雜詠》較為易得,雖然汪允莊女士在《自然好學齋詩集》卷八《書鏡西閣集後》之九注中已雲:“先生嘗著《名媛雜詠》絕句三百首,今闆已散佚。
”數年前我曾從上海搜得一部,旋贈給友人,後又在北平隆福寺買到一部白紙的,似世間尚多流傳。
《鏡西閣詩選》頗少見,李越缦雲集向未刻,梁石川亦未知,稿本梁跋署鹹豐癸醜(一八五三),距道光庚寅已二十三年後矣。
是時梁石川已歸常山,唯從邵氏嗣君接到稿本時系在諸暨縣丞署,離杭州不遠,據雲時在道光丙申丁酉之交,即庚寅後六年,乃竟不知鏡西閣之刻,殊不可解,豈當時消息不易通,抑或流傳之不廣耶,均未可知也。
《鏡西閣詩選》題雲陳文述編,而實蓋出其子婦汪允莊手,陳序述刻集的經過有雲: 《夢餘詩鈔》全部共詩九百十首,《鏡西閣詩選》則有一千另九十首。
但《詩鈔》有嘉慶己巳(一八〇九)自序,一至七卷平均每卷百二十首,第八卷隻六十首,蓋确系自編本,又雖不編年而其詩似均按年代記錄,是其長處,至于兩本異同頃尚未暇細較。
這裡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兩者的來源的問題。
據陳雲伯序中雲: “顔鑒堂希源有《百美新詠圖》,邵無恙亦有《曆代宮闱雜詠圖》,皆乞餘為序,餘衰老才盡,作散骈兩體文以應之。
”随園的骈文序至今在《雜詠》卷首,就是在詩集裡也多提到随園,似乎感情并不壞的樣子。
《詩選》卷五有《簡袁簡齋先生》七律一首,(查《詩鈔》稿本無此詩,)末聯曰,“十載懷中藏一刺,愛才終向孔融投。
”注雲: “閱吾鄉邵無恙《夢餘詩鈔》。
其《述懷》五古三首,《憶花樹》五古三首,皆至性藹然,詩亦清老,《風篁嶺》一首,《龍井》一首,秀煉似岑嘉州,近體尤多明秀之作,最愛其《出白門》一絕,淡遠自然,可入唐賢三昧。
邵氏世居龍尾山之石湖,岩壑清疏,故其詩善言越中風景,如《憶村居》四首雲雲,一何清绮,足令久旅增感,羁目暫娛。
” “詩本藏常山梁石川先生钺手,先生為明府高足,久欲刊傳以報師德,讵奈妙手空空,(案梁梅二君古文均不甚佳,忍不住要批評一句。
)年衰難待,不獲已寄托于津門張君鶴賓手,并綴跋語以志原委。
時鶴賓安硯常山鹾館,鹹豐癸醜秋粵逆北犯,遂避亂旋津,所遺書卷被人幹沒,餘物皆不惜,唯《夢餘詩鈔》以受梁公重托,恒悒悒不去諸懷,亂後訪求得耗,複出重資将此卷贖出,計今藏之又廿有餘年。
鶴賓急欲報知己而闡先型,囑餘代為選訂,冀籌諸同志,先付手民。
……篇中皆明府手訂,何忍擅自芟裁,特恐力有未周,謹于八卷中擇錄過半,計古近體四百七十首。
世叔沈竹生先生兆淇,八十老人也,聞而義之,披閱一過,慨然曰,是不可以久湮,願獨力刊傳,以副鶴賓殷殷不忘梁公重托之至意。
”梁張沈三公都很有古道,可謂三難并矣。
唯邵無恙兩種詩集的刊行一樣的經過些波折,後來也一樣的少見,很有點奇怪。
光緒丁醜年的天津刻本我在北京迄未遇見過,現在碰着這部原稿固然亦複佳,卻是價不廉,不佞未免有鄉曲之見平常喜歡搜集一點越人著作,但出不起重資,而此在我的收藏裡要算是例外之一了。
“荷塘曾以《小倉山房全集》囑餘選其最勝者,于七千餘首中得百三十餘篇,荷塘歎曰,今日乃見小倉真面目矣。
餘屢欲請先生自為删定全集,仿《漁洋精華錄》之例,卒卒未果也。
”在這一節裡更明顯的看出他的态度,他與随園論詩意見或者不合一,但是他承認随園的才與氣魄,說他沒有一點知己之感也并不然,即使他未肯承認随園知詩,如自序中不說及是也。
據我想這未必是“不複示人故時罕知之”,但邵無恙的詩的确時運蹭蹬,刊刻不易,流傳不廣,知道的也很少,真是奇怪。
陶凫亭編《全浙詩話》五十四卷,邵無恙隻有一條,即是《随園詩話》。
商寶意選《越風》三十卷,并沒有邵無恙,雖然他們原是相識,《詩鈔》稿本卷四有《戲和商寶意先生橫陳圖》二首,以前後年月考之當在乾隆壬子年,即《名媛雜詠》付梓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