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童二樹

關燈
希異其事,為作此歌見贈,愧不敢當,次原韻酬之。

    ”四十二疊韻詩題又雲: “楚中昔日稱三道,(注,謂中郎兄弟,)吳下今知有二袁。

    ”可以推見,但此等事禁不起本人自述,況袁公又缺蘊藉之緻耶。

    夢高怡園索畫梅花似亦事出有因,《寫梅歌》二十二疊韻題雲: “昔者先子絕愛吾,庭植二樹吾與俱,詩翁忽過為書額,題字頓使人間呼。

    ”注雲: “方柯水辂懸餘畫梅于洛陽何六該明府署中,丁酉除夕前三日有凍蜂飛集幀上,又希倡須字韻詩紀事,一時和詩日至,四十二疊前韻謝柯水兼寄同時觀者。

    ”前題所雲上元前二日可知系戊戌(一七七八)年事,《随園詩話》雲高怡園卒于丁巳(一七三七)後四十餘年,計丁巳距戊戌已有四十二年,時代正相當。

    又十四疊韻詩注雲: “按二樹屢應童子試不利,遂棄舉業,專攻詩古文。

    客大梁最久,性豪俠,不為家計,賣文錢随手散盡,卒于邗江。

    ” “己亥暮春之初,餘以河南郡乘蒇事,由洛返汴,将挈妻子歸越舊居。

    ”計自丙申冬至己亥春二樹在洛陽居施太守幕中,施我真如買畫梅助葬資自亦當在此期間,然則戊戌上元或正其時矣。

    唯《詩話》雲二樹夢中所見老翁乃短而癯者,二樹詩題中則雲颀而長,究竟短乎長乎,無從懸揣,不知系二樹的夢境迷離,抑随園之寓言十九欤,均不可知也。

     “山人卒于維揚,曾降乩自稱散仙二樹,故雲。

    ”詩仙降乩本是筆記熟套,不足為奇,唯因此亦總可見二樹山人之逐漸神仙化,到了鹹豐時便成了預言者了。

     “前年山人寓大梁周伯揚解元齋中,冬日畫梅,有蝶繞其筆端。

    ”唱和在戊戌年,前年當系丙申,在未入施太守幕下之前乎,冷廬所雲元旦及是年或者即是丙申亦未可知,雖奇驗終無左證,但是疑問的年代總大略可以明白了。

    (中國人記時間喜歡亂用代名詞,如今春是年之類,而上下文并無說明,令人看了茫然,袁陸諸公都有此病。

    至于叙發解以前事而稱之曰周進士,尤為颠倒事實,使為章實齋所見,必又将大加訓斥了。

    )又卷下有題二樹所畫秋雲思歸圖詩二首,首句雲,鶴背仙人去不還,下有注雲: “先母李太君曾夢髯翁驅一牛負梅花相授,且曰,好種子,勿負也。

    越日生予,歲值辛醜。

    先君子以為佳征,常舉以相勖,特不識髯翁為誰。

    後讀鄭元祐題元章墨梅詩,有留得髯翁醉時筆歲寒仍舊發枯槎句,始知煮石山農固髯翁也。

    此事素不語人,無知之者。

    老友馮鑒塘贈予寫梅歌起句雲,閑散大夫今白須,不意竟以元章呼我,怦然有感,爰述其事,并答鑒塘。

    ”詩中有雲: “二樹山人童钰,乾隆中山陰布衣,詩書畫稱三絕。

    先以畫貓名,有童貓之目,因棄其故技而畫梅,前志畫貓截句蓋少作。

    山人畫必有詩,畫梅詩尤多,嘗疊須字韻至八十餘首,随園稱為神工鬼斧,愈出愈奇。

    先有萬樹梅花萬首詩小印,晚年自料恐浮其數,因改镌為一樹梅花一首詩。

    嫁女同郡吳氏,惟以畫梅百幅充奁,集中有句雲,但有梅花藏書箧,并無黃犬作奁資,蓋紀實也。

    吳氏得之大喜過望。

    餘外舅息巢鐘先生先世與吳氏有連,嘗分得其一,餘及見之,先生因為餘言如此。

    ” “二樹名钰,山陰詩人。

    幼時,女史徐昭華抱置膝上,為梳髻課詩。

    及長,少所許可,獨于随園詩矜寵太過,奈從未謀面,今春在揚州特渡江見訪,适餘遊天台相左。

    嗣後寄聲欲秋間再來,餘以将往揚州故作劄止之,旋為他事滞留,到揚時則童已殁十日矣。

    ” “二樹臨終滿床堆詩高尺許,所以殷殷望餘者,為欲校定其全稿而加一序故也。

    餘感其意,為編定十二卷,作序外錄其《黃河》雲雲。

    二樹畫梅題七古一篇,疊須字韻八十餘首,神工鬼斧,愈出愈奇,餘雅不喜疊韻而見此詩不覺歎絕。

    ” “予幼讀書處先君子感舊夢植梅二株,愛異群卉,予亦晨夕處其中,顔曰抱影廬,金丈補山過廬改題二樹書屋,嗣後人鹹以二樹呼餘矣。

    ”這裡說明改号的事很是清楚,《冷廬雜識》所雲蓋系傳聞異辭,亦有點近于道聽塗說。

    《抱影廬詩》中有《畫梅引贈劉鳳岡》一首,中有雲: “丙申冬應河南施太守纂修郡志,至今已兩年矣。

    ”續編小引雲: “嘗緻劄姚芝鄉雲,吾畫梅蒙海内諸君子賞鑒,辄賜詩篇,惟陶篁村無一言之贈,但此老不可無詩,懇吾子力圖之,倘得其一語品題,則吾死可無恨。

    芝鄉即以劄示餘,餘感其意,賦贈七古一首雲雲,仍屬芝鄉轉寄二樹。

    嗟乎,餘詩何足為二樹增重,二樹乃拳拳不忘若斯。

    聞其捐館即在是秋之杪,魚鴻迢遞,未知赍書人到揚時二樹猶及見吾詩否,倘書未開函而人先易箦,則吾詩即以當徐君冢上之劍可也。

    ”原詩亦見《泊鷗山莊集》卷三十一,題雲“畫梅行為童二如作”,但亦未系年,不知所謂是秋何所指也。

    考卷中《畫梅行》前有《寄懷廷珍》,後有《久不得珍兒音信,時适蘭州有回寇之警,賦此寄懷》諸詩,查卷九《珍兒哀詞》,廷珍以辛醜(一七八一)大挑知縣分發甘肅,而蘭州之亂則在甲辰(一七八四),然則作《畫梅行》的時日總當在壬寅癸卯之間,二樹山人的卒年亦約略可以推知矣。

     廿五年四月廿二日,于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