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普陀拜佛
關燈
小
中
大
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山”。
然而,如此的美景仙境,對栗緻炟和陸雯這對情人,卻失去了它的光彩和絢麗。
在他們眼中,什麼景緻都已不再誘人,在他們心中,隻想着走進寺院去拜佛。
他們有一肚子的話無法與人交談,隻能對佛傾訴;他們預感已大禍臨頭,卻寄希望于佛的寬恕恩澤,保佑他們渡過苦海。
他們知道前路充滿險惡,但心中依然裝着希望。
是的,人即使臨近滅頂之災,也不會喪失希望,特别是對栗緻炟這樣的人物。
此時此刻,他的心中隻有佛教名山裡的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
這是被稱為普陀山的前寺、後寺及佛頂山寺的三大寺。
實際上,這裡開放的寺院已達三十多處,栗緻炟知道,這麼多的寺院,他們沒有時間一一叩拜,隻能到主要的寺院膜拜一下。
隻要心誠,佛會顯靈的,這就是他們懷着希望的根據。
栗緻炟與陸雯先走進了普濟寺。
普陀山的各個寺院庵堂多供奉觀音聖像,菩薩為了實現普度衆生的宏願,便應求現出種種化身,這些菩薩以慈悲為懷,不論善惡,也不分貴賤,隻要心誠,在遇到患難時誦念菩薩,她便垂形六道,循聲救苦。
自佛教來到這方土地,觀音就被奉為天下第一尊菩薩。
普濟寺大圓通殿主像即毗盧觀音,頭戴毗盧帽,帽幅上化佛為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
身披天衣,趺坐于蓮台上。
蓮台的每一個蓮花瓣上有一小佛像,為本佛身現影。
栗緻炟與陸雯向毗盧觀音三跪九叩,兩人心中各自默默祈禱,至誠至真,虔誠萬分。
然後二人又轉至毗盧觀音後面,向供奉在這裡的水月觀音頂禮膜拜。
那水月觀音聖像,以水中之月隐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教理義,似乎給了他們兩人一種啟示。
轉而,他們看到一副楹聯,寫的是: 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号喚回苦海夢迷人。
栗緻炟駐足不動,凝視楹聯,輕輕地讀起來,一時思緒萬千如浪濤湧動,不能自已。
隻見他用右掌拍打起腦瓜,又自言自歎道: “不該,不該,真不該——唉——唉!” 伴着他微弱的卻是不自覺的言語的是聲聲不息的佛教音樂。
自進入這方天地,這種使栗緻炟和陸雯都叫不出名字的佛教樂曲就悄然奏起,此起彼伏,飛揚跌宕,悠悠然然,不絕如縷。
它似乎在伴随又誘導着他們,向悠遠的一方淨土飄然而去。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誰比陸雯更能理解栗緻炟呢?陸雯很是清楚,栗緻炟此刻沉重的心态是多麼痛苦,她又何嘗不是呢!也許,她覺得應該早點來拜訪這方海天佛國,也許,應該——不,這時刻,哪裡有時間去想也許。
緻炟還有時間,他們還有希望。
她輕輕地喚着“緻炟”,将他從凝視和沉思中叫了出來,她對他說,該往下一個寺院去了,時間很是緊張,不能在這一個寺院久停的。
栗緻炟方才醒悟,今天要叩拜的寺院很多,得抓緊時間。
他們一道向法雨寺走去。
他們走進法雨寺禦碑殿,仰視着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即大悲觀音,也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
千手觀音除兩手兩腿外,左右各有二十手,手中各生一眼。
四十手、四十眼再乘以“二十五”而得出千手千眼。
千手觀音用千眼照見衆生的煩惱,再用千手拔除衆生的苦難。
因為有千手千眼,千手觀音就有普度衆生的無限法力。
這種法力又給栗緻炟和陸雯注入了希望,他們在這裡向千手觀音三跪九叩,同樣萬分虔誠地默默祈禱……接下來,又是一副楹聯吸引住了二人,寫的是: 做人要持公道時時及時為善; 修行不在多言念念常念觀音。
叩拜過法雨寺,他們要去慧濟寺,從法雨寺出發,至佛頂山的香雲路,拾級而上,要踏上共計一千零八十八級台階,方能到達慧濟寺。
這對栗緻炟和陸雯兩個人來說,卻無任何為難情緒,因為兩人都有一個共同心願,對他們寄予莫大希望的菩薩要心誠,隻有做到心誠,佛才會顯靈。
當二人汗流浃背地登上佛頂山時,回首遙望,竟有更為虔誠的信徒,在三步一拜,五步一叩地直抵各寺院大殿,他們暗暗驚
然而,如此的美景仙境,對栗緻炟和陸雯這對情人,卻失去了它的光彩和絢麗。
在他們眼中,什麼景緻都已不再誘人,在他們心中,隻想着走進寺院去拜佛。
他們有一肚子的話無法與人交談,隻能對佛傾訴;他們預感已大禍臨頭,卻寄希望于佛的寬恕恩澤,保佑他們渡過苦海。
他們知道前路充滿險惡,但心中依然裝着希望。
是的,人即使臨近滅頂之災,也不會喪失希望,特别是對栗緻炟這樣的人物。
此時此刻,他的心中隻有佛教名山裡的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
這是被稱為普陀山的前寺、後寺及佛頂山寺的三大寺。
實際上,這裡開放的寺院已達三十多處,栗緻炟知道,這麼多的寺院,他們沒有時間一一叩拜,隻能到主要的寺院膜拜一下。
隻要心誠,佛會顯靈的,這就是他們懷着希望的根據。
栗緻炟與陸雯先走進了普濟寺。
普陀山的各個寺院庵堂多供奉觀音聖像,菩薩為了實現普度衆生的宏願,便應求現出種種化身,這些菩薩以慈悲為懷,不論善惡,也不分貴賤,隻要心誠,在遇到患難時誦念菩薩,她便垂形六道,循聲救苦。
自佛教來到這方土地,觀音就被奉為天下第一尊菩薩。
普濟寺大圓通殿主像即毗盧觀音,頭戴毗盧帽,帽幅上化佛為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
身披天衣,趺坐于蓮台上。
蓮台的每一個蓮花瓣上有一小佛像,為本佛身現影。
栗緻炟與陸雯向毗盧觀音三跪九叩,兩人心中各自默默祈禱,至誠至真,虔誠萬分。
然後二人又轉至毗盧觀音後面,向供奉在這裡的水月觀音頂禮膜拜。
那水月觀音聖像,以水中之月隐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教理義,似乎給了他們兩人一種啟示。
轉而,他們看到一副楹聯,寫的是: 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号喚回苦海夢迷人。
栗緻炟駐足不動,凝視楹聯,輕輕地讀起來,一時思緒萬千如浪濤湧動,不能自已。
隻見他用右掌拍打起腦瓜,又自言自歎道: “不該,不該,真不該——唉——唉!” 伴着他微弱的卻是不自覺的言語的是聲聲不息的佛教音樂。
自進入這方天地,這種使栗緻炟和陸雯都叫不出名字的佛教樂曲就悄然奏起,此起彼伏,飛揚跌宕,悠悠然然,不絕如縷。
它似乎在伴随又誘導着他們,向悠遠的一方淨土飄然而去。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誰比陸雯更能理解栗緻炟呢?陸雯很是清楚,栗緻炟此刻沉重的心态是多麼痛苦,她又何嘗不是呢!也許,她覺得應該早點來拜訪這方海天佛國,也許,應該——不,這時刻,哪裡有時間去想也許。
緻炟還有時間,他們還有希望。
她輕輕地喚着“緻炟”,将他從凝視和沉思中叫了出來,她對他說,該往下一個寺院去了,時間很是緊張,不能在這一個寺院久停的。
栗緻炟方才醒悟,今天要叩拜的寺院很多,得抓緊時間。
他們一道向法雨寺走去。
他們走進法雨寺禦碑殿,仰視着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即大悲觀音,也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
千手觀音除兩手兩腿外,左右各有二十手,手中各生一眼。
四十手、四十眼再乘以“二十五”而得出千手千眼。
千手觀音用千眼照見衆生的煩惱,再用千手拔除衆生的苦難。
因為有千手千眼,千手觀音就有普度衆生的無限法力。
這種法力又給栗緻炟和陸雯注入了希望,他們在這裡向千手觀音三跪九叩,同樣萬分虔誠地默默祈禱……接下來,又是一副楹聯吸引住了二人,寫的是: 做人要持公道時時及時為善; 修行不在多言念念常念觀音。
叩拜過法雨寺,他們要去慧濟寺,從法雨寺出發,至佛頂山的香雲路,拾級而上,要踏上共計一千零八十八級台階,方能到達慧濟寺。
這對栗緻炟和陸雯兩個人來說,卻無任何為難情緒,因為兩人都有一個共同心願,對他們寄予莫大希望的菩薩要心誠,隻有做到心誠,佛才會顯靈。
當二人汗流浃背地登上佛頂山時,回首遙望,竟有更為虔誠的信徒,在三步一拜,五步一叩地直抵各寺院大殿,他們暗暗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