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疑難雜症

關燈
叫事非經過不知難。

    因為市長不管判決的事,黎明管這事,黎明知道個中的疑難。

    從法律的角度講,企業破産了,又無還債能力,這種債務隻有黃了,債權人隻能認倒黴了。

    對數千名職工來講,企業破産了,隻能照有關破産法給予他們适當的補助,以後的生計隻能是找市場了,這就是市場經濟,政府對這事沒有責任的,責任都在企業裡面。

    然而,若是敢這樣判決,那等于火上澆油,正群情憤怒的六七千名職工,要比一兩百人的債權人厲害多了。

    要講穩定嘛,還真不能加快推進破産的法律程序,怎麼辦?黎明在思索面前的難題。

    有沒有更為妥善的方法,或者說,有沒有不激化矛盾的方法,不能引起騷亂,别叫當事人成群結隊上訪說事,上下奔波聚集政治中心遊說打标語橫幅亂發傳單……這是上級對每一家執法機關的要求。

    本來,作為審判案件的法院,隻要依法辦案就是恪守神聖的職責了。

    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就是他們行動的指南。

    他們不需考慮法律以外的東西,他們的天職是忠實于法律的概念并忠實地執行法律。

    可是,對于院長黎明,他不能這樣單純,這麼簡單。

    他的眼睛必須看到法律之外的諸多因素,他的大腦必須想到,怎樣辦案,怎樣判決方能使社會相對穩定,矛盾相對淡化。

    這一點,是與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官所不同的。

    這是國情使然,也是黎明與他的同仁的使命。

    這是任何一部法律教科書中所沒有的内容,也許它就是無法寫進教科書中的另類理論。

    黎明懂得,這叫中國特色,懂得這種特色并把握這種特色,那是隻能在實踐的摸爬滾打中曆練成就的,沒有實踐的經驗與必有的悟性,是很難把握準這種執法的理念與方法的。

    面對六七千名産業工人的生計問題、利益得失,黎明是慎之又慎的。

    這是一個團隊,不隻是一個個的人。

    盡管内衣廠已到山窮水盡壽終正寝之時,但是在它尚未蓋棺論定之時,幾千名職工還是抱有這樣和那樣的幻想,希冀出現奇迹,東山再起。

    也許,六七千名職工的期望隻是一廂情願,市場經濟的走勢不是他們的主觀願望能夠逆轉的。

    但是,有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當下破落的内衣廠僅剩的家底家産,是無法打發這麼多“嗷嗷待哺”的職工的,更别提那些還在咄咄逼人的債權人了。

    這六七千名職工,就會在拿不到該拿的安置費用時怒氣沖沖,把個省城弄得地動山搖,到那時哪裡還談得上穩定。

     黎明考慮到可能引起的後果,就沒有遵照栗市長的意圖行事,反而,他要放慢對内衣廠破産程序的推進。

    因為随着時間的推移,許多火氣都會在其中獲得損耗和緩沖,更重要的是,在這期間,又為政府一方擠出搜腸刮肚尋覓稍好一點的解決問題方法的時間。

    當然,這隻是治标,僅僅是對一個内衣廠破産的事情。

    使黎明更為警覺的是,近來不如意的事情何以增多,無論是山區小城工頭老闆百分之百地換老婆包二奶養小蜜;還是官員使用權力強xx聖潔的法律,以權代法,故意将案辦錯,以達到為己目的;還是以權阻法,設置障礙,使判決的案子無法執行;還是眼前的内衣廠破産,一家本來上好的企業,卻被以權謀私的人榨幹了“油水”,倒騰得要破産了,個中卑劣行為、舞弊的勾當肯定舉不勝舉。

    倘若諸如此類的弊端得不到解決,神聖的法院則愈來愈顯得蒼白乏力。

    因為這麼多雖不屬法官職責範疇的事端,最後卻要法院去承擔它的責任。

    黎明面對許多不盡如人意、許多道德淪喪、許多喪失天良的現實,他冥思苦想,這是為什麼?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思索,他終于得出結論,這是人們缺了德行。

    人們何以缺德?缺德症何以如此嚴重?他想對此追蹤探究,這也許是當今社會疑難雜症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