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為之定體。
此無他,不過通俗近人情而已,特表而出之,且為艱澀無謂之戒。
”西漢雲。
正大七年,亳州節度使趙庭玉诏别有擢用,其子贽時為省知除掾。
既定省,公問以召之之意,贽曰:“以嫌疑故,特回避。
”既而去,拜禮部尚書,贽入賀。
予嬰年見神川劉先生,三蘇文讀不去手。
因問于先大夫曰:“古人有言:‘蘇文熟,啖羊肉;蘇文生,啜菜羹。
’豈此之謂也?” 宋未下時,江南謠雲:“江南若破,百雁來過。
”當時莫喻其意,及宋亡,蓋知指丞相巴延也。
夫熒惑之精,下散而為童謠。
不爾,何先事如此? 《宋真宗東封升中圖》,嶽頂有五色雲,山下環衛以甲馬。
《金道陵元會圖》及《郊天儀仗圖》、《郊天圓丘圖》。
曾聞某官說:“當時掌禮者房千裡,中外幾用人三萬。
”未知方澤制度與此何若? 唐張說家藏《明皇開元東封圖》(有說)。
宋範石湖《攬辔錄》記興陵見宋使儀衛:“戊子早,入見。
循東、西禦廊北行,廊幾二百間,廊分三節,每節一門。
将至宮城,廊即東轉,又百許間。
其西亦然,亦有三出門,中馳道甚闊,兩傍有溝,上植柳,廊脊皆以青琉璃瓦覆,宮阙門戶即純用之。
北即端門十一間,曰應天之門,下開五門,兩掖有樓,如左右升龍之制,東西兩角樓。
端門内有左右翔龍門、日華、月華門,前殿曰大安殿。
使人自左掖門入,北循大安殿東廊,入敷德門。
東北行,直東有殿宇門曰東宮。
直北面,南列三門,中曰書英,是故壽康殿母後所居,西曰會通門。
自會通北入承明門。
又北則昭慶門,東則集禧門。
尚書省在門外,東、西則左、右嘉會門。
門有樓,即大安殿後門之後,至幕{宀夭},黑布拂廬待班。
有頃,入宣明門,即常朝後殿門也。
門内庭中列衛士二百許人,貼金雙鳳幞頭、團花紅錦衫,散手立。
入仁政隔門,至仁政殿下,團鳳大花氈可半庭。
殿兩傍有朵殿,朵殿上兩高樓曰東、西上閣門。
西廊悉有簾幕,中有甲士。
東西禦廊循檐各列甲士,東立者紅茸甲金纏竿槍,黃旗畫青龍;西立者碧茸甲金纏竿槍,白旗畫黃龍,至殿下皆然。
惟立于門下者皂袍持弓矢,殿兩階雜列儀物幢節之屬,如道家醮壇威儀之類。
使人由殿下東行,上東階,卻轉南由露台行入殿阈,謂之欄子。
金主幞頭、紅袍玉帶,坐七寶榻,皆有龍水大屏風,四壁幕皆紅繡龍,拱鬥皆有繡衣,兩楹間各有大出香金獅蠻地鋪禮佛毯可一殿。
兩旁玉帶金魚或金帶者十四五人,相對列立,遙望前後殿屋崛起甚多,制度不經,工巧無遺力。
炀王亮始營此都,規摹出于孔彥丹,役民夫八十萬、兵夫四十萬,作治數年,死者不可勝計。
” 《和宋書》:“皇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緻書于南宋皇帝:‘爰自平金之後,蜀漢荊揚,兵幾三十年,交聘非一,卒無成約。
比者川蜀搗虛,荊湖批亢。
生靈有塗炭之苦,戰士有暴露之勞。
朕甚憫焉,是以即位之始,首議寝兵,用示同仁,以彰兼愛,期于休息元元,與天下共享有生之樂而已。
且南交廣而西巴蜀,北長江而東滄海,分兵守險,彼所恃以為國者也。
今戰艦萬艘,既渡江以扼海;鐵騎千群,複逾廣而出蜀。
四塞無結草之禦,六軍有破竹之威,人所共知,不必遍舉。
于此時也,非不能犄角長驅,水陸并進。
秋風虎旅,指揮看浙江之潮;春露擎杯,談笑挹吳山之翠。
蓋以佳兵不祥,素所不喜;守位以仁,今之本心。
又況靖康南北釁端,初無盤錯大故,非如女真、西夏,惡積實深而不可解者也。
往者彼己勝負之事,往來曲直之辭,各有攸當,置而勿論。
自今作始,鹹取一新,故先之以信使,申之以忱辭,告寶位之初登,明朕心之已定,唯親王上宰,能報聘之一來,則保國樂天,必仁智之兩得。
苟盡事大之禮,自有歲寒之盟。
若乃憂大位之難繼,慮詭道之多方,坐令失圖,自甘絕棄,則請修浚城池,增益戈甲,以待秣馬利兵,會當大舉,論天時則炎瘴一無畏憚,論地險則江海皆所習知,必也窮兵極讨,一決存亡而後已。
力之所至,天其識之;禍自彼挑,此無可慊。
在我者至誠可保,在彼者聽所擇焉,毋循前例,止作虛文。
時薦清和,善綏福履,不宣。
白。
庚申年四月七日開平府行。
” 李翰林欽叔一日與杜仲良在茶肆中,有司召公甚急,公曰:“無他,多是要撰文字,渠留此勿去,少當即來。
”已而果至,曰:“為戒谕百官草诏。
”适當筆者,應奉程天翼。
程初入供職,有猝不易稱者,公遂立草五百餘字,允協事宜,甚稱上意。
其辭曰:“朕新即大位,肇親萬機,國事實為未明,政統猶懼多阙,尚賴爾文武多士,内
此無他,不過通俗近人情而已,特表而出之,且為艱澀無謂之戒。
”西漢雲。
正大七年,亳州節度使趙庭玉诏别有擢用,其子贽時為省知除掾。
既定省,公問以召之之意,贽曰:“以嫌疑故,特回避。
”既而去,拜禮部尚書,贽入賀。
予嬰年見神川劉先生,三蘇文讀不去手。
因問于先大夫曰:“古人有言:‘蘇文熟,啖羊肉;蘇文生,啜菜羹。
’豈此之謂也?” 宋未下時,江南謠雲:“江南若破,百雁來過。
”當時莫喻其意,及宋亡,蓋知指丞相巴延也。
夫熒惑之精,下散而為童謠。
不爾,何先事如此? 《宋真宗東封升中圖》,嶽頂有五色雲,山下環衛以甲馬。
《金道陵元會圖》及《郊天儀仗圖》、《郊天圓丘圖》。
曾聞某官說:“當時掌禮者房千裡,中外幾用人三萬。
”未知方澤制度與此何若? 唐張說家藏《明皇開元東封圖》(有說)。
宋範石湖《攬辔錄》記興陵見宋使儀衛:“戊子早,入見。
循東、西禦廊北行,廊幾二百間,廊分三節,每節一門。
将至宮城,廊即東轉,又百許間。
其西亦然,亦有三出門,中馳道甚闊,兩傍有溝,上植柳,廊脊皆以青琉璃瓦覆,宮阙門戶即純用之。
北即端門十一間,曰應天之門,下開五門,兩掖有樓,如左右升龍之制,東西兩角樓。
端門内有左右翔龍門、日華、月華門,前殿曰大安殿。
使人自左掖門入,北循大安殿東廊,入敷德門。
東北行,直東有殿宇門曰東宮。
直北面,南列三門,中曰書英,是故壽康殿母後所居,西曰會通門。
自會通北入承明門。
又北則昭慶門,東則集禧門。
尚書省在門外,東、西則左、右嘉會門。
門有樓,即大安殿後門之後,至幕{宀夭},黑布拂廬待班。
有頃,入宣明門,即常朝後殿門也。
門内庭中列衛士二百許人,貼金雙鳳幞頭、團花紅錦衫,散手立。
入仁政隔門,至仁政殿下,團鳳大花氈可半庭。
殿兩傍有朵殿,朵殿上兩高樓曰東、西上閣門。
西廊悉有簾幕,中有甲士。
東西禦廊循檐各列甲士,東立者紅茸甲金纏竿槍,黃旗畫青龍;西立者碧茸甲金纏竿槍,白旗畫黃龍,至殿下皆然。
惟立于門下者皂袍持弓矢,殿兩階雜列儀物幢節之屬,如道家醮壇威儀之類。
使人由殿下東行,上東階,卻轉南由露台行入殿阈,謂之欄子。
金主幞頭、紅袍玉帶,坐七寶榻,皆有龍水大屏風,四壁幕皆紅繡龍,拱鬥皆有繡衣,兩楹間各有大出香金獅蠻地鋪禮佛毯可一殿。
兩旁玉帶金魚或金帶者十四五人,相對列立,遙望前後殿屋崛起甚多,制度不經,工巧無遺力。
炀王亮始營此都,規摹出于孔彥丹,役民夫八十萬、兵夫四十萬,作治數年,死者不可勝計。
” 《和宋書》:“皇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緻書于南宋皇帝:‘爰自平金之後,蜀漢荊揚,兵幾三十年,交聘非一,卒無成約。
比者川蜀搗虛,荊湖批亢。
生靈有塗炭之苦,戰士有暴露之勞。
朕甚憫焉,是以即位之始,首議寝兵,用示同仁,以彰兼愛,期于休息元元,與天下共享有生之樂而已。
且南交廣而西巴蜀,北長江而東滄海,分兵守險,彼所恃以為國者也。
今戰艦萬艘,既渡江以扼海;鐵騎千群,複逾廣而出蜀。
四塞無結草之禦,六軍有破竹之威,人所共知,不必遍舉。
于此時也,非不能犄角長驅,水陸并進。
秋風虎旅,指揮看浙江之潮;春露擎杯,談笑挹吳山之翠。
蓋以佳兵不祥,素所不喜;守位以仁,今之本心。
又況靖康南北釁端,初無盤錯大故,非如女真、西夏,惡積實深而不可解者也。
往者彼己勝負之事,往來曲直之辭,各有攸當,置而勿論。
自今作始,鹹取一新,故先之以信使,申之以忱辭,告寶位之初登,明朕心之已定,唯親王上宰,能報聘之一來,則保國樂天,必仁智之兩得。
苟盡事大之禮,自有歲寒之盟。
若乃憂大位之難繼,慮詭道之多方,坐令失圖,自甘絕棄,則請修浚城池,增益戈甲,以待秣馬利兵,會當大舉,論天時則炎瘴一無畏憚,論地險則江海皆所習知,必也窮兵極讨,一決存亡而後已。
力之所至,天其識之;禍自彼挑,此無可慊。
在我者至誠可保,在彼者聽所擇焉,毋循前例,止作虛文。
時薦清和,善綏福履,不宣。
白。
庚申年四月七日開平府行。
” 李翰林欽叔一日與杜仲良在茶肆中,有司召公甚急,公曰:“無他,多是要撰文字,渠留此勿去,少當即來。
”已而果至,曰:“為戒谕百官草诏。
”适當筆者,應奉程天翼。
程初入供職,有猝不易稱者,公遂立草五百餘字,允協事宜,甚稱上意。
其辭曰:“朕新即大位,肇親萬機,國事實為未明,政統猶懼多阙,尚賴爾文武多士,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