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書

關燈
書 回胡僉判請交割 〈(除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日)〉 某仰德襟期,比布之竿牘,顓飭謝言,茲不贅吐,首祈崇炯。

    某幸甚!區區此來,得忝交代,意者,天將開攀拊之緣,使之拉湊,一至於此。

    惟是天賦偏於愚戇,親見聖主懇焉求言,意應詔者必有中今日之故。

    側聽逾久,無能為國家陳大計者。

    私念上悔悟勇決如此,而某蒙恩至厚,他人既不言,則雖疏遠,豈容避其責?是以積忱累日,冒死投匭,以冀一感悟天聽。

     出關席槁以來,首領且不自保,況苟官職乎!高誼不薄,猶以同審為情,連屈軒車,復畀翰墨。

    一吏至,又持公文以來,周旋曲折,無非眷愛,某感激不自勝!惟如前之義,則有不可孤長者之意,不敏謂何?某尚留此待旨,若數日後威命不下,則是上憐其愚而寬宥之,某當歸且念咎矣,而非所敢望也。

    所有添差僉判廳公用,某一切不曾祗受。

    或郡府不以某為不肖,他有情文,則恐吏輩為欺,而亦某所不與知也。

    本須具狀申府,惟身為罪人,不敢自擬於屬吏之列,得於畫諾之次,敘其衷情,則某之受賜甚厚也。

    臨風拳拳。

     賀吳提舉西林〈(己未)〉 某自九月赴京師,時請叩門牆,蒙警策備至,妙語天然。

    式相行色,篋笥間至今耿耿有光氣。

    第某解舟至豐城,及聞新局肇更,鄰麾茂畀,細讀仕隱不同轍之句,則雲駛月運,舟行岸移,轉瞬之間,已成兩樣。

    雖然,此非為明公榮也。

    纓冠褰裳,世道有賴焉。

     某來,上下以防鄂故,為之澒洞。

    聞諸閫雲集,而敵正不多,以此為不足慮。

    獨賜教時則衡陽之事,明公蓋已及之,而中外未之信。

    某以十月晦至修門,則聞聚毒已並流波浸漫,秣陵荷擔之事,蓋凜凜已兩月。

    中間新相至,則又得月十日定帖耳。

    然我之緩急,往往視敵之起息為之,則定帖者未可保也。

    譬如一間屋,前人放火,已燒及旁舍,僅僅得全宅未動,卒急得一曉事人率眾拯救,雖千百擔水,未足以頃刻沃滅。

    明公蓋防火一大頭項也。

    今事莫如袁、吉之急,袁以改畀明公,而鄉裡又得平林為重。

    時有明公,諸人必能一心同力,以障潰堤之衝,藉此無恐。

    惟內間則病根未去,履翁掣肘尚多,雖言路大開,而奸諛熏注之深,搢紳多不能自拔。

    徒聞應詔投匭,則學校與布衣而已。

    世變至此,可為慨歎! 某不量其愚,輒上書論其事。

    區區以為宗社有故,死亡亦在旦夕,不若犯危一言,有及於今日之難,其得禍與否不計也。

    今出關待罪已三日,而上猶未見施行,未知後命如何?藉天之靈,祖宗之休,明公之庇,得全首領,而以周旋於義旅之後,不勝願也,而不敢望也。

    封事稿止於一本,付璧弟全錄以呈,似其疏狂,知執事不笑且憐之否?共惟節鉞交錫,旌旗一新,誼當專狀為慶。

    顧世變至此,明公方任大責重,以與上下同憂患,某不敢作平世語也。

    惟明公亮之!引筆向風,拳拳不備。

     回聶吉甫〈(號心遠)〉 某比道從鳴珂,幸甚,獲下膺龍之拜,蒙眷愛稠渥,侍樽俎間者連夕,感激不自勝!別後凡百餘日,數千裡行役,貿貿於一來一往之間,大可取笑。

     伏承寶墨,鐫教備至。

    今天下大勢所以削弱不支,實坐於文物制度之密。

    區區直欲割去繚繞,使內外手輕腳便,如此而後,可以立國。

    中書言規模大概,所以纖悉上下,其說則未也。

    朝廷若不鄙而行之,則台諭欲列置一帥,如古方伯連率者,又當再商量也。

    區區之心,既不足以行於國,退而欲為一鄉一宗之謀,正將擇險以為依,集眾以為安。

    但事勢浩大,不量其綿力而欲舉之,善後與否,視無所及何如?某乍歸冗劇,使命日亟返,姑此治報,何當一日會晤,以請所未聞。

     賀何尉〈(名時,字了翁)〉 某頃揭揭入國時,江臯祖帳,為意腆甚,感激之私,不自勝。

    別後不圖世變沄沄,天下大事幾去。

    某始而駭,中而疑,繼而憂憤,又繼而大聲疾呼,以至於流涕出血。

    相去近百日,而展轉變化以至若此,事變可畏矣哉! 某學無涵養,不能謹其所發,倉卒來歸,求為杜門循省之計。

    藉慶雲在上,以此月七日善達鄉國,甫入境,側聞一同桑梓,若君實庇蔭膏澤之。

    以廉革貪,以明易暗,以神奇變巽懦,大冠縫掖,交以程吳歸焉。

    方謀奉狀至屏下,而紫氣煌煌,已移照鄰次,交臂相失,懷此悵怏!當今事會方殷,人才不競,一杞二杞,國家常病之。

    今州縣之於執事亦此類也。

    凋瘵澒洞之餘,雖近於不可為,而開繁被劇,如長才得以自見,可賀也。

    吉水之為邑,得之朋友見謂,官錢無定額,賦無正籍,是以若此,其竭澤也。

    平林以鄉人為郡,念此至熟也。

    執事軍期之暇,為之定制立數,求為一定之經,惠幸茲邑,其庶幾乎! 上丞相 〈(除秘書省正字,辭免不允)〉 正月吉日,具位文某謹再拜,奉書於某官:某昨蒙朝廷不以不肖,授秘書省正字職事,某自念非才,未有庸歷,輒具狀辭控。

    既而省劄降不允之旨,鈞翰重促行之命,伏惟聖天子之所拔棹,大丞相之所提撕,德至渥也!某一介晚末,跧伏深密,所知不出田裡。

    大丞相勒名鼎彜,紀功太常,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下土之人,求望其位貌,聽其謦咳,不可得也。

    惟聞弓旌紛於阿澗,束帛遍於岩野,元德碩望,麟遊鳳集於省台之上,想望風采,以為不圖此生獲見升平如此!詎意今者宸命收錄於草茅,鈞畫照耀於山谷,恩光所被,震悸不自持。

     僕惟此舉不見於今世久矣!夫大君宗子,居天位者也。

    宗子之家相,理天職者也。

    自一命以上,所以輔讚大君,彌縫家相者,皆將以分奉天之責者也。

    《書》曰:「天工人其代之!」又曰:「欽哉!惟時亮天功。

    」又曰:「天命有德」,「天討有罪」,「天敘有典」,「天秩有禮」。

    韓愈曰:「天付人以賢知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

    」忱畏天命而悲人窮也。

    天命人事,常判然不相侔,而前言往傳,動必以天為訓者。

    人雖藐然萬物備於我,苟為凡民則已,大之為聖賢,秀之為士,天地民物孰非一己之責?任重緻遠,皆性命之當然也。

    由此觀之,用人者非私於其人,為人用者非私於其用。

    近臣之得所為主,皆所以事天也。

    此意不明,上之人操其公器大柄以自私,曰:「吾能以富貴人。

    」下之人失其靈龜,貿貿於勢利之途而不知返。

    是以上不知以代天理物為職,而無復有以貴下賤之風;下不知以畏天悲人自任,而無復有比之自內之義。

    天地失位,人極不立,人物悖其性,往往由此者多矣。

     伏惟大丞相勳在王家,意在人物,方且以不滿假處功,以不驕吝處才,開忱布公,集思廣益,嘉與天下賢士大夫,以為共理。

    如僕庸愚,亦得自列於兼收並蓄之下。

    顧僕不足以稱所舉為大負,而由先生此心,天命之所流行,國家之幸,斯世之福也。

    《謙》之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先生之用心以之。

    《泰》之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

    」先生之用人以之。

    孟子曰:「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由是而言,自可比功於隆時,垂號於無窮矣。

    僕雖嵬瑣無足齒,其於明時不敢自棄,求所以無負上帝之衷,仰承君相之惠,將盡心焉。

    某已於元日祗被新命,謹別狀遵稟。

    惟是屬有私役,造闕之月日,尚此遲之。

    伏惟大丞相矜憫其情,而原其後至之罪,公爾忘私,國爾忘家,某之補報知遇將有日也。

    下情不勝懇惻激切之至!謹奉書,不備。

     通廟堂 〈(溥論承心制事)〉 某仰恃鈞慈,直布心腹:某昨歲四月,遇先人本生母之喪,以服制未定,請之朝廷,遂作假俟伺旨揮。

    後來此申未及下,而某得劾。

    某以義起禮,謂先人若存,則於所生母當申心喪。

    先人既已矣,則某照承重例,遂承心制。

    自謂仁之至、義之盡莫如此矣。

    未幾《龍溪友議》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