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生。
」上使諭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
」天祥對曰:「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
」又使諭之曰:「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
」對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遂命之退。
明日,有奏天祥不願歸附,當如其請,賜之死。
麥術丁力讚其決,遂可其奏。
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讚,繫之衣帶間。
其詞雲:「孔曰成仁,孟雲取義。
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過市揚揚,顏色不變,觀者如堵。
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而就死。
見者聞者,無不流涕。
是日,大風揚沙石,晝晦,咫尺不辨人,城門晝閉。
籍兵馬司,得天祥所為詩文上之。
天祥死,時年四十有七矣。
南人留燕者悲歌慷慨,相應和為歌,更置酒酹丞相,相慰藉,更相自賀。
至有十義士者,收葬於都城外。
初,天祥既第,誓不倚勢近利,自祿賜所入,盡以散族姻鄉友之貧者。
至是,官籍其家蕭然。
方過南安時,遣人告墓,以弟璧之子升為嗣。
又寄弟詩曰:「親喪君自盡,猶子是吾兒。
」大德中,升奉母歐陽夫人歸自豐州[1]雲。
讚曰:「文丞相以廬陵年少,穆陵親擢進士第一,即上書乞斬董宋臣者,至再。
宋垂亡,猶乞斬呂師孟釁鼓。
此豈希合苟生者?賈似道沮之,留夢炎嫉之,宜也;陳宜中、張世傑亦忌之,何也?黃萬石嫉之可也;李庭芝疑之,至欲殺之,又何也?或謂使庭芝不疑,夏貴可合,事未可知。
豈所謂天之所廢,不可興者耶?方其脫京口,走真、揚,脫真、揚,走三山,出萬死,與潮陽仰藥不死、南安絕粒不死、燕獄不死何異?若將以有為者。
及得死所,卒以光明俊偉,暴之天下後世。
殆天以丞相報宋三百年待士之厚,且以昌世教也。
而或者咎其疏闊,議其無成,謬矣!非諸葛公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乎?死之日,宋亡七年,崖山亡又五年矣。
丞相傳〈──吉水胡廣撰〉 宋文丞相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吉州廬陵人也。
父儀,號革齋,鄉稱長者。
大父時用,夢兒乘紫雲下,已,復上,而天祥生,故名雲孫,字天祥。
英姿俊爽,目光如電。
稍長,遊鄉校,見學宮祠鄉先生歐陽文忠公、楊忠襄公、胡忠簡公、周文忠公像,慨然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
」寶祐乙卯,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
時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餘,不為稿,一揮而成。
置第五,帝親擢為第一。
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
」尋丁父憂歸,服除,授承事郎,僉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
開慶初,元師圍鄂,江上有警,左相吳潛倡遷幸議,內都知董宋臣實主之。
天祥上書,乞斬董宋臣以謝宗廟神靈,以解中外怨怒。
並條陳數事:一曰簡文法以立事,二曰仿方鎮以建守,三曰就團結以抽兵,四曰破資格以用人。
辭旨剴切,幾萬餘言。
書奏,不報,自免歸。
以前職改鎮南軍,不拜,乞祠,得主管建昌軍仙都觀。
除秘書省正字,兼景獻府教授,充殿試考官,進校書郎,著作郎,兼權刑部郎官。
董宋臣復入為內都知,又上書極言其惡,請置之罪,亦不報。
出守瑞州,召為禮部郎官,尋除江西提刑。
伯祖母梁夫人卒,夫人,其父本生母也,即日解官,而臺臣黃萬石論以不職。
終喪,除尚書左司郎中,尋兼權直學士院,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臺臣黃鏞奏免。
除福建提刑,臺臣陳懋欽復奏寢新命,改知寧國府。
以郡居上流僻塞,稅務無所取辦,為民害,奏罷之,別取郡計以補課額,民歌舞之,為立生祠。
除軍器監,兼右司,尋兼崇政殿說書,兼權直學士院,兼玉牒所檢討官。
賈似道稱疾,乞緻仕以要君,有詔不允,學士院降詔裁責以義,天祥當制。
時內制相承必先呈稿於相,天祥不逆似道意,諷別直院改作。
天祥援楊大年故事,亟求解職,似道勉留。
力丐祠,束擔出國門。
遷秘書監,似道使臺臣張志立劾罷之。
除湖南運判,臺臣陳堅復奏寢。
天祥既數斥,援錢若水例緻仕,時年三十七,始辟文山於其鄉,窮山水之樂。
鹹淳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平邵、永巨寇,道路肅清。
見故相江萬裡於長沙,萬裡素奇天祥志節,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是冬,乞便郡養親。
十年,改知贛州。
明年為德祐元年乙亥,元至元十二年也,正月朔,牒報元師渡江,詔諸路勤王。
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郡中豪傑,並結溪洞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傑皆應,有眾萬人。
事聞,除右文殿修撰,樞密副都承旨,江西安撫副使,兼知贛州。
尋兼江西提刑,進集英殿修撰,江西安撫使,加權兵部侍郎。
丁祖母劉夫人憂,葬夫人,而起復命下。
累疏乞終制,不許,仍趣兵移洪。
初,左相王爚主天祥遷擢,屢趣天祥入衛,與右相陳宜中不合,爚引嫌去國。
京學生上書訟宜中沮天祥事,宜中出關,留夢炎代相,素厚宜中,又黨江西制置黃萬石。
至是,夢炎奏趣萬石入衛,以天祥移屯隆興,經略九江。
萬石陰與呂師夔通,自隆興退屯,置司撫州,嗾守臣趙必岊以宜黃令趙時秘狀稱:寧都連、謝、吳、唐、明、戴六家義士劫樂安、宜黃,將至撫州。
申樞密院。
天祥言:寧都六姓招募數千人駐吉州,候旨入衛,未嘗有一足至撫州境內,守臣張皇誑惑,欲沮撓勤王大計。
有旨責降必岊、時秘,趣天祥入衛。
其友止之曰:「今元軍薄郊畿,君以新集之兵赴之,是何異驅群羊搏猛虎!」天祥曰:「吾豈不知?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徵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
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
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可保也。
」天祥盡以家資為軍費。
每與賓佐語及時事,輒流涕撫幾言曰:「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 八月,天祥提兵二萬至衢州,除權工部尚書,兼都督府參讚軍事。
至臨安,朝論猶以宜中未入為嫌。
天祥駐兵西湖兩月,累奏乞終喪,又奏古有墨衰從戎,無墨衰登要津者,乞仍以樞密副都承旨、江西安撫副使領兵國門,皆不許。
除浙西江東制置使,兼江西安撫大使,兼知平江府,留不遣。
俟宜中至,乃發朝議,以呂師孟為兵部尚書,封呂文德和義郡王,欲賴以求好。
師孟益偃蹇自肆,天祥上疏言:朝廷姑息牽制之意多,奮發剛斷之義少,乞斬師孟釁鼓,以作將士之氣。
不報。
常州已急,始遣天祥就戍,尋除端明殿學士。
十月,天祥入平江,宜中遣使張全將淮兵二千援常州,天祥遣其將朱華、尹玉、麻士龍將廣、贛兵三千從之。
張全以兵伏虞橋,士龍戰死,而全不援,走回五牧,以就朱華。
華措置守禦,全不許。
元兵薄華軍,華戰敗績,張全擁軍隔河,不發一矢。
華軍渡水者爭挽全軍船,全令軍斷其指,華軍多溺死。
元兵繞山後薄贛軍,曾全等先遁,張全亦宵遁。
尹玉獨以孤軍當其鋒,人皆殊死戰,所殺人馬無算,玉死之。
及明,得脫者四人,無一人降者。
天祥欲斬張全,請於督府,督府竟宥之,獨斬曾全以徇。
奏贈尹玉團練使,立廟死所,官其二子。
元師破常州,屠其城,進攻獨松關急。
留夢炎、陳宜中、陳文龍議棄平江,趣天祥移守餘杭,天祥猶豫未決。
兩府劄再至,乃委印通判王舉之,責環衛王邦傑以城守。
天祥去平江三日,舉之、邦傑開門迎降。
都人大駭,議天祥棄平江,天祥出兩府劄,榜朝天門,眾始定。
進資政殿學士,浙西江東制置大使,兼江西安撫大使,置屯餘杭,守獨松關。
未幾,留夢炎遁。
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不拜,以輕兵赴闕。
始從天祥初議,送吉王、信王閩廣。
大臣日請三宮渡江,太皇太後不允,都人競為危言,持車駕不欲動。
天祥請以福王或沂王判臨安,以繫人望,身為少尹以輔之,有急,密移三宮,當以死衛社稷,議不合。
少保張世傑宿重兵六和塔,天祥又請將京師義士二十萬,與城內外軍數萬人隸少保,背城借一,以戰為守,世傑不許。
十八日,元丞相伯顏至臯亭山,距臨安三十裡,宜中遣使絡繹講解。
伯顏邀宜中相見,宜中許之而遁。
明日,世傑亦遁。
除天祥樞密使,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不拜。
使者至,上下震恐,莫知所為。
有旨,令天祥詣軍前講解,遂以資政殿學士行。
因說伯顏曰:「宋承帝王正統,非遼金比,今北朝將欲以為與國乎?將欲毀其宗社乎?若以為與國,則宜退兵平江或嘉興,然後議歲幣金帛犒師,天祥躬督所議輸軍前,北朝全師以還,此不戰而全勝,策之上也。
若欲毀其宗社,則兩淮、兩浙、閩廣尚多未下,窮兵取之,利鈍未可知。
假能盡取,豪傑並起,兵連禍結,必自此始。
」伯顏以危言折之,天祥謂:「宋狀元宰相,所欠一死報國耳!宋存與存,宋亡與亡,刀鋸在前,鼎鑊在後,非所懼也,何怖我為!」伯顏為之改容。
因留天祥,且曰:「前日已遣程鵬飛詣宋太皇太後簾前親聽處分,候鵬飛至,即與丞相定議。
」明日,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餘慶、同知樞密使謝堂、僉書樞密院事家鉉翁、同僉書樞密院事劉岊,與呂師孟奉降表至,伯顏引天祥同坐。
堅等各就車歸,獨留天祥不遣。
天祥大罵賈餘慶等賣國,且責伯顏失信,呂文煥從傍慰解之。
初,天祥上疏乞斬呂師孟,斥言叛逆遺孽,當用春秋誅亂賊法。
至是文煥謂天祥:「何故以逆賊見罵?」天祥曰:「國家不幸至今日,汝為罪魁,非逆賊而何?三尺童子猶斥罵汝,獨我乎!」文煥曰:「守襄陽六年不救,是以至此。
」天祥曰:「呂氏一門,父子兄弟受國厚恩,不幸勢窮援絕,以死報國可也,豈有降理?汝自愛身,惜妻子,壞家聲,今汝闔族為逆矣,尚何言!」文煥慚恚。
師孟忿怒雲:「丞相今日何不殺師孟?」天祥謂:「汝叔侄賣降,恨朝廷失刑,不族滅汝。
汝今日能殺我,我得為大宋忠臣足矣,豈懼死哉!」師孟語塞。
伯顏聞之吐舌雲:「男子!男子!」自是愈益留不遣。
賈餘慶歸,令學士院詔天下歸附,放還天祥所部勤王義士,其渡浙歸閩者惟方興、朱華、鄒洬、張抃數人耳。
二月八日,伯顏趣天祥隨吳堅、賈餘慶北行。
初,天祥將詣軍前,諸客皆讚行,天台杜滸獨留行,諸客逐滸去。
至是諸客皆散,惟滸從。
至京口,留十日,天祥欲引決。
滸與帳前餘元慶定計,亡趨真州,舟不可得。
元慶遇故舊,以白金千兩求之,其人雲:「吾為大宋脫一丞相,事成豈止白金千兩哉!」強委不受,竟得舟。
二十九日午,趣過瓜洲,天祥辭以明日同吳丞相渡江,得驅迫稍緩。
是夕,醉主人沈氏與守者王千戶,得出門。
又從沈氏先識巡夜者,杜滸強與之飲,而宿之酒樓,得其官燈。
出巷,至舟,幾為邏舟所獲,賴潮退,彼膠淺,適風便,幸脫。
至真州城下,三月朔日也,守將苗再成延入城。
時真州不聞京師消息已數月,忽天祥至,無不感憤流涕。
再成與諸將幕皆謂:「兩淮兵力足以興復,恨李制置與淮西夏宣撫不能合從。
得丞相交通兩閫,不一月間,連兵大舉,江南可傳檄定也。
」天祥問再成計將安出,再成言:「灣頭、揚子橋守者,皆沿江脆兵,今以通泰軍攻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軍攻揚子橋,以揚州兵向瓜洲,再成與刺史趙孟綿以舟師直搗鎮江,同日大舉,彼勢不能相救。
復以灣頭、楊子橋兵三面合攻瓜洲,再成自江中一面薄之,雖有智者,不能為之謀矣。
然後以淮東軍入京口,淮西軍入金陵,要兩浙歸路,其大帥可生緻也。
」天祥喜甚,即為書李庭芝、夏貴,遣使四出約結。
先是揚州有脫歸卒,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說降矣。
」庭芝得書,反疑宰相並十二人無得脫理,以天祥來說降,罪真州開門納之,諭再成遂亟殺天祥以自白。
再成不忍殺,紿天祥出視城壕,使王、陸二都統導之出城,示以制司文書。
天祥方驚歎,兩都統即鞭馬入城,門已閉矣。
天祥徬徨門外久之,杜滸欲赴城濠死。
有張、徐二路分,自言苗安撫遣送丞相,惟丞相所向。
天祥雲:「今惟往揚州。
」路分雲:「安撫謂揚州不可往。
」天祥雲:「夏宣撫不相識,淮西又無歸路,委命於天,惟往揚州。
」久之,有弓刀五十人至,張、徐各就騎,以二騎從天祥。
天祥與杜滸連騎行數裡,張、徐請下馬,天祥既下,又雲:「且行。
」既行,又雲:「且坐。
」坐久,立談,張、徐雲:「制使欲殺丞相,安撫不忍,故遣某二人送行。
今丞相安往?」天祥雲:「隻往揚州。
」張、徐雲:「揚州欲殺丞相,丞相不可往。
」天祥雲:「無可奈何。
」張、徐雲:「要送丞相往淮西。
」天祥雲:「淮西無路可歸,今隻欲見李制置,自白此心,庶幾見信,共圖恢復。
否則,從通州遵海歸行朝。
」張、徐雲:「安撫已具船,今從丞相江行,歸南歸北皆可。
」天祥雲:「如此則安撫亦疑我矣。
」張、徐方吐實雲:「安撫猶在疑信之間,令某二人便宜從事。
某見丞相忠義如此,何敢加害?既決欲往揚州,當相送。
」然猶以淮西路導之,見天祥無可疑者,然後導以從揚州。
日暮,張、徐先辭去,留二十人從行。
頃之,亦去。
明日,至揚州。
杜滸謂:「制使既不相容,必且死於城門矢石之下。
城外去揚子橋近,必有哨騎,不如且避哨一日,以夜趨高郵,至通州,渡海歸江南,見二王。
與徒死城下萬萬不侔。
」金應又謂:「出門即有哨。
此去通州尚五百裡,何由而達?與其死於途,不如死揚州,且猶冀未必死。
」天祥計未決,從者十二人四人已腰金逃矣。
不得已,往揚州,從賣薪者依其家避哨。
未至而天明,伏土圍糞穢中,忽數千騎過其後。
至賈家莊,已兩日不得食。
又迫巡徼者。
夜趨高郵,失道,哨兵奄至,伏叢中,兵入索之,執杜滸、金應而去。
虞候張慶矢中目,身被二創。
天祥偶不見獲,滸、應解所懷金與卒,獲免。
募二樵者,以簣荷天祥得至高郵,而制司命下,關防說城愈急,遂不敢入城。
過城子河亂屍中,舟與哨相先後。
至海陵,過海安、如臯凡三百裡,舟與追騎常相距,其間危不免者數矣。
至通州,幾不納。
適牒報鎮江大索文丞相十日,且以三千騎追亡於滸浦,始釋制司前疑。
而又迫追騎,賴通州守楊師亮出郊,聞而館於郡,衣服飲食皆其料理。
又得商船,通楊子江,入蘇州洋,展轉四明、天台,四月八日,至溫州。
」上使諭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
」天祥對曰:「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
」又使諭之曰:「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
」對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遂命之退。
明日,有奏天祥不願歸附,當如其請,賜之死。
麥術丁力讚其決,遂可其奏。
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讚,繫之衣帶間。
其詞雲:「孔曰成仁,孟雲取義。
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過市揚揚,顏色不變,觀者如堵。
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而就死。
見者聞者,無不流涕。
是日,大風揚沙石,晝晦,咫尺不辨人,城門晝閉。
籍兵馬司,得天祥所為詩文上之。
天祥死,時年四十有七矣。
南人留燕者悲歌慷慨,相應和為歌,更置酒酹丞相,相慰藉,更相自賀。
至有十義士者,收葬於都城外。
初,天祥既第,誓不倚勢近利,自祿賜所入,盡以散族姻鄉友之貧者。
至是,官籍其家蕭然。
方過南安時,遣人告墓,以弟璧之子升為嗣。
又寄弟詩曰:「親喪君自盡,猶子是吾兒。
」大德中,升奉母歐陽夫人歸自豐州[1]雲。
讚曰:「文丞相以廬陵年少,穆陵親擢進士第一,即上書乞斬董宋臣者,至再。
宋垂亡,猶乞斬呂師孟釁鼓。
此豈希合苟生者?賈似道沮之,留夢炎嫉之,宜也;陳宜中、張世傑亦忌之,何也?黃萬石嫉之可也;李庭芝疑之,至欲殺之,又何也?或謂使庭芝不疑,夏貴可合,事未可知。
豈所謂天之所廢,不可興者耶?方其脫京口,走真、揚,脫真、揚,走三山,出萬死,與潮陽仰藥不死、南安絕粒不死、燕獄不死何異?若將以有為者。
及得死所,卒以光明俊偉,暴之天下後世。
殆天以丞相報宋三百年待士之厚,且以昌世教也。
而或者咎其疏闊,議其無成,謬矣!非諸葛公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乎?死之日,宋亡七年,崖山亡又五年矣。
丞相傳〈──吉水胡廣撰〉 宋文丞相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吉州廬陵人也。
父儀,號革齋,鄉稱長者。
大父時用,夢兒乘紫雲下,已,復上,而天祥生,故名雲孫,字天祥。
英姿俊爽,目光如電。
稍長,遊鄉校,見學宮祠鄉先生歐陽文忠公、楊忠襄公、胡忠簡公、周文忠公像,慨然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
」寶祐乙卯,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
時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餘,不為稿,一揮而成。
置第五,帝親擢為第一。
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
」尋丁父憂歸,服除,授承事郎,僉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
開慶初,元師圍鄂,江上有警,左相吳潛倡遷幸議,內都知董宋臣實主之。
天祥上書,乞斬董宋臣以謝宗廟神靈,以解中外怨怒。
並條陳數事:一曰簡文法以立事,二曰仿方鎮以建守,三曰就團結以抽兵,四曰破資格以用人。
辭旨剴切,幾萬餘言。
書奏,不報,自免歸。
以前職改鎮南軍,不拜,乞祠,得主管建昌軍仙都觀。
除秘書省正字,兼景獻府教授,充殿試考官,進校書郎,著作郎,兼權刑部郎官。
董宋臣復入為內都知,又上書極言其惡,請置之罪,亦不報。
出守瑞州,召為禮部郎官,尋除江西提刑。
伯祖母梁夫人卒,夫人,其父本生母也,即日解官,而臺臣黃萬石論以不職。
終喪,除尚書左司郎中,尋兼權直學士院,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臺臣黃鏞奏免。
除福建提刑,臺臣陳懋欽復奏寢新命,改知寧國府。
以郡居上流僻塞,稅務無所取辦,為民害,奏罷之,別取郡計以補課額,民歌舞之,為立生祠。
除軍器監,兼右司,尋兼崇政殿說書,兼權直學士院,兼玉牒所檢討官。
賈似道稱疾,乞緻仕以要君,有詔不允,學士院降詔裁責以義,天祥當制。
時內制相承必先呈稿於相,天祥不逆似道意,諷別直院改作。
天祥援楊大年故事,亟求解職,似道勉留。
力丐祠,束擔出國門。
遷秘書監,似道使臺臣張志立劾罷之。
除湖南運判,臺臣陳堅復奏寢。
天祥既數斥,援錢若水例緻仕,時年三十七,始辟文山於其鄉,窮山水之樂。
鹹淳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平邵、永巨寇,道路肅清。
見故相江萬裡於長沙,萬裡素奇天祥志節,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是冬,乞便郡養親。
十年,改知贛州。
明年為德祐元年乙亥,元至元十二年也,正月朔,牒報元師渡江,詔諸路勤王。
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郡中豪傑,並結溪洞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傑皆應,有眾萬人。
事聞,除右文殿修撰,樞密副都承旨,江西安撫副使,兼知贛州。
尋兼江西提刑,進集英殿修撰,江西安撫使,加權兵部侍郎。
丁祖母劉夫人憂,葬夫人,而起復命下。
累疏乞終制,不許,仍趣兵移洪。
初,左相王爚主天祥遷擢,屢趣天祥入衛,與右相陳宜中不合,爚引嫌去國。
京學生上書訟宜中沮天祥事,宜中出關,留夢炎代相,素厚宜中,又黨江西制置黃萬石。
至是,夢炎奏趣萬石入衛,以天祥移屯隆興,經略九江。
萬石陰與呂師夔通,自隆興退屯,置司撫州,嗾守臣趙必岊以宜黃令趙時秘狀稱:寧都連、謝、吳、唐、明、戴六家義士劫樂安、宜黃,將至撫州。
申樞密院。
天祥言:寧都六姓招募數千人駐吉州,候旨入衛,未嘗有一足至撫州境內,守臣張皇誑惑,欲沮撓勤王大計。
有旨責降必岊、時秘,趣天祥入衛。
其友止之曰:「今元軍薄郊畿,君以新集之兵赴之,是何異驅群羊搏猛虎!」天祥曰:「吾豈不知?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徵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
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
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可保也。
」天祥盡以家資為軍費。
每與賓佐語及時事,輒流涕撫幾言曰:「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 八月,天祥提兵二萬至衢州,除權工部尚書,兼都督府參讚軍事。
至臨安,朝論猶以宜中未入為嫌。
天祥駐兵西湖兩月,累奏乞終喪,又奏古有墨衰從戎,無墨衰登要津者,乞仍以樞密副都承旨、江西安撫副使領兵國門,皆不許。
除浙西江東制置使,兼江西安撫大使,兼知平江府,留不遣。
俟宜中至,乃發朝議,以呂師孟為兵部尚書,封呂文德和義郡王,欲賴以求好。
師孟益偃蹇自肆,天祥上疏言:朝廷姑息牽制之意多,奮發剛斷之義少,乞斬師孟釁鼓,以作將士之氣。
不報。
常州已急,始遣天祥就戍,尋除端明殿學士。
十月,天祥入平江,宜中遣使張全將淮兵二千援常州,天祥遣其將朱華、尹玉、麻士龍將廣、贛兵三千從之。
張全以兵伏虞橋,士龍戰死,而全不援,走回五牧,以就朱華。
華措置守禦,全不許。
元兵薄華軍,華戰敗績,張全擁軍隔河,不發一矢。
華軍渡水者爭挽全軍船,全令軍斷其指,華軍多溺死。
元兵繞山後薄贛軍,曾全等先遁,張全亦宵遁。
尹玉獨以孤軍當其鋒,人皆殊死戰,所殺人馬無算,玉死之。
及明,得脫者四人,無一人降者。
天祥欲斬張全,請於督府,督府竟宥之,獨斬曾全以徇。
奏贈尹玉團練使,立廟死所,官其二子。
元師破常州,屠其城,進攻獨松關急。
留夢炎、陳宜中、陳文龍議棄平江,趣天祥移守餘杭,天祥猶豫未決。
兩府劄再至,乃委印通判王舉之,責環衛王邦傑以城守。
天祥去平江三日,舉之、邦傑開門迎降。
都人大駭,議天祥棄平江,天祥出兩府劄,榜朝天門,眾始定。
進資政殿學士,浙西江東制置大使,兼江西安撫大使,置屯餘杭,守獨松關。
未幾,留夢炎遁。
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不拜,以輕兵赴闕。
始從天祥初議,送吉王、信王閩廣。
大臣日請三宮渡江,太皇太後不允,都人競為危言,持車駕不欲動。
天祥請以福王或沂王判臨安,以繫人望,身為少尹以輔之,有急,密移三宮,當以死衛社稷,議不合。
少保張世傑宿重兵六和塔,天祥又請將京師義士二十萬,與城內外軍數萬人隸少保,背城借一,以戰為守,世傑不許。
十八日,元丞相伯顏至臯亭山,距臨安三十裡,宜中遣使絡繹講解。
伯顏邀宜中相見,宜中許之而遁。
明日,世傑亦遁。
除天祥樞密使,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不拜。
使者至,上下震恐,莫知所為。
有旨,令天祥詣軍前講解,遂以資政殿學士行。
因說伯顏曰:「宋承帝王正統,非遼金比,今北朝將欲以為與國乎?將欲毀其宗社乎?若以為與國,則宜退兵平江或嘉興,然後議歲幣金帛犒師,天祥躬督所議輸軍前,北朝全師以還,此不戰而全勝,策之上也。
若欲毀其宗社,則兩淮、兩浙、閩廣尚多未下,窮兵取之,利鈍未可知。
假能盡取,豪傑並起,兵連禍結,必自此始。
」伯顏以危言折之,天祥謂:「宋狀元宰相,所欠一死報國耳!宋存與存,宋亡與亡,刀鋸在前,鼎鑊在後,非所懼也,何怖我為!」伯顏為之改容。
因留天祥,且曰:「前日已遣程鵬飛詣宋太皇太後簾前親聽處分,候鵬飛至,即與丞相定議。
」明日,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餘慶、同知樞密使謝堂、僉書樞密院事家鉉翁、同僉書樞密院事劉岊,與呂師孟奉降表至,伯顏引天祥同坐。
堅等各就車歸,獨留天祥不遣。
天祥大罵賈餘慶等賣國,且責伯顏失信,呂文煥從傍慰解之。
初,天祥上疏乞斬呂師孟,斥言叛逆遺孽,當用春秋誅亂賊法。
至是文煥謂天祥:「何故以逆賊見罵?」天祥曰:「國家不幸至今日,汝為罪魁,非逆賊而何?三尺童子猶斥罵汝,獨我乎!」文煥曰:「守襄陽六年不救,是以至此。
」天祥曰:「呂氏一門,父子兄弟受國厚恩,不幸勢窮援絕,以死報國可也,豈有降理?汝自愛身,惜妻子,壞家聲,今汝闔族為逆矣,尚何言!」文煥慚恚。
師孟忿怒雲:「丞相今日何不殺師孟?」天祥謂:「汝叔侄賣降,恨朝廷失刑,不族滅汝。
汝今日能殺我,我得為大宋忠臣足矣,豈懼死哉!」師孟語塞。
伯顏聞之吐舌雲:「男子!男子!」自是愈益留不遣。
賈餘慶歸,令學士院詔天下歸附,放還天祥所部勤王義士,其渡浙歸閩者惟方興、朱華、鄒洬、張抃數人耳。
二月八日,伯顏趣天祥隨吳堅、賈餘慶北行。
初,天祥將詣軍前,諸客皆讚行,天台杜滸獨留行,諸客逐滸去。
至是諸客皆散,惟滸從。
至京口,留十日,天祥欲引決。
滸與帳前餘元慶定計,亡趨真州,舟不可得。
元慶遇故舊,以白金千兩求之,其人雲:「吾為大宋脫一丞相,事成豈止白金千兩哉!」強委不受,竟得舟。
二十九日午,趣過瓜洲,天祥辭以明日同吳丞相渡江,得驅迫稍緩。
是夕,醉主人沈氏與守者王千戶,得出門。
又從沈氏先識巡夜者,杜滸強與之飲,而宿之酒樓,得其官燈。
出巷,至舟,幾為邏舟所獲,賴潮退,彼膠淺,適風便,幸脫。
至真州城下,三月朔日也,守將苗再成延入城。
時真州不聞京師消息已數月,忽天祥至,無不感憤流涕。
再成與諸將幕皆謂:「兩淮兵力足以興復,恨李制置與淮西夏宣撫不能合從。
得丞相交通兩閫,不一月間,連兵大舉,江南可傳檄定也。
」天祥問再成計將安出,再成言:「灣頭、揚子橋守者,皆沿江脆兵,今以通泰軍攻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軍攻揚子橋,以揚州兵向瓜洲,再成與刺史趙孟綿以舟師直搗鎮江,同日大舉,彼勢不能相救。
復以灣頭、楊子橋兵三面合攻瓜洲,再成自江中一面薄之,雖有智者,不能為之謀矣。
然後以淮東軍入京口,淮西軍入金陵,要兩浙歸路,其大帥可生緻也。
」天祥喜甚,即為書李庭芝、夏貴,遣使四出約結。
先是揚州有脫歸卒,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說降矣。
」庭芝得書,反疑宰相並十二人無得脫理,以天祥來說降,罪真州開門納之,諭再成遂亟殺天祥以自白。
再成不忍殺,紿天祥出視城壕,使王、陸二都統導之出城,示以制司文書。
天祥方驚歎,兩都統即鞭馬入城,門已閉矣。
天祥徬徨門外久之,杜滸欲赴城濠死。
有張、徐二路分,自言苗安撫遣送丞相,惟丞相所向。
天祥雲:「今惟往揚州。
」路分雲:「安撫謂揚州不可往。
」天祥雲:「夏宣撫不相識,淮西又無歸路,委命於天,惟往揚州。
」久之,有弓刀五十人至,張、徐各就騎,以二騎從天祥。
天祥與杜滸連騎行數裡,張、徐請下馬,天祥既下,又雲:「且行。
」既行,又雲:「且坐。
」坐久,立談,張、徐雲:「制使欲殺丞相,安撫不忍,故遣某二人送行。
今丞相安往?」天祥雲:「隻往揚州。
」張、徐雲:「揚州欲殺丞相,丞相不可往。
」天祥雲:「無可奈何。
」張、徐雲:「要送丞相往淮西。
」天祥雲:「淮西無路可歸,今隻欲見李制置,自白此心,庶幾見信,共圖恢復。
否則,從通州遵海歸行朝。
」張、徐雲:「安撫已具船,今從丞相江行,歸南歸北皆可。
」天祥雲:「如此則安撫亦疑我矣。
」張、徐方吐實雲:「安撫猶在疑信之間,令某二人便宜從事。
某見丞相忠義如此,何敢加害?既決欲往揚州,當相送。
」然猶以淮西路導之,見天祥無可疑者,然後導以從揚州。
日暮,張、徐先辭去,留二十人從行。
頃之,亦去。
明日,至揚州。
杜滸謂:「制使既不相容,必且死於城門矢石之下。
城外去揚子橋近,必有哨騎,不如且避哨一日,以夜趨高郵,至通州,渡海歸江南,見二王。
與徒死城下萬萬不侔。
」金應又謂:「出門即有哨。
此去通州尚五百裡,何由而達?與其死於途,不如死揚州,且猶冀未必死。
」天祥計未決,從者十二人四人已腰金逃矣。
不得已,往揚州,從賣薪者依其家避哨。
未至而天明,伏土圍糞穢中,忽數千騎過其後。
至賈家莊,已兩日不得食。
又迫巡徼者。
夜趨高郵,失道,哨兵奄至,伏叢中,兵入索之,執杜滸、金應而去。
虞候張慶矢中目,身被二創。
天祥偶不見獲,滸、應解所懷金與卒,獲免。
募二樵者,以簣荷天祥得至高郵,而制司命下,關防說城愈急,遂不敢入城。
過城子河亂屍中,舟與哨相先後。
至海陵,過海安、如臯凡三百裡,舟與追騎常相距,其間危不免者數矣。
至通州,幾不納。
適牒報鎮江大索文丞相十日,且以三千騎追亡於滸浦,始釋制司前疑。
而又迫追騎,賴通州守楊師亮出郊,聞而館於郡,衣服飲食皆其料理。
又得商船,通楊子江,入蘇州洋,展轉四明、天台,四月八日,至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