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對策 封事 內制
關燈
小
中
大
、武帝,唐之太宗,亦不可謂非知道者,然而亦有議焉。
先儒嘗論漢唐諸君,以公私義利分數多少為治亂,三君之心往往不純乎天,不純乎人,而出入於天人之間;不純乎理,不純乎欲,而出入乎理欲之間;不純乎陽明,不純乎陰濁,而出入乎陽明陰濁之間。
是以專務德化,雖足以陶後元泰和之風,然而尼之以黃老,則雁門、上郡之警不能無。
外施仁義,雖足以緻建元富庶之盛,然而遏之以多欲,則輪台末年之悔不能免。
四年行仁,雖足以開貞觀升平之治,然而畫之以近效,則紀綱制度曾不足為再世之憑藉。
蓋有一分之道心者,固足以就一分之事功;有一分之人心者,亦足以召一分之事變;世道汙隆之分數,亦繫於理欲消長之分數而已。
然臣嘗思之漢唐以來為道之累者其大有二:一曰雜伯,二曰異端。
時君世主有志於求道者,不陷於此,則陷於彼。
姑就三君而言,則文帝之心,異端累之也;武帝、太宗之心,雜伯累之也。
武帝無得於道,憲章六經,統一聖真,不足以勝其神仙土木之私,幹戈刑罰之慘,其心也荒。
太宗全不知道,閨門之恥,將相之誇,末年遼東一行,終不能以克其血氣之暴,其心也驕。
雜伯一念,憧憧往來,是固不足以語常久不息之事者。
若文帝稍有帝王之天資,稍有帝王之地步,一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而晁錯輩刑名之說,未嘗一動其心,是不累於雜伯矣。
使其以二三十年恭儉之心,而移之以求道,則後元氣象且將駸駸乎商周,進進乎唐虞。
奈何帝之純心,又間於黃老之清淨,是以文帝僅得為漢唐之令主,而不得一儕於帝王,嗚呼!武帝、太宗,累於雜伯,君子固不敢以帝王事望之;文帝不為雜伯所累,而不能不累於異端,是則重可惜已!臣願陛下監漢唐之跡,必監漢唐之心,則今日之功化證效,將超漢唐數等矣。
臣伏讀聖策曰:朕上嘉下樂雲雲,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歟?臣有以見陛下念今日八者之務,而甚有望乎為道之驗也。
臣聞天變之來,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習蠱之也;兵力之弱,國計屈之也;虜寇之警,盜賊因之也。
夫陛下以上嘉下樂之勤,夙興夜寐之勞,悵歲月之逾邁,亦欲以少見吾道之驗耳!俯視一世,未能差強人意,八者之弊,臣知陛下為此不滿也。
陛下分而以八事問,臣合而以四事對,請得以熟數之於前。
何謂天變之來,民怨招之也?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人心之休戚,天心所因以為喜怒者也。
熙寧間大旱,是時河陝流民入京師,監門鄭俠畫《流民圖》以獻,且曰:「陛下南征北伐,皆以勝捷之圖來上,料無一人以父母妻子遷移困頓皇皇不給之狀為圖以進者。
覽臣之圖,行臣之言,十日不雨,乞正欺君之罪。
」上為之罷新法十八事,京師大雨八日。
天人之交,間不容髮,載在經史,此類甚多。
陛下以為今之民生何如邪?今之民生困矣,自瓊林大盈積於私貯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頻於營繕而民困,自獻助疊見於豪家巨室而民困,自和糴不間於閭閻下戶而民困,自所至貪官暴吏視吾民如家雞圈豕,惟所咀啖,而民困。
嗚呼!東南民力竭矣!《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今尚可謂之不見乎?《書》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今尚可謂之小乎?生斯世,為斯民,仰事俯育,亦欲各遂其父母妻子之樂,而操斧斤,淬鋒鍔,日夜思所以斬伐其命脈者,滔滔皆是。
然則臘雪靳瑞,蟄雷愆期,月犯於木,星殞為石,以至土雨地震之變,無怪夫屢書不一書也。
臣願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為安民之道,則民生既和,天變或於是而弭矣。
何謂人才之乏,士習蠱之也?臣聞窮之所養,達之所施,幼之所學,壯之所行,今日之修於家,他日之行於天子之庭者也。
國初諸老嘗以厚士習為先務,寧收落韻之李迪,不取鑿說之賈邊;寧收直言之蘇轍,不取險怪之劉袴。
建學校則必欲崇經術,復鄉舉則必欲參行藝,其後國子監取湖學法,建經學、治道、邊防、水利等齋,使學者因其名以求其實,當時如程頤、徐積、呂希哲,皆出其中。
嗚呼!此元祐人物之所從出也。
士習厚薄,最關人才,從古以來,其語如此。
陛下以為今之士習何如邪?今之士大夫之家,有子而教之,方其幼也,則授其句讀,擇其不戾於時好、不震於有司者,俾熟復焉。
及其長也,細書為工,累牘為富,持試於鄉校者,以是較藝於科舉者,以是取青紫而得車馬也,以是父兄之所教詔,師友之所講明,利而已矣!其能卓然自拔於流俗者,幾何人哉!心術既壞於未仕之前,則氣節可想於既仕之後,以之領郡邑,如之何責其為卓茂、黃霸?以之鎮一路,如之何責其為蘇章、何武?以之曳朝紳,如之何責其為汲黯、望之?奔競於勢要之路者無怪也,趨附於權貴之門者無怪也,牛維馬縶,狗苟蠅營,患得患失,無所不至者無怪也。
悠悠風塵,靡靡俞俗,清芬消歇,濁滓橫流,惟皇降衷秉彜之懿,萌蘖於牛羊斧斤相尋之衝者,其有幾哉!厚今之人才,臣以為變今之士習而後可也。
臣願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為淑士之道,則士風一淳,人才或於是而可得矣。
何謂兵力之弱?國計屈之也。
謹按國史,治平間遣使募京畿淮南兵,司馬光言:邊臣之請兵無窮,朝廷之募兵無已,倉庫之粟帛有限,百姓之膏血有涯,願罷招禁軍,訓練舊有之兵,自可備禦。
臣聞古今天下能免於弱者,必不能免於貧;能免於貧者,必不能免於弱。
一利之興,一害之伏,未有交受其害者。
今之兵財,則交受其害矣,自東海城築,而調淮兵以防海,則兩淮之兵不足;自襄樊復歸,而並荊兵以城襄,則荊湖之兵不足;自腥氣染於漢水,冤血濺於寶峰,而正軍忠義空於死徙者過半,則川蜀之兵又不足;江淮之兵又抽而入蜀,又抽而實荊,則下流之兵愈不足矣!荊湖之兵又分而策應,分而鎮撫,則上流之兵愈不足矣!夫國之所恃以自衛者,兵也,而今之兵不足如此,國安得而不弱哉!扶其弱而歸之強,則招兵之策,今日直有所不得已者。
然召募方新,調度轉急;問之大農,大農無財;問之版曹,版曹無財;問之餉司,餉司無財。
自歲幣銀絹外,未聞有畫一策為軍食計者,是則弱矣,而又未免於貧也。
陛下自肝鬲近又創一安邊太平庫,專一供軍,此藝祖積縑帛以易賊首之心也,仁宗皇帝出錢帛以助兵革之心也。
轉易之間,風采立異,前日之弱者可強矣。
然飛芻挽粟,給餉饋糧,費於兵者幾何?而琳宮梵宇,照耀湖山,土木之費則漏卮也。
列竈雲屯,樵蘇後爨,費於兵者幾何?而霓裳羽衣,靡金飾翠,宮庭之費則尾閭也。
生熟口券,月給衣糧,費於兵者幾何?而量珠輦玉,幸寵希恩,戚畹之費則濫觴也。
蓋天下之財專以供軍,則財未有不足者;第重之以浮費,重之以冗費,則財始瓶罄而罍恥矣,如此,則雖欲足兵,其何以給兵耶?臣願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為節財之道,則財計以充,兵力或於是而可強矣。
何謂虜寇之警?盜賊因之也。
謹按國史,紹興間楊麼寇洞庭,連跨數郡,大將王篔不能制。
時偽齊挾虜使李成寇襄漢,麼與交通,朝廷患之,始命嶽飛措置上流,已而逐李成,擒楊麼,而荊湖平。
臣聞外之虜寇不能為中國患,而其來也,必待內之變;內之盜賊亦不能為中國患,而其起也,必將納外之侮。
盜賊而至於通虜寇,則腹心之大患也已!今之所謂虜者固可畏矣,然而逼我蜀,則蜀帥策瀘水之勳;窺我淮,則淮帥奏維揚之凱;狼子野心,固不可以一捷止之。
然使之無得棄去,則中國之技未為盡出其下,彼亦猶畏中國之有其人也。
獨惟舊海,在天一隅,逆雛冗之者數年於茲,颶風瞬息,一葦可航,彼未必不朝夕為趨浙計。
然而未能焉,短於舟,疏於水,懼吾唐島之有李寶在耳!然洞庭之湖,煙水沉寂,而浙右之湖,濤瀾沸驚,區區妖孽,且謂有楊麼之漸矣。
得之京師之耆老,皆以為此寇出沒倏閃,往來翕霍,駕舟如飛,運柂如神,而我之舟師不及焉。
夫東南之長技,莫如舟師,我之勝兀術於金山者以此,我之斃逆亮於采石者以此,而今此曹反挾之以制我,不武甚矣!萬一或出於楊麼之計,則前日李成之不得志於荊者,未必今日之不得志於浙也。
曩聞山東薦饑,有司貪市榷之利,空蘇湖根本以資之,廷紳猶謂互易。
安知無為其鄉道者?一夫登岸,萬事瓦裂。
又聞魏村、江灣、福山三寨水軍,興販鹽課,以資逆雛,廷紳猶謂是。
以捍衛之師,為商賈之事;以防拓之卒,開鄉道之門;憂時識治之見,往往如此!肘腋之蜂蠆,懷袖之蛇蠍,是其可以忽乎哉!陛下近者命發運兼憲,合兵財而一其權,是將為滅此朝食之圖矣。
然屯海道者非無軍,控海道者非無將,徒有王筼數年之勞,未聞嶽飛八日之捷,子太叔平苻澤之盜,恐不如此。
長此不已,臣懼為李成開道地也。
臣願陛下持不息之心,求所以弭寇之道,則寇難一清,邊備或於是而可寬矣。
臣伏讀聖策曰:「夫不息則久,久則征,今胡為而未征歟?變則通,通則久,今其可以屢更歟?」臣有以見陛下久於其道,而甚有感乎《中庸》大《易》之格言也。
臣聞天久而不墜也以運,地久而不簹也以轉,水久而不腐也以流,日月星辰而常新也以行,天下之凡不息者皆以久也。
《中庸》之不息,即所以為大《易》之變通;大《易》之變通,即所以驗《中庸》之不息。
變通者之久,固肇於不息者之久也。
蓋不息者其心,變通者其跡,其心不息,故其跡亦不息。
遊乎六合之內,而縱論乎六合之外;生乎百世之下,而追想乎百世之上。
神化天造,天運無端,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天地之所以變通,固自其不息者為之。
聖人之久於其道,亦法天地而已矣!天地以不息而久,聖人亦以不息而久;外不息而言久焉,皆非所以久也。
臣嘗讀《無逸》一書,見其享國之久者有四君焉,而其間三君為最久。
臣求其所以久者:中宗之心,嚴恭寅畏也;高宗之心,不敢荒寧也;文王之心,無淫於逸,無遊於畋也。
是三君者,皆無逸而已矣,彼之無逸,臣之所謂不息也。
一無逸而其效如此,然則不息者非所以久歟?陛下之行道,蓋非一朝夕之暫矣,寶紹以來,則涵養此道;端平以來,則發揮此道;嘉熙以來,則把握此道。
嘉熙而淳祐,淳祐而寶祐,十餘年間無非持循此道之歲月。
陛下處此也,庭燎未輝,臣知其宵衣以待;日中至昃,臣知其玉食弗遑;夜漏已下,臣知其丙枕無寐;聖人之運,亦可謂不息矣。
然既往之不息者易,方來之不息者難;久而不息者易,愈久而愈不息者難。
昕臨大庭,百辟星布,陛下之心,此時固不息矣;暗室屋漏之隱,試一警省,則亦能不息否乎?日禦經筵,學士雲集,陛下之心,此時固不息矣;宦官女子之近,試一循察,則亦能不息否乎?不息於外者,固不能保其不息於內;不息於此者,固不能保其不息於彼;乍勤乍怠,乍作乍輟,則不息之純心間矣。
如此,則陛下雖欲久則證,臣知《中庸》九經之治,未可以朝夕見也;雖欲通則久,臣知《繫辭》十三卦之功,未可以歲月計也。
淵蜎蠖之中,虛明應物之地,此全在陛下自斟酌、自執持,頃刻之力不繼,則懲久之功俱廢矣,可不戒哉!可不懼哉! 陛下之所以策臣者悉矣,臣之所以忠於陛下者亦既略陳於前矣,而陛下策之篇終復曰:「子大夫熟之復之,勿激勿泛,以副朕詳延之意。
」臣伏讀聖策至此,陛下所謂詳延之意,蓋可識已夫!陛下自即位以來,未嘗以直言罪士,不惟不罪之以直言,而且導之以直言。
臣等嘗恨無由以至天子之庭,以吐其素所蓄積,幸見錄於有司,得以借玉階方寸地,此正臣等披露肺肝之日也。
方將明目張膽,謇謇諤諤,言天下事,陛下乃戒之以「勿激勿泛」。
夫泛固不切矣,若夫激者,忠之所發也,陛下胡並與激者之言而厭之邪?厭激者之言,則是將胥臣等而為容容唯唯之歸邪?然則臣將為激者歟?將為泛者歟?抑將遷就陛下之說,而姑為不激不泛者歟?雖然,奉對大庭,而不激不泛者固有之矣,臣於漢得一人焉,曰:董仲舒。
方武帝之策仲舒也,慨然以欲聞大道之要為問,帝之求道其心蓋甚銳矣。
然道以大言,帝將求之虛無渺冥之鄉也,使仲舒於此,過言之則激,淺言之則泛,仲舒不激不泛,得一說曰:正心。
武帝方將求之虛無渺冥之鄉,仲舒乃告之以真實淺近之理,茲陛下所謂切至之論也。
奈何武帝自恃其區區英明之資,超偉之識,謂其自足以淩跨六合,籠駕八表,而顧如此語忽焉!仲舒以江都去,而武帝所與論道者,他有人矣,臣固嘗為武帝惜也。
堂堂天朝,固非漢比,而臣之賢亦萬不及仲舒,然亦不敢激,不敢泛,切於聖問之所謂道者,而得二說焉,以為陛下獻,陛下試采覽焉。
一曰:重宰相,以開公道之門。
臣聞公道在天地間,不可一日壅閼,所以昭蘇而滌決之者,宰相責也。
然扶公道者,宰相之責;而主公道者,天子之事。
天子而侵宰相之權,則公道已矣。
三省樞密謂之朝廷,天子所與謀大政,出大令之地也。
政令不出於中書,昔人謂之斜封墨敕,非盛世事。
國初,三省紀綱甚正,中書造命,門下審覆,尚書奉行,宮府之事,無一不統於宰相。
是以李沆猶得以焚立妃之詔,王旦猶得以沮節度之除,韓琦猶得出空頭敕,以逐內侍,杜衍猶得封還內降,以裁僥幸,蓋宰相之權尊,則公道始有所依而立也。
先儒嘗論漢唐諸君,以公私義利分數多少為治亂,三君之心往往不純乎天,不純乎人,而出入於天人之間;不純乎理,不純乎欲,而出入乎理欲之間;不純乎陽明,不純乎陰濁,而出入乎陽明陰濁之間。
是以專務德化,雖足以陶後元泰和之風,然而尼之以黃老,則雁門、上郡之警不能無。
外施仁義,雖足以緻建元富庶之盛,然而遏之以多欲,則輪台末年之悔不能免。
四年行仁,雖足以開貞觀升平之治,然而畫之以近效,則紀綱制度曾不足為再世之憑藉。
蓋有一分之道心者,固足以就一分之事功;有一分之人心者,亦足以召一分之事變;世道汙隆之分數,亦繫於理欲消長之分數而已。
然臣嘗思之漢唐以來為道之累者其大有二:一曰雜伯,二曰異端。
時君世主有志於求道者,不陷於此,則陷於彼。
姑就三君而言,則文帝之心,異端累之也;武帝、太宗之心,雜伯累之也。
武帝無得於道,憲章六經,統一聖真,不足以勝其神仙土木之私,幹戈刑罰之慘,其心也荒。
太宗全不知道,閨門之恥,將相之誇,末年遼東一行,終不能以克其血氣之暴,其心也驕。
雜伯一念,憧憧往來,是固不足以語常久不息之事者。
若文帝稍有帝王之天資,稍有帝王之地步,一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而晁錯輩刑名之說,未嘗一動其心,是不累於雜伯矣。
使其以二三十年恭儉之心,而移之以求道,則後元氣象且將駸駸乎商周,進進乎唐虞。
奈何帝之純心,又間於黃老之清淨,是以文帝僅得為漢唐之令主,而不得一儕於帝王,嗚呼!武帝、太宗,累於雜伯,君子固不敢以帝王事望之;文帝不為雜伯所累,而不能不累於異端,是則重可惜已!臣願陛下監漢唐之跡,必監漢唐之心,則今日之功化證效,將超漢唐數等矣。
臣伏讀聖策曰:朕上嘉下樂雲雲,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歟?臣有以見陛下念今日八者之務,而甚有望乎為道之驗也。
臣聞天變之來,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習蠱之也;兵力之弱,國計屈之也;虜寇之警,盜賊因之也。
夫陛下以上嘉下樂之勤,夙興夜寐之勞,悵歲月之逾邁,亦欲以少見吾道之驗耳!俯視一世,未能差強人意,八者之弊,臣知陛下為此不滿也。
陛下分而以八事問,臣合而以四事對,請得以熟數之於前。
何謂天變之來,民怨招之也?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人心之休戚,天心所因以為喜怒者也。
熙寧間大旱,是時河陝流民入京師,監門鄭俠畫《流民圖》以獻,且曰:「陛下南征北伐,皆以勝捷之圖來上,料無一人以父母妻子遷移困頓皇皇不給之狀為圖以進者。
覽臣之圖,行臣之言,十日不雨,乞正欺君之罪。
」上為之罷新法十八事,京師大雨八日。
天人之交,間不容髮,載在經史,此類甚多。
陛下以為今之民生何如邪?今之民生困矣,自瓊林大盈積於私貯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頻於營繕而民困,自獻助疊見於豪家巨室而民困,自和糴不間於閭閻下戶而民困,自所至貪官暴吏視吾民如家雞圈豕,惟所咀啖,而民困。
嗚呼!東南民力竭矣!《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今尚可謂之不見乎?《書》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今尚可謂之小乎?生斯世,為斯民,仰事俯育,亦欲各遂其父母妻子之樂,而操斧斤,淬鋒鍔,日夜思所以斬伐其命脈者,滔滔皆是。
然則臘雪靳瑞,蟄雷愆期,月犯於木,星殞為石,以至土雨地震之變,無怪夫屢書不一書也。
臣願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為安民之道,則民生既和,天變或於是而弭矣。
何謂人才之乏,士習蠱之也?臣聞窮之所養,達之所施,幼之所學,壯之所行,今日之修於家,他日之行於天子之庭者也。
國初諸老嘗以厚士習為先務,寧收落韻之李迪,不取鑿說之賈邊;寧收直言之蘇轍,不取險怪之劉袴。
建學校則必欲崇經術,復鄉舉則必欲參行藝,其後國子監取湖學法,建經學、治道、邊防、水利等齋,使學者因其名以求其實,當時如程頤、徐積、呂希哲,皆出其中。
嗚呼!此元祐人物之所從出也。
士習厚薄,最關人才,從古以來,其語如此。
陛下以為今之士習何如邪?今之士大夫之家,有子而教之,方其幼也,則授其句讀,擇其不戾於時好、不震於有司者,俾熟復焉。
及其長也,細書為工,累牘為富,持試於鄉校者,以是較藝於科舉者,以是取青紫而得車馬也,以是父兄之所教詔,師友之所講明,利而已矣!其能卓然自拔於流俗者,幾何人哉!心術既壞於未仕之前,則氣節可想於既仕之後,以之領郡邑,如之何責其為卓茂、黃霸?以之鎮一路,如之何責其為蘇章、何武?以之曳朝紳,如之何責其為汲黯、望之?奔競於勢要之路者無怪也,趨附於權貴之門者無怪也,牛維馬縶,狗苟蠅營,患得患失,無所不至者無怪也。
悠悠風塵,靡靡俞俗,清芬消歇,濁滓橫流,惟皇降衷秉彜之懿,萌蘖於牛羊斧斤相尋之衝者,其有幾哉!厚今之人才,臣以為變今之士習而後可也。
臣願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為淑士之道,則士風一淳,人才或於是而可得矣。
何謂兵力之弱?國計屈之也。
謹按國史,治平間遣使募京畿淮南兵,司馬光言:邊臣之請兵無窮,朝廷之募兵無已,倉庫之粟帛有限,百姓之膏血有涯,願罷招禁軍,訓練舊有之兵,自可備禦。
臣聞古今天下能免於弱者,必不能免於貧;能免於貧者,必不能免於弱。
一利之興,一害之伏,未有交受其害者。
今之兵財,則交受其害矣,自東海城築,而調淮兵以防海,則兩淮之兵不足;自襄樊復歸,而並荊兵以城襄,則荊湖之兵不足;自腥氣染於漢水,冤血濺於寶峰,而正軍忠義空於死徙者過半,則川蜀之兵又不足;江淮之兵又抽而入蜀,又抽而實荊,則下流之兵愈不足矣!荊湖之兵又分而策應,分而鎮撫,則上流之兵愈不足矣!夫國之所恃以自衛者,兵也,而今之兵不足如此,國安得而不弱哉!扶其弱而歸之強,則招兵之策,今日直有所不得已者。
然召募方新,調度轉急;問之大農,大農無財;問之版曹,版曹無財;問之餉司,餉司無財。
自歲幣銀絹外,未聞有畫一策為軍食計者,是則弱矣,而又未免於貧也。
陛下自肝鬲近又創一安邊太平庫,專一供軍,此藝祖積縑帛以易賊首之心也,仁宗皇帝出錢帛以助兵革之心也。
轉易之間,風采立異,前日之弱者可強矣。
然飛芻挽粟,給餉饋糧,費於兵者幾何?而琳宮梵宇,照耀湖山,土木之費則漏卮也。
列竈雲屯,樵蘇後爨,費於兵者幾何?而霓裳羽衣,靡金飾翠,宮庭之費則尾閭也。
生熟口券,月給衣糧,費於兵者幾何?而量珠輦玉,幸寵希恩,戚畹之費則濫觴也。
蓋天下之財專以供軍,則財未有不足者;第重之以浮費,重之以冗費,則財始瓶罄而罍恥矣,如此,則雖欲足兵,其何以給兵耶?臣願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為節財之道,則財計以充,兵力或於是而可強矣。
何謂虜寇之警?盜賊因之也。
謹按國史,紹興間楊麼寇洞庭,連跨數郡,大將王篔不能制。
時偽齊挾虜使李成寇襄漢,麼與交通,朝廷患之,始命嶽飛措置上流,已而逐李成,擒楊麼,而荊湖平。
臣聞外之虜寇不能為中國患,而其來也,必待內之變;內之盜賊亦不能為中國患,而其起也,必將納外之侮。
盜賊而至於通虜寇,則腹心之大患也已!今之所謂虜者固可畏矣,然而逼我蜀,則蜀帥策瀘水之勳;窺我淮,則淮帥奏維揚之凱;狼子野心,固不可以一捷止之。
然使之無得棄去,則中國之技未為盡出其下,彼亦猶畏中國之有其人也。
獨惟舊海,在天一隅,逆雛冗之者數年於茲,颶風瞬息,一葦可航,彼未必不朝夕為趨浙計。
然而未能焉,短於舟,疏於水,懼吾唐島之有李寶在耳!然洞庭之湖,煙水沉寂,而浙右之湖,濤瀾沸驚,區區妖孽,且謂有楊麼之漸矣。
得之京師之耆老,皆以為此寇出沒倏閃,往來翕霍,駕舟如飛,運柂如神,而我之舟師不及焉。
夫東南之長技,莫如舟師,我之勝兀術於金山者以此,我之斃逆亮於采石者以此,而今此曹反挾之以制我,不武甚矣!萬一或出於楊麼之計,則前日李成之不得志於荊者,未必今日之不得志於浙也。
曩聞山東薦饑,有司貪市榷之利,空蘇湖根本以資之,廷紳猶謂互易。
安知無為其鄉道者?一夫登岸,萬事瓦裂。
又聞魏村、江灣、福山三寨水軍,興販鹽課,以資逆雛,廷紳猶謂是。
以捍衛之師,為商賈之事;以防拓之卒,開鄉道之門;憂時識治之見,往往如此!肘腋之蜂蠆,懷袖之蛇蠍,是其可以忽乎哉!陛下近者命發運兼憲,合兵財而一其權,是將為滅此朝食之圖矣。
然屯海道者非無軍,控海道者非無將,徒有王筼數年之勞,未聞嶽飛八日之捷,子太叔平苻澤之盜,恐不如此。
長此不已,臣懼為李成開道地也。
臣願陛下持不息之心,求所以弭寇之道,則寇難一清,邊備或於是而可寬矣。
臣伏讀聖策曰:「夫不息則久,久則征,今胡為而未征歟?變則通,通則久,今其可以屢更歟?」臣有以見陛下久於其道,而甚有感乎《中庸》大《易》之格言也。
臣聞天久而不墜也以運,地久而不簹也以轉,水久而不腐也以流,日月星辰而常新也以行,天下之凡不息者皆以久也。
《中庸》之不息,即所以為大《易》之變通;大《易》之變通,即所以驗《中庸》之不息。
變通者之久,固肇於不息者之久也。
蓋不息者其心,變通者其跡,其心不息,故其跡亦不息。
遊乎六合之內,而縱論乎六合之外;生乎百世之下,而追想乎百世之上。
神化天造,天運無端,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天地之所以變通,固自其不息者為之。
聖人之久於其道,亦法天地而已矣!天地以不息而久,聖人亦以不息而久;外不息而言久焉,皆非所以久也。
臣嘗讀《無逸》一書,見其享國之久者有四君焉,而其間三君為最久。
臣求其所以久者:中宗之心,嚴恭寅畏也;高宗之心,不敢荒寧也;文王之心,無淫於逸,無遊於畋也。
是三君者,皆無逸而已矣,彼之無逸,臣之所謂不息也。
一無逸而其效如此,然則不息者非所以久歟?陛下之行道,蓋非一朝夕之暫矣,寶紹以來,則涵養此道;端平以來,則發揮此道;嘉熙以來,則把握此道。
嘉熙而淳祐,淳祐而寶祐,十餘年間無非持循此道之歲月。
陛下處此也,庭燎未輝,臣知其宵衣以待;日中至昃,臣知其玉食弗遑;夜漏已下,臣知其丙枕無寐;聖人之運,亦可謂不息矣。
然既往之不息者易,方來之不息者難;久而不息者易,愈久而愈不息者難。
昕臨大庭,百辟星布,陛下之心,此時固不息矣;暗室屋漏之隱,試一警省,則亦能不息否乎?日禦經筵,學士雲集,陛下之心,此時固不息矣;宦官女子之近,試一循察,則亦能不息否乎?不息於外者,固不能保其不息於內;不息於此者,固不能保其不息於彼;乍勤乍怠,乍作乍輟,則不息之純心間矣。
如此,則陛下雖欲久則證,臣知《中庸》九經之治,未可以朝夕見也;雖欲通則久,臣知《繫辭》十三卦之功,未可以歲月計也。
淵蜎蠖之中,虛明應物之地,此全在陛下自斟酌、自執持,頃刻之力不繼,則懲久之功俱廢矣,可不戒哉!可不懼哉! 陛下之所以策臣者悉矣,臣之所以忠於陛下者亦既略陳於前矣,而陛下策之篇終復曰:「子大夫熟之復之,勿激勿泛,以副朕詳延之意。
」臣伏讀聖策至此,陛下所謂詳延之意,蓋可識已夫!陛下自即位以來,未嘗以直言罪士,不惟不罪之以直言,而且導之以直言。
臣等嘗恨無由以至天子之庭,以吐其素所蓄積,幸見錄於有司,得以借玉階方寸地,此正臣等披露肺肝之日也。
方將明目張膽,謇謇諤諤,言天下事,陛下乃戒之以「勿激勿泛」。
夫泛固不切矣,若夫激者,忠之所發也,陛下胡並與激者之言而厭之邪?厭激者之言,則是將胥臣等而為容容唯唯之歸邪?然則臣將為激者歟?將為泛者歟?抑將遷就陛下之說,而姑為不激不泛者歟?雖然,奉對大庭,而不激不泛者固有之矣,臣於漢得一人焉,曰:董仲舒。
方武帝之策仲舒也,慨然以欲聞大道之要為問,帝之求道其心蓋甚銳矣。
然道以大言,帝將求之虛無渺冥之鄉也,使仲舒於此,過言之則激,淺言之則泛,仲舒不激不泛,得一說曰:正心。
武帝方將求之虛無渺冥之鄉,仲舒乃告之以真實淺近之理,茲陛下所謂切至之論也。
奈何武帝自恃其區區英明之資,超偉之識,謂其自足以淩跨六合,籠駕八表,而顧如此語忽焉!仲舒以江都去,而武帝所與論道者,他有人矣,臣固嘗為武帝惜也。
堂堂天朝,固非漢比,而臣之賢亦萬不及仲舒,然亦不敢激,不敢泛,切於聖問之所謂道者,而得二說焉,以為陛下獻,陛下試采覽焉。
一曰:重宰相,以開公道之門。
臣聞公道在天地間,不可一日壅閼,所以昭蘇而滌決之者,宰相責也。
然扶公道者,宰相之責;而主公道者,天子之事。
天子而侵宰相之權,則公道已矣。
三省樞密謂之朝廷,天子所與謀大政,出大令之地也。
政令不出於中書,昔人謂之斜封墨敕,非盛世事。
國初,三省紀綱甚正,中書造命,門下審覆,尚書奉行,宮府之事,無一不統於宰相。
是以李沆猶得以焚立妃之詔,王旦猶得以沮節度之除,韓琦猶得出空頭敕,以逐內侍,杜衍猶得封還內降,以裁僥幸,蓋宰相之權尊,則公道始有所依而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