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蒙古帝頒诏求道德丘長春禦前說玄功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時人棄俗學參玄,宜向個中著意研。
立志非求身外物,存心要取水中鉛。
有功無道紅塵客,有道無功陸地仙。
若是煉丹兼積德,何愁不上大羅天? 卻說尹清和見譚仙去後,回轉茅廬,如癡如醉一般。
坐了片時,将師父這封書拆去一看,書中寫道: 大抵修身辨道,須憑積行累功。
若不苦志堅心,難以超凡人聖。
或于教門用功,大起塵勞;或于心地下手,全抛世事。
但克己存心于道,皆為緻福之基。
然道包天地,其大難量,小善小功,卒難見效。
所以道者刹那悟道,須憑長劫煉磨;頓悟一心,必假圓修萬行。
今世之悟道,皆夙世之有功也。
而不知夙世之因,隻見年深苦志,不見成功,以為玄功虛假,即生退志,甚可惜也。
殊不知行住坐卧,存心于道,雖然未展時刻之心,皆因積功累行之未足。
則道之不全,如人有大寶明珠,價值百萬,我欲買之,而錢數未及;須日夜經營,儉用勤求,積聚錢财,積少成多。
或至三萬五萬,錢數未足,而寶珠終不能得;必當積成百萬,然後可買寶珠。
其聚錢應物,急時且得使用耳。
比于貧簍之家,雲泥有隔。
積功累行者亦然。
雖未得道,其善根深重,或今世,或來生,必有聖賢提挈,自然終有成道之日。
無夙緣善根者,求之不亦遠乎?惟遇患難而生退志,見富貴而起貪心,雖是神仙,不能度汝。
若然苦志勤修,不生退怠,堅心不移,今世不成,必待來世,累世修持,自有神仙提挈,必直至了達耳。
我無夙骨,雖遇明師,萬苦千辛,至今未了。
丹陽長真等皆具夙緣,則十年五載間,天外飛騰自在。
然我雖未了,所受艱難,亦與常人異耳。
祖師雲:凡為道者,先舍家而後舍身。
功夫未到,病即教他病;道業未全,死即教他死。
至死一著,抱道而亡,任從天斷,不能自強。
斯為至言,學者當審之。
那清和覽畢,嗟歎不已。
自此更添道念,累積功勳,朝暮勤修,求玄功之克證;時刻不忘,守煉藥之鼎爐。
開單接衆,提摯多方之士;采藥濟世,普利有疾之人。
往來鬧市,出人山林,隻存利人利物之心,不憚自身勞苦;惟有烹鉛煉汞之志,嘗思塵境虛浮。
如此行持一十餘載,腋不占席,食無甘馨。
後遇耿仙姑,見其苦行具足,授其至道,枯坐三年,得見本來。
丹道圓成,随方度化。
不表。
且說蒙古鐵木真,于癸酉秋進兵人燕京,取涿州,屯兵于燕。
早聞丘處機之名,意欲召至問道。
齋戒七日,遂抄手诏雲: &ldquo制曰:天厭中原,驕幸太極之性;朕居北野,嗜欲未生之情。
反樸還淳,去奢從儉,每一衣一食,與牛豎馬圉共弊同飨。
視民如赤子,養士若弟兄。
謀素和,思素蓄。
練萬衆,以身入之先;臨百陣,無念我之後。
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内為一統。
非朕之行有德,蓋金之政無恒。
是以受之天佑,獲承之尊。
南連蠻宋,北接回纥,東夏西夷,悉稱臣佐。
念我單于國,千載百世已來,未有之也。
然而任大守重,治平猶懼有阙。
且夫刳舟刻揖,将欲濟江河也;聘賢選佐,将以安天下也。
朕踐作已來,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見其人。
訪聞丘師先生,體真履規,博物洽聞,探赜窮理,道沖德著,懷古子之肅風,抱真上人之雅操,久栖岩谷,藏聲隐形,闡祖師之遺化,坐緻有道之士,雲集仙徑,莫可稱數。
自幹戈而後,伏知先生猶隐山東舊境,朕心仰懷無已。
豈不聞渭水同車、茅廬三顧之事,奈何山川弘闊,有失躬迎之禮?朕但避位側身,齋戒沐浴,選差近侍官劉仲祿,謹備輕騎素車,不遠數千裡,謹邀先生,暫屈仙步,不以沙漠遊遠為念,或以憂民當世之務,或以恤朕保身之術。
朕親侍仙座,欽惟先生将咳唾之餘,但授一言,斯可矣。
今者聊發朕之微意萬一,明于诏章,誠望先生既著大道之端,要善無不應,亦豈違衆生小願哉?故咨诏示,惟宜知悉。
五月一日诏&rdquo 書诏已就,遂命劉仲祿赉诏而行。
一路風塵不表。
卻說丘師在崇福宮,見玄風日盛,宗教興行。
一日,上堂講論道德,普示大衆曰:&ldquo人生在世,猶如遊魚在水,優悠自在;為名圖利,似魚吞鈎,不知其幻。
一朝上鈎,刀劈釜煎之時,悔之何及!若不急早回頭猛省,光陰迅速,轉瞬無常。
今見汝等既已出家,不肯行功修道,坐消信施,不言今世辦道無成,來生債主難以酬償。
更有一等,自己不信罪福因果,出家更造愆尤,緻于疾病颠連,自己不萌悔心,更生毀謗,其罪尤重。
此等之輩,死堕地獄,無有出期。
夫修身者,須要先博文而後約理,先收心而後放心。
博文者,見廣識多,明其人倫世事之道;約理者,泱洽祛私,會其性命造化之源。
收心者,割情斷欲,蕩滌雜念,思慮不起;放心者,恐無心落于幻空,拘系恐遭執著之魔,故放之入于太虛之境,以待造化之功矣。
方曰窮理盡性以緻命,則可以養生,可以保身,可以遊宴玉京金阙,可以與虛皇并駕。
時今之人,不明人倫世事之道,而欲求天道,猶盲者不用杖,聾者聽宮商,入水捕兔,登山索魚,豈能得乎?蓋人倫之道,莫過于黃石公曰:&lsquo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rsquo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立志非求身外物,存心要取水中鉛。
有功無道紅塵客,有道無功陸地仙。
若是煉丹兼積德,何愁不上大羅天? 卻說尹清和見譚仙去後,回轉茅廬,如癡如醉一般。
坐了片時,将師父這封書拆去一看,書中寫道: 大抵修身辨道,須憑積行累功。
若不苦志堅心,難以超凡人聖。
或于教門用功,大起塵勞;或于心地下手,全抛世事。
但克己存心于道,皆為緻福之基。
然道包天地,其大難量,小善小功,卒難見效。
所以道者刹那悟道,須憑長劫煉磨;頓悟一心,必假圓修萬行。
今世之悟道,皆夙世之有功也。
而不知夙世之因,隻見年深苦志,不見成功,以為玄功虛假,即生退志,甚可惜也。
殊不知行住坐卧,存心于道,雖然未展時刻之心,皆因積功累行之未足。
則道之不全,如人有大寶明珠,價值百萬,我欲買之,而錢數未及;須日夜經營,儉用勤求,積聚錢财,積少成多。
或至三萬五萬,錢數未足,而寶珠終不能得;必當積成百萬,然後可買寶珠。
其聚錢應物,急時且得使用耳。
比于貧簍之家,雲泥有隔。
積功累行者亦然。
雖未得道,其善根深重,或今世,或來生,必有聖賢提挈,自然終有成道之日。
無夙緣善根者,求之不亦遠乎?惟遇患難而生退志,見富貴而起貪心,雖是神仙,不能度汝。
若然苦志勤修,不生退怠,堅心不移,今世不成,必待來世,累世修持,自有神仙提挈,必直至了達耳。
我無夙骨,雖遇明師,萬苦千辛,至今未了。
丹陽長真等皆具夙緣,則十年五載間,天外飛騰自在。
然我雖未了,所受艱難,亦與常人異耳。
祖師雲:凡為道者,先舍家而後舍身。
功夫未到,病即教他病;道業未全,死即教他死。
至死一著,抱道而亡,任從天斷,不能自強。
斯為至言,學者當審之。
那清和覽畢,嗟歎不已。
自此更添道念,累積功勳,朝暮勤修,求玄功之克證;時刻不忘,守煉藥之鼎爐。
開單接衆,提摯多方之士;采藥濟世,普利有疾之人。
往來鬧市,出人山林,隻存利人利物之心,不憚自身勞苦;惟有烹鉛煉汞之志,嘗思塵境虛浮。
如此行持一十餘載,腋不占席,食無甘馨。
後遇耿仙姑,見其苦行具足,授其至道,枯坐三年,得見本來。
丹道圓成,随方度化。
不表。
且說蒙古鐵木真,于癸酉秋進兵人燕京,取涿州,屯兵于燕。
早聞丘處機之名,意欲召至問道。
齋戒七日,遂抄手诏雲: &ldquo制曰:天厭中原,驕幸太極之性;朕居北野,嗜欲未生之情。
反樸還淳,去奢從儉,每一衣一食,與牛豎馬圉共弊同飨。
視民如赤子,養士若弟兄。
謀素和,思素蓄。
練萬衆,以身入之先;臨百陣,無念我之後。
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内為一統。
非朕之行有德,蓋金之政無恒。
是以受之天佑,獲承之尊。
南連蠻宋,北接回纥,東夏西夷,悉稱臣佐。
念我單于國,千載百世已來,未有之也。
然而任大守重,治平猶懼有阙。
且夫刳舟刻揖,将欲濟江河也;聘賢選佐,将以安天下也。
朕踐作已來,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見其人。
訪聞丘師先生,體真履規,博物洽聞,探赜窮理,道沖德著,懷古子之肅風,抱真上人之雅操,久栖岩谷,藏聲隐形,闡祖師之遺化,坐緻有道之士,雲集仙徑,莫可稱數。
自幹戈而後,伏知先生猶隐山東舊境,朕心仰懷無已。
豈不聞渭水同車、茅廬三顧之事,奈何山川弘闊,有失躬迎之禮?朕但避位側身,齋戒沐浴,選差近侍官劉仲祿,謹備輕騎素車,不遠數千裡,謹邀先生,暫屈仙步,不以沙漠遊遠為念,或以憂民當世之務,或以恤朕保身之術。
朕親侍仙座,欽惟先生将咳唾之餘,但授一言,斯可矣。
今者聊發朕之微意萬一,明于诏章,誠望先生既著大道之端,要善無不應,亦豈違衆生小願哉?故咨诏示,惟宜知悉。
五月一日诏&rdquo 書诏已就,遂命劉仲祿赉诏而行。
一路風塵不表。
卻說丘師在崇福宮,見玄風日盛,宗教興行。
一日,上堂講論道德,普示大衆曰:&ldquo人生在世,猶如遊魚在水,優悠自在;為名圖利,似魚吞鈎,不知其幻。
一朝上鈎,刀劈釜煎之時,悔之何及!若不急早回頭猛省,光陰迅速,轉瞬無常。
今見汝等既已出家,不肯行功修道,坐消信施,不言今世辦道無成,來生債主難以酬償。
更有一等,自己不信罪福因果,出家更造愆尤,緻于疾病颠連,自己不萌悔心,更生毀謗,其罪尤重。
此等之輩,死堕地獄,無有出期。
夫修身者,須要先博文而後約理,先收心而後放心。
博文者,見廣識多,明其人倫世事之道;約理者,泱洽祛私,會其性命造化之源。
收心者,割情斷欲,蕩滌雜念,思慮不起;放心者,恐無心落于幻空,拘系恐遭執著之魔,故放之入于太虛之境,以待造化之功矣。
方曰窮理盡性以緻命,則可以養生,可以保身,可以遊宴玉京金阙,可以與虛皇并駕。
時今之人,不明人倫世事之道,而欲求天道,猶盲者不用杖,聾者聽宮商,入水捕兔,登山索魚,豈能得乎?蓋人倫之道,莫過于黃石公曰:&lsquo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rsquo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