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丘啟法訪道覓真師郝恬然求玄聞至道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真志訪道,堅心受苦,不退是剛強。
冷淡塵情,放下名利,不落是非場。
千魔萬難盡,自然遍體發馨香。
功圓道備,逍遙快樂,滿飲這瓊漿。
(右調《少年遊》) 話說登州府栖霞縣濱都地方,有一善士丘德恕,父文結,母楊氏,祖居燕京。
因天下變亂,遷居山東。
父母早亡。
娶妻歐氏,家中殷富,夫婦行善樂道。
連生三子二女:長子啟崇,次子啟書,三子啟法;長女曰玉蘭,次女曰蘭英。
惟三子啟法于金熙宗皇統八年、即宋高宗紹興十八年戊辰歲正月十九日誕生。
當生之時,有虹霓貫室,彩霧彌空。
德恕道:&ldquo此子将來必非凡器。
&rdquo 這啟法少而好道,穎悟強記,資性過人。
不羨繁華,笃好清靜。
十六歲棄家慕道,訪至嵛山三官堂,投師出家,改名法通。
越三年,時年長十九歲,童真勉學。
見師外真内僞,諒無道德。
忽聞甯海全真庵有一位重陽王師,道德高超,逆知未來,遂往訪之。
至全真庵客堂坐下,見一道友,頭挽三髻,三绺微須,身穿皂袍,手拿麈尾,來到客堂。
法通急忙頂禮,丹陽亦還禮,請坐,就叫知随取茶。
飲畢,丹陽見這道友年紀不滿二十,生得神清骨秀,必非下愚之人,遂問道:&ldquo這位道友,仙鄉何處?仙觀何方?&rdquo法通答道:&ldquo弟子乃栖霞縣人氏,今在嵛山三官堂出家。
&rdquo丹陽道:&ldquo請告令師。
&rdquo法通答道:&ldquo恩師姓張,上道下繼。
&rdquo丹陽複問道:&ldquo自己仙姓法号?&rdquo法通答道:&ldquo弟子姓丘,草字法通。
轉敬師父仙姓法号?&rdquo丹陽答道:&ldquo俗姓馬,草字丹陽。
請問到此何事?&rdquo法通道:&ldquo昨聞寶庵有一位重陽王師父,道高德隆,才大學廣,逆知未來,是住世之神仙。
弟子愚昧,欲求度世,乞投門下,朝夕待訓,未知肯容納否?特乞馬師父與我作一個引進之師,不知尊意若何?&rdquo丹陽道:&ldquo既然如此,在此修身學道,大家有緣湊合,我同你去見師父可也。
&rdquo法通道:&ldquo有勞馬師父。
&rdquo 二人走到重陽丹房,法通上前跪下,道:&ldquo弟子特來投師學道,望師父大發慈悲,救度弟子,沒世不忘師恩也。
&rdquo重陽聽言,睜開慧眼一觀,觀其夙世根深,暗想道:&ldquo此子将來必成大器,吾輩皆不及也。
必須盡意将他鍛煉。
&rdquo由是将目複閉,口中詠詩雲: 細密金鱗戲碧流,能尋香餌會吞鈎。
被餘緩緩收綸線,拽入蓬萊得自遊。
詠畢,閉口如簾。
丹陽所師父詩中之意,自能度脫,因何閉目不睬,未知何故。
那法通跪得足有一個時候,跪得腳麻膝痛,雙眼流淚。
此時丹陽有些憐愍,哀告師父道:&ldquo這位丘道友跪得時候太久,望師父開恻隐之心,收留于他。
&rdquo重陽道:&ldquo你收我不要。
&rdquo又閉目不言。
那法通十分哀求苦告,總是一言不發。
丹陽道:&ldquo莫非我師與你無緣?你可回去,另投别個有道之師去罷。
既不收你,你在此跪死也是枉然。
&rdquo法通起來,哀悲大哭,向丹陽道:&ldquo非是我與師父無緣,總是我的根淺福薄。
今遇真師,不能得度,想我這等薄福之人,在世何用?到不如尋一死路去罷。
&rdquo 此時丹陽與長真等聽他言語,正是悲凄難忍,向法通道:&ldquo你在此住定,待我等緩緩相勸師父,倘然收你未可。
&rdquo法通向長真、丹陽磕頭道:&ldquo今蒙二師洪恩憐愍,重恩難報。
&rdquo丹陽向長真道:&ldquo初聞師父詩中之意,自能收納,又不知何意卻之?&rdquo 過了幾天,丹陽複向師父道:&ldquo我看丘道友是個真心向道之人,乞師父收留他。
&rdquo重陽道:&ldquo我的心思,非汝輩所知。
你既憐他,你可收他罷。
&
冷淡塵情,放下名利,不落是非場。
千魔萬難盡,自然遍體發馨香。
功圓道備,逍遙快樂,滿飲這瓊漿。
(右調《少年遊》) 話說登州府栖霞縣濱都地方,有一善士丘德恕,父文結,母楊氏,祖居燕京。
因天下變亂,遷居山東。
父母早亡。
娶妻歐氏,家中殷富,夫婦行善樂道。
連生三子二女:長子啟崇,次子啟書,三子啟法;長女曰玉蘭,次女曰蘭英。
惟三子啟法于金熙宗皇統八年、即宋高宗紹興十八年戊辰歲正月十九日誕生。
當生之時,有虹霓貫室,彩霧彌空。
德恕道:&ldquo此子将來必非凡器。
&rdquo 這啟法少而好道,穎悟強記,資性過人。
不羨繁華,笃好清靜。
十六歲棄家慕道,訪至嵛山三官堂,投師出家,改名法通。
越三年,時年長十九歲,童真勉學。
見師外真内僞,諒無道德。
忽聞甯海全真庵有一位重陽王師,道德高超,逆知未來,遂往訪之。
至全真庵客堂坐下,見一道友,頭挽三髻,三绺微須,身穿皂袍,手拿麈尾,來到客堂。
法通急忙頂禮,丹陽亦還禮,請坐,就叫知随取茶。
飲畢,丹陽見這道友年紀不滿二十,生得神清骨秀,必非下愚之人,遂問道:&ldquo這位道友,仙鄉何處?仙觀何方?&rdquo法通答道:&ldquo弟子乃栖霞縣人氏,今在嵛山三官堂出家。
&rdquo丹陽道:&ldquo請告令師。
&rdquo法通答道:&ldquo恩師姓張,上道下繼。
&rdquo丹陽複問道:&ldquo自己仙姓法号?&rdquo法通答道:&ldquo弟子姓丘,草字法通。
轉敬師父仙姓法号?&rdquo丹陽答道:&ldquo俗姓馬,草字丹陽。
請問到此何事?&rdquo法通道:&ldquo昨聞寶庵有一位重陽王師父,道高德隆,才大學廣,逆知未來,是住世之神仙。
弟子愚昧,欲求度世,乞投門下,朝夕待訓,未知肯容納否?特乞馬師父與我作一個引進之師,不知尊意若何?&rdquo丹陽道:&ldquo既然如此,在此修身學道,大家有緣湊合,我同你去見師父可也。
&rdquo法通道:&ldquo有勞馬師父。
&rdquo 二人走到重陽丹房,法通上前跪下,道:&ldquo弟子特來投師學道,望師父大發慈悲,救度弟子,沒世不忘師恩也。
&rdquo重陽聽言,睜開慧眼一觀,觀其夙世根深,暗想道:&ldquo此子将來必成大器,吾輩皆不及也。
必須盡意将他鍛煉。
&rdquo由是将目複閉,口中詠詩雲: 細密金鱗戲碧流,能尋香餌會吞鈎。
被餘緩緩收綸線,拽入蓬萊得自遊。
詠畢,閉口如簾。
丹陽所師父詩中之意,自能度脫,因何閉目不睬,未知何故。
那法通跪得足有一個時候,跪得腳麻膝痛,雙眼流淚。
此時丹陽有些憐愍,哀告師父道:&ldquo這位丘道友跪得時候太久,望師父開恻隐之心,收留于他。
&rdquo重陽道:&ldquo你收我不要。
&rdquo又閉目不言。
那法通十分哀求苦告,總是一言不發。
丹陽道:&ldquo莫非我師與你無緣?你可回去,另投别個有道之師去罷。
既不收你,你在此跪死也是枉然。
&rdquo法通起來,哀悲大哭,向丹陽道:&ldquo非是我與師父無緣,總是我的根淺福薄。
今遇真師,不能得度,想我這等薄福之人,在世何用?到不如尋一死路去罷。
&rdquo 此時丹陽與長真等聽他言語,正是悲凄難忍,向法通道:&ldquo你在此住定,待我等緩緩相勸師父,倘然收你未可。
&rdquo法通向長真、丹陽磕頭道:&ldquo今蒙二師洪恩憐愍,重恩難報。
&rdquo丹陽向長真道:&ldquo初聞師父詩中之意,自能收納,又不知何意卻之?&rdquo 過了幾天,丹陽複向師父道:&ldquo我看丘道友是個真心向道之人,乞師父收留他。
&rdquo重陽道:&ldquo我的心思,非汝輩所知。
你既憐他,你可收他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