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白玉贍死心求道德丘長春度世作西遊

關燈
詞曰: 功深報應天然,行滿飛升有日。

    堅心苦志無休歇,要在虛心自覓。

    《西遊》道路幽深,《封神》火性未滅。

    若将看作等閑文,難窺神仙門戶。

    (右調《醉高歌》) 卻說郝太古帶了雲姑,一路随緣,過山西,渡過黃河,上西嶽華山修煉。

    運用神工,将華山頂上背後壁峭之處,鑿開一洞居之。

    外用鐵樁排插岩中,以九接木椽接之,令人往來進出可走。

    遂授道雲姑。

    二人不食火食,就在山上采取黃精、山藥、百合之類為糧。

    郝真人命雲姑居對山洞中,修煉道成,滿身長毛,步履如飛,人見之,聳身壁岩而去。

    此洞後人呼曰&ldquo毛女洞&rdquo。

     那郝真人複開七十二洞,以便後人養道。

    時有訪道者上山求道,投師日衆。

    那郝真人遂下山雲遊積功,待诏上升,留傳派詩曰華山派: 至一無上道,崇教演全真。

    沖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

    嘉祥宗泰宇,萬理複元亨。

    清靜通玄化,體性悟誠明。

     卻說瓊州有白玉蟾,本姓葛,乃福州閩清縣人,董教瓊州。

    父名振業。

    于宋高宗紹興三年甲寅歲三月十五日,母夢一道者以玉蟾蜍授之,遂生子,取名玉蟾。

    稍長,又名長庚。

    祖、父相繼而逝,母他适,因改姓白,自号瓊館。

    幼時天資敏慧,十歲自航海西來廣州,應童子科,主司命賦織機詩,應詠曰:大地山河作織機,百花如錦柳如絲。

    虛空白處做一疋,日月雙梭天外飛。

     主司意其狂,弗錄,遂拂袖而歸。

     年十六歲,專思學仙,毅然就道,囊中止有錢三百。

    初别家山,不知夜宿何處,日落烏啼,匆匆投止而已。

    行了數日,至漳州城,衣服賣盡,舉目無親,夜宿江村孤館。

    明日起程,随身隻柄雨傘矣。

    勉強行到興化地界,風雨潇灑,時正送春時候,到此欲歸不得,乃乞祭充饑。

    又走了一十餘天,至羅源與福寺,願自身作仆。

    未滿半月,與主僧作别。

    值炎日燒空,赤足奔馳,肉流血汗,痛不可言。

    至江浦,秋雨凄凄,頭無傘笠遮蓋,四顧難行。

    聞建甯府城中人俱好善,特往彼地求活。

    通衢舒手,誰人可憐乞兒?因入悲田院中,相混暫歇。

    後上武夷山,道士罵其孤窮,玷辱宗風,悲泣下山。

    訪至龍虎山上清宮,谒見嗣師,知客嫌其褴樓。

    直往東北,過饒州,渡鄱陽湖,至建康,遇兵渡江。

    時淮、泗兵火,橫屍堆道,野無草粒。

    轉至江東,正當三伏炎天,家人避藏谷穴。

    行人兩浙,秋涼漸侵。

    在武林夜宿古廟,天方大雪七日,幸得童精未洩,死而複蘇。

    自思凄涼,欲去尋死,複自慰曰:&ldquo修道大事,切莫怨尤。

    我生果有神仙之分,前程自有師指。

    幸而天與殘生,受此饑寒勞苦,何足悲哉!&rdquo 那玉贍勞苦不辭,寒暑不懼,遍處訪道求玄。

    幸其智慧天成,見多識廣,能知真僞,不人傍門邪教之網。

    所見這些僧道,盡在名利上搜求,并無一個性命中著腳。

    來往二十餘年,未嘗遇一真師。

     至四十二歲,時孝宗淳熙三年,遊于甬東海濱,遇陳泥丸真人,見而憐之。

    識其道器,攜歸羅浮,傳授還丹之訣。

    居一年,泥丸見其有怠惰之意,遂令下山,謂曰:&ldquo子可更在外勤求苦志數載,吾當于此俟子。

    &rdquo玉蟾無奈,悲泣拜辭下山。

     初至黎母山,遇神人授其上清法錄、洞玄雷訣。

    遊武當山,北極驅邪院左判官,即三國中魯肅也,與講行施符法,濟人立功。

    遊西蜀青城,訪谒金堂,遇老道授《度人經》。

    轉至巴陵時,民染瘟疫,以符水濟民,驅邪治病,然無不應;以經度鬼,皆獲超升。

    自此以後,呼召雷雨,收攝魔精,方方累行,處處積功。

    如是七年,歸羅浮複命。

     泥丸見之,喜曰:&ldquo學道須要如此辛勤,方是道器。

    &rdquo複援太乙刀圭之道,向玉贍道:&ldquo我此時正欲調神出胎,必仗伴侶之功。

    汝當在此護法數年,何如?&rdquo玉檐拜答道:&ldquo師父用功,弟子應當護法。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