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師父,你言不由衷哩!為何要師公出面與神山和解。
茹兒記得師父在南昌所說的話……” “小妮子,還了得,挑剔起師父的語病來啦!該教訓一頓以做來茲了。
”師徒倆笑成一團,接着傳出喃喃輕語。
且表表嵩山和少林寺。
武林朋友要不知嵩山少林,至少他就不夠資格稱為“武林朋友”,或者是冒充武林朋友。
在登封縣向北望,西北一帶業山峻嶺就是嵩山。
在五獄中,嵩山稱為中獄,也叫嵩高,古人稱外方,亦叫太室,登封縣在唐朝以前叫嵩陽,乃隋朝時所建置。
嵩山在漢唐之時,大大的有名:“山呼”和“嵩呼”出典于漢武帝登嵩山。
在唐朝,那些假聖假賢,故意在少室山隐居,等皇帝老爺請去做官,與終南山同樣有名,所以“唐書” 上說:“……至号終南嵩少為仕途捷經。
” 嵩山共有三座大嶺,東嶺叫“太室”,中峰叫“峻極”,西峰叫“少室”。
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就在太室山南麓。
少室山,距大室十六裡,自麓至頒要走十六裡,周圍三十裡,共有三十六峰。
穎水源出于此。
少林寺在少室山北麓建于後魏太和二十年,隋文帝改名為“隴姑”唐朝又複名少林。
少林真正聞名天下,該得感謝天竺僧人達摩,他在金陵失意,大概梁武帝對這外國和尚并不太感興趣,便渡江跑到少林寺,愈想愈不通,面壁九年鳴呼哀哉,但他的收獲确是不少,成了佛教中國化的稗宗第一祖。
大唐開國期間,李世民還未将大哥小弟殺掉。
還是秦王的時候,少林僧人夾超人的武技,由雲宗率領,替李世民打天下,一舉鏟平王世充,正式立下漢馬功勞,少林武功方揚名天下,要說源遠流長。
少林寺占地極廣,大雄寶殿之右是面壁石,西北建有面壁巷,就是達摩師祖面壁九年之處。
大雄寶殿宏鹿超群,氣象萬千,前廓十根合抱的雕龍大柱就夠唬人,雙層塔式疊頂,飛檐書角高縱人雲。
偏殿向左右延伸:稗房舍字不知究竟有多少。
一條青石走道級級上升,直抵正殿之前,沿途碑如林,立碑蠍的人早已化土,可是碑閥仍屹立如昔。
正殿之前,是一個大廣場,四周的石欄扡皆出自名匠之手,外層是一圈合抱的大槐樹,更有松柏成蔭。
少林寺的和尚,在唐代多至一兩千,本朝禁止二十歲以下的少年出家,如被查出,主持準活不成,所以少林也衰微下來了,目下還不到六百人。
長眉佛是少林派的掌門,也是少林寺的主持。
七墾山歸來之後,他内疚于心,發誓将面壁十年,仟悔前衍,将主持職務交給藏經閣二佛的冷面主外,笑面佛主内,大權授與冷面佛,笑面佛慧因,也就是達摩劍雷平兄弟之師。
初八日午間,五派掌門帶随派中頂尖兒老宿,先後到達少林,由冷面佛接待,整整計議了兩天。
從初九日起,少林寺關閉山門,将香客和寄宿随喜的施主檀抛居士們,全請出寺外去了。
冷面佛接到面壁巷掌門傳出的法渝,說本寺憎侶絕不可與恨海狂龍為敵,如果他來了,請他至面壁巷便可。
“初十日清晨,文俊在許州至登封的大道上騎馬狂奔,沿穎河向登封急趕,他要在午問到達少林。
他總是高興午時正與人約鬥,也準時到達,從不先至約鬥之地先行踩探,他卻未料到有人已先他而至。
鳳姑娘一行六人途經武當,一見武當的凄涼景況,不由大疑。
接待她們的老道一看她們來勢洶洶,大事不妙,使愁眉苦臉将恨海狂龍大鬧三元宮之事。
一五一十如此這般一訴。
鳳瑛玉琴和绛衣夫人,高興得簡直上了夭,大樂之下。
輕輕放過了武當的老道們,免掉武當一切,向登封急趕。
她們由老河口走南陽,經方城直趨汝州,馬不停蹄日夜追趕,初九日下午半夜便到了登封。
登封城裡找不着文俊,幾位姑娘搜遍所有客店,但蹤影不見,她們可急啦!以為文俊也許落在少林掌中了呢。
第二天是初十日,姑娘們到少室山的要道上等。
卯時、辰時,已時已過了。
仍不見文俊的形影,鳳姑娘一氣,不等啦,先找他們算帳去。
由于她們已得到文俊仍然健在的消息,大喜之下憤怒全消,因而救了少林的和尚,也救了六位掌門。
三祖姨一馬當先,鳳瑛兩姑娘緊随在後,六人六馬一陣急走,到了進入少林登山石走道前“源遠流長”的牌坊下。
牌坊前,分别站八名身穿青條玉色袈裟的大和尚,八名青色箭衣腰懸長劍的大漢。
他們一見六名紅紅綠綠,懸劍挂囊的老少女人策馬而來,臉上全變了顔色。
其中一個和尚枯禮說道:“阿彌陀佛!女檀越來得太早敞寺毫無準備,以緻未能以大禮相迎,尚望檀抛們海涵。
” “大師是說,我們不該早來嗎?” 鳳姑娘臉上笑面如花,惡作劇地問、自從得文俊的訊息,她全變了一個人,愛情的魔力,真是不可思議啊。
大和尚驚得大冷天直冒汗,忙分辯道:“小僧不敢,隻是檀抛們來得突然,“敞寺未能禮迎,于心難安而已。
” 三祖姨淡淡一笑道:“說好好說。
貧道來得魯莽,休怪休怪。
請引路登山。
” “擅做們的坐騎,請交由小僧照料。
” 鳳姑娘一撇嘴說道:“哼!少林寺任何人須在此下馬,難道說我們也該遵守你們的規矩?大和尚,你最好知趣些。
”“三祖姨,我們走啊,給他們三分顔色,他們可神氣哩!” 瑛姑娘也說。
她以前柔和的性格,反而有些變了。
六匹馬緩緩登山,臨行玉琴姑娘轉頭問道:“大師父,恨海狂龍來了的?”“還未見到。
”“各派掌門呢?” “全部莅臨。
” “好!謝謝你,大師父。
” 第二座牌坊下,也有八名僧人和八名俗家弟子、他們知道攔阻也是白費勁,自讨沒趣,幹脆合掌行禮,念聲“阿彌陀佛”,目送她們往裡闖。
第三座牌坊後,就是宏麗的廟門,門前三十六名身穿黑條紅袈裟的高年和尚,和十八名俗家門人,中間有一個年約百齡,身穿綠條淺紅袈裟的老和尚。
幹瘦臉,垂肩耳,雙目神光燦燦,緊閉着枯唇,冷冰冰地令人不寒而怵。
他手中持着金光閃閃象徽權威的八寶禅杖,這位就是代主大局的冷面佛慧法,掌門長眉佛的師叔。
“南無阿彌陀佛!檀樾們遠道而來,老衲不克遠迎,恕罪恕罪。
” 他冷冰冰地說完,合掌一禮。
六人跳下馬背,三祖姨回了一稽首,淡淡一笑道:“貧道自西東下,已會過五大門派,今日打擾寶刹,萬千之幸。
寶刹名震定内,譽為武林北鬥,三神山草野之人,大師竟折節禮迎,貧道甚感慌恐。
” “神山絕學,武林有口皆碑,敞寺僧衆日以清修為事,施主們擡愛以訛傳訛,反令敞寺憎衆于心難安,世不勝慌恐,施主遠道而來,請移駕客院随喜,老衲領路,請!” “大師盛意,貧道心領,但貧道等并非随喜而來,不敢打擾寶刹,但不知六派掌門人都在寶刹嗎?” 五派掌門人皆已莅臨,惟敞派掌門人因七星山之事,内瘍于心,已于新正之日,入關面壁十年,敞派掌門一職,現暫由老衲代行。
” “七星山暗襲恨海狂龍,貴派掌門人以武林北鬥之尊,輕率行事,大錯已成,怎能面壁了之好教貧道失望。
” 老和尚有眼不識泰山,沒看出端倪,不悅地問道:“道友何人,怎敢妄論本派掌門是非?道友雖為蓬萊弟子。
但年事輕輕,不應如此目無尊長,但不知貴門仙長來了嗎?” “大師教訓得好。
”三祖姨仍淡淡一笑,又道:“當年白龍峰之役,貴派有二十餘人參予旁觀被雷音誤傷十餘名之多。
貧道記必如不錯,似乎曾見過大師一面;那時,大師似乎年僅甘餘,但那下垂至夾的雙耳,貧道仍然記得。
要不是貧道将諸位厲聲叱退下峰,大師今日焉能在此對貧道無禮?貧道真的老了!” 冷面佛大駭,踉跄退後三步,不相信地打量這年輕道姑。
不錯,他眨着眼,八十餘年前的慘劇,似乎在他眼前浮動,那位豔麗如仙,薄嗅之下仍含八分妖媚的少年女道冠。
不是就在自己眼前嗎?他倒抽一口涼氣,呐呐說道:“道友真是翠微仙姑杜老前輩嗎?”“近百年來,甚少聽人道及貧道的别号了,歲月不饒人,人生極為短暫,極易淡忘的啊!” 冷面佛将禅杖在一名老和尚手中,頂禮欲拜。
三祖姨玉掌虛擡,老和尚被一股神奇的力道所阻,幾乎動彈不得他。
隻好合黃垂眉恭謹地說道:“晚輩不知前輩仙駕親臨,多有亵讀,乞前輩原諒。
少林當年多蒙前輩成全,恩比天高;至少晚輩明白,當年三位前輩苦
茹兒記得師父在南昌所說的話……” “小妮子,還了得,挑剔起師父的語病來啦!該教訓一頓以做來茲了。
”師徒倆笑成一團,接着傳出喃喃輕語。
且表表嵩山和少林寺。
武林朋友要不知嵩山少林,至少他就不夠資格稱為“武林朋友”,或者是冒充武林朋友。
在登封縣向北望,西北一帶業山峻嶺就是嵩山。
在五獄中,嵩山稱為中獄,也叫嵩高,古人稱外方,亦叫太室,登封縣在唐朝以前叫嵩陽,乃隋朝時所建置。
嵩山在漢唐之時,大大的有名:“山呼”和“嵩呼”出典于漢武帝登嵩山。
在唐朝,那些假聖假賢,故意在少室山隐居,等皇帝老爺請去做官,與終南山同樣有名,所以“唐書” 上說:“……至号終南嵩少為仕途捷經。
” 嵩山共有三座大嶺,東嶺叫“太室”,中峰叫“峻極”,西峰叫“少室”。
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就在太室山南麓。
少室山,距大室十六裡,自麓至頒要走十六裡,周圍三十裡,共有三十六峰。
穎水源出于此。
少林寺在少室山北麓建于後魏太和二十年,隋文帝改名為“隴姑”唐朝又複名少林。
少林真正聞名天下,該得感謝天竺僧人達摩,他在金陵失意,大概梁武帝對這外國和尚并不太感興趣,便渡江跑到少林寺,愈想愈不通,面壁九年鳴呼哀哉,但他的收獲确是不少,成了佛教中國化的稗宗第一祖。
大唐開國期間,李世民還未将大哥小弟殺掉。
還是秦王的時候,少林僧人夾超人的武技,由雲宗率領,替李世民打天下,一舉鏟平王世充,正式立下漢馬功勞,少林武功方揚名天下,要說源遠流長。
少林寺占地極廣,大雄寶殿之右是面壁石,西北建有面壁巷,就是達摩師祖面壁九年之處。
大雄寶殿宏鹿超群,氣象萬千,前廓十根合抱的雕龍大柱就夠唬人,雙層塔式疊頂,飛檐書角高縱人雲。
偏殿向左右延伸:稗房舍字不知究竟有多少。
一條青石走道級級上升,直抵正殿之前,沿途碑如林,立碑蠍的人早已化土,可是碑閥仍屹立如昔。
正殿之前,是一個大廣場,四周的石欄扡皆出自名匠之手,外層是一圈合抱的大槐樹,更有松柏成蔭。
少林寺的和尚,在唐代多至一兩千,本朝禁止二十歲以下的少年出家,如被查出,主持準活不成,所以少林也衰微下來了,目下還不到六百人。
長眉佛是少林派的掌門,也是少林寺的主持。
七墾山歸來之後,他内疚于心,發誓将面壁十年,仟悔前衍,将主持職務交給藏經閣二佛的冷面主外,笑面佛主内,大權授與冷面佛,笑面佛慧因,也就是達摩劍雷平兄弟之師。
初八日午間,五派掌門帶随派中頂尖兒老宿,先後到達少林,由冷面佛接待,整整計議了兩天。
從初九日起,少林寺關閉山門,将香客和寄宿随喜的施主檀抛居士們,全請出寺外去了。
冷面佛接到面壁巷掌門傳出的法渝,說本寺憎侶絕不可與恨海狂龍為敵,如果他來了,請他至面壁巷便可。
“初十日清晨,文俊在許州至登封的大道上騎馬狂奔,沿穎河向登封急趕,他要在午問到達少林。
他總是高興午時正與人約鬥,也準時到達,從不先至約鬥之地先行踩探,他卻未料到有人已先他而至。
鳳姑娘一行六人途經武當,一見武當的凄涼景況,不由大疑。
接待她們的老道一看她們來勢洶洶,大事不妙,使愁眉苦臉将恨海狂龍大鬧三元宮之事。
一五一十如此這般一訴。
鳳瑛玉琴和绛衣夫人,高興得簡直上了夭,大樂之下。
輕輕放過了武當的老道們,免掉武當一切,向登封急趕。
她們由老河口走南陽,經方城直趨汝州,馬不停蹄日夜追趕,初九日下午半夜便到了登封。
登封城裡找不着文俊,幾位姑娘搜遍所有客店,但蹤影不見,她們可急啦!以為文俊也許落在少林掌中了呢。
第二天是初十日,姑娘們到少室山的要道上等。
卯時、辰時,已時已過了。
仍不見文俊的形影,鳳姑娘一氣,不等啦,先找他們算帳去。
由于她們已得到文俊仍然健在的消息,大喜之下憤怒全消,因而救了少林的和尚,也救了六位掌門。
三祖姨一馬當先,鳳瑛兩姑娘緊随在後,六人六馬一陣急走,到了進入少林登山石走道前“源遠流長”的牌坊下。
牌坊前,分别站八名身穿青條玉色袈裟的大和尚,八名青色箭衣腰懸長劍的大漢。
他們一見六名紅紅綠綠,懸劍挂囊的老少女人策馬而來,臉上全變了顔色。
其中一個和尚枯禮說道:“阿彌陀佛!女檀越來得太早敞寺毫無準備,以緻未能以大禮相迎,尚望檀抛們海涵。
” “大師是說,我們不該早來嗎?” 鳳姑娘臉上笑面如花,惡作劇地問、自從得文俊的訊息,她全變了一個人,愛情的魔力,真是不可思議啊。
大和尚驚得大冷天直冒汗,忙分辯道:“小僧不敢,隻是檀抛們來得突然,“敞寺未能禮迎,于心難安而已。
” 三祖姨淡淡一笑道:“說好好說。
貧道來得魯莽,休怪休怪。
請引路登山。
” “擅做們的坐騎,請交由小僧照料。
” 鳳姑娘一撇嘴說道:“哼!少林寺任何人須在此下馬,難道說我們也該遵守你們的規矩?大和尚,你最好知趣些。
”“三祖姨,我們走啊,給他們三分顔色,他們可神氣哩!” 瑛姑娘也說。
她以前柔和的性格,反而有些變了。
六匹馬緩緩登山,臨行玉琴姑娘轉頭問道:“大師父,恨海狂龍來了的?”“還未見到。
”“各派掌門呢?” “全部莅臨。
” “好!謝謝你,大師父。
” 第二座牌坊下,也有八名僧人和八名俗家弟子、他們知道攔阻也是白費勁,自讨沒趣,幹脆合掌行禮,念聲“阿彌陀佛”,目送她們往裡闖。
第三座牌坊後,就是宏麗的廟門,門前三十六名身穿黑條紅袈裟的高年和尚,和十八名俗家門人,中間有一個年約百齡,身穿綠條淺紅袈裟的老和尚。
幹瘦臉,垂肩耳,雙目神光燦燦,緊閉着枯唇,冷冰冰地令人不寒而怵。
他手中持着金光閃閃象徽權威的八寶禅杖,這位就是代主大局的冷面佛慧法,掌門長眉佛的師叔。
“南無阿彌陀佛!檀樾們遠道而來,老衲不克遠迎,恕罪恕罪。
” 他冷冰冰地說完,合掌一禮。
六人跳下馬背,三祖姨回了一稽首,淡淡一笑道:“貧道自西東下,已會過五大門派,今日打擾寶刹,萬千之幸。
寶刹名震定内,譽為武林北鬥,三神山草野之人,大師竟折節禮迎,貧道甚感慌恐。
” “神山絕學,武林有口皆碑,敞寺僧衆日以清修為事,施主們擡愛以訛傳訛,反令敞寺憎衆于心難安,世不勝慌恐,施主遠道而來,請移駕客院随喜,老衲領路,請!” “大師盛意,貧道心領,但貧道等并非随喜而來,不敢打擾寶刹,但不知六派掌門人都在寶刹嗎?” 五派掌門人皆已莅臨,惟敞派掌門人因七星山之事,内瘍于心,已于新正之日,入關面壁十年,敞派掌門一職,現暫由老衲代行。
” “七星山暗襲恨海狂龍,貴派掌門人以武林北鬥之尊,輕率行事,大錯已成,怎能面壁了之好教貧道失望。
” 老和尚有眼不識泰山,沒看出端倪,不悅地問道:“道友何人,怎敢妄論本派掌門是非?道友雖為蓬萊弟子。
但年事輕輕,不應如此目無尊長,但不知貴門仙長來了嗎?” “大師教訓得好。
”三祖姨仍淡淡一笑,又道:“當年白龍峰之役,貴派有二十餘人參予旁觀被雷音誤傷十餘名之多。
貧道記必如不錯,似乎曾見過大師一面;那時,大師似乎年僅甘餘,但那下垂至夾的雙耳,貧道仍然記得。
要不是貧道将諸位厲聲叱退下峰,大師今日焉能在此對貧道無禮?貧道真的老了!” 冷面佛大駭,踉跄退後三步,不相信地打量這年輕道姑。
不錯,他眨着眼,八十餘年前的慘劇,似乎在他眼前浮動,那位豔麗如仙,薄嗅之下仍含八分妖媚的少年女道冠。
不是就在自己眼前嗎?他倒抽一口涼氣,呐呐說道:“道友真是翠微仙姑杜老前輩嗎?”“近百年來,甚少聽人道及貧道的别号了,歲月不饒人,人生極為短暫,極易淡忘的啊!” 冷面佛将禅杖在一名老和尚手中,頂禮欲拜。
三祖姨玉掌虛擡,老和尚被一股神奇的力道所阻,幾乎動彈不得他。
隻好合黃垂眉恭謹地說道:“晚輩不知前輩仙駕親臨,多有亵讀,乞前輩原諒。
少林當年多蒙前輩成全,恩比天高;至少晚輩明白,當年三位前輩苦